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王宣德誇讚好漢

字數:4819   加入書籤

A+A-


    當日令下,到晉陽城西的唐軍,於城外十幾裏處安營紮寨。
    休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親自督軍,出兵萬人,布陣野上,向劉武周挑戰。昨日被李世民衝鋒一陣,劉軍士氣已落,今日李世民挑戰,若再不應戰,士氣勢必更低。劉武周遂亦出兵萬人,列以堅陣,與唐軍對峙。但是,不論李世民怎麽搦戰,因為唐軍的虛實尚未搞清,劉武周聽了苑君璋的勸阻,卻都沒有接戰。雙方隻在下午時,小規模地鬥了一場,劉軍稍挫。
    到至傍晚,各自鳴金撤兵。
    劉武周召集文武,商議軍情。
    高滿政進言說道:“李淵諸子,以李世民最為英武。今李世民佯攻昌寧,而引率大軍,忽然到我城下,察其意圖,明顯是欲先收複晉陽,再圖漢軍。目前為止,也不知他還有沒有後續兵馬。臣之愚見,決不可掉以輕心。不如傳令尉遲敬德、尋相,令他兩人速率兵馬回援。”
    楊伏念讚同他的意見,說道:“昨日登高遠眺,大略已經看清唐軍陣勢,其兵強馬壯,眾約兩三萬,如果再有後續兵馬,恐怕其兵力就會增至四五萬之眾。我軍卻新才分兵萬人,南下介休。兩相對比,我軍可用來迎戰的兵力或有不足。故此,臣亦以為,宜速召尉遲敬德、尋相回援,以充實我軍力量;同時,穩固城防。待尉遲敬德、尋相部抵還,再與唐軍決戰不遲。”
    “君璋,你是什麽意思?”
    苑君璋忖思了會兒,倒也讚成高滿政的建議,說道:“高將軍、楊公所言極是。李世民雖然年輕,小有智謀,頗擅用兵,他於今既然是佯攻昌寧,而實取晉陽,又昨日他兵馬到後,他乃敢以數百騎就進戰,可以料出,他這一回必是傾力而來,確然不可排除他還會有後續兵馬。既然如此,我軍當務之急,確應召回尉遲敬德與尋相,待兵力齊備,再行決戰。”
    黃子英接口說道:“正是!陛下,不但因李世民可能還會有後續兵馬此故,臣拙見,還有另一個原因,也需要召回尉遲敬德與尋相。便是張綸現已兵向介休,萬一李世民大張旗鼓地攻我晉陽,是又一次的‘聲東擊西’呢?實際上他另有兵馬,與張綸合兵,偷襲介休,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諸部,怕就會有危險了!再又如果尉遲敬德等敗績,形勢就將更為嚴峻。”
    一語驚醒,劉武周拍了拍額頭,說道:“子英說的是!還真有這個可能!”
    參會諸臣的意見一致,劉武周再問了問鬱射設,鬱射設也不反對,於是他就當即下令。
    命令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除留下部分兵馬守介休北的平遙等地外,其餘主力火速回援晉陽,務必三日內抵達,以應對唐軍也許很快就發起的大規模進攻。
    苑君璋補充了一個建議,說道:“陛下,宋金剛部現駐在平城一帶,距晉陽二百多裏而已。陛下與漢王今係結盟共取河東,且宋金剛與大王相熟,何不召他率部前來助戰?宋金剛驍悍知兵,其部精銳敢戰,若能及時趕到,可大大增強我軍實力。唐軍縱仍有後援,不足為慮了!”
    宋金剛部駐在平城一帶,已有多時。他謹從李善道的軍令,自駐在這一帶之後,一則不與劉武周部爭地盤,二則,時刻關注劉武周部的動靜,如此罷了。劉武周因與他有舊誼,故而也沒有派兵驅逐他,任其駐紮了事。卻沒想到,這個時候,倒是用上宋金剛了。
    便給尉遲敬德等的軍令,以及給宋金剛的求援書夤夜送出。
    下軍令的軍吏沿著汾水南下,送求援書的軍吏出城向東。
    ……
    夜色如墨,快馬加鞭。
    送求援書的軍吏疾馳一夜,第二天下午,到了平城城外的宋金剛營地。
    宋金剛在晉陽城內外,安排的有大量細作、斥候。
    唐軍突然殺到晉陽的消息,他昨晚已知。
    昨天晚上,獲知此訊的當時,他就立刻給李善道去了上書,請求李善道的指示。李善道的指示肯定不會這麽快就送到,而在此際,劉武周的求援書卻已抵達。
    宋金剛閱畢求援書,撫須沉吟,權衡利弊。
    雖與劉武周有舊誼,但他身屬漢軍陣營,漢軍的利益,他自是得首先顧及。
    思忖片刻,考慮到李善道與劉武周定了有盟友的關係,則劉武周求助,不好置之不理,他遂作出決定,決定先派一支精銳前鋒馳援晉陽,以示盟好;至於本軍主力,卻以“需時集合”等等為由,暫且不動,等到李善道的令旨下達到後,再按照李善道的命令進一步行動。
    且不必多說。
    隻說介休與晉陽的距離,與平城到晉陽的距離相仿。
    給尉遲敬德等傳令的傳令軍吏,差不多也是這天下午,到的介休城外。
    看罷軍令,向這傳令軍吏問得清楚,知了是李世民親率唐軍兩三萬,前日忽然到了晉陽城西,尉遲敬德大吃一驚。此前思之不解的疑惑,登時豁然開朗。他叫道:“俺知道了!”
    張萬歲問他說道:“將軍知道什麽了?”
    “俺知道張綸為何率部來介休了!這廝原來是響應李世民,分明是欲牽製我軍在介休,令我軍不得回援!”不論尉遲敬德的這個猜測對不對,聽來最起碼是有幾分道理,他說完自己對張綸的猜測,神情變幻,忖思了稍頃,問帳下參軍,“張綸部現到何地了?”
    帳下參軍答道:“張綸部已至介休對岸三十裏處,正按兵不動,似在等待進一步指令。”
    尉遲敬德當機立斷:“唐軍忽至,敵情不明,若李世民果尚有後續兵馬,隻靠晉陽現有之我軍兵力,難以抵擋。當下之計,須當奉從聖上之旨,迅速整備兵馬,回援晉陽!諸位,俺意已決,趁張綸部還沒有到介休北設阻,立即揮師北上,務必搶在張綸部阻我部前,還至晉陽!”
    張萬歲等無有異議,同聲應諾。
    尉遲敬德一聲令下,全軍集結,就於翌日從介休城下撤圍,北還晉陽;路過平遙時,為防張綸部轉攻平遙,亦按劉武周之令,分了千人兵馬進城,加強了下平遙的城防。
    仍如前文所述,這平遙縣境內,有一大湖,即蒿澤。
    蒿澤的南端,至介休縣界;北端至平遙縣北的祁縣縣界。——平遙是西河郡的轄縣,祁縣是太原郡的轄縣,也就是,這蒿澤橫跨兩郡,水勢浩渺,時當仲夏,水草正是豐茂。
    卻正行軍之際,從介休城外拔營的次日下午,剛剛將行出平遙縣界,入進祁縣縣界,驀然間,不知何處鼓聲響起!尉遲敬德勒馬四顧,隻見前側的湖畔蘆葦蕩中,隱約現出唐軍旗幟。
    唐軍也許還有後續兵馬。
    張綸是為阻其部北上。
    劉武周檄令趕緊回援。
    幾個念頭,在尉遲敬德腦中交錯而過,他大叫一聲:“中計了!”
    唐軍的伏兵自蘆葦叢中殺出,兩杆將旗飄揚入目,一杆上寫著“太原道行軍大元帥府”,一杆上寫著“左領軍大都督劉”,卻這支唐兵,是劉弘基所率!又三兩將旗,隨著幾將,衝殺於伏兵最前,旗上麵分別寫著:“車騎將軍史”、“驃騎將軍李”等字眼,是史大奈、李道玄等將;又在後頭呐喊殺近的唐軍步騎中,颯颯著“左一軍總管羅”、“左二軍總管袁”等眾旗!
    唐軍設伏有備。
    而尉遲敬德等部原本就是行軍的隊形,無論步騎,皆未著鎧甲,強弩也沒有取出,並且因將出平遙,進入太原郡,各部兵馬的行速還加快了,隊形就更是混亂。
    這一下子,萬餘人的長長隊伍,登時陷入被動,喧嘩大亂。
    尉遲敬德橫眉瞋目,驅馬揚槊,顧召親從騎兵,如雷暴喝:“從俺殺賊,令各部陣以迎戰!”
    湖水浩蕩,陽光刺眼。
    唐軍伏兵中衝殺在前的侯君集、李道玄等騎已殺到了近前。
    ……
    展開軍報,李善道才看兩眼,為之色變。
    這已是尉遲敬德等部遭伏的第二天晚上。
    卻尉遲敬德等遭伏之地,離霍邑城亦二百裏上下。故消息次日入夜未久,漢軍斥候已然報知。
    軍報出自一個粗通文墨的斥候之手,沒甚麽修辭,直白用語,字跡也不好看,如似枯草,時不時還有個墨疙瘩,但內容足以令人神馳心動:“李世民兵到晉陽,身自引數百騎陷陣,劉軍無敢擋者。劉武周調尉遲敬德等部回援,至平遙、祁縣間,為唐軍伏兵劉弘基等部截擊。李道玄反複衝陣,貫穿劉軍陣再三,史大奈陣殺劉軍將四五,尋相、張萬歲部先後奔潰。尉遲敬德奪羅君副槊,斬唐軍校尉以上數人,血戰鏖鬥,手殺百餘,劉軍餘部乃得出困脫圍。”
    軍報看完,李善道令王宣德讀與帳中諸人聽。
    王宣德讀時,起初權且罷了,讀到尉遲敬德力挽狂瀾時,亦不覺是心潮澎湃,讀罷過了,忍不住拊掌,讚了一句:“好個尉遲敬德,宋柱國說的不差,當真一條好漢!”
    帳中一人聞言不樂,奮然起身,挑眉冷笑,說道:“參軍說的,這叫什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