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太子:晉王你要偷家?

字數:9712   加入書籤

A+A-


    皇帝,誰不想當呢。
    當今天下有資格繼承皇帝的就三個人。
    晉王就是這三者之一。
    但凡有半點機會,誰又願意放棄。
    自古以來,多少英雄好漢,都為了這個位置,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兄弟相殘、父子反目之事屢見不鮮。
    若能有機會碰上一碰,即便是粉身碎骨,又有何妨。
    李治心動了。
    但他也清楚,現在還沒有到暴露野心的時候。
    還需要隱忍,更需要隱藏。
    太子跟魏王的多年經營,不是他一下子就能擊敗的。
    尤其是太子,以太子如今的聲勢,黨羽。
    哪怕他跟魏王聯合起來,也不可能鬥得過。
    可若是太子自己謀反,這就完全不同了。
    再優秀的太子,謀反之後,還能是太子嗎。
    想到這裏,其實李治的心裏是很有疑惑的,甚至還會有質疑自己的猜想。
    太子真的在謀反嗎。
    太子為什麽要謀反呢。
    李治沒當過太子,在他看來,太子完全沒有謀反的必要,安安穩穩的,等著繼承皇位不就好了。
    太子天然就有正統的繼承權,幹嘛要做謀反的事情。
    李治想不通,也想不明白。
    或許隻有成為太子後,才能對大兄如今的情況感同身受吧。
    ——
    李世民心情很不好。
    他想要開設更多水泥廠的事情,遭到彈劾了。
    是的,大量的官員彈劾他這個皇帝。
    簡直是倒反天罡。
    尤其是魏征。
    在早朝上,就差沒指著他的鼻子罵了。
    “朕隻是想讓這長安城更加好一些,百姓能夠更為舒適一些。”
    “難道朕做得不對嗎。”
    “為何這些臣子們,一個個如此堅決。”
    兩儀殿,李世民在生悶氣。
    反對的人太多,這讓他的詔敕一時間也發布下去。
    就算是發下去了,門下省那邊也會封駁。
    張阿難聽著陛下的埋怨,卻也不知道怎麽說。
    大臣們的理由很充足。
    這不是給工人發工錢的問題,而是大唐的人口不夠用了。
    魏征站在朝廷上,振振有詞。
    太子造煤礦廠,十座煤礦,要招近十萬人。
    水泥廠這邊已經有一萬多人了。
    東征又征召了四十餘萬民夫。
    這裏就有五十萬左右的壯年勞力,從種田離開。
    大唐以農為本,如此大量勞動力的缺失,對於今年的秋收,本來就已經是極大的負擔。
    現在陛下你還要招工,開出的條件還這麽誘人,這不是讓百姓們棄農從工嗎。
    如此以往,糧食減產,漲價,大唐盛世就此斷絕。
    這番話引得群臣認同,對於聖人的提議一致反對。
    甚至還有人提出,要對太子的煤炭廠進行裁減,還工於農。
    蜂窩煤雖然好用,可畢竟比柴火要貴,使得百姓負擔增加。
    眼看群臣越說越離譜,氣得李世民直接宣布退朝。
    “若太子在就好了。”
    李世民突然有些懷念太子在的好處了。
    畢竟太子通過太子教令,繞開朝堂,自己開煤炭廠,水泥廠,招收工人。
    這完全是屬於合法買賣,群臣即便有所怨言,也沒有辦法去阻止。
    張阿難聽到這話,心裏頭突然有些緊張。
    他查太子謀反的事情,都已經查到關鍵之處了。
    也許要不了多久,就能把整個真相還原出來。
    現在陛下突然念著太子的好,那自己還要查下去嗎。
    這讓張阿阿難的內心,多了幾分糾結。
    ——
    房玄齡倒是不糾結了。
    在知道張阿難查太子謀反後,整個人都變得輕鬆下來。
    針對太子的一係列事情,反正他是沒有打算再繼續了。
    對於房玄齡來說,這無疑是全身而退的最好時機。
    仔細想來,到現在為止,哪怕是說掌控了部分證據,但他一直沒有發動對太子的攻勢。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暗地裏進行的,即便是說太子有所察覺,可太子也沒有證據啊。
    到了現在這個情況,是房玄齡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反而有些慶幸自己的優柔寡斷。
    如果不是因為遲疑猶豫,又怎麽能等到這個機會,從太子與魏王鬥爭的漩渦裏跳出來。
    “父親,咱們就真的這樣,什麽都不管了?”
    “若能助魏王奪嫡,咱們房家必然能更加壯大。”
    房遺直覺得有些可惜,畢竟為了揭露太子謀反,耗費了如此之多的心力,人脈,關係。
    臨到頭了,隻差半步就能成功。
    父親卻突然全盤放棄。
    房玄齡語重心長的說道:“你隻看到了好處,卻沒有看到這裏頭的壞處。”
    “為父的仕途,已經走到了盡頭,助力魏王奪嫡成功,也不會讓為父再進一步,前邊已經沒有路了。”
    “況且遺愛已經是魏王心腹,就算是魏王上位,對於咱們房家,也不會虧待。”
    “反之,若太子成功繼位,等待咱們房家的,就是太子的清算。”
    “贏,能贏多少?輸,那便是滿盤皆輸。”
    房遺直還是有些不甘心:“可我們已經是勝券在握了。”
    房玄齡微微搖頭:“這等事情,不到最後一刻,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哪怕太子隻有十之一二翻盤的可能,對於我們來說,也沒有這個必要。”
    “你仔細想想,為何陛下到現在,都隻是在暗查太子謀反的情況,陛下因為太子腿疾,就真的想廢掉太子嗎。”
    “太子很優秀,自古以來,更有像太子這般優秀的儲君可不多。不到萬不得已,陛下必然不會行廢立之事。”
    房遺直不解:“既然陛下不想廢太子,那為什麽又要去暗查太子謀反呢。”
    房玄齡解釋道:“陛下查太子謀反,不一定是為了廢太子,更有可能是為了保太子。”
    “因為謀反的事情一旦披露出來,造成太大的動靜,陛下就算不想,也保不住太子。”
    說到這裏,房玄齡微微一頓。
    其實陛下還是有一個辦法能保住太子的,那就是謀反之後,直接禪位。
    可這顯然不可能。
    哪有正當壯年,皇帝禪位的道理,哪怕是為了史書上的名聲,哪怕是不貪戀權力,也不可能做出這等事情來。
    太子優秀是好事,可要到退位讓賢的地步,就不是什麽好事了。
    人,誰能不為己呢,哪怕是父子。
    “所以,這等事情,能有這個脫身的機會,最為難得。”
    “我們就不要再參與進去了,這是天賜良機。”
    ——
    權力就像是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房玄齡看到城牆上有了個缺口,毫不遲疑的就往外麵鑽。
    武曌看到城牆上有了個缺口,拚盡全力的往裏麵擠。
    “夫人,小春子說了,張內侍讓他們一直在監視杜駙馬的動向。”
    “近些日子,又讓他們監視宿衛統領李安儼。”
    “一舉一動,見過什麽人,跟哪些人說過話,都要記著。”
    “不僅是他們宮裏人,包括宮外也有安排。”
    武曌的貼身侍女春雪,講述著她打探過來的情報。
    能夠成為一代女皇,武曌還是很有心機跟能力的。
    她非常清楚自身的定位跟價值。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這句話出自於李白的《妾薄命》詩,如今距離李白出生,還有數十年。
    然意思是這麽個意思。
    想要在晉王心裏占據更多的位置,不僅是感情上,還要體現出自己的作用來。
    就如今武曌的地位,能夠有所作用的,自然就是在宮裏的情報消息這塊了。
    所以武曌發展了一批底層的宮女宦官,來給她打探消息。
    武曌如今隻是個才人,連妃子都不是,那些宮女宦官,又為什麽要給武曌充當眼線,難道他們就不知道,這樣做被發現的後果是什麽嗎。
    大唐的宮廷,雖然還沒有發展到宦官幹政的地步。
    但宮廷裏的鬥爭,要遠比朝廷上的權力爭奪,來得更為直接,也更為血腥粗暴。
    底層的宦官宮女,承擔著宮廷中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雜役。
    得到的俸祿,也極其微薄,且還想日子稍微好點,就需要孝敬。
    大多數宦官因為去勢的關係,心裏很容易扭曲。
    在皇親貴族麵前奮力討好,在下屬麵前則是喜怒無常,責罵毆打都是常事。
    想要過得好,那就要一步步向上爬。
    你不爬,別人就會爬到你頭上拉屎撒尿。
    真就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都想攀附有權勢的妃子,可有權勢的妃子,可不是誰都能攀附上的。
    妃子們也不可能說大肆收下大量的宮女宦官,否則你想幹嘛,宮廷造反嗎。
    對於底層的宮女宦官來說,別說是不得寵的妃子了,哪怕是最下等的帶班宦官,也不是他們能招惹的。
    能找個靠山,不管是什麽靠山,都要得到別人的羨慕跟幸運。
    在宮裏討生活,沒點關係,活都活不下去。
    才人也是正五品了。
    得到些許庇護,偶爾還能有些賞賜,那已經是最大的難得。
    就這,還不是誰都能幹的。
    “陛下果然是準備對太子下手了。”
    “也是,當初太子在城外,拒不受詔敕入宮參加祭祀,陛下連夜召大臣議事,就有這個顧忌了。”
    武曌有些欣喜,消息確定下來,這就有了機會。
    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往往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
    站在武曌的角度,判斷自然跟房玄齡相反。
    她認為陛下這就是在針對太子布局,準備行廢立之事。
    都要謀反了,再優秀又怎樣。
    武曌覺得,如果自己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是絕對不會容許有這樣謀反的事情發生。
    優秀的人多了去了,沒有太子,難道這日月就不轉了?
    以己度人,武曌覺得自己的想法沒錯。
    “對了,夫人,我還聽到說,晉王最近跟長孫衝走得很近。”
    “宮外都在傳,晉王如今恩寵無雙,許多人爭相攀附,保不準就是另一個魏王。”
    說到這裏,春雪傲然道:“他們又怎麽比得上夫人。”
    春雪心裏頭有些慶幸,當初還好沒跟太子攪合在一起。
    誰能想到太子聲勢這麽大,實則岌岌可危。
    連陛下都要出手對付太子了。
    其實長孫衝跟晉王的事情,在長安城已經流傳很久了,隻是宮裏對宮外的消息閉塞,一直到今天,春雪才聽到情況。
    ‘長孫無忌!’
    武曌聽到這話,心頭一亮。
    晉王想要奪嫡成功,難度是很大的。
    哪怕是太子被廢,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輪到的也是魏王,而不是晉王。
    論賢名,魏王的名聲也不差,還受到陛下的偏愛。
    那怎麽才能更好的支持晉王奪嫡呢。
    這就需要朝廷大臣的助力了。
    還有誰比長孫無忌這個第一功臣,更有權力。
    如果太子被廢,長孫無忌支持晉王為太子,這個成功的幾率,就變得很大了。
    長孫衝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通過這條線,想來就能搭上長孫無忌。
    可要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這難度還是挺高的。
    沉思片刻,武曌對春雪道:“你想辦法,打探下宮裏頭哪些人,跟長孫家有所聯係,偷偷打探,不要叫別人知曉。”
    “等有了眉目,再來告知於我。”
    春雪雖不理解,但自然是奉命:“是,夫人。”
    武曌嘴角微微翹起。
    如果長孫無忌知道了陛下在查太子謀反,那麽他還會堅定的站在太子那邊嗎。
    雖說也可以站魏王,可魏王黨的支持者是五姓七望。
    而長孫無忌是關隴門閥,本就跟五姓七望不對付。
    這麽算下來,對於長孫無忌來說,晉王就是最好的選擇。
    陛下嫡出的皇子就這麽三個,已經沒有其他人了。
    當然,受到情報的限製,武曌還不知道,她所知道的消息,長孫無忌早就已經知道了,並且還更多,更早。
    並且就已經對此事開始有了準備。
    不過這也不影響武曌。
    因為武曌不可能去接觸長孫無忌,把自己跟李治的關係暴露出來。
    她要做的,隻是把這個消息告訴李治。
    從而在李治那邊,得到更多份量。
    所以隻要長孫無忌沒親口去跟晉王說,武曌對於李治就是有功的。
    哪怕說了,也能表達忠誠跟苦勞。
    有人想讓太子倒台,就有人想得從龍之功。
    若說後宮權勢,作為前朝公主的楊妃,自然是不小的。
    張阿難的動靜不算大,可在有心人眼裏,也不算小了。
    楊妃在宮裏的地位很高,許多隋朝遺留下來的宮女宦官,都對楊妃有天然的好感。
    當年李淵得了長安城後,自然不存在把宮女宦官全部解散換一批。
    隋朝的老人到如今,也在宮裏走上了高位。
    即便楊妃不像是武曌這樣特意經營,也會有許多人給她匯報消息。
    且情報消息,比之武曌還要更加廣闊。
    楊妃從小自宮廷長大,耳濡目染下,宮廷的權力鬥爭,更為熟悉。
    得到消息後,很快就有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