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以太宗之事勸諫始皇

字數:6317   加入書籤

A+A-


    就算太宗的家庭隻是一個普通家庭,他這麽做也會出問題,何況他家還是皇家,問題就會更大。
    畢竟是真有皇位要繼承!
    始皇帝搖頭道:“大唐太宗英明一世,卻在此事上糊塗,此實乃為禍之道!”
    “既然他已立李承乾為太子,自當將之擺在首位,不僅是在心中以為,也要以實事向天下人昭示:李承乾即為大唐太子,是最受他寵的嫡長子。”
    “以此才能安李承乾之心,也能防止某些人生出不該有之念。”
    “而非出於對另外二子有虧欠,想要補償,於是在明麵對那魏王李泰的寵愛更在李承乾之上。”
    李念點頭認同:“太宗在此事上的確糊塗,他如此作為,不僅會讓李承乾感到不安,認為他不受太宗寵愛,隨時會被廢去太子之位,也會讓李泰覺得太宗這般寵愛他,他未嚐沒有機會取李承乾而代之。他和李承乾可是同樣的血脈,這太子之位,李承乾做得,他為何做不得?”
    在對李承乾、李泰這件事上,二鳳應該向老朱學習,堅定不移地站在李承乾這邊。
    但興許是他經曆過玄武門之變,不願再看到子嗣也和他一樣與自己的兄弟互相殘殺,希望他們彼此間能和睦相處,不再重蹈他的覆轍,二鳳便幹出了這種糊塗的行為。
    實際上,在這方麵,他做的還沒李淵好。
    李淵可是站在太子李建成那邊,幫著李建成壓他,隻是他實力和手段比李建成更強,成功把李建成給送走。
    大概是缺什麽就渴望什麽,所以他才想子嗣間和睦相處,孰不知他的作為不僅沒讓兩個嫡子和睦相處,反而加深了兄弟間的矛盾。
    “適時,李承乾得了腿疾,性格越發激進叛逆,而李泰因太宗對他的寵愛,起了奪嫡之心,讓李承乾更加擔驚受怕。在此種環境下,李承乾最終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李承乾純粹是在高壓環境下給逼到了這個地步,而製造出這個高壓環境的正是太宗。
    聽到李念說李承乾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始皇帝臉上露出“果然不出我所料”之色。
    漢武和唐宗培養多年的太子都反了,那他還是要好點,至少沒有兒子在他活著時敢造反,來一場父子相殘。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欲打算起兵逼宮,重演當年玄武門之舊事,但還未起事便事情敗露。”
    “起因是太宗另一子齊王李祐謀反,牽連到了李承乾身邊一名胡人侍衛,此人被下獄後,為求活命,便揭發了李承乾。”
    不過,始皇帝對李承乾的謀反經曆不感興趣,他更關注的是:什麽,大唐太宗還有一個兒子也造反了?
    作為一位君王,這大唐太宗確實成功,堪稱一代雄主,可作為一名父親、一個家長,教子治家卻相當失敗。
    “太宗的確很寵愛李承乾,哪怕在這時,他依舊不願相信李承乾想造他的反,他令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人驗明此事。”
    “按大唐律法,就算皇太子謀反,也當誅,可太宗狠不下心,最終隻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看得出來,這位大唐太宗的確很愛這個兒子,即使是謀反這等必死的重罪,也硬要留李承乾一命。
    李念笑道:“李承乾謀反,性命被太宗硬保了下來,可那位李祐就沒這待遇,事敗被擒,被廢為庶人後,直接給賜死,誰讓他投胎時沒有投到長孫皇後肚裏!”
    這是真區別對待,觀音婢給朕留下的兒女,那必須小心嗬護,就算老大想要逼宮造反,也必須得保住性命,否則朕百年後怎有臉去見觀音婢?
    但其他妃嬪生的子女,要是敢造反,統統送上路!
    “在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後,魏王李泰成為太子的機會最高,但李泰為討好太宗,說了句非常蠢的話,從而斷送了他所有的可能。”
    “因為經曆過玄武門之變,太宗並不想子孫後代和他一樣,李泰知道太宗的這種心理,在某次討太宗歡心時,對太宗道:‘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蒙恬忍不住笑道:“還以為這李泰是個聰明人,未想也是個蠢貨。太宗何等聰慧,此殺子傳弟之言不僅不會讓太宗讚賞,反而會更令太宗忌憚。一個連兒子都能隨便言殺之人,對弟弟又能有多好?”
    “昔日易牙烹子獻於齊桓公,得齊桓公寵信,後等齊桓公重病時,易牙卻與豎刁等作亂,使齊桓公被活活餓死。對自己兒子都這般殘酷之人,還能指望其能忠心?”
    “以太宗之智,定然知曉易牙與齊桓公之事,李泰之言不可信也,若信之,在他百年後,李泰必會殘害他的其他兒子,尤其是同為長孫皇後所出的李承乾與那晉王李治。”
    聽蒙恬這番分析,王賁道:“大唐太宗和那長孫皇後育有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如今李承乾已被廢,李泰也被太宗除名,最後繼承大唐帝位者是最幼的嫡子——晉王李治?”
    據李念之言,其他非長孫皇後所出的皇子沒有機會繼承帝位,那長孫皇後的三個兒子已去其二,隻剩下最後一個。
    李念道:“正是李治!在李泰說出那番話後,太宗當時還挺感動,但褚遂良一言將太宗點醒,太宗清醒後道:‘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皆無恙也。’”
    “因此,晉王李治在本來沒多大機會成為大唐儲君的情況下,硬是因為兩位兄長瞎搞,登上了大唐太子之位,成為大唐下一任君王。”
    “太宗在太子儲君上出問題,也可看作是玄武門之變的延續。”
    “他太想消除玄武門之變的影響,可他太著急,不僅沒消除影響,反讓影響繼續傳了下去。”
    如果帝位順利傳到李承乾手中,有機會消弭玄武門之變對大唐的影響,就像明成祖,他是藩王造反奪位,可他並未給後來的大明留下這個問題!
    李念繼續道:“太宗留下的另一問題是他對異族異邦過於寬厚,這不僅表現在他將異族異邦遷移到大唐境內,還表現在他讓異族異邦學走了大唐先進的工藝。”
    “這個問題並未在太宗當時發生,而發生於後世,影響也頗為深遠,但寬待異族不僅太宗在做,之後的大唐帝王也有做,所以也不能全算為太宗的問題,畢竟他也料不到幾十幾百年後的事。”
    聽李念講到這個問題,始皇帝等更加認真起來。
    因為大秦也要麵臨異族異邦的問題,可借大唐的經驗作為參考。
    “內遷入大唐境內的異族,太宗和之後的大唐帝王未對其進行嚴格的同化政策,反而給予了其等不小的自主自治之權。這也導致他們根本沒有化胡為唐、化胡為漢,依舊保持著胡人的本質!”
    “而胡人的本性是什麽?”
    “豺狼之性、欺軟怕硬、‘畏威而不懷德’,在大唐強盛、軍力強大時,其等自然順服乖巧,像一條忠實的狗一樣對著大唐搖尾。可等大唐衰弱時,其等便會從狗化狼,反噬昔日主人。”
    “他們不會念大唐曾經對他們的好,隻會想瘋狂撕扯吞咬大唐的血肉。這種危害還延續到了大唐後!”
    大漢也受過這類操作的影響,東漢末年時,那些曾臣服東漢的異族見東漢衰弱,有的叛亂為禍一方,有的侵入東漢境內劫掠。
    “所以對待異族異邦絕不可認為對他們施以仁德,便能得到他們忠心,必須要廢除其等原本的根性,同化為與我等一般,要強硬地讓他們移風易俗,說大秦之言、習大秦之字、用大秦之禮。”
    “若有異族不願做這些,那必是對大秦有異心,如有機會,必須狠狠出以重拳,將之扼殺於搖籃。”
    不能在擊敗異族,讓異族臣服後,便讓他們想幹啥就幹啥,須得約束起來,實行同化政策,否則早晚會有背叛的一日。
    李念接著道:“唐初時,與大唐往來的諸多異族,文明遠遠落後大唐,有的不比野人部落好多少,是大唐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看到了更先進的文明,學得了更先進的工藝。”
    “然而,其等不思大唐傳道授業之恩,反而在壯大後,與華夏為敵。”
    “像大唐之西有一國名‘吐蕃’,彼時的吐蕃之主鬆讚幹布遣使向太宗求親,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與鬆讚幹布。”
    “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嫁妝極為豐厚,除金玉珠寶外,還帶了許多技術經典:烹技食物、製作飲料之法,營造與工技著作,治病醫方,農技論著……讓吐蕃一下得到了大量先進的工藝。”
    “除文成公主帶去的大量技術經典外,鬆讚幹布還派遣吐蕃貴族子弟到大唐留學,學習大唐之物。”
    “唐與吐蕃恩怨已久,在貞觀年間,鬆讚幹布便率軍進犯過大唐,隻是被大唐擊退,後來等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兩方又和睦相處了三十年。但到了高宗李治時,吐蕃與大唐的戰爭又逐漸增多……”
    “直至唐穆宗時,大唐和吐蕃的戰爭才接近尾聲,因為兩方都進入了衰亡時期。”
    始皇帝等聽明白了李念的意思,大唐讓吐蕃學得了許多先進的東西,這是在資助敵人變強啊。
    “還有一國也曾到大唐學習,此國便是腳盆,其等派遣被稱為‘遣唐使’的使者到大唐,從太宗年間至昭宗年間,約二百六十四年裏,腳盆為學我華夏之物,先後向大唐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其等學大唐禮儀、學大唐建築、學大唐飲食、學大唐兵法、學大唐冶煉之法、學大唐鍛兵之術……”
    始皇帝和蒙毅可知道這個國家對後世華夏造成過極大危害,未想這個國家竟然是從大唐這學習而得強大,等在強大起來後,再掉過頭來危害華夏。
    李念道:“即使到了後世,腳盆還留存了不少大唐的痕跡,像唐代風格的建築,唐時的禮儀,唐時的技藝……”
    “因這些,也讓其等自認為是大唐最正統的繼承人,反而我等華夏子民不是!”
    “腳盆派遣唐使,利用從大唐學得之物變得強盛,然後便成為了華夏的禍患:明時,常有腳盆人化身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奸淫擄掠,無惡不為。”
    “等到了近現代,其更是大舉入侵華夏,華夏之土大片淪陷,無數華夏兒女因其而死。”
    “其等於華夏所犯暴行,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已不能以人稱之,便是禽獸,也不如其等!”
    王翦、王賁等人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麽嚴肅的李念,平時的李念給他們的印象是平和,幾乎沒有能使其動怒之事,可提到這腳盆,卻明顯能感受到李念的憤怒和敵意。
    這腳盆國看來真不是東西,在後世將華夏禍害得極慘,否則不至於讓李念公子記得這麽深。
    腳盆人中肯定有好人,不能全數定義為壞人,但回到這個時代,有機會改變曆史,李念自然不會讓此世華夏再重蹈覆轍。
    李念道:“太宗提倡各族之間平等,因而寬容對待異族,本意極好,其也獲得‘天可汗’的美稱,此稱意為比尋常可汗更偉大的可汗。”
    “但想讓異族真正歸服華夏,靠施以仁德、平等對待是做不到的,太宗有威望和能力壓住異族,不代表大唐其他帝王也可!”
    “反倒是其所為,給大唐乃至華夏都留下了一定禍患,大秦當以之為鑒,在對異族之事更要慎重處理。”
    “異族若到大秦學習,須嚴格斟酌何物可使其學,何物不可使其學,莫要做資敵之舉。”
    李念向始皇勸告道:“寬待異族,任其學我華夏之物,雖能得一時美名,讓異族一時歸心,但遺禍遠矣!”
    給始皇帝講後世曆史的目的,不僅是讓始皇帝知道後來的朝代發生了什麽,也是讓始皇帝從中學習借鑒,避免做出同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