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西南要害數柏壁
字數:4596 加入書籤
“你有何策?”
高延霸奪過竇建德持的細直鞭,指點龍門、定胡,說道:“既然唐援有可能主力渡定胡,偏師渡龍門,為免打草驚蛇,我軍何不先按兵不動?等唐援的主力,果然從定胡渡河,入到離石郡,將攻劉武周,解晉陽圍時,我軍再揮師疾進,攻打龍門!然後分兵略臨汾等郡?”左顧右盼,給自己的此策做了個總結,說道,“小奴此策,嘿嘿,喚作‘驅狼吞虎,漁翁得利’。”
李善道嘖嘖稱奇,不禁地對高延霸刮目相看,笑問屈突通、竇建德等:“延霸此策何如?”
屈突通捋須沉思,緩緩說道:“高柱國此策,可稱精妙。若能精準把握時機,我軍的確可從中取利。隻是,宜防唐援另有奇謀,須得嚴密監視其動向。”
不看僧麵看佛麵,竇建德也例行地稱讚了下高延霸,隨之說道:“不過以臣愚見,在唐軍渡河前,龍門,我軍固是可先不攻,然亦無須按兵不動。河東郡北部的河北、芮城兩縣,尚在唐軍控製之下,我軍不妨可先將此兩縣奪占,從而打通與陝、虢的通道。這樣,既可穩固河東郡的局麵,道路打通,常平倉之糧可源源不斷運抵,又能為我軍後續行動提供便利。”
“竇公所言,與我意同。芮城、河北兩縣,我也認為,我軍須當盡快將之攻拔。把這兩個縣打下來,不僅有竇公說的這兩個好處,還有一個好處,便是能使唐援、劉武周不致生疑。”李善道看著沙盤上的芮城、河北兩縣所處,讚同竇建德的建議,頷首說道。
數萬漢軍,如果在打下蒲阪以後,全軍按兵不動的話,不免就太過反常,肯定會引起唐援、劉武周的懷疑,也許會因此產生不必要的戰場形勢的變化,是故而“一靜不如一動”。
說著,李善道將目光轉到了龍門縣的東邊一處,摸著短髭,話語頓下,麵露思索之色。
屈突通、竇建德等隨著他的目光,看向他落目的地方。
是龍門縣城東側,約百餘裏外,絳郡郡內的一個地方。此地位於絳郡郡治正平的南邊,在汾水的南岸,正處於汾水由南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的轉折地帶。沙盤上標注著此地名字:柏壁。
柏壁不是縣,是個軍事堡壘性質的小城,始建於北魏明帝元年,本名柏壁鎮。此城占地不小,周回八裏,城牆堅厚高大,基寬兩丈餘,高兩丈五尺,且位處台地之上,三麵環水,居高俯瞰,實為要津之所。根據黃君漢等的軍報,此城中現有兩千唐兵駐守,還沒有攻下。
屈突通說道:“柏壁?”
“龍門周邊,此地最為要害。唐援若如我等所料,僅以偏師渡龍門,則且罷了;若不如我等所料,竟以主力渡龍門,則柏壁此城,我軍就必須先將之攻取!不然,一旦被唐軍入駐,此城糧秣充足,地勢險要,就勢必將會成為唐軍在河東、絳郡、文城郡一帶的支點,進而威脅我軍側翼,牽製我軍,影響整體戰局,使我軍不敢貿然北進,不利於我軍矣。”
柏壁的大名,李善道前世是有知道的,但他前世時,並不知道柏壁的具體地點。
也是這回打入河東後,他才知道了柏壁的位置。
不得不說,原本時空中,李世民選擇駐兵此處,確實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決策。
首先,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可以堅守。
其次,其地位處在河東郡、絳郡、文城郡三郡的交匯處,城在絳郡西部,西北數十裏外是文城郡,西南數十裏外是河東郡,占據住此地,影響就能輻射到這三郡的大片區域,足可保唐軍即使是在河東地界大多失陷的情況下,也能牢牢地占據住河東的一角。
——河東、絳與文城這三個郡,位處在河東地界的西南角。
再次,從關中進入河東的重要渡口,如蒲阪渡、龍門渡,都在這一帶,占住了此地,同時就又能保證關中與河東的通道不會斷絕,糧食也好、兵源也好,都能從關中進入河東。
又再次,此地臨汾水,向北即是臨汾穀地,沿著汾水,一路可達西河郡、太原郡,進兵方便。
——整個河東地界,也就是後世山西的地理特征,簡而言之,可概括為“兩山夾一川,表裏山河,盆地串珠”。“兩山”,其東為太行山脈,西為呂梁山脈,兩座山脈各長千餘裏、八百餘裏,對峙地將山西包在其中;“一川”,兩山間是汾水,兩山夾川,西、南為黃河,是為表裏山河。“盆地串珠”,中部自北而南,是大同、忻定、太原、臨汾、運城五個盆地,分布在汾水流域。又具體到這五個盆地,在當下的對應位置,運城盆地即河東郡;臨汾盆地即臨汾郡;太原盆地即太原郡;忻定盆地即樓煩郡東部和雁門郡;大同盆地即馬邑郡。
綜合此四點,隻要此地在手,唐軍就能在河東站穩腳跟,進可攻,退可守,局勢不利的時候,便堅壁固守,待局勢好轉,或戰機出現,即可長驅直入,收複北邊的諸郡失地。
畢竟唐援可能會采取“主力渡定胡、偏師渡龍門”的援河東之策略,現在還是李善道等的猜測之言,李孝基、唐儉到底會不會采用這個策略,目前尚不能確定。則柏壁城的地理位置既這般重要,為避免出現萬一,完妥起見,當前對漢軍來說,確實是最好得先把之攻下。
屈突通、竇建德俱是用兵的行家,聽罷李善道的話,皆以為然。
竇建德應聲說道:“大王明見,柏壁城誠為咽喉要地。臣願領本部兵,為大王奪取。”
“此城雖要,一城之地,何須竇公親往攻打?”李善道琢磨了下,目光在帳中諸將的臉上一一掠過,看向了王伏寶、薛萬徹,令道,“伏寶、萬徹聽令,引你兩人部曲,明日離營,往攻柏壁。我會令黃上柱國分兵,協同你兩部。不惜代價,務要將柏壁攻克。”
王伏寶、薛萬徹躬身應令。
“雅賢、君羨,分領你兩人所部,亦明日離營,南取芮城、河北兩縣。”
高雅賢、李君羨忙出列,也躬身應令。
“傳令王須達、王君廓,攻下汾陰、桑泉兩縣,占據龍門之汾水對岸的要地渡口。薑寶誼、李仲文若渡河來戰,便迎戰之;若其兩人守城不出,不需理會。”
帳下自有傳令軍吏將此令立即傳出。
“傳令黃公,分兵一部,協助伏寶、萬徹攻取柏壁;正平守兵若出,便殲滅之,若不出,打下柏壁後,盡速取下曲沃等縣,之後全力攻打正平。”
正平,如前所述,是絳郡的郡治。前時給黃君漢下達了先掃清正平外圍曲沃等縣的命令,黃君漢部已攻下了翼城、稷山,但曲沃、太平還沒打下。
亦有傳令軍吏將此令送出,傳達往黃君漢部。
“多遣斥候,密切打探李孝基、唐儉部動向。”
楊粉堆接令。
“連日鏖戰,到蒲阪後,又備戰數日,部曲多疲。其餘諸部,暫且休整,養精蓄銳。待柏壁、芮城、河北三地攻下,及唐援開至,視李孝基、唐儉動向,再作進戰。”
高曦、高延霸、蕭裕、焦彥郎等將肅然領命。
……
卻說李孝基、唐儉兵出長安,沿渭水東進,行三四百裏,這日到至華陰。
其部到華陰時,正李善道與屈突通等定下應對之策後的第三天,時暮色四合,遂安營紮寨。
王長諧從蒲阪西渡趕來,與他兩人見麵。
渭水與洛水在華陰北部相匯,李孝基、唐儉的駐兵之處,便在相匯處西麵。
王長諧年近四旬,紅臉長須,形貌健碩,雖為軍將,然並不粗質,談吐間頗具儒將風度。其族為京兆霸城王氏,與王世充名義上出自同族,其曾祖仕北魏,官至鄯州刺史;其祖仕北周,官至定州刺史,爵拜武都郡開國公;其父舉秀才出身,參加過北周滅北齊之戰,授驃騎大將軍、寧甘二州都督,冊封臨漳縣侯,入隋後,病逝於開皇六年,追贈瓜州刺史。
卻此王長諧亦可謂將門之後,又係關隴貴族出身,所以李淵起兵後,用他為“六統軍”之一。
與李孝基、唐儉在帳中相見。
雙方見禮罷了,王長諧與李孝基、唐儉是老熟人了,他們皆是李淵太原起兵時的老人,但他沒有過多寒暄,神色凝重,說道:“蒲阪東渡現被漢軍占據,俺試了兩次,渡不得河。已分兵千人,北至龍門西渡。薑、李二公現據龍門,龍門渡口還在我手。漢軍近日,剛剛打下芮城、河北,王伏寶等部正在圍攻柏壁城。根據斥候探報,攻勢甚猛,柏壁城岌岌可危。”
李孝基和唐儉對視了眼,問道:“薑、李二公,為何沒有來見?”
“龍門的形勢不太樂觀。漢軍王須達、王君廓部,這兩三天中,相繼攻克了桑泉、汾陰,逼近到了龍門對岸的渡口,搜集船隻,似有渡汾水而攻龍門之態。薑、李二公因不敢擅離。”
李孝基說道:“王君廓?”轉目視向了帳中的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