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縫隙裏的長孫無忌

字數:9136   加入書籤

A+A-


    貞觀十八年五月末,一輪炙熱的驕陽高懸於百濟王都的上空,將熾熱的光線毫無保留地傾灑而下。
    然而,整座城市卻全然沒有因這烈日而煥發生機,反而彌漫著蕭瑟與淒涼的氣息,仿若被一層厚重的陰霾所籠罩。
    蘇定方率領的大唐大軍,宛如一股洶湧澎湃、銳不可當的潮水,以雷霆萬鈞之勢迅猛地湧入百濟王都。
    整齊劃一的步伐,堅定而有力,每一步落下都仿佛是踏在大地的鼓點上,發出的聲響匯聚成一曲彰顯威嚴與力量的戰歌。
    這聲響,仿佛在向世間宣告著大唐軍隊的不可戰勝。
    城內的百濟守軍,在目睹如此氣勢磅礴的大唐雄師後,心中早已被恐懼所填滿。
    看著那如潮水般湧來的唐軍,隻覺自己如同螻蟻般渺小,心生怯意,鬥誌瞬間瓦解。
    紛紛緩緩放下手中的武器,帶著無奈與絕望,選擇繳械投降。
    一時間,曾經象征著百濟至高無上王權的王都,四處迅速插滿了鮮豔的大唐軍旗。
    那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肆意舞動,宛如一麵麵勝利的旗幟,向世人展示著大唐的榮耀與輝煌。
    蘇定方身著熠熠生輝的鎧甲,那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更襯得他威風凜凜。
    此刻,他正端坐在百濟王宮大殿之上,宛如一尊戰神降臨。
    蘇定方目光如炬,眼神中透著銳利與威嚴,如同一把利刃般掃向階下被五花大綁的百濟王扶餘義慈。
    蘇定方凝視著他,聲音堅定而洪亮,在空曠的大殿內回蕩:“扶餘義慈,今時今日,百濟已然落敗,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扶餘義慈咬著牙,臉上的肌肉因憤怒與不甘而微微顫抖,神色悲憤地回應道:“是上天不眷顧我百濟,命運弄人。”
    “然本王這一生,殫精竭慮,自問無愧於祖宗社稷。今日雖不幸敗在你手中,但絕非心服口服。”
    “我百濟雖亡,本王的骨氣猶存!”
    蘇定方冷笑一聲,神色中帶著幾分不屑,緩緩說道:“大勢已去,你又何必在此嘴硬,徒增笑柄。”
    “且安心,我大唐向來以寬厚待人,以仁治國,或許還能留你一條生路,讓你不至於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言罷,大手一揮,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來人,將他暫且押下去。”
    身旁的士兵得令,迅速將扶餘義慈押解下去。
    隨後,蘇定方轉身走向案幾,神情莊重。
    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奮筆疾書,修書一封。
    書畢,他仔細地將信裝入信封,交給一名早已等候在旁的信使,目光中透著鄭重與期許,說道:“此乃至關重要的捷報,務必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神武宮,向太子殿下報捷。”
    “切不可有絲毫懈怠,若延誤了軍情,軍法處置!”
    信使躬身道:“是,將軍。”
    ——
    貞觀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輝照耀著遼東半島。
    李承乾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成功一統遼東,百濟、高麗、新羅皆納入大唐版圖。
    這一壯舉,讓李承乾的聲望如日中天,他麾下不僅有精銳之師,更手握“霹靂火”這等神奇利器。
    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背後,一場圍繞權力的暗鬥悄然拉開帷幕。
    長孫無忌一路心事重重地來到神武宮。他深知,此次麵見李承乾,將是一場艱難的博弈。
    自己既受李世民之命前來接管百濟事務,又希望能在這場權力遊戲中為自己爭取更多籌碼,可又絕不願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
    而李承乾,雖表麵上需維持與李世民的平和,實則內心有著更大的野心,渴望通過發展自身勢力,逐步掌控大唐的最高權力。
    終於,長孫無忌踏入了神武宮的大殿。殿內,李承乾高坐主位,兩旁站立著一眾忠心耿耿的將領和足智多謀的謀士,氣氛莊重而威嚴。
    “臣長孫無忌,拜見太子殿下。”
    長孫無忌恭敬行禮,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複雜情緒。
    誰能想到,太子竟然真的完成了遼東一統。
    當消息傳到長安,整個大唐都要沸騰。
    李承乾微微點頭,目光中帶著審視:“舅舅此次前來,想必是為了父皇那道詔書之事吧。”
    長孫無忌心中一緊,他知道,這場較量已然開始。“太子英明。陛下命臣為百濟刺史,主管百濟事務。隻是.”
    長孫無忌故意頓了頓,抬眼觀察著李承乾的反應。
    “隻是什麽?舅舅但說無妨。”
    李承乾目光灼灼,緊緊盯著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深吸一口氣,說道:“隻是太子在遼東苦心經營,如今已根基深厚,諸事皆有安排。臣若貿然接手,恐怕會影響殿下的大計。但陛下旨意難違,臣也著實為難。”
    長孫無忌這番話,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又試圖試探李承乾的態度。
    李承乾冷笑一聲:“父皇這道詔書,來得實在不是時候。如今遼東初定,百廢待興,孤正推行一係列新政,力求讓這片土地繁榮昌盛,歸心大唐。”
    “此時若讓舅舅接手,難免會打亂孤的全盤計劃。”
    李承乾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同時也暗示著自己在遼東的主導地位。
    長孫無忌趕忙說道:“殿下,臣並無此意。臣此來,是想與殿下商議一個兩全之策。”
    “陛下之意,不過是希望百濟能平穩治理,歸心大唐。殿下推行的新政,於百濟百姓有益,於大唐穩定邊疆亦有大利,臣自然不會幹涉。”
    長孫無忌試圖緩和氣氛,同時強調自己無意破壞李承乾的新政。
    李承乾微微皺眉,問道:“舅舅此話怎講?難道舅舅願意在不影響孤新政推行的前提下,接管百濟事務?”
    長孫無忌的才能是不用多說的,能夠成為大唐宰相,哪怕是說比房玄齡在處理政務上要差上一些,可放眼遼東,無人可比。
    長孫無忌點頭道:“正是。殿下推行的整治貴族、興辦教育、鼓勵開荒等新政,皆乃利國利民之舉。”
    “臣若能協助殿下,確保這些新政順利施行,想必陛下也會欣慰。臣所求不多,隻望殿下能承認臣在百濟的刺史之權,如此,臣也能在陛下那邊有所交代。”
    長孫無忌說出了自己的底線,希望在承認李承乾新政的基礎上,獲取一定的權力。
    李承乾沉思片刻,心中暗自權衡。
    他明白,長孫無忌背後是李世民的意誌,若一味強硬拒絕,恐怕會引起父皇的不滿。
    而自己目前雖勢力漸大,但要舉兵造反、反攻大唐,還力有未逮,此時還需蟄伏。
    況且,若能在表麵上與長孫無忌達成妥協,繼續推行新政,發展自身勢力,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舅舅,孤推行新政,旨在讓遼東百姓安居樂業,讓他們真心歸附大唐。若舅舅能保證不阻礙新政推行,孤倒是可以承認舅舅的刺史之權。但舅舅需明白,遼東之事,孤亦不會全然放手。”
    李承乾緩緩說道,既給了長孫無忌一定的權力,又強調了自己的主導地位。
    雖說在先前,長孫無忌是屬於太子黨,但此時非彼時。
    李承乾已經不可能完全信任長孫無忌了,而長孫無忌,也不可能完全投靠太子。
    長孫無忌心中一喜,連忙說道:“殿下放心,臣定會全力配合殿下。新政乃利國利民之良策,臣豈會阻攔。日後遼東事務,殿下若有指示,臣必定聽從。”
    長孫無忌表麵上態度誠懇,心中卻也在盤算著如何在李承乾的陰影下,擴大自己的權力範圍。
    倒不是說要助力陛下壓製太子,而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在太子跟陛下的縫隙間,得到屬於自己的權勢。
    李承乾微微點頭:“既然如此,舅舅便先說說對新政的看法吧。孤也想聽聽舅舅的見解。”
    長孫無忌知曉,這個回答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太子的表態。
    思索片刻後開始講述道:“殿下推行的整治百濟貴族之策,雖能削弱舊勢力,為新政推行掃除障礙,但也需注意分寸。”
    “部分貴族在百濟經營多年,根基深厚,若處置過當,恐引起反彈。可適當給予他們一些出路,讓他們為新政效力,如此既能分化他們的勢力,又能為朝廷增添助力。”
    百濟不能向高麗那樣一頓亂殺了,因為遼東一統,迎來和平,休養生息才是王道。
    李承乾點頭道:“舅舅所言有理。孤之前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不過,那些罪大惡極的貴族,孤絕不姑息。”
    李承乾認可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但也表明了自己的原則。
    長孫無忌接著說道:“興辦教育一事,意義深遠。但在推行過程中,不可過於強迫百姓。”
    “可先在城鎮設立學堂,以優厚待遇吸引師資,待做出成效,讓百姓看到讀書的好處,自然會主動送子女入學。如此循序漸進,方為穩妥。”
    李承乾笑道:“舅舅考慮周全。”
    長孫無忌繼續說道:“至於鼓勵開荒政策,殿下此策甚好,能極大地促進農業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需加強監管,防止有人借開荒之名,侵占百姓良田,或從中謀取私利。”
    李承乾點點頭,這個問題已經出現了。
    巨大的利益促使下,總有不怕死的人。
    在推行開荒的情況中,有一批官員暗中私扣,貪腐田產。
    李承乾神色凝重:“舅舅提醒得是。孤已責令各地官員加強監管,若有違者,嚴懲不貸。隻是,如今監管力度仍需加強,舅舅可有良策?”
    長孫無忌道:“殿下可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選拔清正廉潔之人,不定期巡查各地開荒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儆效尤。”
    李承乾拍手稱讚:“好主意。孤這就安排下去。舅舅,有你相助,孤推行新政便更有信心了。”
    李承乾表麵上對長孫無忌的建議表示讚賞,心中卻也警惕著長孫無忌借此擴大影響力。
    長孫無忌連忙躬身道:“殿下謬讚,臣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能輔佐殿下成就大業,乃臣之榮幸。”
    李承乾又道:“舅舅,如今遼東雖已平定,但周邊局勢仍不容樂觀。孤打算加強軍事防禦,確保邊疆安穩。舅舅對此有何看法?”
    李承乾試圖通過軍事話題,進一步試探長孫無忌的立場。
    長孫無忌道:“殿下此舉極為明智。遼東地處邊陲,戰略位置重要。加強軍事防禦,不僅能抵禦外敵入侵,還能震懾周邊各國。殿下可在邊境要地修築堡壘,增設烽火台,加強巡邏。同時,選拔優秀將領,訓練精銳之師,提升軍隊戰鬥力。”
    長孫無忌的回答中規中矩,既表達了對李承乾軍事計劃的認可,又沒有過多涉及具體的權力分配。
    最主要的是,長孫無忌明白,兵權這塊,恐怕是太子的紅線。
    李承乾微微點頭:“舅舅所言極是。隻是,這軍事防禦所需的糧草、兵器等物資,耗費巨大。孤正為此事煩惱,舅舅可有良策?”
    李承乾拋出一個難題,想看看長孫無忌如何應對。
    長孫無忌心中一動,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獲取權力的機會。“殿下,此事確實棘手。臣以為,可在遼東設立專門的軍需供應機構,統籌管理糧草、兵器的生產與調配。臣願意為殿下分憂,親自負責此事,確保物資供應充足。”
    長孫無忌主動請纓,試圖借此掌控部分軍事後勤權力。
    李承乾心中冷笑,他自然明白長孫無忌的心思。“舅舅願意為我分憂,孤感激不盡。”
    “隻是,此事關乎重大,還需從長計議。孤聽聞,最近朝中對孤在遼東的舉措,頗有微詞。”
    “舅舅久在朝中,想必知曉一二,不知舅舅有何看法?”
    李承乾巧妙地轉移話題,將矛頭指向朝中的輿論,同時也暗示長孫無忌,自己對朝中局勢並非一無所知。
    長孫無忌心中一凜,他沒想到李承乾會突然提及此事。“殿下,朝中確有一些不同聲音,但大多是對遼東局勢的擔憂,並非針對殿下。臣以為,殿下隻需將遼東治理得井井有條,讓陛下看到成效,那些聲音自然會消失。”長孫無忌試圖淡化朝中的反對聲音。
    李承乾微微皺眉:“舅舅所言雖有理,但孤總覺得背後有人在推波助瀾。舅舅在朝中人脈廣泛,還望舅舅能幫孤查明真相。”
    李承乾將查明真相的任務交給長孫無忌,想借此牽製。
    長孫無忌無奈點頭:“臣遵旨。殿下放心,臣定會盡力查明此事。”
    李承乾接著說道:“還有一事,舅舅。孤聽聞,父皇有意削減孤在遼東的兵權。舅舅,你說父皇此舉是何用意?”
    李承乾目光緊緊盯著長孫無忌,試圖從他的反應中找到答案。
    此兵權非彼兵權,而是大唐朝廷認可的兵權。
    當然,李承乾要招兵買馬,多少兵力也是他自己說了算。
    隻是以此為借口,看長孫無忌怎麽回答。
    這無中生有的話,長孫無忌心中暗驚,他沒想到李承乾會如此直接地提及此事。
    “殿下,陛下此舉或許是出於對全局的考量。如今遼東已平,陛下可能認為無需如此龐大的兵力駐守。”
    “但殿下放心,臣定會為殿下傳信,說明遼東局勢的複雜性。”
    長孫無忌試圖在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間周旋,既不得罪李承乾,又要維護李世民的權威。
    李承乾冷笑一聲:“父皇此舉,恐怕不隻是為了遼東局勢吧。舅舅,你我都清楚,權力這東西,一旦失去,再想奪回就難了。孤在遼東苦心經營,為的就是能為大唐守好這片疆土,可父皇卻.”
    李承乾故意沒有說下去,但他的不滿已經溢於言表。
    長孫無忌趕忙說道:“殿下切勿多想。陛下對殿下的功績還是認可的。隻是,陛下身為一國之君,需考慮的事情眾多。”
    “殿下不妨主動向陛下表明忠心,同時展示遼東的治理成果,或許能打消陛下的顧慮。”
    長孫無忌試圖安撫李承乾,同時也提醒他要注意與李世民的關係。
    李承乾微微點頭:“舅舅說得對。孤確實該找個機會,好好向父皇表表忠心。”
    “隻是,孤擔心,即便孤表明了忠心,父皇還是會對孤有所猜忌。舅舅,你說孤該如何是好?”
    李承乾再次向長孫無忌請教,試圖從他那裏獲取更多應對李世民的策略。
    長孫無忌思索片刻,說道:“殿下,陛下最看重的是江山社稷的穩定。殿下可在遼東推行一些對大唐有利的政策,比如加強與內地的貿易往來,促進文化交流等。”
    “如此,既能讓陛下看到殿下對大唐的貢獻,又能增進遼東與內地的聯係,讓陛下放心。”
    李承乾笑道:“舅舅果然老謀深算。孤就按舅舅說的辦。”
    “隻是,這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也需要有人來具體負責。舅舅,你看朝中誰比較合適?”
    李承乾又將問題拋給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心中明白李承乾的意圖,他略作思考後說道:“殿下,臣舉薦禮部侍郎王珪。”
    “此人學識淵博,為人正直,且對貿易和文化交流頗有見解。若讓他負責此事,定能不辱使命。”
    長孫無忌推薦王珪,既考慮到王珪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一番算計,希望通過舉薦之人,在遼東事務中獲取更多話語權。
    李承乾微微點頭:“舅舅推薦的人,孤自然信得過。那就讓王珪來負責此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