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入殿謁唐王勞憂

字數:5385   加入書籤

A+A-


    大興城係由宇文愷、高熲主持設計。
    名所為取為“大興”,是因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郡公。
    整個城市的布置,遵循《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的禮製,采用中軸對稱、棋盤式的布局,全城呈規則長方形,東西近二十裏,南北十七八裏,周長七十餘裏,麵積為漢長安城的兩倍多,由皇帝居所的宮城、官署區的皇城、居民區的外郭城三部分組成。
    宮城在最北正中,南為皇城,宮城、皇城間隔著一條東西向的街,有門相通。
    皇城、宮城外之東、西、南,是外郭城。
    外郭城內街巷整齊劃一,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形成一百零八個裏坊。而所有的街道中,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是中軸,兩側對稱分布。朱雀大街東側的各坊,統稱為大興縣,西側的各坊,統稱為長安縣。——亦即大興城的外郭城,其實是由兩個縣組成。
    兩縣各有一個集市,分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向。東邊的市稱為“都會”,西側的稱為“利人”。
    外郭城的城牆高大,為夯土版築,最寬處達十二米,高亦十餘米。繞城為寬九米、深四米的城壕。城北是大興苑,為皇帝的遊獵區;東、西、南三麵各開三處城門。
    城西的三座城門,由北而南,各是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
    金光門、開遠門比較靠北。
    開遠門最北邊,由此門進入的話,經過幾個外郭城的裏坊,可以到達宮城與皇城相接處的西麵,——卻這開遠門,在原本時空,隋入唐後,唐曾在此門外立過一個鼎鼎大名於後世的石碑,便即“西去安西九千九百裏”之此碑,碑文內容為虞世南所書,乃去絲綢之路的商賈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軍隊都需要經過這裏,故置此碑。當然,現下尚無此碑。
    從金光門入城的話,亦是穿過外郭城的裏坊,並經過南麵的利人市,可到達皇城的南邊正麵。
    打著“秦國公”旗幟的這隊騎士,所簇擁之人,正是李淵的次子,虛歲剛剛二十的李世民。
    李世民眉宇間透著英氣,未有著甲,穿著利索的袍服,腰間懸劍,馬上放置著弓箭、箭囊,端坐馬背之上,神情從容不迫。隨行騎士個個鎧甲鮮明,隊列整齊,彰顯出訓練有素的風采。
    一行人自金光門而入。
    守門的唐卒早得到了提前的通知,已驅散了百姓,挺身持矛,列隊恭候。李世民不以身份自傲,雖然沒有下馬,但點頭回禮。穿過城門,用後世的計長單位,進城便是寬達百米的金光門大街。道旁槐樹的新葉在風中沙沙作響,前導騎士揚起手中的旗幟,引領著隊伍緩緩前行。
    盡管是戰亂年間,大興城畢竟是隋室的都城,民口眾多,開皇年間已有五六十萬口,而且李淵得此城,並未經過激戰,去年十月圍城,十一月初九發起總攻,一戰就得了此城,又入城後,他“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除殺隋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等,其餘一無所問,對城內的破壞不大,故金光門大街上,來往的漢胡百姓甚多,熙熙攘攘。
    見得這隊騎兵入城,街上的百姓們紛紛讓開,或駐足觀望,目光中流露出敬畏與好奇。
    行過一個裏坊,前方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利人市”三字。這裏便是城西的市集利人市了。
    利人市南北長千餘米,東西寬近千米,內設有二百二十行商鋪。
    李世民馬過市門口時,往裏張望了眼。見得市內固比不上太平時節的熱鬧,然亦商販雲集,人群摩肩接踵,不僅有漢人的商販,還有西域胡商,操著各色語言,叫賣聲音喧囂。
    他暗自思忖,戰亂未平,但因李淵寬政,至少大興城的民生已顯複蘇之象,這倒是好事。
    卻正思量間,街角忽然傳來騷動,幾個索頭挾弓的突厥騎兵簇擁著一輛氈車駛過,車輪碾過牛糞、駱駝糞,揚起陣陣塵霧。車簾被風掀開一角,露出裏麵坐著的漢人女子,頭戴羃?,麵紗下隱約可見高髻,卻也不知是何身份,不知是被這幾個突厥騎兵搶來的?抑或怎麽樣?
    突厥騎兵神情倨傲,驅車疾馳,引得路人側目。
    李世民眉頭微皺,前時聽說突厥遣了使者來謁李淵,未料竟如此張揚。
    他忍住了衝動,沒有去過問這幾個突厥騎兵,暗將此事記了下來,目前還不能與突厥人翻臉,隻能權且忍耐,然泱泱大國,豈能任由索虜囂張?且等掃平天下,再與突厥計較。
    過了利人市,再過南邊的普寧坊等幾個裏坊,即至金光門大街與朱雀大街的相匯處。——普寧坊中,入唐後建了一個寺廟,名為弘福寺,即原本時空玄奘取經回來後的譯經之地。
    朱雀大街正對著的,便是皇城的正門朱雀門。整個大興城的南北中軸線,以朱雀大街為主幹,南起外郭城南門明德門,北至皇城南門朱雀門,最北到宮城南門承天門。
    卻這朱雀大街又稱天門街,簡稱天街,街麵更為寬闊,車馬行人絡繹不絕。
    轉上朱雀大街,行至皇城的朱雀門下,自有騎士通報,不多時,城門緩緩開啟,李世民率隊魚貫而入。把守朱雀門的唐將,是李淵的親信,跟著李淵起兵的老人,李世民跟他很熟。這將親自迎接。李世民親熱地握住他的手,寒暄了幾句,詢問宮中近況。
    這將答道:“近來城中安穩,宮中也沒甚麽異動,大丞相身體安康,敢稟郎君,一切尚好。”
    皇城又稱“子城”,無居住功能,隋室的中央政府機構、皇家宗廟與祭祀建築都在這裏。
    進到皇城,不再有市井喧囂,取而代之的是莊嚴肅穆的氛圍。皇城內的南北走向大街,與朱雀大街相連,但名字改稱顯陽門街。此街更寬,按後世計長單位,寬達一百五十多米,是皇城與宮城的核心軸線,兩側分布著如三省六部、鴻臚寺、太常寺等中央官署。各個機構的外牆高聳,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時時可見穿著各色官袍的官員沿著大小街道匆匆而過。
    有瞧見李世民的,趕忙上前見禮。
    李世民在進到皇城後,就下了馬,凡來見禮的官員,他都微笑回應,相熟的,多說兩句,不熟或者不認識的,也不冷落。沿著街道繼續前行,穿過皇城,再前就是宮城南邊的顯陽門了。
    顯陽門最初叫廣陽門,後改名昭陽門,又改名為顯陽門。
    此門是宮城的正門,巍峨壯觀,門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鋪著整齊的青石板,四周立有雄壯的石獅。這片廣場是用來舉行外朝大典之處。顯陽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門楣上“顯陽門”三字氣勢磅礴。李世民略作仰望,年輕的他,心中湧起一股豪情。
    此門豈止是宮城的入口,更是權力的象征,是他施展抱負的舞台。顯陽門外廣場上的青石板,很多是從漢長安城宮中移來的,曆經風雨,每一步踏在其上,都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責任的沉重。過往的帝王將相也曾在此留下足跡,而與他未來的輝煌與挑戰,在此處交匯。
    宮城又稱“大興宮”,按“前朝後寢”布局,分為外朝、內廷、東宮、掖庭四大區域。
    外朝是處理政務的場所,核心區是大興殿,入進顯陽門,便是大興殿。元旦、冬至的大朝會、登基大典等重大典禮,皆在此殿舉行,殿宇深廣,可容納數千人。楊廣此前曾在此接見突厥的啟民可汗。大興殿兩側,分設“東朝堂”、“西朝堂”,係日常議政之處。
    不過李淵既沒有在南邊的皇城辦公,也沒有在大興殿辦公。
    他迫使楊侑授任他為大丞相後,——此職正是楊堅篡北周前所任過之職,將他的大丞相府設立在了大興殿後的內宮的東部區域,具體位置為東宮邊上的武德殿。
    從大興殿前東行,經日華門,進入宮城的東側,沿東西向橫街行約數十步,即至武德殿。
    該殿是隋室舉行射禮、宴飲蕃使的重要場所,承擔演武、檢閱等功能。雖然有隋至今才三十多年,這座殿中亦已旁觀過影響深遠的大事,如楊堅廢太子楊勇就是發生在此殿。原本時空,唐建以後,這座殿一度成為李世民的臨時居所,與李建成的居所東宮形成隱隱的製衡。
    且也無須多說。
    武德殿不及大興殿宏偉,卻更具實用與威嚴。殿內陳設簡樸而不失莊重。從顯陽門進來宮城,一路行到此殿之外,尚未入內,舉目已可見飛簷在鬆柏間若隱若現。飛簷鬥拱,雕飾精美,鬆柏掩映間,頗顯古樸典雅。等待了片刻,殿前的衛士得到了李淵的命令,請李世民入殿。
    李世民步入殿內,由兩個吏員引領著,轉到了殿旁的一側偏室。
    李淵和李建成、裴寂、劉文靜等人,正在室內。
    “兒拜見父王。”李世民撩衣下拜。
    室內光線明亮,映得李淵的袞服金箔生輝,卻掩不住他兩鬢的霜色與眉間的深紋,——自去年十一月入城,不過半年光陰,太原起兵時尚不嫌老態的他,已漸有垂暮之相。
    李淵的右手按在河東地圖上,指節處留著早年習射磨出的繭子,掌心紋路裏滲著未洗盡的朱砂,那是批閱軍報時留下的印記。他抬頭時,眼角的魚尾紋清晰可見,盡管不妨礙目光如炬,猶帶著起兵以來的殺伐之氣,隻是眼尾微垂的疲憊,泄露了連日的操勞與隱憂。
    “二郎,你回來了?”李淵叫李世民起身,推過一碗酪漿,示意他自取用。
    應該是最近剛染過須發,他的胡須修得整齊,烏黑發亮,隨說話的動作輕輕顫動。
    李世民細細地察看了李淵的神色,到案前,端起酪漿,抿了口,換了個稱呼,動情地說道:“阿耶,月餘不見,怎覺得阿耶顯老了些呢?阿耶如此辛勞,兒實感不安。願阿耶保重貴體!”
    李淵擺了擺手,說道:“二郎,叫你回來,是以為河東的事。你上書說,河東斷不可丟,但河東現下的局麵很不利於我軍。晉陽已經失陷;河東郡、絳郡,包括上黨郡的大部,也均已落入李善道之手。我知你素有謀略,可河東局麵糜爛至此,你有何良策扭轉?”
    “阿耶,河東雖危,但非無解。兒願親領兵馬,往援河東,必為阿耶解憂!”
    此言一出,殿中諸人彼此相顧。
    一人蹙眉說道:“二郎,李善道、劉武周南北並進,晉陽、蒲阪等要地皆已失陷,我援軍現唯能困蹙一隅,敵勢正盛。便你再往援,又有何用?以我之見,這河東,要不幹脆就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