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誌士的俠骨柔情

字數:5811   加入書籤

A+A-


    我們盟會的仁人義士,都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麵吧?
    彭家珍剛烈豪邁,人們了解得更多的,或許隻是他怒目金剛的一麵。
    其實,他正值青春年少,也有著純真、美好的戀情。組織內有位女同事,彭家珍與之過從甚密。時間久了,彭家珍也就認識了這位同事的姐姐。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很快就成了一對戀人。當彭家珍即將開始新一次的特別行動之際,這又意味著什麽呢?
    得知彭家珍,其實是在辭行,他的女友,當場哭得昏厥過去。而一旁的那位女同事,也早已是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並不是文字的誇張,而是即將到到來的現實。她們心裏都很清楚,彭家珍這一去,無論成功與否,能夠返回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辭別女友和女同事之後,彭家珍義無反顧,踏上了征程。
    1月26日,彭家珍懷揣兩枚炸彈,來到前門軍谘府。這軍谘府原本就是皇親貴胄聚會之處,然而,這一次,卻沒能夠見到良弼。
    到了夜裏,彭家珍驅車前往紅羅廠良弼的官邸,遞上了崇恭的名片。那仆人見他身著製服、器宇軒昂,又有內部“自己人”的名片,也不起疑,就將客人引至客廳。
    沒能在第一時間見到良弼,對此,彭家珍還是有心理準備的。
    畢竟,作為頑固的立憲派,良弼少不了要外出,跟攝政王什麽的,商議一下相關事宜。然而,等了很久,時近深夜,依然沒能夠等到“正主兒”,彭家珍有點坐不住了。一則,在這裏坐的時間久了,萬一再有不相幹的人到來,就會有暴露的危險。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良弼另有事情,徹夜未歸的話,那又如何呢?
    思忖再三,彭家珍決定離開客廳,到外麵去看看。
    剛剛走出府邸大門口不久,適逢良弼乘著轎子歸來。
    良弼剛走下轎子,就看到一位身著軍服的英武青年,迎了上來。
    這位青年軍官,隻是遞上一張名片,並不說話。
    這一刻,良弼眼見對方麵相陌生,卻又擋在轎前,阻住去路,就下意識地打量起對方來。
    片刻之後,從對方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之中,良弼像是看出些什麽,急忙命令隨從抬轎入府……
    然而,這一切,為時已晚。
    隻見這青年軍官迅速地從懷裏掏出一枚炸彈,狠狠地砸向地麵,隨著一聲巨響,良弼應聲倒地,左腿當場被炸斷,血流如注。兩天之後,良弼因搶救無效而斃命。
    擲出這枚炸彈的這位青年軍官,當時不幸被一塊彈片擊中了後腦,壯烈犧牲。他,自然就是彭家珍了。
    據說,良弼臨死之前,這樣哀嚎道:“炸我者,真大英雄也,朝廷不識我,惟此人識我,真吾知己也。我死,大清也隨之亡也。”
    良弼死忠於清廷,是聲名狼藉的頑固派,他的話語,自然也不能全信。不過,他也將這行刺者稱之為“大英雄”,倒是出人意料。不過,轉念一想,他自視甚高,敢於在皇城腳下向他動手之人,自然絕非等閑之輩!這,似乎也可算作某種“惺惺相惜”吧?
    後來,人們還發現,彭家珍的左手,還緊緊握著另一枚炸彈。由此也不難想象,對於此次行動,他是誌在必得的。以前,有這樣一句話“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而這一次,彭家珍用自己的生命,殊死一搏,最終與元凶首惡同歸於盡……
    在彭家珍的遺書中,有這樣的話語:“二十年後又當成一健兒也。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去矣!前途艱難,望諸兄弟姊妹和衷共濟,努力為之,期達目的而後已……”這些,就是他對後人的期待了。
    良弼惡貫滿盈、執迷不悟,自然是死有餘辜。
    而彭家珍,用自己的行動,為更多人的新生,鋪平了道路。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彭家珍年輕有為,又有女友陪伴左右,如此的大好前程,又何必為了一個死忠分子,斷送自己的一生呢?
    對此,我隻能說,這樣的人,目光太短淺,為人太自私,以至於未能深入這些仁人誌士的內心,看不到先烈們光輝的人格。就我個人所知,四年多以前,就有徐錫麟、秋瑾等人的流血犧牲。而現在,為了共和,為了衝破這黎明前的黑暗,彭家珍等先烈,又用自己的鮮血,澆灌了共和之花。若論彭家珍此次行動的意義,甚至不是當年的荊軻刺秦所能夠比擬的。畢竟,彭家珍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也不是為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他是為四萬萬同胞的美好未來,流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那麽,此時此刻,他的女友,在想些什麽呢?
    彭家珍絕非草木,他也有著兒女情長的一麵,然而,為了更多青年男女的花前月下、柔情蜜意,他斬斷了個人的情絲,投身於這種有去無回的特別行動之中。
    這一切,看似“無情”,實則是情深似海,實則是不惜犧牲自己,以便於讓更多的人更好的活著。如果這世上還真有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長存的說法,那麽,彭家珍就是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生動地演繹了這一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此刻,我和徐海韜就走在返回金陵的路上。我們自然會想著,如果歸程順利的話,在金陵城過春節,是不成問題的。唉,隻是,彭家珍呢,他,他是不可能再和自己的同仁同事,不可能再與自己的女友,與自己的家人,一起過春節了。每念及此,我也不禁潸然淚下。是啊,無論如何,對於徐錫麟、秋瑾、彭家珍這樣的先烈,我們都是不能忘記的啊!
    這一次北行,也就是一個月左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不過,對於我來說,卻是一次難忘的行程。
    在踏上客船之際,我就想到了,這一趟,注定是不平凡的。畢竟,此前,我並沒有直達直隸的經曆,而且,這一趟,並不是為了觀光攬勝,不是為了探親訪友。而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一個重大的任務。甚至,我也曾掠過這樣的念頭:經過這一次行動之後,此後,類似的事情,或許也就不會再次上演了吧?
    盡管,此前,我們也時常跟刀光劍影、槍林彈雨打交道,心腸應該也不算太軟吧?然而,這一次,我卻在莫名的希望,如果能夠多一點化幹戈為玉帛,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是啊,我們南邊,民國已經成立了。所有的事情,如果能夠和平解決,就不會有那麽多的流血犧牲,有那麽多的生靈塗炭。隻是,我們可以這樣想,然而,另有那麽一些人,對此卻置若罔聞。
    我和徐海韜等人到了北邊,不過,絕大多數的事情,卻是北方同仁完成的。按照他們的說法,大意就是,南邊的同仁已經盡力了,完成重任了;餘下的這點收尾工作,就交給他們吧。
    從常理上看,他們長期在這一帶地方活動,熟門熟路的,行動起來更方便些。乍一聽,確實是這樣。不過,再換一個角度想,我們就會發現,北方的這些同仁,其實是在勇挑重擔,將流血犧牲和艱難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的襟懷,與日月同輝。
    於是,幾次協商之後,我們到底拗不過他們,就隻能由他們負責此次行動了。而彭家珍,就是此次行動的一個重要成員。大致說來,東方露出了晨曦,天將破曉。隻是,黎明前的黑暗,卻又是格外的漫長與難熬。
    這樣的一個比喻,其實依然有點蹩腳。因為,單純從時間節令的角度來看,你隻要閉上眼睛,晨曦最終還是驅散夜幕,大地上最終會迎來新的一天。然而,當今的局勢,卻不是這樣的。你不采取行動,那些守舊分子就依然猖獗不已,他們是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
    這樣一來,別無選擇之後,我們隻能下定決心,采取特別行動了。但願,世人能夠理解我們,後人也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彭家珍,義無反顧,投身於這次行動的最前方!
    誰不知道生命的可貴,誰沒有對幸福與未來的渴望,誰不曾想著塵世生活的和平與美好?然而,人人安居樂業的生活,卻不會自動到來。在這種時候,依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彭家珍,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那一句“共和不成,雖生亦辱”,就是他的心聲了。他,將自己的生命,與共和大業緊緊連在了一起。
    當他懷揣著兩枚炸彈,即將走出家門口的時候,他在想些什麽呢?這一刻,斯人已逝,他的內心世界,我們已經無法完全洞悉了。從他留下的遺書之中,我們所能夠揣測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那個良弼,作為一個頑固的守舊分子,盡管為人所不齒。然而,透過他的哀嚎,我們依然可以想象一下,這一切,究竟意味著什麽呢?
    良弼隻想著清廷能夠重用他,以便於負隅頑抗。然而,這種困獸之鬥,又有什麽意義呢?當他作為清廷的殉葬品的時候,再怎麽哀嚎,也是毫無意義的了。就好比說,那浩浩江水,總是在不停地東流入海的。你卻想著,要憑自己的一己之力,阻止這水流,隻能說是不自量力,荒唐可笑的了。不過,他也算有著清醒的一麵吧?那一句“炸我者,真大英雄也”,出自良弼之口,倒是頗為發人深省的了:或許,回光返照之際,這個守舊分子也想清楚了,自己所做的那一切,都是徒勞無功,都是無濟於事的。然而,要想回頭,已經不可能了。
    讓這良弼清醒過來的,就是彭家珍了。
    如果有來生,這樣的兩個人再聚首,又將如何呢?
    從表麵上看,良弼是封建王朝的殉葬品,彭家珍卻是共和的奠基人。這樣的兩個人,就算是再相逢,也是話不投機的。然而,事情未必就那麽簡單。良弼最終似乎也意識到了,給他當頭棒喝的,正是來自不同陣營的這個對手!也就是說,如果還能夠重新選擇的話,這個守舊分子,或許就要重新掂量一下,麵對著時代潮流,自己該何去何從了?
    而彭家珍呢,我們說他有“嫉惡如仇”的一麵,然而,他卻沒有私敵。也就是說,他所憎惡的,並不是某個特定的人。良弼之所以命喪黃泉,其實隻是因為,他要維持一個行將就木的守舊王朝,而且,至死不知悔改。由此看來,他隻能說是咎由自取了。
    因此,如果真有來生,當他們不再作為水火不容的雙方,相逢一笑,舊賬一筆勾銷,也不是就不可以想象的吧?
    當然,這一切,都隻能是想象中的事情了。人的一生,是不可重複,不可重來的。因此,俗話所說的“審時度勢”“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自有道理的。生而為人,切不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啊!
    此時此刻,彭家珍已經離我們而遠去了。
    對於這個為共和而生的“大英雄”,我們除了敬仰、懷念,此外,就是要完成他未竟的事業,為共和的明天,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說起來,人們對公曆元旦,還是不太熟悉,不太習慣的,平時,人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農曆春節。
    這農曆春節,也就是習慣上所說的“過年”了。不過,有些人或許不太熟悉,這個“年”呢,還有另一種說法,也就是“年關”了。所謂“年關”,就是過年如過關,有些事情,在過年之前,是要有個了斷或了結,至少,也是要有一個說法的,比如說,一個做掌櫃的,在過年之前,就要把工錢結清,以便於手下的夥計們回家過年……
    當然,此時此刻,我真正想說的,就是,清廷的這一個“年關”……
    喜歡月明秋水請大家收藏:()月明秋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