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昭告天下, 罷黜太子
字數:7638 加入書籤
長安,太極殿內,氣氛凝重得仿若實質化,幾乎能攥出水來。
殿內雕梁畫棟,卻被壓抑的氣息籠罩,往日的莊嚴肅穆此刻更添幾分沉重。
李世民高坐龍椅之上,麵色陰沉如墨,雙眸中燃燒著難以遏製的怒火,周身散發著令人膽寒的威嚴,仿佛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
下首,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李靖、褚遂良等一眾重臣,皆垂首肅立,大氣都不敢出,大殿內安靜得隻能聽見偶爾傳來的沉重呼吸聲。
李世民緊緊攥著扶手,指節因用力而泛白,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怒火,一字一句仿佛從牙縫中擠出:“朕已給了太子足足一月時間,可他倒好,非但不回長安,還變本加厲擁兵自重!”
“這是公然謀反,朕若再姑息,大唐社稷何在?”
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回蕩,每一個字都撞擊著眾人的耳膜,震得人心惶惶。
長孫無忌心中一緊,他深知太子此次行事莽撞,可就此廢黜,實在可惜。
於是上前一步,躬身說道,語氣中滿是懇切:“陛下,太子殿下許是一時糊塗,被奸人蒙蔽,還望陛下再給太子一次機會。”
“太子殿下發明曲轅犁,讓百姓耕地輕鬆許多,又打敗高麗、一統遼東,對大唐功勞巨大,民心所向啊。如今因一時之錯而廢黜,實在可惜,也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其實長孫無忌也明白,這個時候大概是勸不動了。
隻是這是他的職責,他本就是太子黨,還是皇親國戚,太子舅舅,這個時候自然要最後勸諫一下,算是全了這情分。
李世民怒目圓睜,狠狠瞪著長孫無忌,心中惱火不已,覺得無忌竟還為太子開脫,難道看不出太子此舉對皇權的威脅?
猛地一拍扶手,“啪”的一聲脆響在殿內炸開:“你還想為他開脫?朕給的機會還不夠多嗎?”
“之前他行事荒唐,朕哪次不是寬容以待?”
“豢養刺客,朕隻當他年少貪玩。”
“與朝臣結黨營私,朕念他初涉朝堂,不懂規矩,耐心教導。”
“可如今呢?擁兵自重,抗拒朕的旨意,這分明是要將朕逼入絕境,將大唐江山置於何地?”
“這是鐵了心要與朕作對!功勞朕自然記得,但他犯下的錯,朕也絕不能容忍!”
很多事情,李世民並非是不知道,隻是顧念父子情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魏征向前跨出一步,神色凝重,他深知太子之位事關重大,此時廢立,後果不堪設想。
微微躬身,語調沉穩卻又帶著幾分急切:“陛下,廢立太子乃國之大事,不可倉促。”
“太子殿下不僅有治國之能,更有惠民之舉,曲轅犁的推行,讓我大唐農耕大興,百姓安居樂業。”
“如今貿然廢之,恐引發朝堂動蕩,天下民心大亂。太子或許隻是一時被權勢迷了心智,若陛下能再派人曉以大義,說不定太子能迷途知返。”
“陛下以仁治國,威名遠揚,這一次,或許也能用陛下的仁德感化太子。”
魏征是真心的,曾經對太子感官不怎麽好,但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讓他有了新的想法。
隻是走到今天這一步,是魏征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
李世民冷哼一聲,心中煩躁不已,在他看來,若太子真在乎民心,就不會抗旨不遵!
站起身來,在龍椅前踱步,袍袖隨著他的動作劇烈擺動:“動蕩?太子如今擁兵自重,難道就不會讓朝堂動蕩?”
“朕若不采取行動,日後如何駕馭群臣,如何治理天下?”
“他若心中有大唐,有百姓,就不會做出這等忤逆之事!”
“一次次的機會,都視而不見,如今還妄圖以武力對抗朕,朕豈能再縱容!”
另一邊,房玄齡站了出來,拱手道:“魏公所言不無道理。”
“太子殿下在朝中根基深厚,又深得民心,驟然廢立,怕是會引發不小的混亂,還望陛下三思而後行。”
“一旦廢太子,那些因曲轅犁受益的百姓,還有遼東歸降的民眾,會作何感想?”
“他們會不會認為陛下薄情,這對陛下的聖名,對大唐的民心所向,都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臣建議陛下不妨再觀望一段時間,看太子是否有回心轉意的可能,如此既能彰顯陛下的寬容,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動蕩。”
這是火上澆油,看似勸諫陛下,實則是再添一把柴。
倒是李靖比較實在,順著房玄齡的話就道:“陛下,若此時廢太子,將士們恐人心惶惶。太子殿下在遼東立下赫赫戰功,軍中不少將士對他頗為擁戴,還請陛下慎重考慮此事對軍心的影響。”
“況且太子殿下革新農器,實乃功在千秋,這等功績不應被忽視。一旦廢太子,軍中士氣受挫,若此時外敵來犯,大唐何以禦敵?”
“臣願親赴軍中,向將士們闡明陛下的聖意,穩定軍心,但廢立太子之事,還望陛下謹慎定奪。”
李世民微微皺眉,神色稍緩,但語氣依舊強硬:“朕並非不知這些,可他犯下如此大錯,若不懲處,何以服眾?朕身為帝王,一言一行皆為天下表率,若對這等大逆不道之事視而不見,如何讓天下人信服?”
到了這份上,對於李世民來說,隻有兩個選擇。
要麽直接傳位給太子,自己去當太上皇。
要麽就是廢太子。
沒有第三個選擇了。
話到了這裏,群臣也沒什麽好說的。
終歸大家都是說了勸諫的話,既然陛下堅持,那就隻能是廢了。
見到這等情況,褚遂良開口了。
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說道:“陛下,太子之位關乎國本,若要廢立,必須名正言順。”
“臣建議先列舉太子罪行,昭告天下,讓百姓和群臣都明白陛下此舉乃不得已而為之。”
“但臣也擔憂,此舉會讓百姓對陛下的決策產生誤解,畢竟太子殿下的功績深入人心。”
“百姓或許隻看到太子的功勞,而難以理解陛下的苦衷,這中間的權衡,還需陛下思量。”
“臣建議在昭告天下時,著重強調陛下對太子的期望與過往的寬容,以及此次廢立是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如此或能減少百姓的誤解。”
褚遂良順著陛下的話,等於直接就一錘定音了。
其他大臣也都默然不語。
就如今的形式來看,廢太子已成定局。
李世民微微點頭:“褚公所言有理。可即便如此,廢太子之後,誰來擔此重任?”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麵麵相覷,一時無人敢言。
畢竟立儲之事,稍有不慎便會卷入無盡的政治漩渦。
良久,長孫無忌斟酌著說道:“陛下,臣以為晉王李治仁孝恭儉,寬和善良。他性情溫和,待人誠懇,平日裏對陛下和諸位大臣恭敬有加,從未有過僭越之舉。”
“由晉王來繼承大統,定能以仁治國,保我大唐社稷安穩,百姓安居樂業。”
“晉王常伴陛下左右,深受陛下教誨,必能將陛下的治國理念發揚光大。且晉王行事穩重,在朝中也無過多的黨羽紛爭,不會引發朝堂勢力的劇烈變動。”
其實李治找長孫衝的事情,長孫衝這邊還沒來得及跟父親說,長孫無忌就已經來參與君臣議事了。
但就跟武曌猜測的那樣,長孫無忌對於新太子的人選,根本沒有選擇,不管從哪個方麵綜合考慮,都不可能去支持魏王,隻能是支持晉王。
況且晉王李治性格寬厚,易於掌控,背後的勢力也相對單純,立他為太子,自己作為皇親國戚,在朝中的地位也能得以穩固。
聽到長孫無忌這麽說,原本作為魏王陣營的房玄齡,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就沉默了。
跟隨了陛下這麽多年,房玄齡很清楚,陛下可不是真的想在這個時候立即選出新的太子來。
表態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立儲之事關乎國家根本,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今朝堂局勢波譎雲詭,各方勢力暗流湧動,貿然表態支持魏王,不僅可能引發其他勢力的強烈反彈,還可能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且此刻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日後的把柄,稍有不慎,便會讓自己和家族陷入危險的境地。
隻是褚遂良急了,趕忙上前道:“陛下,臣以為魏王李泰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對經史子集、治國之道都有深刻的見解。”
“魏王平日裏廣交賢才,禮賢下士,身邊匯聚了不少有識之士。若立魏王為太子,憑借其的才學和抱負,定能將我大唐治理得更加繁榮昌盛。”
“魏王對朝政的見解獨到,常能提出新穎的治國之策,實乃太子的不二人選。”
“魏王在文學、政務上都展現出卓越的才能,他主持編撰的《括地誌》,對大唐的疆域治理和文化傳承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由魏王繼承大統,定能開創大唐的新局麵。”
李世民聽後,並未立刻表態,而是陷入了沉思。
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試圖從他們的表情中探尋更多的深意。
而後緩緩坐下,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每一下都仿佛敲在眾人的心上。
魏征適時站了出來。
雖說陛下要廢太子,可他覺得太子那邊,還是有希望的。
如果直接立了新太子,可就一點餘地都沒了。
於是再次進言道:“陛下,立儲乃國之大事,關乎社稷興衰,民心向背。無論是晉王還是魏王,都應從長計議,不可僅憑一時之言倉促決定。”
“當務之急,是先穩定朝堂局勢,安撫民心,再徐徐圖之。如今朝堂人心惶惶,百姓也因太子之事議論紛紛,此時若急於立儲,恐會引發更大的混亂。”
李世民微微頷首,麵色稍緩:“朕心意已決,太子抗旨不遵,擁兵自重,意圖謀反,罪無可恕,明日昭告天下,廢黜其太子之位,貶為庶人。”
“並且,朕決定著手準備攻打洛陽,徹底平息這場叛亂!”
“至於新太子的人選,朕暫不考慮。待朝堂局勢穩定,朕自會做出決斷。”
眾人聞言,皆麵露驚色。
長孫無忌急忙出列道:“陛下,萬萬不可啊!”
“洛陽城高牆厚,更何況太子手有霹靂火,攻打洛陽必定傷亡慘重。一旦開戰,恐百姓遭殃,還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臉色陰沉,不為所動:“無忌,你不必多言。他既敢公然抗旨,擁兵自重,朕就絕不能姑息!若不將其徹底製服,我大唐的江山還如何穩固?”
魏征也上前一步,懇切地說:“陛下,臣理解陛下的怒火,但此時出兵洛陽,天下人會如何看待陛下?太子雖有錯,但他曾有大功,如今貿然興兵,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李世民眉頭緊皺,目光如炬:“魏卿,朕也不願輕易動兵。可太子如此行徑,已無回頭之意。若不武力鎮壓,何以震懾天下?”
房玄齡拱手道:“陛下,臣以為此時攻打洛陽,後勤補給是個大問題。洛陽地處中原,四通八達,若戰事拖延,糧草轉運困難,恐影響軍心。”
李世民沉思片刻,說道:“此事朕已有考慮。朕會命戶部盡快籌備糧草,兵部調度軍馬,務必做到萬無一失。”
李靖抱拳道:“陛下,臣願領兵出征,但臣也懇請陛下,在出兵前再發詔書,曉諭太子,若他能迷途知返,放下兵權,可從輕發落,如此也能避免生靈塗炭。”
李世民微微點頭:“李卿所言有理。可先擬詔書送往洛陽,若他依舊執迷不悟,朕絕不留情!”
尚書左丞狄孝緒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陛下,臣建議在籌備軍事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朝堂與民間的輿情。此時人心惶惶,若不加以安撫,恐生變故。”
李世民點頭道:“此事就交由你和長孫無忌一同負責,務必穩定朝堂與民間的局勢。”
鴻臚寺卿韋挺接著進言:“陛下,如今局勢複雜,周邊藩國或許會趁機窺探我大唐虛實。臣建議加強邊境防禦,以防外敵入侵。”
李世民目光堅定:“下詔。即刻傳令邊境守軍,加強戒備,若有異動,立刻回報。”
刑部尚書張亮向前踏出一步,抱拳道:“陛下,臣定會全力配合清查太子黨羽之事,確保後方安穩,不給太子可乘之機。”
尚書左丞狄孝緒麵色有些難看,因為他有個兒子就在東宮。
太常卿蕭瑀微微躬身,緩緩說道:“陛下,無論戰事如何,皇室的體麵與威嚴不可損。臣建議在出兵期間,舉行一些祭祀與慶典活動,以安民心,彰顯皇室的威嚴。”
李世民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道:“蕭卿所言不無道理。此事容朕再仔細思量,待出兵事宜安排妥當後,便著手籌備。”
此時,殿外天色漸暗,夕陽的餘暉透過殿門灑在大殿的地麵上,拉出長長的影子。
到明日早朝之際,廢黜太子的詔書就會傳告天下。
大唐即將麵臨一場殘酷的內戰,而這場戰爭的勝負,將深刻影響著大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