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校長和鄉長的一天

字數:2820   加入書籤

A+A-




    三國之掙紮求活!
    教員們迥異的神色馬淳都一一看在眼裏,不過他沒有做更多的解釋,不管他們接受也好反對也罷,他都無所謂了。
    冶縣目前是白紙一張,原先的豪族地主死的死,走的走,剩下讀過書的除了董建、萬震等一些讀過書的三四等工商子弟,真正想張進那樣純粹的儒生寥寥無幾。
    即便是這些純粹的儒生,在經曆了隨春之亂後也被饑餓打斷了脊梁骨,對馬淳的叛逆言論連個屁都不敢放,最多就像張進這樣暈倒糊弄過去,之後對刻在照壁上的這三句話視而不見,就當從來沒聽過也沒見過這三句話一樣。
    所以馬淳趁著這個傳統儒學缺失的這個時段,果斷的提出自己的思想,並且讓自己的弟子們和自己一起把這些思想牢牢的印在這些孩子的腦海裏。
    開學訓話結束後,馬淳又給這些學生上了一堂蒙學啟蒙課,用的就是他在石峽裏時期編的《三字經》。
    關於啟蒙課本,傳統教育中最合適的還是《三》、《百》、《千》,當然馬淳經過了一些修改,總不能幾百上千年以後的事跡都寫進去吧。這些主要宣揚仁義禮智信和忠孝友愛思想的傳統文章放到任何儒家學者麵前都是無懈可擊的完美教材,但每句話都可以引申出平等的寓意,就看老師們怎麽教了,馬淳相信自己的弟子會有自己的方法教導孩子們的。
    下午,馬淳又到鄉寺處理日常公務。金牛鄉初創,還沒有形成宗族勢力,這讓馬淳可以不用顧慮“皇權不下鄉”的傳統規則。他甚至取消了亭、裏這種傳統的農村管理結構,直接以軍隊的屯、什來命名各村寨,以軍管的模式管理金牛鄉。這樣就能提高效率,使得金牛鄉能盡快的投入建設和生產當中。
    隨春之亂平定後,接收了萬餘部眾的冶縣又一次的陷入了糧食危機。而春種剛剛結束,離夏糧收割還有三個多月時間。原先隨春靠著劫掠百姓補充軍隊給養,後期雖然受了招安,但仍以向金牛山山越征收高額稅收維持軍隊規模。到了馬淳這裏當然不能這樣做了,隻好另想辦法解決這個糧食危機。
    一開始冶縣隻有三四千人的時候,馬淳還想到跟樓船都尉所的陸凱陸都尉商量以木料換糧食的方法。當然因為所需糧食不多,加上孫權對陸凱造船進度一催再催,陸凱對這個雙贏之策深表讚同,並且先期支付了五百石糧食,解了冶縣的燃眉之急。
    可是現在冶縣擁有一萬五千餘口,以樓船都尉所的存糧,絕無可能交換到足夠冶縣度過這三個月危機的糧食。就目前冶縣的存糧,已經加上隨春營繳獲的糧打細算隻夠用一個月的,還有兩個月的缺口,馬淳想的腦袋都疼了。
    傍晚,馬淳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自己的居所。這是一座擁有三間平房的小院子,馬淳住在朝南正房,東廂房是侍女彭玉的住所,西麵住著彭誌,今日馬淳提出的三句話讓他興奮莫名,準備留在學堂仔細研讀,不回來了,隻有馬淳一人回家。
    回到家裏,彭玉幫他脫下官袍,解下印綬,五月的閩地異常炎熱,馬淳早已汗濕深衣。彭玉一邊用汗巾幫他擦拭後背,一邊埋怨道“阿郎,這麽熱的天你穿常服就行了,官服又厚又重,捂出病來可怎生得了。”
    馬淳接過手巾擦了擦額頭,再遞給彭玉,道“阿玉你有所不知,如今金牛鄉百廢待興,還有些人心浮動,我若不著官服怕壓不住場麵,有些百姓不信我這黃口孺子。等過些時日人心穩定了,再著常服就問題不大了。”
    彭玉撅著嘴悶悶不樂道“總歸阿郎你要保重身體,自從當了這勞什子的官,就沒有一天好日子過,老是擔驚受怕的。原以為剿滅了隨春可以安心幾日,結果這些天你早出晚歸,連飯食都不好好用,人也瘦了一圈。”
    馬淳搖搖頭道“我也想過幾天安生日子,可是如今這天下,哪有樂土可以安生?唯有當好這個官,守護好這一方百姓,才能穩居此地。否則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首當其衝丟了性命的就是我等這些縣寺官員啊。”
    彭玉癡癡的看著眼前眼前這位少年主簿,自從自家姊弟被他就回石峽裏後,他做的一件件事情浮上心頭。
    先是教會村民施肥、插秧的增產之術,又製作出豆腐、豆漿,讓石峽裏村民徹底擺脫了缺衣少糧的貧困生活。以出眾的詩才拜入會稽名士謝讚門下,被名士鍾離牧譽為山陰“小荷”,半年後又以獻出增產之術的代價換來山陰災民安然度過雪災卻不居其功。就算被甘瑰辟除做了冶縣主簿仍然想方設法的安置饑民,全然不顧自己隻是個十七歲的單薄少年。
    他提出的思想,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那些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平民百姓,幾個月來沒睡過一天好覺,沒吃過一頓好飯。雖然隻是個小小主簿,但操的卻是一縣之長的心,跟那些腦滿腸肥隻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全然不同。
    可正因為他正直無私的為人處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偉丈夫,深深的吸引十四歲少女的心,共君之喜,共君之憂。
    “阿玉,我餓了,快把飯食端來,稍後還要處理一些公務。”馬淳見少女怔怔地站在一邊,奇怪的看了她一眼,催促道。
    “啊!”彭玉輕叫一聲,臉頰一紅,道“阿郎稍待,我去把飯食端來。”
    疾步走出門外,又轉身進來,手裏拿著一塊木牘道“下午時分有人送來一張名刺,說是鬆陽柳氏子榮明日卯時前來拜訪。”說完把木牘遞給馬淳轉身出去了。
    馬淳接過木牘,見這名刺長約一尺,寬約兩指,厚約半指,當頭寫著“謁”右邊一行小字“鬆陽柳榮再拜”等字樣。
    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腦海裏絲毫沒有鬆陽柳氏的印象,更不知道這柳榮是何方神聖,為何要來拜訪他。直到彭玉端來飯食,他也沒想出來,索性放下名刺,吃了晚飯繼續處理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