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李宋侵略俱如火
字數:4978 加入書籤
“何人?”
長孫無忌說道:“殷開山智勇兼備,使其南援靈石,必可保靈石無礙。”
李世民斟酌了下,說道:“殷開山性剛烈,時有躁動,用之以攻足可,守戰恐非其長。”
他手底下現在可以獨領一軍的大將,無非長史竇軌、司馬殷開山、左領大都督劉弘基、右領大都督段誌玄四人,殷開山不可;霍邑之戰時,是劉弘基手刃的宋老生,劉弘基亦猛將,然與殷開山同,性格上亦不夠沉穩,也不適合用於守戰;段誌玄倒比較合適,劉文靜防禦潼關,阻止屈突通入關中之時,段誌玄從在軍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但段誌玄出身不高,他的父親段偃師,仕隋隻至太原郡司法書佐,用他援靈石的話,如果順利尚可,若遇挫折,其威望不足以安定軍心。思來想去,李世民做出了決定:“長史果斷自勵,治軍森嚴,可委以此任。”
便將竇軌召來,將南援靈石、務必擋住劉黑闥部攻勢、確保靈石無失的重任,交給了他。竇軌的性子,有些方麵,與殷開山、劉弘基頗像,也是剛烈之人,剛極易折,李世民因又找來顏相時、李守素兩個參軍事,用為竇軌的屬吏。領命過後,竇軌當日即領兵三千,急下靈石。
這些不必多說。
隻說安排好了靈石增援事宜後,李世民盡召諸將,未有隱瞞,坦坦蕩蕩地將霍邑失陷、宇文歆兵敗、劉黑闥已兵圍靈石這三件事,告知了諸將。
說完,見諸將神色各異,或吃驚,或驚慌,或猶鎮定自若,他乃又接著說道:“霍邑雖然失陷、宇文將軍雖然兵敗,但薑將軍部尚在文城郡,且我已傳檄長平,令長平的駐兵佯攻河內,以調李善道還援,故就目前來看,我料李善道應是尚不能盡全力攻我靈石,最多,亦就是現在的情況,劉黑闥領一部兵攻耳。我適已令竇長史引兵三千南援靈石。靈石城堅,得了援兵,照我估計,至少守個十天半月,不成問題。亦即,李善道部,當下對我軍還造不成威脅。”
豆盧寬起身說道:“殿下,竇長史威重,由他率兵往援靈石,誠如殿下所言,守個十天半月,應是不成問題,然這隻是最好的預計啊!殿下,若有生變,可該如何是好?”
如果有生變,靈石再被漢軍奪下,則到其時,李世民部唐軍就將陷入南北皆敵的局麵。——劉武周部雖已大敗了一次,可其實力尚存,還有兩三萬步騎,漢軍若再一到,盡管這幾天臨時招募了些晉陽的丁壯從軍,補充兵力,可李世民部唐軍現可用之兵,總計亦不到三萬,則腹背受敵,形勢上既不利唐軍,敵眾我寡,兵力上也不利唐軍,這晉陽城怕就會得而複失了。
李世民神色晏然,不急不忙,在這個關頭,甚至還露出了微笑,說道:“豆盧公所慮有理。守個十天半月,確是最好的估算,不排除會出現意料外的變化。所以,我意我軍主力這幾日休整已足,便宜當即刻北進,先集中全力,將劉武周部殲滅,或徹底打垮,然後便無憂矣。”
事實上,這幾天,唐軍並沒有閑著。
打下晉陽當日,李善道就令柴紹等騎將,引率騎兵追擊劉武周部,進一步擴大了戰果,此其一;隨後,李世民又親自率部,進擊退到了晉陽北數十裏外汾陽縣的劉武周部,隻不過劉武周部依仗汾陽縣城,單隻據守,不敢出戰,是故未有能再繼續擴大戰果,此其二。
豆盧寬問道:“殿下,劉武周部今退守汾陽,背依雁門,斥候探知,他且已遣吏往突厥請求援兵。其雖敗軍,可若我軍再往攻之,其既有城可依,複有援兵可恃,旬日內能夠殲滅麽?”
“兩軍相逢勇者勝!晉陽此戰,我軍以少勝多,劉武周部現必士氣衰落,縱有城依,何慮之有?至若援兵,等他的使者到了突厥,突厥會不會遣援是一,即便遣援,調動兵馬也需時間是二,是為旬日之內,突厥援兵也不需顧慮。我意已決,明日即主力北上,十天內攻下汾陽!”
李世民年輕的臉上還帶著笑容,而他的語氣堅決,不容置疑。
豆盧寬不再多言。
房玄齡起身說道:“殿下所言極是!方今我軍與劉武周部比,有兩利在我,兩弊在彼。我軍士氣旺盛,此利之一也;汾陽的人物、地形,我軍皆熟,此利之二也。劉武周部大敗惶恐,此弊之一也;因薛深之棄暗從義,他勢必對汾陽的士吏猜忌狐疑,猜忌狐疑,則人心散亂,此弊之二也。有此兩利,彼有此兩弊,我軍趁勝再進,十天之內,一定可以攻下汾陽城!”
李世民離席站起,英氣畢露,環顧諸將,正式下令:“今晚犒賞三軍,明日我親率騎先行!”
殷開山、劉弘基、段誌玄、柴超等等諸將,俱皆起身,行軍禮,齊聲應諾。
次日一早,留下了兩千人守太原,餘下唐軍步騎兩萬餘,悉出營北進,以殷開山等總管率領,李世民果領輕騎百餘,行於軍前,先馳往汾陽,覘察劉武周部而下的具體情況。
……
卻時間回到昨天下午。
竇軌率南下之部才出營,就被散在晉陽唐軍營外的漢軍斥候偵知。
這斥候,非是別人,自宋金剛所派。
晉陽一戰,如前所述,宋金剛盡管參與,來給劉武周助戰了,可他是客軍,其部被安排的組陣位置較為靠後,故而劉武周部雖敗,他卻得以見機,及早地撤出了戰場,部曲幾無損失。
遵照李善道的命令,他撤回到平城以後,——平城原有劉武周部的部曲駐紮,他此前在平城這一帶時,隻是駐兵野外,倒借此劉武周兵敗,平城守將驚恐,無心守城,主動撤出,北還劉武周主力部的機會,他現改進駐到了城中,因一邊加強城防,一邊遣斥候探晉陽動靜。
平城縣城與晉陽縣城間,仍如前所述,隔著榆次縣,相距約百餘裏地。
竇軌率部南下的情報,深夜時分,報到了宋金剛案頭。
情報到時,宋金剛才睡下。他有軍令,隻要有關唐軍的情報,不分早晚,即使他已睡覺,也要第一時間呈之與他。故此,值夜的參軍叫醒了他,未有耽擱,他就看到了這份情報的內容。
睡意登時被驅散。
宋金剛放下情報,喚親兵端來涼水,頭紮進去,好好的令自己更加清醒了一下,下達軍令,召集帳下諸將來見。同時,他令記室參軍,立即給李善道寫奏書。
“稟報大王,竇軌率三千到四千步騎,昨日下午離晉陽,南下靈石。至遲後日夜前可到。其部援兵如若順利抵達,劉上柱國之攻靈石,也許就會受挫。臣將引騎急往截擊!”
前邊的奏報倒也罷了,宋金剛口述到“引騎急往截擊”時,記室參軍嚇了一跳,抬臉看他,似是懷疑自己聽錯了,確定般的重複他的這句話,問道:“將軍,引騎截擊?”
“不錯,……愣什麽,怎麽不寫了?”
這記室參軍遲疑說道:“將軍,竇軌所率唐軍三四千眾,我部騎兵總才千人。計算路程,如今晚就出兵,是有可能能再竇軌部到達靈石前,將其截擊,然我騎兵少,仆擔心恐不足勝之。”
“竇軌肯定料不到俺會引騎從平城往追,截擊他,出其不意,何愁不勝?”
記室參軍說道:“將軍,如果能勝,當然最好,可若失利?”
宋金剛瞧了他眼,這個記室參軍是河北的士族子弟,李善道為他選任的,因為這層關係,他不好直言斥責,說道:“俺怎麽說,君就怎麽寫便是。如若失利,責任俺來擔當。”
記室參軍無奈,隻得依言書寫。
奏書寫完,宋金剛親手落下自己的印章,即命心腹吏火速送往李善道處。心腹吏領命,跨馬揚鞭,消失在夜色中。宋金剛披掛好鎧甲,大步出寢帳,來至議事帳。
帳外,諸將已皆到。
到者盡是校尉以上的軍將,一二十人,一如宋金剛,也都是各個披甲,以軍禮迎他入帳。
進到帳中,諸將從入。
宋金剛亦不落座,叉手而立,掃過眾人,說道:“竇軌昨日率部南下,往援靈石。俺已經奏報大王,決定引騎截擊。今夜就出發,務必趕在其抵達靈石前,將其截住。諸越騎校尉聽令,給你們各團,半個時辰的集合時間,人攜三日糧秣,除軍械外,餘者一概不帶。半個時辰後,俺在城西門等候,晚到者,斬。諸步兵校尉聽令,留守城中,唐軍若來犯,務必堅守。”
——依隋府兵之製,府兵的校尉名稱有二,一個越騎校尉,掌騎兵,一個步兵校尉,掌步兵。
宋金剛部中的騎兵共約千騎,兩百騎一團,是總計五個越騎校尉。
這五人,和別的步兵校尉,大都是宋金剛的舊部。他們了解宋金剛的脾性,知其令出如山,雖對宋金剛連夜出營,截擊竇軌部的這道軍令,與記室參軍同樣心存疑慮,可沒人敢有半句異議,便領下命令,再行個軍禮,趕緊地皆退出帳去,去集結本團的兵馬了。
夜色如墨。
城西門外,馬蹄聲急。
五團騎兵迅速集結。
不到半個時辰,一騎不少,千騎已然悉集。
宋金剛略囑咐了幾句被他留下來守城的他的從弟,喚記室參軍近前,叫他又寫了一封文書,不過這封文書不是奏呈李善道的了,寫成罷了,亦遣吏往送,而後,他翻身上馬,馳於列隊的千騎前,高舉馬鞭,大聲喝道:“此戰,斬一級者,倍賞!所獲金帛,盡分公等!”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士氣大振,千騎齊聲應諾,聲震夜空。
宋金剛一揮馬鞭,率先而行,鐵騎如潮,奔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