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飛船,登陸火星計劃!

字數:7964   加入書籤

A+A-


    引力技術研究實驗基地。
    張碩團隊新一次的實驗大獲成功,他們所製造出來的場地,比原來擴大了四倍以上。
    場力開啟的瞬間,因為場力覆蓋範圍過大,差點因此發生了風險,距離最近的實驗人員已經很貼近場力邊緣。
    這是檢測的過程中才發現的。
    如果有實驗人員進入場力範圍,身體可能就會受到一些損傷,主要在於身體一半在場力內部,一半兒則是在場力外部。
    場力邊緣是存在特殊隔膜的,效果趕不上周期性引力場,但瞬時間也可能會給人體帶來一些損傷。
    好在人員沒有被覆蓋進去,也躲過了一次實驗危險。
    實驗,可以說是大獲成功。
    實驗製造出了比常規更大範圍的場力,同時也驗證了張碩所說的技術原理
    同一空間、同一強度的引力場迭加,引力場強度不會增加,影響範圍則會擴散到周邊區域,讓場力覆蓋空間變大。
    這也驗證了引力空間的特性,證明同一空間內,隻會存在一個引力場強度,或者說,空間隻存在一種扭曲程度,進一步驗證了空間存在的‘三維’特性。
    聽起來似乎沒什麽,但實際上,對於物理學以及空間認知來說非常重要。
    愛因斯坦物理描述了引力是空間扭曲的表現形勢,而實驗則對其進一步進行了驗證。
    同一空間,扭曲自然隻會存在一種形式。
    在實驗結束以後,張碩主持的總結會議上,好多人都討論起相關問題。
    “我們的實驗驗證了同一空間隻會存在同一引力場,而引力場的迭加則會帶來引力覆蓋範圍的增加。”
    “這說明不同強度的引力場迭加後,表現出的強度可能會是中間數字。”
    “同時,也能帶來影響範圍的擴大。”
    這個結論是以實驗結果做出的推斷,但也得到了包括張碩在內所有人的認可。
    引力技術出現了幾年時間,但並沒有團隊做過引力迭加實驗。
    這主要是因為實驗很難做
    原來的引力技術隻能剛剛把製造設備覆蓋,很難把兩套設備放在一起,去研究引力場的迭加問題。
    當然,真正去設計還是能做到的。
    另一個專門研究引力技術的團隊,是歸屬科技工業局的,他們的研究更傾向於穩定技術,而不是去研究引力場特性。
    換句話說,真正去研究引力場特性,從事引力技術相關基礎物理實驗的就隻有張碩的實驗團隊。
    其他了解技術的團隊之所以不做研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引力設備是很貴的。
    一個研究團隊能有一套完善的引力設備就已經很不錯了,成本價值達到幾個億甚至更高的設備,可不是輕易就能製造的。
    其他原因還包括人才問題。
    那些從事引力技術研究的團隊,大多數研究員對於理論的認識不足,了解理論並能從事實驗研究的人才是很少的。
    這主要還牽扯到引力技術的保密性問題。
    總之,實驗大獲成功,研究的影響力也很大。
    在實驗進行上報以後,上級老師立刻打電話過來詢問。
    僅僅三天之後,就有三個老師組團來到實驗基地,包括朱老師、李老師和趙老師,每個老師都對於新技術非常感興趣。
    引力技術的提升,會讓技術本身的實用性以及應用潛力大幅增加。
    引力技術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放在航空航天領域就是個華麗的雞肋,因為沒有相應的能源技術支持,根本就不具實用性。
    在有了氫彈電池以後,引力技術頓時有了實用性。
    騰雲1型,就是引力技術應用於航空領域的結晶,但騰雲1型依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靈活性就是最大的缺陷。
    現在引力技術大幅度提升,增加強度的同時,覆蓋範圍也大幅度增加,實用性必定會迎來質的突破。
    原來隻能存在於想象中的航空航天應用就都可以實施了。
    在來的路上,好多專家就分析過,“引力技術的覆蓋範圍更大,強度更高,就可以以引力技術作為動力,不再需要其他的動力係統。”
    “尤其是覆蓋範圍,影響更大,用引力技術作為動力內核,引力設備三百六十度旋轉,就就可以靈活的調整方向。”
    這個問題很重要。
    騰雲1型飛船上,最大型的設備就是引力係統,引力方向也是單一的,因為飛船方向不可以隨意調整,可控性就非常差,引力場方向隻能維持向上。
    引力技術本身來說,是可以進行上下調整的,但調整的技術性很複雜,飛船設計根本就不會考慮。
    現在就不一樣了。
    引力技術覆蓋範圍擴大,就代表能用引力技術作為飛船的內核,相當於一個靈活的部件,一個部件自然可以調整方向。
    比如,最簡單的,引力設備用一個轉動杆支撐,設備就可以三百六十度調整方向,飛船的受力方向就可以線性變化,那麽控製就會變得非常靈活。
    三個老師一起來到實驗基地,後麵跟著二十多個專家學者。
    其中有個類型的專家,也包括引力飛行器基地的劉成文。
    劉成文的心情很複雜。
    過去幾個月時間,他花費很多精力投入到新飛船的設計工作中。
    幾個月的努力,不斷找各種專家學者,不斷的召開技術會議,不斷的去進行各部分計算,終於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
    一切的努力,在技術革新麵前根本沒有意義。
    他一方麵為技術提升感到興奮,另一方麵,想到幾個月‘沒意義’的努力,心情又有點低落,但他還是努力調整心態,參觀實驗設備的過程中,也問起了一些專業問題。
    “張院士,你的實驗設備直徑隻有4米多,還能不能再小型化?”
    “當然可以。”
    張碩肯定的說道,“我們的設備偏於實驗室製造,以最高端的技術來說,應該能縮小到兩米以下。”
    “我這方麵要問專業人士,還牽扯磁場控製以及影響等問題,高精度製造上我們也不太懂。”
    他說完問道,“劉工,你是考慮飛船設計問題吧?”
    “對。”
    劉成文點頭,認真道,“雖然設計上引力係統肯定是越小越好,兩米已經足夠了。”
    他又問道,“成本有多少?你們的設備。”
    張碩轉過頭看了一眼,朝著姚啟明擺了擺手,和他說了一下簡單說了一下。
    姚啟明說道,“這套設備成本大概在六個億左右,不過我們是專門定製的,走簡化流程,有些部分不用花經費,我感覺常規製造成本最少要高50個點以上。”
    “如果再縮小一倍呢?”劉成文追問。
    “我估計……”
    姚啟明也有些不確定,隨後說了個預估數字,“成本會高出三倍、四倍?可能會更高,裏麵有些部件需求太高,還牽扯到場力影響,造不出來也有可能。”
    劉成文點頭表示明白了。
    姚啟明說的和張碩不一樣,張碩說可以製造,姚啟明說也許不可以,但實際上,差別在於技術研究。
    直接製造,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中有一些需要精密製造的部分,想要縮小尺寸就需要做專業的研究。
    所以要製造那麽小的引力設備,就必須有很多專業技術團隊進行配合,他們會幫助研究如何把需求高部件縮小化。
    這個過程中,牽扯的可不僅僅是製造,也許是幾十、幾百個新的研究。
    換句話說,引力設備縮小的成本是很高的,四米直徑的引力設備,成本能達到5到10個億,再縮小一倍,成本也許會是50個億也說不定。
    其實就像是計算機一樣,最開始計算機是超大型的,運轉速度也非常的慢,計算機小型化的過程中,牽扯的可不隻是幾十、幾百個技術,技術專利有幾千、上萬也說不定。
    那可是幾十年的商業化發展。
    劉成文很關心引力設備製造的成本,是因為他還需要考慮新一代引力飛船的設計問題。
    引力設備自然是越小越好,但是成本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若是設計個新型的飛船需要過百億,還需要大量時間的研究,上級方麵就不可能通過。
    如果是10億以下成本,相對來說還是能夠接受的。
    氫彈電池,成本並不高,大概還不到一個億。
    這主要是因為技術難度並不是高,連磁場設備都不需要,就隻是內部的精細控製、高端材料以及電力轉化而已。
    引力設備再加上氫彈電池,成本控製在十個億以內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也絕對不便宜了。
    現在國際情況來說,國內的貨幣不斷穩定升值,而升值的趨勢是擋不住的,新物理科技不斷發展,讓國內成為了科技的引領者,各方向的強大也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就進一步推動了貨幣的升值。
    對標美元來說,隻需要不到五塊錢,就能換到一美元。
    十億,換做美元,已經超過了兩個億。
    這還僅僅是引力設備和氫彈電池,再加上其他高端設備、高需求的駕駛艙配套設施、控製以及電子係統……
    等等。
    所有加在一起,製造成本輕鬆突破十五個億。
    不過相對於引力飛船的戰略以及實用價值來說,十五個億的成本遠算不上高。
    劉成文已經開始考慮飛船設計問題了,就像是上級老師說的,有了新技術以後,新一代飛船設計就有了主方向。
    就像是騰雲1型,主體就是氫彈電池、引力係統。
    新一代飛船也一樣。
    在引力係統縮小化以後,飛船的外形設計就可以很靈活了,圓盤狀依舊是一種選擇,但並不需要寬大的環狀管道,而是可以設計成扁平的環,就像是傳說中的飛碟一樣。
    劉成文有更多的想法。
    他圍著引力設備轉來轉去,腦子裏都思考起一種新式的飛船——
    紡錘型飛船。
    紡錘型,也就是兩端細、中間寬,也可以稱作是‘梭型’,就像是鯽魚一樣。
    “或者也可以設計成紡錘魚的形狀,頭部是駕駛艙,駕駛艙後麵是可調整的引力係統,再後麵的‘肚子’是氫彈電池。”
    “上方背脊的地方也是尖的,上升時也能減小空氣阻力。”
    “兩側有足夠的空間掛彈……”
    “或許還可以添加類似於魚鰭的翼,讓飛船飛行過程中能更加穩定,飛行的時候,真像是魚在空氣中遊動一樣。”
    “這種的飛船,代號還是‘騰雲’似乎就不適合了。”
    “那叫……飛魚?”
    “要霸氣一點……虎鯊?”
    “白鯊?”
    ……
    老師團隊對基地的參觀考察結束。
    實驗基地內部也進行了慶功會,之後張碩交代起下一步的實驗工作,也就是準備進行正式實驗——更換核材料,研究衰變、輻射對於引力製造的影響。
    張碩隻是交代了一下工作具體,還是由姚啟明來負責。
    幾天後,他帶著薛柏坤、王強等人去了首都,參加引力技術的應用會議。
    這次會議針對的就是引力技術的應用討論。
    上級老師們對於引力技術非常的重視,引力技術取得大突破以後,迭加氫彈電池技術,航空航天領域的實用性變得非常高。
    新型引力飛船就隻是會議討論的一個主題,其他還包括航空、航天部門的大計劃。
    在會議開始之前,就有好多專家學者圍著張碩,說起了引力技術的同時,還談到了一些具體計劃,其中好多都是航空航天的專家。
    針對引力技術的應用,航天部門比航空部門更急迫。
    這是因為引力技術在航天領域還沒有得到應用,而引力技術迭加氫彈電池,應用於製造航天飛行器絕對是可行的。
    有個航天領域的專家,名字叫蔣學斌,就說起了航天飛船計劃,“我們想製造航天飛船。”
    “我們有探索火星的計劃,目標是能製造航天飛船,讓宇航員搭載飛船去火星。”
    張碩聽著也很感興趣,他肯定道,“現在的引力和能源技術,應該能支持製造航天飛船。”
    “應該就和製造航空飛船是一樣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外層材料以及應對太空環境問題吧?”
    “我們也在考慮,宇宙環境是非常複雜的。”
    “所以,我們的計劃是先製造小型的航天飛船,就像是航天飛機一樣,先能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執行任務,積累經驗以後,再去進一步深入。”
    “第一個小目標,是能探索月球。”
    “登月?”
    “對,是用航天飛船登月,而不是航天器,目的不在於登月,而是積累技術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