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李唐引援何策戰

字數:5835   加入書籤

A+A-


    從李淵的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以今,其族為關隴著姓已近百年。李虎共有八個兒子,別的分支不說,隻他們這一支,繁衍到現在,也已是人丁興旺。李淵起兵以後,除了以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為左膀右臂,還倚重了族中諸多的兄弟子侄,其內尤以他的兩個堂弟、兩個侄子最得其用。兩個堂弟分別是李神通和李孝基,兩個侄子分別是李孝恭和李道宗。
    軍報中所報之的這位“永安公”,即李孝基。
    李孝基的父親李璋,是李虎的第四子。李淵的父親李昞,是李虎的第三子。李璋死的早,北周末期,他與北周宗室宇文招密謀除掉時已為北周權臣的楊堅,事敗被殺,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李韶,一個便是李孝基。——李韶是李道宗的父親。
    李道宗年齡還小,今年才十六七歲,盡管已展露頭角,很得與他接近是同齡人的李世民的喜愛,現在李世民帳下聽用,但尚未有得領方麵之任的機會。李孝基年紀大得多,三十來歲了,李淵於太原起兵時,他就得到了重用,在霍邑和入關中後的諸戰中立下過功勞。
    原本以為李淵的新遣援兵,可能是會用劉文靜為將。
    沒有想到,卻是主將任了李孝基。
    李善道拈著軍報,看了幾遍,問蘇定方遣來稟報的這個軍吏:“李孝基以外,唐將還有誰?”
    這軍吏答道:“見有‘晉昌郡公’之旗。”
    情報的重要性,這就顯現出來了。
    長期的打探之下,李淵手底下的要人,李善道早清清楚楚。
    “晉昌郡公”何人?李善道亦知,乃是唐儉。
    唐儉也是從李淵起兵的元勳了。其父唐鑒,與李淵友善,曾同掌禁衛。李、唐兩家是為世交。因是唐儉與李世民的關係很好。李淵為太原留守時,唐儉跟在太原,經常與李世民同遊,與李世民誌向相同,曾多次與李世民私議起兵大計,有建策之功。
    李淵起兵,自稱大將軍,開府建牙後,他被授任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隨之,李世民出任渭北道行軍元帥,先入關中,略渭北之地,他便隨軍參讚,運籌帷幄,改任渭北道元帥司馬;再之後,打入關中,得了長安,李淵為丞相後,他又被任為相國府記室,封晉昌郡公。
    唐儉其人,爽直豪邁,不循規矩,本身具有才幹,又隨李世民經略渭北,擊破過胡賊劉鷂子部,並去年底時,李世民打薛舉此戰,他亦有從在軍中,軍事經驗上也得以了鍛煉。
    故而,李淵這次用他做了李孝基的副將。
    ——原本時空中,二度往援河東的唐軍主將,其實也正是李孝基。不過唐儉並非副將,相府記室是文職,類同秘書,他當時盡管也在李孝基軍中,但他是因為出使,剛好到的李孝基軍中。而在這個時空,唐儉則被李淵正式用為了副將。兩者也算異曲同工,卻也無須多說。
    “李孝基、唐儉。”李善道沉吟稍頃,說道,“倒是怪了。論以將略之才,觀李孝基、唐儉隨從李淵起兵後的曆戰,皆非上等,卻李淵為何任了他兩人為將?李世民在隴西,與薛舉對陣,脫不開身;李建成在長安,協助李淵處理軍政諸務,也難以分身。可其兄弟兩人縱暫不得為主將,援河東,劉文靜其人有能,足堪為將,怎李淵不用劉文靜?”
    狐疑不已,難道是李淵看不上自己?他認為隻以李孝基、唐儉就能擊敗自己?
    可這也好像不太可能。先在河北大敗竇建德,繼入河東後,連戰連捷,聲勢浩大,且是與劉武周南北聯兵,李淵再是托大,他也不可能竟然還瞧不起自己啊!
    則是為何?
    屈突通軍事上有能力,政治上也有見識,見李善道犯疑,就輕捋胡須,猜測李淵這般用將的緣故,為李善道解釋,說道:“大王,李淵不用劉文靜為主將,以臣愚見,亦可理解。昏主被殺之訊,當已傳到長安。麵對此一大變,想來李淵現下應正籌劃應變。劉文靜為其重臣,與裴寂分任李淵丞相府的長史、司馬,值應對此大變之際,也許李淵需要他留在長安,協理軍務,以為襄助。是故,李淵另外用了李孝基、唐儉為將。”
    “……,公言甚是,有這個可能。”
    李善道摸著短髭,琢磨了會兒,越想,越覺得屈突通的猜測有道理。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李淵為何不用劉文靜,用李孝基、唐儉為將,這事兒的確是得搞清楚。不然或就敵情不明,難以製定有效對策。得了屈突通的釋疑,李善道疑惑稍解,心頭略鬆,再次看了看軍報,念了念李孝基、唐儉的名字,笑著說道:“看來李淵也有他的難處。唯是,他不任用劉文靜,卻選擇了李孝基與唐儉為將,這對我軍卻是有利了啊。”
    屈突通以為然,說道:“正是如此。誠如大王所指,李孝基、唐儉皆非上將之才,我軍新殲獨孤懷恩部,得取了蒲阪堅城,士氣正盛,加以謀劃,其兩人不足為慮。”
    “蒲阪現為我得,屈突公,依你之見,李孝基、唐儉所率之此支唐援,到了河西岸後,會從何處渡河?又進到河東以後,他倆會如何用兵?”李善道起身,到帳中的沙盤前,問道。
    屈突通也起身來,走到沙盤旁,仔細審視地形,思索了多時,指了幾個地方,回答說道:“其渡河之地,臣以為,不外乎這幾處。”又指了這幾處內的兩處,“而以此兩地,最有可能。”
    所點之處,由南而北,是河東郡的汾陰與龍門、文城郡的吉昌、龍泉郡的永和和離石郡的定胡。這幾個地方,都有渡口。“最有可能”之處,屈突通指的是龍門和定胡兩縣。
    李善道熟視沙盤,撫摸短髭,問道:“為何說龍門、定胡兩縣最為可能?”
    竇建德、高曦、高延霸、蕭裕、薛萬徹等將亦跟著來在了沙盤旁邊。
    高延霸積極表現,呲著門牙,搶在屈突通前,大聲說道:“大王,這還用問麽?最新軍報,薑寶誼、李仲文兩部唐兵,北過汾陰未入,退入到了龍門。龍門現既有唐兵駐守,縣城在汾水北岸,亦易守難攻,足可為渡河之據點。因故,龍門此縣,應是唐援最可能的渡河地點!”
    “定胡呢?”
    高延霸撓了撓頭,視線移動到北邊,距離龍門縣四五百裏遠的定胡縣上,卻是躊躇起來,思來想去,找不到屈突通這個判斷的原因了,胡亂地往定胡縣的周圍去看,忽然看到了其縣東邊的一地,眼前一亮,說道:“是了!定胡鄰近太原郡,如果李孝基、唐儉先以救援太原為要,則他兩人所率之此唐援,就有可能會從定胡縣渡河!……敢問屈突公,俺說得對不對?”
    屈突通撫須,點了點頭,稱讚說道:“高將軍遠見卓識,一語中的,仆以為定胡亦最有可能為唐援渡河之地的原委,即在於此。”
    高延霸搖頭晃腦,得意地旁顧竇建德、高曦、蕭裕、薛萬徹等將,雪亮的門牙愈加耀眼了。
    竇建德等在他目光的掃視下,被迫紛紛向他點頭示意。
    蕭裕笑道:“高柱國洞察秋毫,果然非同凡響。定胡為何被屈突公認為是唐援渡河的另一可能,不敢相瞞柱國,要非柱國指點迷津,仆還真是猜度不出!佩服,佩服,仆甘拜下風。”
    高延霸哈哈大笑,拍了拍蕭裕的肩膀,說道:“蕭公過譽了!些許猜量,不值一提!”
    眾人不覺俱笑。
    等笑聲落下,屈突通接著說道:“大王適詢,李孝基、唐儉率部渡河後,會如何用兵。臣愚見,首先要看他倆會選擇龍門、定胡何處為渡河地點。若選龍門,料他兩人的用兵目的,即是先阻擊我軍;若選定胡,他兩人的用兵目的,便應是先援太原。”
    李善道摸著短髭,目落沙盤,看了好一會兒,說道:“太原是河東的根基所在,而蒲阪為我得之,表麵上我軍就有了經蒲阪,攻入關中的可能。此兩地,對李淵來說,都不能有失。屈突公,公以為在用兵目標上,李孝基、唐儉會如何選擇?又或說,李淵會給他兩人何種命令?”
    “這確實是不好抉擇。”
    竇建德插口說道:“大王所指極是。蒲阪、太原,都很要緊。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李孝基、唐儉兵到對岸之後,兩人分兵,一路經定胡渡河,援太原;一路經龍門渡河,阻我軍?”
    屈突通不太讚成竇建德的推測,說道:“蘇將軍軍報報言,李孝基、唐儉所率之唐援,步騎計兩三萬眾,兵力並不是很充足。我軍現有三萬餘眾,劉武周部有三萬之眾。李孝基、唐儉所率的這些兵馬,隻夠抵禦我軍與劉武周部之一。此種情況下,他倆分兵的可能不大。”
    竇建德堅持自己的意見,說道:“兵力不占優勢的情形下,分兵固為兵家大忌。可屈突公此料,大王,臣不讚同。臣愚以為,屈突公隻見其一,未見其二。”
    “哦?竇公此話怎麽說?”
    竇建德說道:“一則,仍是大王所指,太原、蒲阪對李淵言之,皆不能有失;二則,李孝基、唐儉所率之唐援,雖隻兩三萬步騎,可而今河東地麵上,卻還有甚多唐兵,薑寶誼、李仲文兩部猶剩萬餘之數,晉陽城內,最少也有守卒上萬,此外,龍泉、離石、西河等郡,並亦有或多或少的唐軍,把各部唐軍加在一處,唐軍可用的兵力實不為少!
    “在這個背景下,大王,臣愚見,李孝基、唐儉存在分兵的可能。他兩人有可能會以主力援太原,合晉陽守軍、離石與西河等郡駐兵,解晉陽之圍;以偏師,或隻以薑寶誼、李仲文部扼守龍門,阻我軍北上。龍門地勢險要,不需太多兵馬,隻薑、李部就足能守住。”
    高曦、蕭裕、薛萬徹等將聽著屈突通、竇建德的不同意見,亦各做思忖。
    薛萬徹接受了竇建德的意見,說道:“大王,臣以為,竇公所慮頗是。太原誠如大王所雲,是河東的根基,而且是李淵起兵的舊地,又現是李淵之子李元吉守在晉陽,太原,唐軍是非救不可。但,同時我軍已大致得了河東、絳兩郡,即便我軍經蒲阪,入關中的可能性,在李淵看來,可能不會很大,然他也絕不會坐視我軍在河東南部攻城略地,故是龍門他也非守不可。……如此,李孝基、唐儉分兵兩路,既救太原,又守龍門,就很有可能了。”
    高曦也接受了竇建德的判斷,附和說道:“太原,唐軍必救。若任由我軍在河東南部攻城略地,河東南部諸郡將盡失之,此其一;我軍北上也可呼應劉武周部,對唐軍援晉陽之兵形成夾擊,此其二,是我軍唐軍也得阻。兩路分兵,以主力救晉陽,以偏師阻我,確為最佳對策。”
    “屈突公,你說呢?”李善道細心地聽完諸將的意見,再次問屈突通,說道。
    任誰都能聽出了,比之竇建德的看法,屈突通的意見顯是錯了。
    實際上,按以屈突通的才能,他當然是也能看出竇建德指出的這些地方,隻因堯君素之死,給他的打擊太大,使他心緒難平,思慮難免有所偏頗,故而他剛才未能慮及竇建德所說,這時聽罷竇建德等人的意見,他立刻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忙下拜,請罪說道:“竇公所言甚是,方才是老臣思慮不周。大王,臣亦認同竇公之見。太原乃河東重鎮,唐軍必全力救援;龍門關乎我軍北上,唐軍亦不會輕棄。分兵兩路,確乎為唐軍當前上策。”
    就唐軍渡河的地點選擇、渡河後的進戰方略,就此諸將意見一致。
    李善道也同意竇建德的意見,將屈突通扶起,笑道:“公何須自責?智者千慮,或有一失,且則臨戰廟算,貴在集思廣益。”考慮了下,顧視諸將,“既已共識,李孝基、唐儉若如竇公料,果是分兵,我軍應早做準備。公等以為,何以部署為當?”
    高延霸急不可耐,挺身而出,高聲說道:“大王,小奴有一妙策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