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殿下,天涼了,該加衣服了
字數:7496 加入書籤
事不過三。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是不會再讓人來說服他了。
這樣的態度,已經是非常明確了。
此次的回答,將會是打破李世民所有的幻想,唯一的途徑,就是兵戎相見。
是沒有其他的路了。
李承乾不想打也得打,因為有些事情,隻有打過一次,才能真正的讓人得到重視。
這個時候,雖說李承乾自己是很有信心,可實際上呢,沒有人會覺得,太子在起兵造反後,真的能答應陛下。
遼東的蓋世軍功,確實影響很大。
可比起李世民打下半壁大唐江山來說,又算不得什麽了。
“殿下,天有些涼了。”
文忠看著陷入思考的太子,開口說道。
李承乾一愣,問道:“你要給孤加件衣服?”
文忠顯然是不懂這個梗的。
很是自然的點頭道:“是的,殿下。”
聽到這話,李承乾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文忠一臉懵逼。
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麽。
笑了許久,李承乾才笑道:“是啊,天涼了。”
“我也該是要加一件衣服了。”
——
長孫無忌勸說無果的消息,如一陣疾風般迅速在長安城裏傳開了。
此時,眾人皆知太子李承乾已是冥頑不靈,鐵了心要起兵造反。
魏王府中,華燈初上,照得庭中花木影影綽綽。
魏王李泰身著一襲玄色錦袍,聽聞此訊,不禁麵露喜色,連飲三大杯酒,酒水順著嘴角流下,浸濕了前襟。
柴令武與房遺愛見李泰如此,對視一眼,心中已明了幾分。柴令武率先開口,拱手道:“魏王殿下,太子既已執迷不悟,欲行那大逆不道之事,此乃天賜良機啊。”
“太子造反,陛下斷無再容他之理,必當廢黜其位。屆時,以殿下之賢德,又深得陛下寵愛,這東宮之位,舍殿下其誰?”
李泰抬眼,眼中難掩得意之色,卻仍故作深沉,沉聲道:“話雖如此,可這儲君之位,關乎國本,陛下必定慎之又慎。且太子擁兵自重,在洛陽勢力龐大,若他僥幸成事,我等豈不是危在旦夕?”
柴令武笑著回道:“魏王無需擔憂。太子雖有兵力,但其行造反之事,悖逆綱常,名不正言不順,天下人必不齒。”
“陛下乃英明之主,四海歸心,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豈會敗於太子之手?”
“再者,魏王素有賢名,又深得陛下喜愛,魏王才是那最合適的儲君人選。”
“如今太子自尋死路,此乃上天都在助魏王啊。”
李泰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卻又長歎一聲:“話雖如此,可這朝堂之上,人心各異。若不能把握好時機,拉攏朝中大臣,即便太子倒台,這儲君之位,也未必能落入吾手。”
柴令武拱手道:“想來到這個時候,房宮,褚公,定然會支持魏王。”
到了這份上,李泰才滿意的點點頭。
——
另一邊,李治則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他的計劃,根本不是現在太子造反。
在這個時候太子被廢,東宮的位置,怎麽都輪不到他的頭上。
聽聞消息後,李治心中無主,顧不得太多。
直接入宮,請求麵見父皇。
李世民此刻正在召開君臣議事,沒時間接見,正好是順了李治的心意。
畢竟他入宮可不是i為了見父皇,而是為了見武曌。
宮廷內某庭院。
李治匆匆趕來。
一見到媚娘,便急切地拉住她的手說道。
“媚娘,大事不好了!”
“太子決意造反,一旦陛下廢了太子,那東宮之位恐將落入魏王之手。依禮法傳承,輪不到我,這可如何是好?”
武曌輕輕拍了拍李治的手,示意他坐下,美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算計光芒。
這麽大的事情,她自然也是得到了消息。
況且武曌已經思考過,陛下對於這次的傳播沒有阻攔,反而有些刻意任由發展,恐怕是已經下定了決心。
“晉王,且先鎮定,事已至此,著急也無濟於事。那魏王李泰,素有野心,若他真的登上太子之位,晉王日後的處境必然艱難。”
李治焦慮地搓著手,臉上滿是擔憂之色:“媚娘,你才智過人,定有辦法對吧。”
想到自己多年來小心翼翼,卻可能在這場儲君之爭中一敗塗地,心中滿是不甘。
對於媚娘,李治心中充滿期待,覺得媚娘是唯一能幫他扭轉乾坤的人。
武曌微微頷首,心中暗自盤算著自己的計劃,麵上卻依舊是溫柔的神色,沉思片刻後說道:“晉王,如今這太子人選的繼承,關鍵還在於陛下的心意。而能影響陛下決斷的,不過朝中那幾位重臣罷了。依我之見,晉王可通過長孫公子,設法去與長孫司徒溝通。”
表麵上鎮定自若,溫柔地安撫著李治,實則心中卻在快速思考著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讓李治成為太子,從而實現自己掌權的目標。
李治聞言,麵露疑惑之色,眉頭緊皺,開口道:“媚娘,舅舅乃是太子一黨,如今太子都要起兵造反了,這個時候我去找他,能有什麽用呢?他豈會幫我?”
武曌輕輕一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與誌在必得,緩緩靠近李治,伸手輕輕撫平他眉間的褶皺,說道:“晉王,事情並非你想的那般簡單。長孫司徒雖表麵上看似是太子的支持者,可其中的利害關係,遠非如此。”
李治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一絲思索之色,說道:“媚娘,我不明白,這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武曌耐心解釋道:“晉王,如今太子起兵造反,此乃大逆不道之舉。長孫司徒身為朝中重臣,家族榮耀加身,豈會糊塗到與太子一同造反,讓長孫家陷入萬劫不複的地步?”
“長孫司徒心中明白,一旦站錯隊,後果不堪設想。況且,支持太子造反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無法為他和家族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會賠上一切。”
李治微微點頭,似有所悟,卻仍有疑慮:“話雖如此,可若太子倒台,魏王極有可能成為太子。魏王也並非與長孫家有直接的仇隙,長孫司徒為何就不能支持魏王呢?”
武曌輕輕挽住李治的手臂說道:“晉王,這魏王野心勃勃,且早已與五姓七望綁定在一起。”
“若長孫司徒此時支持魏王,待魏王登上太子之位乃至皇位後,必定會大力扶持五姓七望,打壓長孫家的勢力。如此一來,長孫司徒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情分和地位,長孫家的權勢更會逐漸沒落。”
“長孫司徒一生經營,豈會眼睜睜看著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晉王性情仁厚,且與長孫家也有甥舅的情分。”
“若你能成為太子,日後登上皇位,必定會念及親情,對長孫家加以照拂。長孫司徒老謀深算,這點他不會看不明白。”
李治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恍然之色,說道:“原來如此,媚娘是說,對於長孫司徒來說,我才是他最好的選擇?”
李治心中豁然開朗,對武曌的分析深感佩服,同時也看到了一絲希望,心中對未來的局勢有了新的期待。
武曌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正是。而且晉王,你要知道,若我們能成功,我也能在這宮廷之中為你出謀劃策,助你穩固地位。我雖為女子,但也有一番抱負,願為你分憂解難。再說了,你與長孫公子關係一直不錯,這便是很好的切入點。由你出麵,以你們的情誼相托,讓他為你向長孫司徒傳話,定能事半功倍。”
這方麵武曌沒有深入的說太多,其實李治跟長孫衝的關係,如果沒有長孫無忌的默許,又豈非這麽要好。
實則長孫無忌,早就放了一顆雞蛋在晉王的籃子裏,隻是李治自己沒有意識到,還天真的以為,真的是因為長公主的關係,所以才會這樣。
李治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媚娘,道理雖如此,可我還是擔心舅舅不願相信我。”
武曌微微一笑,輕輕靠在李治的肩頭,說道:“晉王,你與長孫公子的交情便是信任的基礎。讓長孫公子在長孫司徒麵前多多美言,再加上你親自向長孫司徒表明心意,許以利益,他定會心動。”
李治咬了咬牙,說道:“好,媚娘,我聽你的。”
武曌輕輕一笑,說道:“晉王無需緊張。你與長孫公子的關係擺在那裏,以情動人,以利相誘,他會幫你這個忙的。”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好,我這就去安排與長孫兄見麵的事宜。隻是媚娘,若舅舅答應支持我,我們接下來又該如何做呢?”
來一趟宮廷不容易,隨著奪嫡的激情程度,李治其實隱約也有些擔心,自己跟媚娘的事情有所暴露。
兒子偷晴父親的女人,這樣的消息一經傳開,這東宮的位置,是不要想了。
武曌輕輕撫摸著李治的手背,說道:“晉王,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魏王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必定會有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我們可派人暗中調查,從他的親信入手,尋找線索。而且,如今太子造反,局勢混亂,正是我們渾水摸魚的好時機。我在宮中也有一些眼線,定能助你一臂之力。”
這個時間點上,要是魏王鬧出了什麽事情,使得陛下厭惡,晉王奪嫡的希望就會大大增加。
李治點了點頭,說道:“媚娘,有你相助,我便有了信心。”
“多虧有你。”
說完,李治起身,將媚娘輕輕擁入懷中。
李治心中對媚娘充滿了依賴,在這充滿危機的宮廷鬥爭中,媚娘成為了他的精神支柱,讓他感到安心和自信。
武曌輕輕回抱李治,柔聲道:“晉王,我們定能成功。”
“事不宜遲,晉王還是早些去見長孫公子吧。”
李治點點頭,也顧不得留念便離開。
隻是他沒注意到,這一次。
沒有那炷香。
出了皇宮,李治直接前往長孫衝的府邸。
聽聞晉王過來,長孫衝連忙迎接。
府內。
見晉王麵色凝重,長孫衝當即屏退左右。
李治看著長孫衝,神情誠懇地說道:“長孫兄,如今太子造反,局勢動蕩,我心中實在憂慮。”
“我知道舅舅一直為大唐社稷操勞,長孫家也榮耀無比。如今這儲君之位空缺,我擔心若落入魏王之手,長孫家的地位恐怕會受到影響。”
這般開門見山,倒是把長孫衝都給嚇到了。
現在晉王也這麽勇的嗎,奪嫡都敢這麽明說了。
微微一怔,長孫衝心中暗自思索,臉上卻不動聲色,說道:“晉王,這儲君之位,陛下自有定奪。我等做臣子的,隻需盡忠職守便是。”
李治歎了口氣,說道:“長孫兄,你我關係一直不錯,我也不瞞你,我對那東宮之位並非沒有想法。我若能成為太子,日後登上皇位,必定忘不了長孫兄。還望長孫兄能在舅舅麵前,為我美言幾句。”
長孫衝皺了皺眉,說道:“晉王,此事關係重大,父親向來謹慎,恐怕不會輕易做決定。而且,父親與太子之間也有過不少交情,如今太子雖行叛逆之事,但父親心中想必也頗為糾結。”
跟李治的想法不同,長孫衝覺得晉王現在有些急了。
雖說長安都在傳關於太子擁兵自重要造反的事情,可陛下那邊畢竟是沒表態,誰也不知道最後會如何。
再怎麽說,也要等到陛下廢太子的詔書下達吧。
隻是李治不一樣。
他可不是魏王,在奪嫡這塊,劣勢太明顯了。
長幼有序,父皇若廢了大兄,按照順序也是魏王先上。
更何況父皇本來就對魏王偏愛,乃至於曾經都在封賞上僭越過太子。
現在這局麵,若不提前下手。
怕廢太子後,就直接立魏王為太子了。
真到那時候,什麽都遲了。
“長孫兄,還請看在姐姐的份上,幫我一把。”
李治微微低頭,把長公主抬了出來。
聞言,長孫衝歎息一聲,道:“行吧,我去與父親說。”
李治作揖:“謝長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