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話說大隋事
字數:6929 加入書籤
李念點頭道:“正是如此,液態之水在被煮沸化為氣態之水的過程中,其體積會發生變化,原先的容器再難將之容下,宛如將一大物塞硬塞入一口小箱。”
“小箱本不能容下大物,卻非要使之相容,大物自然而然會要將小箱撐開,使之達到能容下的地步。”
“製造蒸汽機的根本原理便是利用這股向外撐的力量。”
“這股力量可以很強,能如李副令所言一般,拖動車馬舟船,做成那些人力難及之事!”
聽到此處,尉繚接話道:“而水的三態可互相轉化,氣態之水又能化為液態之水,從而源源不絕,取之不盡,當真妙也!”
李念笑道:“有人曾說過‘人類技術的本質是燒開水和扔石頭’,此話雖有些片麵,但確有一定道理!”
“人類技術的本質是燒開水和扔石頭”,此言何意?
這燒開水還有如此大能耐?
眾人品味著這一句話,李念卻並未解釋,領著始皇和眾臣參觀起其他項目。
蒸汽機雖製造出來,但距離製造出實用的蒸汽火車、蒸汽船,還差得遠。
不說這台蒸汽機的馬力不夠,但說造出火車、輪船的材料要求,大秦也達不到。
不是有後世的技術,便能很快將東西造出,像製造火車要用到的高精度高強度零件,就不是能立刻解決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
李念也想大秦科技迅速發展,最好一年統歐亞,三年統地球,但以大秦的情況明顯是做不到的,就算有他開掛!
參觀完,眾臣離去,李念被留了下來,與他同樣被留下的還有蒙恬、蒙毅、王綰、馮劫、馮去疾、王翦、王賁。
過去一年,大秦聽講小團體的人數又增加了五位,都是始皇帝考察認為能對大秦和他保證忠心之人。
看著這些人被留下,離開的趙高、李斯二人表麵平靜,心中卻深感擔憂。
他們也是大秦的重臣,為何陛下不將他們也留下?
難道陛下有事不想讓他們知道參與?
人數越少,事越重,權越大,浸淫朝堂多年的李斯和趙高明白這種小圈子的權力才最頂,可惜陛下似乎有意將他們排逐在這個小圈子之外。
同樣沒被留下的尉繚倒未像李斯、趙高一樣的擔憂,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知道自己未被留下應該是他對大秦並沒那麽忠心。
章台宮內,見始皇帝將李念、蒙恬和他們一同留下,王綰幾人眼睛一亮,陛下這明顯是又要讓李念給他們講說那後世的曆史。
當得知李念來自兩千多年後的後世時,王綰等人終於解開了許多長久困擾他們的謎團:這位李念公子為何如此得陛下器重,為何如此多才多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務、軍事,皆有所涉?
如果這位是來自兩千多年後的後世,是未來人,那一切就說得通了。
隻是未來人竟能跨越時間來到他們這時代,頗為驚奇。
在驚奇同時,他們又感到慶幸,慶幸他們在這位所知的曆史上未背叛大秦和陛下,否則也會如趙高、李斯一般。
陛下暫時未處理李斯、趙高,仍舊讓二人為大秦重臣,但以後必定會被清算,李斯或能得以保全,趙高卻已是死人,隻是還未被埋入土裏。
他們也明白了始皇為何特別對待扶蘇和胡亥兩位公子,胡亥是絕無可能再登上帝位,扶蘇若幹不好,同樣不再有機會。
其實,在李念給始皇帝的建議中,王綰、王翦、王賁幾人應該過段時間再選入聽講團。
因為這三位雖在曆史上沒幹過像李斯、趙高那樣的事,但也不像蒙恬、蒙毅那般忠心。
王綰在被李斯奪去丞相之位後,便隱退,王翦、王賁也辭官歸隱。
不說比於蒙恬、蒙毅,和一直留在大秦朝堂的馮劫、馮去疾相比也差了一些,所以李念諫言始皇慎重考慮,當再經過考察後決定。
但始皇最終還是拍板決定讓幾人入選。
因為站在始皇的角度,王綰是大秦文臣之首、王翦是大秦武將之首,聽講小團體若繼續擴大人數,這兩位該被選入了。
將一國首相、武將第一人一直排除在外,既影響不好,也不是個事兒。
同時,還可以此表示他對幾人的看重:朕並未忘記幾位愛卿!
始皇帝道:“李念,你上次說那楊堅以隋代周(北周),這隋後來如何?為何二世而亡?”
聽到始皇帝的話,殿內眾臣都打起精神,準備認真聽講,在上回講說中,李念曾說過隋二世而亡,那不就跟大秦一樣?
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眾臣已經知曉,可這個隋又是怎麽把自己整沒了的,竟如此勇猛,能和大秦成為千古唯二!
說實話,論到二世而亡,大秦其實是不如隋的,胡亥的破壞力可沒有廣神那麽厲害。
想廣神繼位時,隋在楊堅治理後正國力強盛,可硬是被廣神在十幾年時間裏給整崩了。
李念回憶了下上次講說的內容,隨後道:“回陛下,楊堅是一位很有為的明君,其取代北周後,先後攻滅西梁、南陳,使分裂多年的華夏重歸一統,在對內治理上,其設五省六曹製,這個製度在後來被改為三省六部製。”
始皇帝在稱帝時對大秦進行的官製改革便參考了三省六部製。
“對地方進行改革,將州、郡、縣三級改為為州、縣兩級,並采用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並大去小’的建議,將一些郡縣或撤銷、或合並,裁汰了大量不必要的官吏,大為節省朝廷支出。”
“其還安撫嶺南、修大興城、設科舉、整頓吏治、修訂《開皇律》。”
“當然,楊堅所設的科舉和後世科舉並不一樣,在當時並未產生太大影響。”
“畢竟那時仍是世家門閥天下,能參與科舉者要麽本就是世家門閥中人,要麽和世家門閥有關,普通人連讀書識字都不可能,又何談去參與楊堅所設的科舉?”
“但這終歸是一個好的開頭,若沒有這個開頭,又何談後來?”
“不過在後世時,有些人將楊堅這個功勞給安到了其子楊廣身上。”
明明是楊堅在隋朝設的科舉,可某些人偏隻認為是楊廣之功,實則就算是楊廣之功,隋時的科舉也沒那麽有用,依舊是世家門閥的掌中玩物,一般人根本參加不了。
說楊廣是因開設科舉引來世家門閥忌憚,被門閥激烈反抗,破壞阻撓楊廣的各種大計,死命給偉大的廣神拖後腿,才導致廣神大業不成,大隋二世而亡……
這屬實是太過看重了隋時科舉的影響,隋的科舉幾乎給世家門閥包圓了,世家門閥又怎會因科舉而反對楊廣?
“楊堅還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以此清查天下戶口,好征收賦稅。”
“‘大索貌閱’即是讓官吏根據相貌檢查戶口,以防有百姓隱漏戶口。而‘輸籍定樣’便是以百姓三百到五百家為一團,根據定樣標準劃分戶等上下,並以此定下徭役賦稅。”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可謂隋能得以興盛之基,因其清查出了大量隱藏人口,大大增加了大隋朝廷賦稅!”
“在武功方麵,楊堅也多有功績,對內攻滅西梁、南陳、安撫嶺南,使華夏一統,對外分裂突厥,使吐穀渾、契丹、靺鞨等族或歸附,或遣使朝貢。”
始皇帝等人隻靜靜聽著,並不評說,李念也繼續道:“楊堅登基即位之後,文治武功皆為不錯,隋在楊堅二十多年治理下達到了一個盛世,史稱‘開皇之治’。”
這並不隻是楊堅的功勞,還有北周打下的基礎,隻是楊堅將北周的基礎給發揮得很好。
李念的話也讓始皇帝等更加好奇。
既然楊堅將隋給治理出了“開皇之治”這等盛世,那隋究竟是怎麽二世而亡的?
大秦雖在胡亥手中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留給胡亥的大秦本身問題就不少,可不像隋是一個盛世王朝!
問題肯定是出在楊堅的繼任者身上,也就是李念這小子提到的那個“楊廣”。
但這楊廣得有多生猛,才能把盛世大一統的隋給搞崩?
始皇帝心中想著,這楊廣興許是一位比他家胡亥還生猛的“豪傑”!
隻聽李念又講道:“楊堅在政治軍事上幾乎沒有缺陷,但他最大的問題是沒選擇一位合適的繼承人。”
“這個問題大到讓隋由盛轉衰,並迅速崩毀!而楊堅所選擇的這位繼承人,便是其嫡次子楊廣!”
聽到李念所言,始皇心中暗道一聲“果然!”,又是一個沒選擇好繼承人,導致王朝崩滅的帝王。
他莫名生出一種和楊堅感同身受的感覺。
但實際上,隋這個沒選擇好繼承人的問題比大秦更嚴重,大秦還是比不了的。
大秦崩亡,能給胡亥分鍋,但始皇帝的鍋明顯更大,大秦的許多問題是從他那時就有,可隋會崩滅,無疑是楊廣的鍋更大。
聽李念說楊廣是嫡次子,馮去疾問道:“那楊廣是嫡次子,莫非其上還有一嫡長子,為何不是長子繼位,而是這楊廣?”
難道嫡長子夭折了,所以楊堅才選擇了楊廣這個嫡次子?
李念笑道:“在楊廣之前,楊堅還有一嫡長子楊勇,其並未夭折,在開皇元年便被立為太子,隻是其太子之位後來被楊堅廢去。而楊勇會被廢去太子之位和楊廣有很大關係!”
“這兩位皆是楊堅的皇後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所生,而楊堅雖是一位明君,但據某些傳聞,其甚愛獨孤伽羅,甚至有些懼內。”
皇帝是情種就不是好事,如果還懼內,更是雪上加霜,除非是光武帝劉秀這種氣運之子。
都不必李念講,始皇等人已經能想到後續的發展過程:
無非是這位獨孤皇後喜歡次子,不喜長子,讓楊堅廢了長子太子位,立了次子。
李念道:“獨孤皇後在十四歲時嫁與十七歲的楊堅,是一對少年夫妻,她陪楊堅度過了很多艱險,因此楊堅對其十分愛戴,獨孤皇後也是隋朝最能影響楊堅決定之人。”
“獨孤皇後為楊堅生下五兒五女,嫡長子楊勇、嫡次子楊廣,以及楊俊、楊秀、楊諒三位。獨孤皇後能影響楊堅決定,如果能得到獨孤皇後認可,那基本也等同於得到了楊堅認可!”
始皇帝麵色古怪道:“那楊廣走的便是獨孤皇後這條路線?”
這條路線其實在大秦也有人走過,正是始皇帝的老爹,其依照呂不韋之言走華陽夫人路線,成功被立為大秦儲君。
若異人不走華陽夫人路線,說不定華夏的曆史路線都會發生改變。
李念點頭道:“正是!”
“獨孤皇後崇尚節儉,且厭惡男子三妻四妾,認為男子一生當衷情其妻,據說她在世時,連楊堅都不敢光明正大的納妃。”
“而楊勇卻和他的母後正好相反,既喜奢華享樂,又非常好色,納了許多妾侍。”
這楊勇的名字是真沒取錯,是真的勇,還很無智,知道自家母後不喜歡什麽,就偏和母後對著來。
母後您崇尚節儉,我就奢侈享樂,母後您不喜男人三妻四妾,我就納很多美女妾侍……
這是專往獨孤皇後的雷區踩,不被炸死才怪!
“除此外,楊勇還不喜他的太子妃,反倒對一雲昭訓寵愛有加,同與之生下三子。而太子妃是獨孤皇後和楊堅挑給楊勇的,楊勇不寵正妻,反倒寵一妾侍,自然會引得獨孤皇後不滿。”
太子妃是獨孤皇後和楊堅挑給楊勇,也代表這名兒媳得到了兩人認可,楊勇不寵太子妃,其實也是在打獨孤皇後和楊堅的臉。
你楊勇什麽意思,本宮和你父皇給你挑的媳婦,你不滿意,偏要去寵一妾侍?
是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不聽父母話了?
“但就算在此時,獨孤皇後雖對楊勇有所不滿,卻未徹底轉化為厭棄。可偏偏不巧的是,太子妃因楊勇寵愛雲昭訓不寵愛她,給氣出了病,死了!”
楊勇也是點背,獨孤皇後本就對他厭惡,現在太子妃還死了,獨孤皇後對這位長子的觀感必然會迅速惡化。
“而在這時,楊勇又幹了件蠢事,在太子妃死後,他立即讓雲昭訓代太子妃主持太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