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李道壯誌不足懼

字數:4829   加入書籤

A+A-


    時已入仲夏。
    臨汾城下,近午時分,熱浪蒸騰。
    遠處部隊攻城的鼓角、殺聲隱約可聞,沒有半點的風,又是在帳中,李善道汗流浹背。
    額頭的汗水滴在了最新的軍報上,他皺著眉頭,泛起了嘀咕。
    龍泉郡的李孝基部唐援,這兩三日間,一改按兵不動的態勢,突然異動頻繁。
    怎麽看,都透出一股不同尋常的意味。
    先是前日,李孝基部分兵數千,急入西河郡,增援靈石。
    接著,除留兵駐守龍泉郡外,又遣兵兩部,一部開進臨汾郡,增援霍邑;一路南下文城郡。
    這道最新的軍報,即竇建德部在文城郡,碰上了李孝基南下文城的兵馬,雙方小有交戰。
    ——采用了竇建德“分兵一部,北入文城,佯攻龍泉郡”此策之後,北入文城的任務,李善道就交給了竇建德負責。撥給竇建德的兵力,主要由高雅賢等部組成,約四千步騎。
    擦了擦汗,李善道痛飲了半碗涼水,稍微去去暑氣,心頭的疑雲卻愈發濃重。
    他抬起頭,咂摸了會兒,說道:“怪了。李孝基連著十來天不動,怎突然間動作頻頻?莫非?”
    “大王可是在憂,莫非是李淵又遣了援兵?”屈突通代李善道說出他沒說完的話。
    李善道點了點頭,說道:“正為此慮。要非李淵又增援兵,李孝基不會動作頻仍。隻怕是李淵不但又已增援,並且必是給李孝基下達了明確的指示,故此李孝基才會如此急切地調整部署,又援靈石、又援霍邑,還分兵南下文城。其意圖顯是一邊欲借靈石、霍邑這兩座堅城,阻劉武周部南下,及我軍北上;一邊欲經文城,威脅我軍後方和側翼,以牽製我軍主力。”
    文城郡雖然小,但南與河東郡的龍門相接,東與絳郡、臨汾郡接壤,地理位置相當關鍵。
    若非是接受了竇建德的建議,提前先派了一部兵馬進入了此郡,已攻下了其中南部的昌寧縣,李孝基的兵馬這一入文城郡,還真有可能會對漢軍主力的後方、側翼造成威脅。
    屈突通以為然,說道:“察李孝基部近期異動,大王此憂甚是。敢問大王,打算何以應對?”
    “劉武周部最近是何動靜?”李善道沉吟了稍頃,問王宣德等。
    王宣德答道:“今日尚無劉武周部的情報。仍是昨日軍報所報。尉遲敬德、尋相兩部,圍攻介休等縣,攻勢頗猛,然得了唐軍張綸等的援兵,介休等地猶能守禦;至於劉武周部主力,在攻下晉陽後,燒殺擄掠,暫時尚未見其有增援尉遲敬德、尋相,大規模南下的跡象。”
    晉陽是個大城,民口多,物資豐,隻圖擄掠的話,這一座城,至少夠劉武周部擄掠十天半月。
    “李孝基不僅增援了靈石,且也增援了介休。劉武周不給尉遲敬德、尋相派足夠的援兵,介休城,看來還能再守一段時間。”說到這裏,李善道頓了頓,接著說道,“這也有點古怪。”
    屈突通知其所疑,說道:“大王是疑劉武周另有圖謀?”
    “常理計之,晉陽既下,我軍現又在攻打臨汾,不為別的,隻為搶地盤,劉武周他現也不該隻顧擄掠,而不增援尉遲敬德、尋相,以搶在我軍前打下西河。他今卻隻顧擄掠,怪也不怪?”
    屈突通猜測說道:“也許劉武周意在拖延?會不會是,他打算待我軍與李孝基部唐援兩敗俱傷後,再趁機南下?大王,不妨派細作深入晉陽,探明劉武周真實意圖,以便早作應對。”
    仗打得越多,李善道越發覺情報的重要性。
    便召來楊粉堆,當麵令下:“揀選精幹細作,往察晉陽現下動向,——問一問呂崇茂,他有無識得晉陽本地人,如有,叫他寫封書信,帶去與之,看看能不能有所幫助。李孝基處,也再遣斥候,任何風吹草動,有異常的地方,及時稟報。”想了下,補充令道,“傳令宋金剛,密切關注晉陽的情況,另外,不要與劉武周部產生衝突。此外,多遣斥候,往長安方向探查,查明是否李淵又遣了援兵,如果有遣,務必速報,把主將、步騎數量都搞清楚。”
    從李善道起兵開始,楊粉堆一直都在負責情報方麵的工作,早是熟門熟路,已可謂專家,聞得李善道這幾道命令,他牢牢記住,領命而去,隨即便安排精幹人手,分頭行動,不必多言。
    目送楊粉堆出帳,李善道摸著短髭,神色落入屈突通等人眼中,隻覺他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卻是屈突通等人,不知李善道此刻所想!
    劉武周與他本是“因利而盟”,結盟之初便各懷心思,因此而今他就算是起了“坐等李善道與唐軍兩敗俱傷後,再從中牟利”之心,也不足為奇。河東是李淵起家之處,他勢必不會輕易放棄,再遣援兵,亦在意料之中。唯一的關鍵是:李淵再遣的這支援兵,主將會是誰人?
    打蒲阪時,就李淵可能會挑選的再援河東的主將人選,李善道和屈突通、竇建德等有過揣測。
    當時他們判斷,李淵的援兵主將人選,極有可能會是劉文靜。
    但事實證明他們猜錯了,李淵結果用了李孝基為再援河東的主將。
    則這第三次救援河東,李淵又會用誰人為將?
    會不會這一次,他會任用劉文靜?
    根據劉文靜的用兵能力明顯比李孝基強,但李淵上次卻不用劉文靜,而任用了李孝基為主將的選擇,李善道將自身代入為他為何這麽用人的思路,思酌了會兒,得出結論。
    他肚皮裏盤算想道:“李孝基能力不足,李淵卻不用劉文靜,而用李孝基。其之此舉,明顯‘任人唯親’。若他再遣援兵,用劉文靜為主將的可能性,估計仍然不大,或許會是李建成或李世民?……李建成現是唐王世子,身份不同尋常,不宜輕動犯險,論以兵略,也不如李世民。這般看來,李淵這第三次救援河東,其主將說不得,便是李世民親自出馬也未可知了!”
    人的名,樹的影。
    雖然還沒有與李世民交過手,但李世民在後世的赫赫威名,早已如雷貫耳。其用兵如神,謀略深遠,絕非李孝基可比。若唐軍的第三撥援兵,真由他領兵前來,這場仗可就難打了。
    李善道深吸一口氣,按住案幾,站起身來,背著手,在帳中踱步。
    屈突通等目視於他,不知他為何忽而這般深沉,互相顧盼,沒人敢出聲打擾他。
    帳外陽光燦爛,透過帳簾灑落一地。
    曬在李善道的身上,他感到熾熱。嘿嘿,李世民。他站定腳步,迎對午時的日光,負手望向帳外。他的“漢”字大纛,在帳前的廣場上高高矗立,張士貴等親兵將士肅立火熱的日頭下,紋絲不動,汗水浸透甲胄,卻無一人懈怠。李善道目光掃過,嘴角露出了一絲難言的笑容。
    “嘿嘿,李世民!這第三撥援兵,若真是你為將,那便是一場硬仗,就來看看是你這個李二強,還是老子這個李二強!”李善道心中暗自較勁,決心已定。
    若是剛來到這個時代,李善道一聽到李世民之名,肯定不敢與他交手。
    但如今他已曆經沙場,大仗、小仗,步騎野戰、圍城攻堅,不知打過多少,而且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帳下人才濟濟,他自問已非吳下阿蒙。李世民雖強,他又何懼之有?
    況乎,當前河東的局勢,比之原本時空中,李世民救援河東時,更不利於唐軍。原本時空中,對李世民最終取得救援河東之勝利,起到很大作用的柏壁,李善道已經占據;原本時空中,李世民需要麵對的隻有劉武周、宋金剛兩部,而現今,卻還有比劉武周更強的李善道部。
    又及李世民帳下,現在也不像他原本時空中救援河東時,那般英才聚集,如屈突通、徐世績、秦瓊、程知節等,現皆未在其麾下。相反,李善道軍中,卻文武雲集,別的如薛萬徹、張士貴等不提,隻說劉黑闥、宋金剛、竇建德、羅藝、高開道、王君廓這些,誰個不是一時豪傑?
    今日之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李善道目光如炬,戰意熊熊,難以克製,他暗罵了聲“他媽的”,心道:“就在這河東之地,老子與李世民一較高下!這場仗隻要打贏,唐不足再懼,長安、洛陽之鼎,老子即可問之!”他回身轉向帳中諸人,下令說道,“傳令三軍,猛攻臨汾,五日之內,老子要見城克!”
    令下,圍攻臨汾縣城又三天。
    劉黑闥攻下了嶽陽、楊縣,率部趕至。
    兩軍並力,又攻了一日,卻是未需五日,第四天,王君廓、高開道先登陷城。
    這天晚上,楊粉堆派往長安方向的斥候,疾馳而還,帶來消息。
    李淵果是又遣援兵,主將正是李世民!
    李淵令其接替李元吉,出任為新的太原道行軍大元帥。大元帥府長史竇軌、司馬殷開山,行軍典簽長孫無忌,豆盧寬、房玄齡、杜如晦等為其從屬謀佐,劉弘基為左領軍大都督、段誌玄為右領軍大都督、柴紹為馬軍總管,李道玄、李道宗、長孫順德、史萬寶、史大奈、侯君集、梁實等為左右步騎統軍,號稱步騎十萬,日夜兼程,沿渭水急進,浩浩蕩蕩直逼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