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若非孝道,現在就炮轟長安了

字數:7503   加入書籤

A+A-


    長安。
    太極宮內。
    “宣房玄齡入宮覲見。”
    李世民低沉的聲音響起。
    房謀獨斷。
    在謀劃這塊,大唐天下中,房玄齡自然是獨屬一份。
    再沒有其他人可以跟他相比。
    洛陽曾是李世民的後花園,對於洛陽的情報,李世民收集起來並不困難。
    而這些日子,太子時常巡視軍營,秣馬厲兵之事,已然傳來。
    這些消息如陰霾般籠罩在李世民心頭。
    太子擁兵自重,意圖謀反,局勢劍拔弩張,一場父子間的對峙已然拉開帷幕。
    不多時,房玄齡身著朝服,腳步匆匆地步入殿內。
    “拜見陛下。”
    “免禮,賜座。”
    “謝陛下。”
    內侍張阿難搬來椅子,就在李世民的身前不遠。
    多年老臣,朝廷上能有這個待遇的,不超過一掌之數。
    “洛陽之事,你也有所耳聞了吧。”
    “好一個秣馬厲兵,這是根本沒有打算跟朕緩和。”
    李世民怒聲說道。
    房玄齡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息怒,太子此舉實乃大逆不道。然如今局勢複雜,陛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因一時之怒而亂了分寸。”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朕本想再給那逆子一個月時間,讓他能迷途知返,可如今看來,他是鐵了心要與朕作對到底了。李靖那封信,本是朕暗示他寫的,朕原以為能讓李承乾身邊的人有所動搖,可沒想到,竟引出了李德謇這般兩難的局麵。”
    房玄齡微微頷首,說道:“陛下聖明,李靖乃我大唐戰神,戰功赫赫,威望極高。他的書信,對其子李德謇而言,自然是分量極重。”
    “太子心思縝密,見李德謇在忠孝之間猶豫不決,恐其生變,故而將他幽禁,此乃意料之中。”
    李世民微微眯眼,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憂慮:“朕身為帝王,治理天下,卻連自己的兒子都無法管教好,如今竟要與他兵戎相見,實非朕之所願。但他若執意謀反,朕也絕不能姑息,否則,大唐的基業將毀於一旦。”
    “你且說說,接下來該如何做,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這場禍亂?”
    房玄齡拱手說道:“陛下,太子雖在洛陽囤積兵力,看似勢力龐大,且有霹靂火等攻城利器,可太子畢竟根基尚淺。”
    “太子手下的心腹,大多是近些年來招攬的,其父母妻兒、族人長輩,皆在長安,受陛下恩澤已久,對陛下忠心耿耿。”
    “臣以為,陛下可繼續利用這一點,分化太子身邊之人。”
    李世民微微挑眉,饒有興趣地問道:“具體該如何做?說來聽聽。”
    房玄齡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陛下可暗中派人,秘密聯絡太子身邊其他心腹的家人。向他們曉以利害,言明太子謀反乃大逆不道之舉,若跟隨太子,必將禍及家人,身敗名裂。”
    “同時,許以重利,承諾隻要他們能勸服自己的親人歸降陛下,不僅既往不咎,還會給予豐厚的賞賜,保其家族榮華富貴。”
    “讓這些家人寫信給在太子身邊的親人,勸其迷途知返,棄暗投明。”
    “如此一來,太子身邊必將人心惶惶。即便太子信任手下,可麵對家人的勸誡,也難免會心生疑慮。”
    “長此以往,太子身邊便無可信之人,他的勢力自然會逐漸瓦解。”
    李世民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此計甚妙。以親情為紐帶,分化瓦解太子的勢力,正合朕意。”
    對於房玄齡,李世民一直很是滿意。
    曾經是,現在也是。
    在沒有對策的時候,看似困局之際,房玄齡總是能從縫隙中找出一條路來。
    分化太子身邊的勢力,對於李世民來說,可要比圍攻洛陽簡單多了。
    之所以一退再退,不是說李世民脾氣好。
    而是李世民也在擔心,倘若大軍圍攻洛陽失敗,這個代價難以承受。
    即便作為曾經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的他,也對霹靂火很是忌憚。
    霹靂火在戰場上,尤其是城池攻防之中,用處太大了。
    遼東一統從去年到今年,已經過去了一年有餘,誰知道太子暗中製造了多少霹靂火。
    隋朝百萬大軍都沒攻克下高麗,卻在霹靂火麵前一擊就碎。
    打高麗的時候,李世民覺得很是不錯。
    然而現在自己要去麵對,可就很是不爽了。
    況且,李世民確實也不想真的跟太子打起來,就像是同安大長公主說的那樣,再來一次滅子內戰,都不知道往後史書會如何評價他了。
    ——
    長孫無忌懷著沉重的心情,再次踏入了洛陽城。
    城中守備森嚴,士兵們目光警惕地注視著他,仿佛他是來犯之敵。長孫無忌在士兵的引領下,來到了洛陽宮。
    大殿內,李承乾正坐在主位上,神色平靜地看著長孫無忌走進來。
    眼神中沒有絲毫的慌亂,反而透著一種決絕。
    長孫無忌躬身作揖,說道:“太子殿下,陛下已給了太子最後的機會,一月之期將至,還望太子能隨我回長安,向陛下認錯。陛下已承諾,既往不咎,依舊讓太子擔任太子之位。”
    他是真心希望太子能夠聽從陛下的旨意,避免一場父子相殘、生靈塗炭的悲劇。
    他深知陛下對太子的疼愛,也明白太子在陛下心中的重要地位,隻是這中間的誤會和矛盾,讓局麵變得如此複雜。
    李承乾冷笑一聲,說道:“舅舅,你覺得我會相信嗎?父皇的話,又有幾分可信度?當初我東征之時,他趁機奪走我的煤炭廠,如今又怎會輕易放過我?”
    在皇帝權力麵前,信任是最可笑的事情。
    如果真的信任,李靖的信又是怎麽來的。
    是李靖自己想寫的嗎。
    李承乾不信這背後沒有李世民的推手。
    長孫無忌微微皺眉,說道:“太子殿下,陛下此次是真心希望太子能回去。陛下這些日子,心中也不好受,陛下畢竟是太子的父親,又怎會真的想與太子兵戎相見?”
    他理解太子的委屈跟不甘,但他也希望太子能夠理解陛下的苦衷。
    陛下身為帝王,要考慮的事情太多,有時候的決策也是無奈之舉。他真心希望太子能夠放下心中的怨恨,與陛下重歸於好。
    這就跟當父母一樣,等到以後太子登基之後,或許就能明白陛下如今的處境了。
    李承乾站起身來,緩緩踱步,說道:“舅舅,你就別再替父皇辯解了。我在洛陽的這段日子,也並非無所作為。我已經做好了準備,若父皇執意要攻打洛陽,我定不會坐以待斃。”
    有火炮在手,還真沒有什麽好怕的。
    在如今的戰場對決上,火炮這種碾壓時代的火器,根本不是多幾萬兵力,就能抵抗得了的。
    這可是比丟炸藥包更加恐怖的東西。
    哪怕前麵是一座山,都能給其推平了。
    有這樣的手段去投降,哪怕是腦子進水,被門夾了,都不可能。
    之所以沒有直接動手,隻是礙於名義。
    李世民先動手是滅子,而李承乾先動手就是弑父了。
    誰先動手,誰就先吃虧。
    這年頭,孝道這塊,還是很講究的。
    要不是因為這點,李承乾直接就把大炮拉出來,跑轟長安城了。
    長孫無忌急切地說道:“太子殿下,你可知道,一旦開戰,生靈塗炭,大唐的根基也會動搖。太子身為儲君,肩負著天下蒼生的重任,又怎能如此任性?”
    長孫無忌的心中焦急如焚,看到太子如此固執,擔心真的會引發一場戰爭,給大唐帶來巨大的災難。
    希望太子能夠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
    李承乾停下腳步,目光銳利地盯著長孫無忌,說道:“任性?舅舅,你覺得我是在任性嗎?我這是在自保。我在東宮之時,處處受到打壓,魏王在一旁虎視眈眈,父皇又對魏王恩寵有加。我若不反抗,隻有死路一條。”
    謀反,是為了自救啊。
    長孫無忌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太子殿下,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陛下如今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陛下希望能彌補對太子的虧欠。太子就看在父子之情的份上,給陛下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李承乾冷笑道:“父子之情?舅舅,你覺得我和父皇之間還有父子之情嗎?父皇若真的在乎我,又怎會如此對待我?”
    長孫無忌微微搖頭,說道:“太子殿下,你不能隻看到陛下的過錯。陛下一生征戰,為大唐打下了萬裏江山,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陛下對太子的期許,從未改變。”
    李承乾不屑地說道:“期許?父皇的期許就是讓我成為一個聽話的傀儡,任由父皇擺布。我有自己的抱負,而不是一個被人操控的木偶。”
    長孫無忌見李承乾如此固執,思索片刻後,說道:“太子殿下,你在遼東治理新政,深得民心。你若能回到長安,繼續推行新政,必將造福天下百姓。何必非要在洛陽與陛下對峙呢?”
    長孫無忌在心中苦苦思索著勸說太子的辦法,他知道太子在遼東的政績斐然,希望能夠以此為突破口,讓太子回心轉意。
    當然,實際上長孫無忌心中也沒譜,太子新政真的能在長安展開。
    李承乾說道:“舅舅,你以為我不想造福天下百姓嗎?我在遼東推行新政,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父皇呢?父皇根本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他隻在乎自己的權力。”
    長孫無忌說道:“太子殿下,陛下並非不理解你。陛下隻是擔心你的新政會觸動各方勢力的利益,引發朝堂的動蕩。你若能與陛下好好溝通,相信陛下會支持你的。”
    李承乾冷笑道:“溝通?我與父皇之間已經沒有溝通的可能了。父皇現在隻想廢掉我,立魏王為太子。我若回去,豈不是自投羅網?”
    長孫無忌說道:“太子殿下,你不要妄自揣測陛下的心思。陛下對太子的疼愛,是發自內心的。隻是這些年,朝堂之上各方勢力錯綜複雜,陛下需要平衡各方,才會對魏王有所恩寵。但在陛下心中,太子才是真正的儲君。”
    李承乾說道:“舅舅,你就別再自欺欺人了。我在洛陽的這段日子,已經派人調查過了。父皇對魏王的恩寵,遠遠超過了對我。魏王現在已經羽翼豐滿,魏王又怎會放過我這個太子?”
    長孫無忌微微皺眉,說道:“太子若是擔心魏王,陛下可以承諾,會約束魏王的行為。隻要太子能回來,陛下會保證太子的安全。”
    長孫無忌感到自己的勸說越來越無力,但他還是不想放棄。他希望太子能夠相信陛下的承諾,放下心中的擔憂,回到長安。
    李承乾說道:“舅舅,你覺得這樣的承諾有什麽用?魏王野心勃勃,怎會輕易放棄皇位?而且我在洛陽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我又何必回去受父皇的擺布?”
    這話很可笑,真要李世民這樣想,直接就外放魏王,晉王。
    還談什麽條件。
    長孫無忌說道:“太子殿下,你在洛陽的勢力,與陛下的大軍相比,又能堅持多久?陛下一旦下令,斷絕洛陽的陸路和水路,你的糧草和物資又能支撐多久?”
    李承乾冷笑道:“舅舅,你以為我沒有考慮過這些嗎?我在洛陽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和物資,足夠支撐數年之久。而且,我手中還有霹靂火。長安大軍若敢來犯,我定讓他們有來無回。”
    長孫無忌說道:“太子殿下,霹靂火雖然厲害,但也不是萬能的。陛下的大軍久經沙場,戰鬥力極強。你若與陛下開戰,最終受苦的還是天下百姓。你難道忍心看著百姓生靈塗炭嗎?”
    李承乾說道:“這一切都是父皇逼我的。若不是父皇處處相逼,我又怎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已經給了父皇機會,是父皇不珍惜。”
    長孫無忌無奈地說道:“事已至此,我也無話可說了。但我還是希望太子能再考慮考慮,不要一時衝動,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感到自己已經無能為力,知道太子的決心很難改變,但他還是想最後再勸勸太子,希望太子能夠慎重考慮自己的決定。
    李承乾說道:“我意已決,不會再改變了。你就回去告訴父皇,若父皇執意要攻打洛陽,那就來吧。”
    長孫無忌見李承乾如此決絕,長歎一聲,道:“太子殿下,既然太子心意已決,那我也隻能回去向陛下複命了。”
    “希望太子能好好保重自己。”
    說完,長孫無忌再次躬身作揖,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