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大“孝”子李治

字數:6993   加入書籤

A+A-


    始皇道:“朕已知曉,必不會使此事發生於大秦!”
    得到始皇的回答後,李念又道:“相比於問題,太宗之功無疑更甚,不像漢武雖功大於過,卻頗有爭議,太宗是一位在華夏曆史上評價極高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的偶像便是大唐太宗。”
    “偶像便是‘崇拜追逐的對象’之意。朱棣一生都在向太宗看齊,連廟號也希望是明太宗。”
    “‘朱棣原本的廟號也確實是明太宗,可惜他的子孫中出了個‘神仙’,將他的廟號給變成了明成祖。朱棣倘若泉下有知,怕是能氣活過來!”
    理論上,“祖”比“宗”更高級,可“祖”一般是用於開先的君王。
    將朱棣的廟號給改成了“祖”,與他老爹老朱同為“祖”,豈不是明昭昭在提醒後人,他朱棣是藩王造反上來的,得位不正?
    朱棣當然不希望人們記得此事,更想人們記得他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繼承了老朱的法統,是正兒八經從老朱那傳下來的。
    所以,明太宗這個廟號就很好,而且還和他的偶像二鳳一樣。
    聽到李念所言,始皇帝等暗想:‘這明朝定也是個很有故事的朝代!’
    能不有故事嗎?
    連“神仙”都出來了,雖然肯定不是真神仙,十有八九是明朝某個想要長生不死的帝王,但一聽就知道很有故事。
    練得身形似鶴形,不怕宮女勒脖頸……
    李念笑道:“有人認為太宗之所以在評價上比漢武更好,是因太宗還沒來得及變成和漢武一樣。”
    “太宗在晚年時,也有向漢武晚年發展的跡象,但他沒漢武那般能活。”
    李念刻意補充了一句:“太宗之所以會在五十出頭便病逝,後世有人認為是他為求長生,服用了大量丹藥之故。”
    始皇帝看了眼李念,他哪聽不出來,這小子是又在用大唐太宗提醒他不要去追求什麽長生不死藥,那是假的,服用之後會死的更快。
    這讓始皇帝心中有些不樂意,在這小子眼裏,他難道是那麽不聽勸的人?
    他已經把那些方士該殺的殺,還活著的都給了這小子。
    哦,還有一個既沒被殺,也沒送給這小子,還一直囚著。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於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駕崩,年五十二歲,初諡文皇帝,廟號唐太宗,葬於昭陵。”
    “太宗臨終時,特意向長孫無忌、褚遂良托付後事,謂兩人曰:‘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又謂太子李治曰:‘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始皇等人現在已經很懂李念的套路,這小子故意這麽說,那李治肯定在之後整出了些和太宗之言相反的活。
    “六月一日,李治即大唐皇帝位,時二十二歲。剛即位的李治還是挺安分,可等到了即位的第二年,永徽元年五月,李治為祭奠太宗周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與那位武才人相遇,讓大唐也從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聽到“武才人”這三個字,始皇帝等人精神再度振作。
    這位武才人終於是登場了,他們都很好奇這女子是如何在大唐成為一代女帝!
    蒙恬懷疑道:“說為太宗周年忌日到那感業寺進香,可李治豈能不知武才人在感業寺,隻怕是有意去找尋那武才人吧?”
    李念笑道:“以李治地位身份,確實不可能不知太宗駕崩後,武才人在感業寺出家為尼,確有可能是為武才人而去。”
    眾人聽後差點沒繃住,這李治實在是太“孝”了,太宗死了才一年,就立刻按捺不住去找武才人了,武才人可是他爹太宗的妃嬪!
    而且,李治這家夥還選了太宗周年忌日那一天,打著給太宗進香的名義去的,很難不讓人懷疑他是故意不小心的。
    相思之苦便有這麽難熬?
    還是在太宗周年忌日那天私會小媽,做起來比較刺激?
    再結合太宗臨終前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托付後事之言,“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簡直太好笑了。
    這就是李治的“仁孝”法?
    父皇離世,小媽肯定夜裏寒涼,倍感寂寞孤獨,就讓朕這個做兒子的替父皇好好關懷一下小媽,使其夜裏不寒涼,人生不寂寞。
    “武才人,為大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隋朝宗室,可謂身世不凡。”
    “早年,武士彠還在世時,武才人隨父居於荊州,家境殷實,生活無憂,然等到貞觀九年,時任荊州的都督武士彠……死了。”
    “武士彠一死,代表武才人無憂的生活結束,其母楊氏未給武士彠生下兒子,因此在武士彠死後,武才人與其母其妹遭到同父異母的兄長武元慶、武元爽等欺辱。於是不久後,武才人隨母從荊州搬回到長安居住。”
    “貞觀十一年,武才人的命運迎來了最重要的轉折。”
    “那年十一月,太宗駕幸洛陽宮,聞武家有女姿容甚美,遂召其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因而後世也將她稱為‘武媚娘’!”
    “在入宮時,其母楊氏哭哭啼啼,不舍女兒要入宮侍君,武媚卻道:‘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武媚並未將入宮看作洪水猛獸,反而視其為一大機遇。”
    “武媚會入宮不僅是她貌美之名傳到太宗耳中,還有一重要原因是長孫皇後於貞觀十年病逝,太宗心中苦悶,才想招一批美人入宮。”
    “武媚入宮時,年僅十四,比於李治,隻年長了四歲,雖不比李治大多少,但因為經曆,加之她本就聰慧,自然比李治更成熟。因而後世有人認為李治會喜歡武媚,是由於將武媚當作了長孫皇後的替代。”
    “武媚在太宗時期的宮廷生活,史書並無多少記載,但武媚自己回憶過一件事:太宗曾有一匹名為‘師子驄’的烈馬,肥壯凶悍,沒有人能調馭,當時武媚作為宮女在旁侍奉,便對太宗說她有辦法馴服此馬,隻是需要三樣東西,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馮去疾道:“由此可觀這武媚之性,雖為女子,卻有不遜於男兒之誌。若大唐太宗英明,定不會使武媚在宮中做大!”
    說完這兩句,馮去疾又搖頭道:“太宗將武媚封為五品才人,便是有意限製,可無奈其子李治……”
    李念笑道:“太宗之時,武媚在宮中的地位的確不高,做了十二年才人。但在太宗病重期間,武媚和李治卻暗暗有了感情。”
    “不知是真從武媚這找到了其母長孫皇後的感覺,還是武媚的智慧成熟深深吸引到了李治,李治對武媚一直念念不忘!”
    “永徽元年五月,李治到感業寺上香與武媚重逢,永徽二年五月,李治孝服期一滿,便將武媚再度召入宮。”
    從時間上可看出李治很心急,他父皇五月份的忌日,所以他孝服期也是到五月份滿,一滿就將武媚召入宮。
    不知李治是真這般心急,還是故意又選了二鳳忌日所在月份,覺得這樣幹比較刺激?
    始皇帝等人心中便是這想法,這李治當真是個大“孝”子!
    “但李治不將武媚召入宮裏,也快要瞞不住了!”
    “因為武媚此時已懷有身孕,要再不入宮,她和李治的娃都要生出來了。”
    又是個炸裂的消息,這李治不僅在孝服期與武媚私通,甚至還將武媚給弄懷孕了。
    孝,實在是孝!
    “武媚入宮不久,便為李治誕下一子,有了兒子,武媚在李治那的地位更加穩固。”
    “永徽三年五月,武媚被冊封為二品昭儀,但武媚野心怎可能是一二品昭儀能得滿足,她想要成為皇後,想要更大的權力!”
    “但要成為皇後,在李治後宮中還有兩個大敵需要剪除:一為李治正妻王皇後,一為蕭淑妃。”
    “其實,武媚能再度入宮,王皇後還出了一把力。”
    “彼時,王皇後無子,而蕭淑妃卻為李治誕下子女,王皇後便想讓武媚入宮,與她一起對付蕭淑妃,孰不知她要對付的不過是頭狼,要引入宮的卻是頭可怕的暴龍。”
    “要是知道武媚後來的作為,王皇後隻怕恨不得把武媚再塞回感業寺,使之永世不得出。當然,就算王皇後不出力,李治最終也會把武媚召入宮中,但應當沒那麽快。”
    “入宮後,武媚和王皇後聯手,很快便讓蕭淑妃失寵,但蕭淑妃一出,王皇後便成了武媚前進路上的敵人。在一些史書中記載,為扳倒王皇後,登上皇後之位,武媚用了一種極為狠毒的手段。”
    “永徽五年,武媚再次為李治誕下一女,武媚請王皇後前來看望此女,待王皇後走後,武媚竟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等李治到來,武則天假顏歡笑,打開被子和李治一同看女兒,卻發現女兒已死,詢問左右侍從,得知隻有王皇後來過。”
    “李治由此大怒,生廢後之念!”
    王綰搖頭評價道:“此計確實狠毒,但隻要李治稍微有智,便當明白此事非王皇後所為,乃是他人誣陷。”
    王皇後除非是完全失了智,否則不可能做這事。
    因為當事發後,第一個懷疑的就是她,太過於明顯。
    王綰又道:“但也不排除李治此人是在故意裝傻,他知曉此事或許有蹊蹺,隻是想借此事另作發揮。”
    李念傾向於王綰的觀點。
    這種殺女兒誣陷皇後的事,風險很大,要是被李治察覺女兒是被武媚自己所殺,那後果可不是武媚想要的。
    “李某和王相有同樣之想,此事的陷害之意過於明顯,且事若不成,為李治發覺,武媚將反受其害,甚至可能失去李治寵愛。”
    武媚能得以上位的重要依仗便是李治對她的寵愛,若失去了李治的寵愛,她將什麽也不是。
    且在駱賓王的《討武瞾檄》,也未提過此事。
    這篇檄文中可是寫武媚將李治和她自己的母親楊氏都給謀害了。
    “武媚是個頂尖聰明的女人,她會冒風險做事,但不太會冒這麽大風險。除非……”
    李念話鋒一轉,笑道:“除非李治是一徹底愚愛武媚之人,已被武媚迷得神魂顛倒,失去了理智,然而就曆史看,李治雖寵愛武媚,卻並不愚蠢,反而極為聰明。”
    “李治生出廢後之念並非是史書所載因武媚親手掐死女兒,誣陷王皇後,而是李治想通過廢後打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廢後隻是政鬥的一種手段!”
    聽到這裏,王賁道:“那長孫無忌可是李治舅父,還是被大唐太宗臨終托命之臣,未想卻要被李治對付!”
    李念道:“舅父又如何,臨終托命之臣又如何?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在朝中勢大,已影響到了李治自身的權柄!”
    “且在李治一朝,長孫無忌已和在太宗朝時不同,其自恃功高,又為李治之舅,逐漸自滿,在朝中打壓異己,鏟除與他不和之臣,已從太宗麾下的賢臣變成了李治眼裏的毒瘤,如何能不被拔除?”
    “長孫無忌甚至還陷害李治同父異母之兄李恪、太宗堂弟李道宗。李治提出廢王皇後,立武媚為皇後,可能確實有寵愛武媚之意,但應也存有打壓長孫無忌等人之念。”
    “李治提出要廢王立武時,褚遂良激烈反對,甚至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卻也支持褚遂良。”
    “然而,他們的阻止並不能阻礙李治,李治仍舊廢了王皇後,立武媚為皇後。從此,武媚從昔日的才人華麗蛻變為大唐皇後!”
    “武媚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阻礙她成為皇後之人懷恨在心,在成為皇後後,開始對這些人進行報複。”
    始皇帝聽到現在,笑道:“李治當的確寵愛武媚,然也想以其為一柄利刃,為他斬開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他若親手處置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有所不便,可武媚卻恰好!”
    長孫無忌是他親舅舅,褚遂良是他爹臨終時托孤之臣,李治親自處理倒也能做,隻是讓其他人替他幹,當然更好。
    其他人也想到了這點:這李治有東西啊,不是個隻知道寵愛武媚的蠢貨,反而挺有城府心機!
    既抬升了自己寵愛的女人地位,讓女人高興了,還順便打壓了元老大臣,讓他們知道大唐的龍椅坐的人是誰,還讓武媚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結了怨,使武媚必須得成為他的刀,為他幹活。
    廢王立武也很明顯,分明是李治在借此向大唐眾臣彰顯他的帝王威儀:不管你是朕的舅舅,還是先皇臨終托孤之臣,朕才是當今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