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二郎固諫自請援

字數:5385   加入書籤

A+A-


    說話之人,五十多歲年紀,裹黑襆頭,穿紅袍圓領衫,姿容疏朗,高大儒雅,是裴寂。
    作為李淵的老朋友,兩人有著深厚的交情,李淵待他十分寵信。
    起兵至今,他一直都是李淵身邊最重要的臣佐。李淵自稱大將軍時,他為大將軍府的長史;入據長安後,賜給他了良田千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賞賜之厚,無人可比;隨之,李淵自稱大丞相,他又被任命為大丞相府長史,爵位亦從聞喜縣公進封為了魏國公,食邑三千戶。
    並且,和對待別的臣屬不同,李淵作為主上,對他卻從來不稱其名,都是以“裴監”相稱,以示親昵和尊重。——“監”也者,裴寂早前在太原所任之“晉陽宮副監”之監也。
    裴寂心裏也知曉,李淵對他的這份榮寵非同小可,是以他對李淵倒也素來以忠相報。
    唯是忠心雖有,論以軍政方麵的能力,裴寂實有不足,相當平庸。故而,像李世民、劉文靜等傑出之士,常常地會在大政方針,尤其是軍事方麵的問題上,與他意見相左。
    比如在打蒲阪時,裴寂就建議先攻蒲阪,打下後,再奪長安,以免腹背受敵,而李世民、劉文靜的意見,就與他截然相反,主張應繞過蒲阪,直接攻取長安,利用速度和奇襲取得先機。最終,這兩種意見,李淵盡管並用之,采取了折中的方案,一邊既主力速奪長安,一邊留兵繼續攻打蒲阪,但從長安很快就被唐軍所得這件事實可以看出,李世民等的意見顯才正確。
    這個時候,就“支援河東”的此一戰略問題,卻是裴寂與李世民的意見再次出現分歧了。
    李世民聽了裴寂此話,看了他一眼,笑道:“裴公家在蒲州,宗族所係,卻怎麽反而竟認為‘河東不如舍棄’?裴公,河東若是舍棄,公豈不是有家不得還也?”
    裴寂出自河東裴氏,家在河東郡桑泉縣。
    裴寂聽後,微微一愣,隨即正色說道:“二郎,公私難以兩全。仆家雖在河東,然國事為重。觀今河東形勢,李善道、劉武周兩部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已是救之不得。與其再調軍往援,徒耗兵、糧,何不如先集兵馬,攻滅薛舉、梁師都等,以保長安無虞?國運所係,不可兒戲。”
    “正是國運所係,阿耶,兒才以為,河東絕不可棄!”
    李世民適才,隻是在與裴寂開個小小的玩笑,——正如李善道帳下,現已山頭多有,李淵手底下同樣也是派係分明,裴寂與李世民不是一路人,李世民對他實是不大看得上,奈何李淵親信他,因李世民也就不太好當麵嚴厲地駁斥他,便以一個小小的玩笑,作為對他意見的反對,遂接住裴寂“國運所係”此語,李世民轉向李淵,誠懇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李淵靜默了片刻,撫須說道:“二郎,為父焉會不知河東的重要?河東是我王業之基,義師所興之地,且其地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誠古今必爭之地也。我也不想放棄河東。但眼下,河東的形勢不容樂觀。誠如裴監所言,晉陽、蒲阪等重鎮俱已失陷,李孝基等部援兵,坐失了救援晉陽的機會,於今隻能困蹙龍泉等郡偏隅之所。對此形勢,何以再救?”
    李孝基部援兵錯失救援晉陽機會的緣故,李世民知道。
    不但李世民知道,亦在殿中的李建成也知道。
    李淵不提這點還好,他這一提起,李建成攥了攥拳頭,差點拍在案上,惱怒之氣騰騰的就上來了,忍不住說道:“三胡真是胡鬧!不肯還救晉陽,貽誤軍機,導致晉陽失陷!”
    “三胡”,是李元吉的小字,也就是小名。
    李孝基之所以本來已經定下,接受李靖的建議,往援晉陽,但後來又長達十幾天的按兵不動,無它緣由,正是因為李元吉逃到了李孝基部中後,執意不肯“再還晉陽送死”。李元吉是李淵任命的太原道行軍大元帥,李孝基等都得聽他的命令。沒辦法,李孝基等隻好趕緊向長安上書,向李淵請示,底下該怎麽辦。如此,就把救援晉陽的時機給耽誤過去了。
    任命李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大元帥”時,晉陽尚未失陷,李淵給李元吉這個任命的本意,一則,方麵主將的大任,向來隻任給他的兒子們,是他起兵後一貫的用人原則;二則,也有現實的考量,他是為便於李元吉統合晉陽城內的守軍與李孝基等部的援兵。
    有道是“知子莫如父”,李淵對他這個第四子的了解,結果卻算不上“知”。
    他沒有料到李元吉居然會舍棄晉陽逃走。又進而,導致了李孝基等部唐援進退失據,在河東戰局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被迫浪費了十來天的時間!於是形成了眼下這種極其被動的狀況。
    某種程度而言,晉陽的失陷,可以說是李淵間接造成的。
    自從接到李孝基的上書請示之後,這幾天,李淵著急上火,覺也睡不好,天氣漸漸,搞得還起了火氣,他咳嗽幾聲,抿了口奶酪,到底父子情深,李元吉年紀又小,他素偏愛,不舍得責備李元吉過甚,止住了李建成的話,說道:“事已至此,不必多言。”
    調整了下語氣,接著與李世民說道,“二郎,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放棄大河以東,先集中兵力,消滅薛舉、梁師都等割據,以保長安,穩固關中,然後聯關中、蜀地之勢,待天下之變,再圖進取,此是你到之前,為父與裴監等商議過後的對策。你言說河東不可棄,河東誠不可棄,可方下李善道、劉武周氣焰正盛,我縱再遣援,恐無能為也,暫且不論,隴西薛舉狼顧在側,我大軍若出,一旦薛舉東犯,二郎,何以應對?當此之際,宜當有所取舍!”
    裴寂說道:“正是如此!二郎,河東即便暫棄,隻要關中、蜀地在手,便可坐視李密、宇文化及、李善道、劉武周諸輩自相鬥,坐收漁翁之利,候得機會,漢高之業,亦非不可也!”
    李世民連連搖頭,說道:“阿耶,裴監此言,想當然耳。”
    “此話怎說?”
    李世民說道:“河東之地,乃我唐家根本,倘使有失,關中必然震動。薛舉、梁師都等至時,如果並力來攻,又關中盜賊之屬趁機四起,再加上李善道、劉武周窺視,休說坐觀虎鬥,保據關中,隻怕也將不成!當前形勢,必須守住河東,才是最好的穩固關中之法!”
    頓了下,察看了一下李淵的神情,他繼續說道,“阿耶,河東之地,東阻太行、西為呂梁、北扼邊塞、南臨大河,四塞之地是也;且民多富實,有鹽池之利,地產銅鐵,隋鑄幣之所,物產豐饒,實乃北地糧倉、錢倉,國之根本,京邑所資。又其地俯瞰中原,為關中之羽翼,舍之,猶如自斷手足,由蒲阪至長安,朝發夕至,並何以得長安之穩固?是故兒臣愚見,絕不可棄!”再一次請戰說道,“乞阿耶給兒臣兵馬不需多,三萬之眾,兒臣必為阿耶克複蒲晉!”
    ——“地產銅鐵,隋鑄幣之所”,隋先後在產銅地設立鑄錢爐二十五座,其中河東就有五座。
    對李元吉的舍棄晉陽,李建成甚是惱火,但對李世民的執意請求親自往援河東,並且很有信心地表示一定可以為李淵克複蒲阪、晉陽,卻使李建成莫名升起一點嫉妒,亦不願眼見其成。
    李淵剛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李世民這兄弟倆配合得不錯。
    西河郡是他兄弟倆一塊兒率軍打下的,霍邑之戰亦是他兄弟倆並肩上陣,打贏的宋老生。
    可隨著李淵占據長安,進封唐王,掌控住了長安朝廷的權力,李建成被立為世子,兄弟間微妙的平衡開始出現裂痕。對李世民這個年輕英俊的弟弟,李建成已是心生忌憚。
    摸了摸胡須,他不以為然地說道:“漢時樊噲大言,十萬兵足可橫行匈奴。二郎,你隻要三萬之眾,就保證能為阿耶奪回蒲晉,擊敗李善道、劉武周,你這是在學樊噲麽?”
    李世民堅定地答道:“樊噲何足一提!隻需步騎三萬,阿耶,兒臣必定能為阿耶克複河東!”
    李淵這個人,能屈能伸。
    因為“李氏為王”的讖語,當他被楊廣猜忌的時候,他耽於酒色,裝作沉溺於聲色犬馬之娛,以此自保;決定起兵之後,為解決突厥對太原的威脅,他不惜卑躬屈膝,不僅許諾金銀財寶,而且在給突厥始畢可汗的信中,以“啟”尊稱,“啟”是君臣之間的敬詞,他這是在以臣子的身份征詢始畢可汗的意見;隨後在正式起兵過了,麵對李密的來書,他又能以長輩的身份,客客氣氣地向李密表示,他無稱王稱帝之心,恭維李密,隻有李密能成為海內義軍盟主。
    簡言之,李淵決不是一個意氣之爭的人。
    亦因此,在河東局麵惡化,出現了可能守不住的情勢後,他亦就能不為麵子,願意選擇暫棄。
    此際聽完了李世民的慷慨陳詞,他當然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的用兵之能,低下頭,看了多時河東的地圖,再三地仔細斟酌,又轉顧李建成、裴寂、劉文靜等諸臣,沉吟說道:“三萬步騎,二郎,你就能救下河東?”忽然想起劉文靜一直沒有發言,問他說道,“卿何意也?”
    劉文靜的意見,實際上也不需要問。
    大家都知道,他與李世民是一黨,李世民的意見,他肯定全力支持。
    果不其然,劉文靜穩穩地回答說道:“臣以為,三萬兵馬,足能救下河東!大王,李善道、劉武周兩賊,當下雖然氣勢洶洶,然此二人,無非因利而合。臣敢斷言,至多旬月,他兩人必生爭鬥。內訌一起,其勢自衰。屆時我軍乘虛而入,必能一舉破敵,收複河東指日可待。”
    說著,他下拜殿中,又說道,“大王,河東之不可失,既關乎根基,亦牽係全局,近日臣與裴長史等所議之請,更是若河東失陷,不複可再議矣。伏乞大王深思。”
    “近日臣與裴長史等所議之請”雲雲,說的是近些日來,裴寂、劉文靜等積極籌議的一件大事。便是楊廣被弑的消息,長安知後,裴寂、劉文靜等私下謀劃由此機會,擁立李淵為帝。
    篡朝稱帝,通常得有大的軍功作為基礎,方能服眾。
    若河東卻在此際失守,非但無軍威可彰,還失了根基之地,擁立之事自然亦就成了泡影,沒辦法再提了,否則必受質疑,甚至可能還會成為笑話。
    李世民也伏拜在地,大聲說道:“阿耶,三萬步騎,兒臣一定可克複河東!若不能收複,甘願受罰。且則,阿耶,退一步說,縱是欲棄河東,至少也先讓兒臣試上一試吧!”
    “罷了!”作為一個合格的主公,李淵權衡利弊,作出了決定,“與你步騎四萬,救援河東!”命令李建成,“你即日離京,趕赴隴西,接替二郎鎮守隴西,以防薛舉趁虛進犯。”
    救援河東的重任給了李世民,隴西的守備須當有人接任,最好的人選自是李建成。畢竟李建成是世子,重任不能隻給李世民,同樣的也給李建成,這樣,才不致李世民反壓過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