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太子怎麽會這麽強
字數:8900 加入書籤
“大兄,回頭是岸。”
“還請大兄自縛請罪,想來父皇定會有所寬容。”
李治自然不可能被說動的。
他的目標,可是效仿當年父皇之玄武門。
即便先前有所遲疑,但到了這等場麵,已經堅定了想法,不可能再被撼動了。
說完,李治的眼神,也變得銳利起來。
“好樣的,稚奴。”
李泰哈哈大笑,而後看向李承乾道:“大兄,你就不要作無謂的掙紮了。”
“從你入城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便已經塵埃落定。”
李承乾微微搖頭:“青雀,是以為是吃定我了?”
話落,李承乾從身旁拿起長弓道:“現如今你距離我約一百八十步。”
“百步之內,必射殺你,這一百八十步,可就要看你運氣了。”
這話還沒說完呢,當李承乾拿起長弓的時候,李泰就已經趕忙跳轉馬頭後退,旁邊的親衛,立即向前用身體擋住。
李承乾的箭術,太可怕了。
李泰先前,都疏忽了這點,看到李承乾拿弓死去的記憶當即蘇醒,差點就被嚇尿了。
這要是被當場射殺,那真的什麽都沒了。
旁邊的李治也是瞳孔緊縮,下意識的連忙後撤,同時親衛們也趕忙上前。
兩人都躲在親衛後邊,這才鬆了口氣。
“哈哈哈。”
“我還以為有多大的膽量,不過如此嘛。”
李承乾嘲諷笑道。
一百八十步的距離,李承乾的箭術,還沒到這麽離譜的程度,主要是需要個瞄準的時間,直接射殺是很難的。
拿弓出來,就是為了打散他們的士氣。
這讓在接下來的廝殺中,占據更多的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泰跟李治,便是主將。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戰場上,主將一旦慫了,下邊的將士士氣自然跌落。
果然,看到魏王跟晉王都害怕極了,麾下的將士們,對於手持強弓的太子,也表現出了很深的忌憚。
李泰咬著牙,衝著身後的兵馬怒吼道:“都給本王穩住!區區一張弓,就把你們嚇成這樣,成何體統!”
然而,他那故作鎮定的聲音中,仍隱隱透著一絲慌亂。
李治也強自鎮定,對著麾下士兵喊道:“莫要被太子的虛張聲勢所惑。”
“太子起兵造反乃是事實,今日便是為了大唐而戰。”
兩人還真有些擔心。
對於將士們,不管是金吾衛還是魏王李泰麾下的侍衛,自然是不可能造反的。
如果是造反,那也肯定不能跟著幹。
家人族人可都是在長安這帶呢。
李泰跟李治,告訴麾下,自然說的是,他們才是正義的一方,而太子李承乾,才是謀反。
對於這些事情,大家都深信不疑。
畢竟太子在洛陽擁兵自重,朝廷大軍都被打退了,這些消息也不是什麽秘密。
如今他們假裝迎接太子入城,實則埋伏拿下太子。
站在魏王跟晉王麾下士兵的角度去看,這就是正確的。
李承乾倒是沒有這些擔憂。
因為麾下大多數為遼東人,太子是造反還是幹嘛,跟著就是。
“李承乾!”
李泰這時看到李承乾麾下士卒,突然想起了什麽。
“你竟敢勾結外邦,帶著遼東外族,欺我大唐將士!”
這不是李泰發現的,是柴令武發現的。
柴令武心思,仔細觀察李承乾麾下士卒,發現其令行禁止。
然而在相貌上,卻跟大唐人看似相同,實則有所差異。
李承乾麾下有遼東人的事情,大家也都知曉,隻是沒想到帶進來的這一千兵馬,大多都是遼人。
這是個機會,柴令武很快就意識到。
激發麾下士氣的機會。
果然,聽到說李承乾麾下的大多數兵馬都是遼人,大唐將士頓時認真看了起來。
‘當真如此。’
‘是遼人。’
‘我見過,高麗人就是這樣。’
‘太子麾下,都是蠻子?’
大唐並不排斥外邦,然而太子親衛都是外邦人。
這是什麽意思。
這還是他們大唐的太子嗎。
一時間,群情激奮,士氣大漲。
這讓李泰跟李治信心大漲。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對於百人規模往上,在將士身體素質跟軍備相差不大,沒那麽懸殊的情況下,士氣就是最為重要的。
士氣,都是鬥誌。
後世中原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靠得就是鬥誌。
冷兵器對戰,則更加講究了。
“笑話!”
李承乾冷笑一聲,喝道:“孤為太子,今入城監國,朝廷百官認可,大唐祖製如此,說孤謀反,可有朝臣景所,可有陛下之詔書。”
“依大唐律,孤為儲君,監國之時,等同聖人。”
“爾等當街阻攔,是要意圖謀反不成?”
這麽一說,兩人那邊的士氣,一下子就滑落下去。
是啊,太子監國,可是相當於陛下。
魏王晉王又沒有詔書,朝廷百官也沒人說話,那麽他們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
誰才是真正的謀反者?
李義府見此,連忙對李治道:“晉王,優勢在我,不能跟太子多說了。”
“先下手為強。”
李治當即點頭,傳令道:“孰是孰非,等父皇醒來,自有裁決。”
“眾將聽令,拿下勾結外邦的謀逆。”
李泰也發現在嘴炮這塊討不到好,當即也傳令:“拿下謀逆,交由聖人裁決。”
李泰跟魏王有著人多的優勢,在命令下,當即強衝李承乾軍陣。
其實按照正常的方式,是要先放強弩破敵。
但這對李承乾的騎兵沒有多大意義。
因為騎兵盡皆為鐵騎,馬都披了馬甲,強弩拋射對於鐵騎來說,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殺傷。
再就是距離過近,對方一個騎兵衝鋒過來,強弩就用不到了。
“蘇將軍,破敵。”
“是,殿下。”
蘇定方作揖後大喝:“神武軍,遵太子教令,隨我破敵!”
一聲令下,神武軍騎兵頓時開始準備衝鋒。
李泰跟李治這邊,也是有不少騎兵的,數目大概兩千左右。
見神武軍騎兵開始衝鋒,大唐騎兵也準備衝鋒。
至於戰場指揮這塊,李泰跟李治就有些操控不來了,畢竟他們本身並不擅長指揮軍隊作戰。
這也沒什麽,畢竟太子不也是這樣嗎。
騎兵對衝,永遠是最為慘烈的一幕。
喝令之下,雙方騎兵當即強衝。
金吾衛騎兵,魏王府侍衛騎兵,皆是大唐精銳騎兵。
雙方的騎兵隊伍,猶如兩條洶湧的河流,猛烈的撞擊在一起。
長槍刺出,砍殺聲不絕於耳。
一名神武軍騎兵將長槍狠狠刺向一名金吾衛騎兵,對方連忙側身躲避,長槍擦著他的鎧甲劃過,火星四濺。金吾衛騎兵趁機拔刀,朝著神武軍騎兵砍去,神武軍騎兵反應迅速,用長槍擋住了這一擊。
戰馬的身影交錯縱橫。有的戰馬被刺中,痛苦地嘶鳴著倒下,將背上的騎手甩落。
有的騎手被砍殺,身體從馬上墜落,瞬間被馬蹄踐踏。鮮血飛濺,灑在地麵和雙方士兵的鎧甲上。
這是一場真正的血戰,不死不休的血戰。
鮮血飆飛,性命在此刻最為廉價。
每一瞬,都有大量的死亡。
看到這殘酷的一幕,李治的臉色有些發白,他這算是第一次直麵戰爭的血腥。
空氣中彌漫了死亡的味道。
畢竟先前沒見過,一來就是高強度,這讓李治感覺到很不適應,甚至是有些恍惚。
李泰倒是好了不少,畢竟去過遼東戰場,已經經曆過一次了。
李承乾麵色淡定,目光如炬,密切注視著戰場局勢。
人數上的優勢,對於李承乾這邊並不怎麽友好,大唐精銳的戰力放在這個時代,都是頂尖的。
神武軍個人戰力不差,這一千兵馬是優中選優,然對手不弱且數量過多時,就打得很難了。
見此,李承乾果斷手持長弓滿月,箭矢極速而出。
一名正在跟神武對戰的金吾衛中郎將,還沒有反應過來,肩膀位置就箭矢強行洞穿,巨大的力道使得他墜入馬下。
騎兵對戰,落馬就意味著死亡,還沒等有所動作,看到機會的神武軍騎兵,當即一矛刺下,將其穿透胸膛。
這名金吾衛中郎將瞪大了眼睛,臉上滿是錯愕不甘。
隨著這名中郎將的死,周邊的騎兵也一陣慌亂。
這可是他們的長官。
然而這僅僅隻是個開始。
李承乾一次次彎弓搭箭,不斷有人或被直接射殺,或被洞穿身體。
這就是神箭手在戰場的統治力。
李承乾這一手,更令人恐懼。
因為這是混戰,雙方鐵騎已經衝撞在一起廝殺,李承乾卻還可以從這廝殺之中找到縫隙進行射殺。
大部分情況下,弓箭手可不敢在混戰中射箭的,這會很容易誤傷友軍。
可李承乾就敢這麽做。
一時間,戰場的局勢發生改變。
金吾衛跟魏王府侍衛,都要留出一分心思到太子那邊,甚至是下意識的想要遠離太子,誰都不想就這樣被射殺了。
且李承乾總是挑著軍官射殺,每射殺一名軍官,都能引發一陣小的騷亂。
對於士兵來說,都是聽從直接上官。
上官被射殺了,一時間有些懵,也是正常的。
中層軍官就是軍隊的骨架。
骨架出了問題,還怎麽能發揮出力氣呢。
在這混亂血腥的戰場上,李承乾的神箭如同死神的召喚,每一次弓弦響動,都伴隨著一名敵軍軍官的倒下。
金吾衛與魏王府侍衛的騎兵隊伍開始出現明顯的混亂,士兵們眼神中流露出恐懼,動作也不再如最初那般整齊劃一。
然而,李泰與李治麾下的騎兵畢竟是大唐精銳,短暫的慌亂後,他們開始重新組織防線。
一名金吾衛的偏將大聲呼喝著,聚攏身邊的士兵,試圖穩住陣腳:“都別怕!太子就一個人,他能射幾箭?給我狠狠地殺,立功就在此時!”
在他的激勵下,一部分騎兵重新振作起來,揮舞著兵器,朝著神武軍鐵騎發起更猛烈的反撲。
李泰跟李治看得有些心急,卻也不知道應該下達怎樣的命令。
與此同時,戰場上的步兵也展開了激烈交鋒。
神武軍這邊雖隻有一千騎兵,卻個個裝備精良,士氣高昂。
反觀李泰與李治一方,擁有兩千餘騎兵和四千左右的步兵,兵力上占據絕對優勢。
但神武軍騎兵在中層軍官於演武堂精心構建的作戰體係下,展現出驚人的協同能力。
雙方剛一接觸,神武軍騎兵並未盲目衝鋒,而是在小隊長們精準的指令下,迅速變換為楔形陣。
這一陣型宛如一把銳利無比的長槍,直插敵軍騎兵與步兵的結合之處。
在應對敵軍步兵時,神武軍騎兵充分發揮機動性優勢。
繞開敵軍步兵的正麵防線,從側翼迅速穿插過去,對敵軍步兵進行突襲。
騎兵們居高臨下,用長槍刺殺敵軍步兵,或者揮舞長刀,砍向敵軍的頭顱和肩膀。
敵軍步兵們麵對神武軍騎兵的突然襲擊,陣腳大亂。
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每一名士兵都在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生存而戰。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雙方都在不斷調整戰術,試圖占據上風。
然而即便兵力弱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是神武軍逐漸把控了戰場節奏。
這就涉及到戰場的切割跟穿插了。
李承乾的一千騎兵,分為十個百騎。
除了正麵對抗的,其他騎兵則是嚴格按照演武堂學到的切割戰術,把整個戰場切割成數個小戰場。
再加上騎兵的強機動性,使得魏王晉王這邊的兵馬,不能進行有效的組織。
神武軍這邊軍官若是被殺,立即就有副隊進行接替。
但魏王跟晉王這邊,可沒有這些準備。
況且魏王府的侍衛跟金吾衛這邊,本身屬於兩幫人,彼此之間又不熟悉,在配合上跟神武軍比起來,相差很大。
“怎麽會這樣。”
“明明是我們兵馬更多。”
李泰跟李治,很是有些不可置信。
哪怕再是不懂戰事,也能看出現在的局麵,是他們正在逐漸落敗。
太子那邊,竟然隻是憑借一千兵馬,就能以弱勝強。
這可是正麵對決啊。
他們麾下,是大唐精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