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朝會中)
字數:4300 加入書籤
未時三刻。
一眾文武官員、皇親國戚、致仕宿老等陸陸續續的又回到了乾陽殿。經過一上午的廣泛討論,大家知道最終結果還是要在下午由所有人來投票決出。當他們來到乾陽殿時,都在殿門口處領了一塊特製的木牌。待一會兒,他們要把自己的最終選擇寫上去,不記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從之前情況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官員都沒有明確的表態的,因此無論是秦王還是寧王,目前都難言有什麽勝算。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最大的因素,其實還是在皇帝身上。由於其在確立繼承人的問題上,一直以來都太過拖遝、曖昧了,導致了許多官員的無所適從,生怕站錯了隊。這一相對而言中立的態度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他們依舊對此事表現出了明顯的猶豫。這也是此次“監國之爭”,一直都無法明朗化的原因。
皇帝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許多官員內心裏是不太認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造成了朝堂內部的分化、讓大家的心思不定。很難說,皇帝是不是故意這麽做的,不過,已經無所謂了,如今他處於昏迷之中,此事也將由一眾官員投票決定了。無論結果如何,能定下來這樁大事,總歸是件好事,起碼對於許多人來說,倒是不需要再為此糾結了。
上午列班進宮時,就已經做過統計了,此次參會的一共有一千一百零九人。所以當汪直向陳慶之通報,那一千多塊牌子都已經全部分發完畢後,陳慶之點了點頭,再次跨步站了出來。大殿內外,千多號人見狀,紛紛安靜下來,目光炯炯地望向他。包括秦王和寧王在內,大家都明白,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其實,皇帝的繼任者,之前還真沒有用過這種廷議共推的形式決定的。這一次,情況實在太過特殊,也算開了曆史先河了。
其實,自古以來“嫡長子繼承製”,雖不能說完美,但它確實在減少權力紛爭、保持政局穩定、避免無謂內耗、引發朝堂動蕩以及皇室成員之間的骨肉相殘等方麵,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因為很顯然,一件確定的事情,更能夠帶來相對的穩定。這也是朝中許多老成持重的人,他們一直堅決的支持秦王的原因。哪怕皇帝的昏迷以及那兩名西域女子詭異的身亡等事情,秦王都難以擺脫嫌疑,他們也並沒有改弦更張,放棄對秦王的支持。在他們的立場,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秦王確實是罪大惡極,非人君之選,否則他們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立場的。畢竟這事兒,也很難說是不是對手在故意往秦王身上潑髒水的。這可是“神器”之爭,再怎麽樣匪夷所思的手段使出來,那都是不奇怪的。
相對而言,選擇站隊寧王的人,則多多少少有些投機主義傾向的。他們顯然是因為皇帝的個人好惡,才做出這樣的選擇的。畢竟“嫡長子繼承製”,還是要更深入人心、更符合宗法製度的,這一點不說他們這些當官的了,就是普通百姓也普遍是這般認知的。然而,他們卻依舊選擇挑戰常規,去支持寧王,這無疑是冒險的。但有些人卻總是喜歡富貴險中求,本著“風險越大、收益越多”的理念,打算“以小博大”。畢竟支持秦王還是主流的,自己再怎麽上趕著去,也隻不過敬陪末座而已。而有這樣想法的人顯然也不在少數,這也是這些年以來寧王在與秦王的競爭中,始終能夠與其分庭抗禮的原因所在。
而多年以來,皇帝始終不願意應許多臣子的請求,將秦王的繼承權予以明確的確認,並有意無意地對於寧王諸多偏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那些支持寧王的人的信心。雖然,這事兒肯定會引來朝野的非議和不滿,甚至引發內鬥,但若是皇帝堅持如此,寧王還真的是有很大機會的。畢竟,皇帝理論上是有最終決定權的,若是他一意孤行,非要“廢長立幼”,別人又能怎麽樣呢?當然,皇帝自然不是什麽不知輕重的人,他顯然也是顧忌多多的,這也是“東宮”一直空了這麽多年的原因吧。
沒想到,這一件難解難分的事情,卻因為皇帝的意外病倒,變相的有了立即就得到解決的可能。因為此次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就是秦王與寧王之間真正的、直接的、正麵的交鋒,也可能這便是最後一次,雙方都盼著一戰定江山。
陳慶之“咳咳”了兩聲後,說道:“陛下暫時不能親政,然而朝廷迫切需要一根主心骨,以避免權力真空,穩定朝野人心。所以,臨時召集諸位同僚,共開大會,便是要讓我們選出一位合適的人選,履行“監國”之責,代陛下理政。希望諸位都能夠本著一顆公心,去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現在,投票開始,諸位請自行於分發的木牌上寫下支持的人選,是秦王殿下亦或是寧王殿下,然後將木牌放到周老太師及唐宗師麵前的箱子中,之後將由……。”
話沒說完,此時,一個突兀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等一下。”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之人,一身紅色官衣,年約四十,樣貌端方,乃是吏部郎中韓林。眾人正等著投票了,不知道為什麽這家夥卻要出來,突然喊這麽一嗓子。陳慶之倒是沒有因為被其打斷了自己的話頭,而感到不悅,而是平靜的詢問道:“韓大人,尚有何話說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吏部郎中韓林先是朝其施了一禮,又轉向四周,團團一揖後,才直起身來,朗聲說道:“下官有一事不解,鬥膽請教大元帥。”
“說。”
“此次召開臨時大朝會,是為了從陛下的子嗣中選擇一位出來,代替陛下上朝理政。然而無論是上午的廷議還是現在要投票表決了,候選人卻都隻有秦王殿下和寧王殿下。隻是,陛下明明尚有其他子嗣,為何他們都沒在候選之列了?”
殿內殿外的人,凡是聽得到他聲音的人,聞言都在心裏麵吐槽道:還以為你要說啥呢?這事兒還不明顯嗎?雖然同是皇帝的孩子,但也分能力高下的,眼下還真就隻有秦王和寧王有競逐監國之位的實力。其他人壓根兒沒有什麽希望,參與其中也不過就是陪跑的份兒,何苦自取其辱了?再說,就那幾位,人家自己個兒都放棄角逐了,你又在這裏瞎摻和個什麽勁兒啊?多事了啊,這小子是不是搞不清楚狀況啊?
陳慶之倒是不以為意的樣子,耐著性子解釋道:“韓大人有所不知了。此次競逐,二皇子趙王殿下及四皇子安王殿下早都已經主動表態不參加競逐了。此次競選,絕對是公開公正的,這一點,本帥可以性命擔保。”
“哦,這樣啊!那麽,公主殿下呢?”
嗯?公主殿下?怎麽又扯上公主了?眾人一時間都有些疑惑不解。陳慶之皺了皺眉,道:“長公主殿下隨附馬爺鎮守南方的赤龍城,離京十年了,此次並沒有返京。至於升平公主殿下,她並無參與其中之意的。”
“哦,升平公主殿下說過她不參加嗎?”
“這個……,倒是沒有明確表達過。”
殿內有人看不下去了,不耐煩的嗆道:“此次乃是監國之爭,公主殿下怎麽可以參加?韓大人,請勿在此胡攪蠻纏。”此言一出,立即便有不少人出言附和。眼看著馬上就要投票了,沒想到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許多人對此顯然是有些不爽的。因此不免跟著出言奚落幾句。
韓林望向說話之人,笑了笑,道:“哦?公主不可以監國嗎?本朝有這樣的宗法規製嗎?”
"呃",這話問的,倒是讓人答不上來啊。不過這小子還真不是出來搗亂的呢。細心一想的話,好像還真的沒有公主不能監國這種說法的。若是要冊立皇太子,那自然是沒有公主的的份兒了,但隻是監國的話,還真不是非要皇子不可的。這事兒,許多人也很快反應過來了:這姓韓的郎中,還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對症下藥的啊!怎麽的,這是非要在秦王和寧王之間,再加入一個升平公主嗎?隻不過,這樣做,除了攪攪局,又能有什麽用呢?難不成,他還真以為公主能選上?
秦王和寧王也有些納悶的看著這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韓林,心裏頭狐疑不已。他們並不熟悉這位吏部官員,也有些把握不住,這一位此刻站出來出了這麽個“餿主意”,這到底是要鬧哪樣呢?倆人仿佛心有靈犀般,同時望向了對方,互相瞪視了一會兒後,才又轉開目光。雙方心裏麵同時想道:哼,這事兒八成是他弄出來的,淨搞這些上不了台麵的手段。雙方都以為這是對方故意放出來的煙霧彈,心裏頭滿是不屑。
韓林的靈魂一問,沒想到竟然無人應答,因為很明顯在這件事上,人家還確實是站著理的。寧王眯了眯眼,隨即便望向身後的某個人,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雖然出了點意外,不過寧王倒也不認為自己的那位啞巴公主妹妹,能改變局勢的。在他眼裏,對手依舊隻有一個,所以加不加上升平公主倒還真沒什麽所謂的,一句話,咱不在乎呀。而那名官員在收到寧王的信號後,便心領神會地立馬就走了出來,說道:“雖然韓大人的提議,稍顯……‘突兀’了些,不過,誠如他所言,確實也沒有明確的規定說,公主不能夠監國的。當此時刻,國家大事實不宜拖遝,既然如此,本官附議韓大人所言。”
有人起了頭,許多人顯然也陸續收到信號了,於是臨時增加候選人的提議終究還是通過了。雖然中間出了點“岔子”,但既定的議程還是要繼續下去的,由此,“監國之爭”也將進入尾聲了。
喜歡小族長的奮鬥請大家收藏:()小族長的奮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