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暗潮湧動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A+A-




    以往,大軍出征必然要征調數量眾多的民夫運送糧草,故而糧草耗費巨大。李定國前兩次攻廣東,都是因為糧草不濟才最終功虧一簣。

    現在,有了蒸汽之力,大軍的糧草得以隨著戰船滾滾前行,無需再征調民夫同行,節省了大量糧草,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這次出征的士兵雖然不多,但每一個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銳。在攻下廣西全境後,李定國吸取了上兩次的教訓,將軍隊中的老弱全部安排到桂林、柳州等地屯田,僅留下一半精銳之師,確保他們糧餉充足。

    他李定國是從底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他對士兵的苦難有著深刻的理解。他不會隨意壓榨他們,而是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待遇,因此他們的軍隊戰力遠比大明原有的邊軍和衛所軍隊要強。

    信念雖然是士氣重要的部分,但物質也是影響士氣的關鍵因素。這也是為何大明數十萬的邊軍打不過滿清不足十萬的旗兵的主要原因。而李定國,正是憑借對士兵的關懷和對戰爭的深刻理解,成就了兩蹶名王的戰績。

    這次出征,李定國信心滿滿。他站在蒸汽輪船的甲板上,望著那一條條蜿蜒前行的船隊,胸中湧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然而,他麾下的兩萬士卒,多是大西軍的舊部,他們大多來自西北的廣袤內陸,對於這江麵上的波濤洶湧,心中不免生出幾分忐忑。船隊剛剛啟航,便有士兵因暈船而嘔吐,船艙內回蕩著不適的呻吟。

    朱由榔見狀,眉頭微蹙,他深知這些士兵的不適,於是下令降低航速,讓士兵們有時間適應這江上的顛簸。他知道,隻有讓士兵們適應了這江水的律動,他們才能在接下來的征途中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幸運的是,朱由榔及麾下的天威軍在從都勻到梧州的旅途中,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船上的生活。雖然如此,原定的計劃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原本預計三日到達肇慶的航程,不得不延後兩日。

    另一邊,線國安和尚可喜,率領著六萬鐵甲雄師,沿著西江逆流而上,直指梧州。他們心懷壯誌,誓要在歲末之際,給梧州城以致命一擊。正值枯水季節,江水輕緩,行舟未受波濤之擾,預計五日之後,便能抵達梧州城下。

    他們的戰艦,乃是昔日大明水師之遺物,船舷上裝備著威力巨大的火炮。然而,尚可喜的部下多是北方子弟,不諳水性,故而他們以鐵鏈將船隻相連,以穩船身,減少波濤帶來的搖晃。

    當時,《三國演義》尚未廣為流傳,知曉赤壁之戰的更是寥寥無幾,尤其在軍中,更是鮮有人知。

    即便有一兩個人提出了異議,他們的聲音也會淹沒在這西江的風浪中。就算真的存在火燒的風險,這鬼天氣裏,除了他們,又有誰願意冒險出航?故而,他們一路大大咧咧就往梧州進發。

    兩支軍隊相向而行,如同兩條巨龍,沿著這條古老的河道,緩緩推進。一邊是蒸汽騰騰,承載著希望與榮耀的蒸汽長龍;一邊是鐵甲森森,背負著野心與複仇的鐵血長龍。二者將在這條古老的河道上,展開一場慘烈的廝殺。

    湖廣之地,雖然明軍擊退了滿清的中路大軍,但戰火之後,雙方陷入了漫長的對峙。洪承疇,這位曆經沙場的老將,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暫時無力打破這僵局,於是他依勢而為,製訂了“安襄樊而奠中州,固全楚以鞏江南”的戰略防禦方針。

    他一麵開墾屯田,恢複生產,以守為戰;一麵招降納叛,分化瓦解明朝內部,靜待時機成熟,再轉守為攻。

    這一策略,與他當年在鬆錦大戰時所用的步步為營、且戰且守之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明朝為了防禦清軍的進攻,構築了關寧錦防線,並一度在初期取得勝利,但內部**、指揮失誤及將官畏死等因素,導致了最終的慘敗。特別是在崇禎十五年,清軍攻陷了鬆山、錦州、杏山三城,明軍糧餉斷絕,洪承疇等將領突圍未果,最終洪承疇被俘降清。清軍在皇太極的指揮下,展現了高超的軍事策略,通過圍城打援戰術,不僅消滅了明軍主力,更摧毀了明朝多年的防線。

    這一次,他將這策略用在大明身上,是否能扭轉乾坤呢?

    從滿清伐明的三路大軍來看,吳三桂盡失四川、線國安盡失廣西,唯有他洪承疇不但抵禦住了明軍的攻勢,也未失去湖廣之地,隻是回到伐明之前的均勢罷了。

    在朱由榔的指示下,白文選、馮雙禮不時派出小股精銳騷擾滿清衡陽、長沙等地,使得洪承疇如坐針氈,不得不分散兵力,四處設防,再無暇他顧。

    與此同時,海上的鄭成功與張煌言也響應朱由榔的號召,他們率領著水師在福建、浙江、江蘇的沿海地區不停襲擾,讓滿清朝廷焦頭爛額。特別是張煌言,他的艦隊屢次逼近南京,讓清廷膽戰心驚,更不敢輕言調動滿蒙漢八旗的精銳之師去支援前線。

    清廷深處,因為洪承疇在前線久戰無功,朝中早已議論紛紛。

    戶部侍郎王弘祚,一紙奏章,率先發難,他言辭犀利,直指洪承疇養寇自重,征兵轉餉,致使民生困頓,軍費激增,他高聲疾呼,要求朝廷罷黜洪承疇,以平民憤。

    廣西提督線國安,八百裏加急,上表彈劾,他言辭激烈,指責洪承疇過於保守,戰術僵化,坐以待斃,必致兵疲馬困,財政空虛,他力主由平西王吳三桂接替洪承疇之職,以振軍威。

    洪承疇身處風口浪尖,一時焦頭爛額,他不得不終日忙於上疏辯解,力圖洗清自己的冤屈,卻也因此無暇顧及軍務。

    麵對朝堂諸臣如同雪花般的彈劾奏章,洪承疇感到極度疲憊,心力憔瘁,最終決定不再進行辯解。

    他向順治皇帝上疏,坦言自己在軍事上之無能為力,麵對困境無計可施,未得複一寸土地。又言年事已高,身體多疾,目力亦日漸昏暗,故此請求皇帝允其辭免官職,還京靜養。

    順治帝左右為難,滿朝大臣中,隻有吳三桂在威望和能力上可與洪承疇相較,但吳三桂畢竟年富力強,難保其不會生出二心。

    他可以背叛大明,也可以背叛大清。兩廣總督李成棟的事件還曆曆在目,但眼下,已無更加合適之人選。

    順治帝猶豫再三,終於還是同意了洪承疇所請,決定此後不再設置五省經略之職,同時撤回原五省經略行轅各級屬官。(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