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迷茫動搖的孔雀國僧侶

字數:6500   加入書籤

A+A-


    這些大秦國際學院的學子穿秦國服飾,說秦國語言,吃秦國食物,遵循秦國生活習慣,與秦國人又有何異?
    想到此處,摩葉上師猛地驚覺,也許這才是秦國人想要達到的目的:讓這些外邦學子逐漸適應秦國的一切,以在日後更親近秦國。
    秦國人並非好心讓他們到此入學讀書,而是有著遠大的謀劃,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好手段,利用文明吸引愚昧,利用先進吸引落後。
    那些大秦國際學院的外邦學子也注意到他們,投來好奇的目光,有人還談論起來,應是在談論他們的相貌衣著。
    這些學子等學成回歸他們的國邦部族後,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親近秦國,但有很多恐怕都會對秦國有好感,且由於在秦國學習生活,做起事來會與秦人相近,仿效借鑒秦國之法。
    而在他們帶領影響下,他們的國邦部族會逐漸秦國化,從上到下接受秦國之物,恐怕這才是秦國人真正的打算,向諸國傳播秦國的影響,使之接受秦國的事物。
    未來的世界,會不會人人都說秦言寫秦文,以穿秦人服飾為榮,以有秦人之物為耀?
    與秦國相比,他們孔雀國差得太多太遠,隻希望能向國內傳回消息,警醒其他人,向秦國人發起追趕,不然後果太可怕了。
    按下心中湧現的念頭,摩葉上師繼續前行,沒行多久,便見前方一間房屋前,排著許多的秦人,似是在售賣什麽東西。
    的確是在售賣東西!
    因為摩葉上師看到有人從那房屋中拿到東西,當場便興高采烈地看了起來,周圍的人還擠到那人身邊同看,很快便圍了一堆人。
    那東西比較怪,是一張布,上有圖案和文字,不對,那不是布,是那種被稱為“紙”的奇物!
    他聽甘煜講過紙可用來書寫記錄,那秦人所捧的紙上便有文字,應是紙無疑,不過上麵寫了什麽,秦人買來作何用?
    摩葉上師看向甘煜,甘煜卻也不知這是在做什麽,他倒是認出了那房屋牌匾上的幾個字,從左往右認,為“售報館”。
    其實牌匾右下還有字,但隔了段距離,甘煜未曾看清認出,上是“鹹陽南門零零三號”。
    售報館?裏麵所售賣之物被稱為“報”?難道上麵有了某些消息記錄,然後賣給其他人?
    這必定是在他們離開鹹陽出使的這段時間裏出現的新事物,鹹陽變化很快,一段時間不見,就出現了他們不了解的新東西。
    見甘煜臉現茫然,負責接引他們入城的官員道:“這東西叫作‘報紙’,是以紙所製,其上刊載了一些消息。從上可看到朝廷一些政令,也可知何地發生了何事,像前些時日,九江郡那邊發了大水,便被記載於其上,鹹陽的百姓便因此為九江捐錢捐物。”
    “除此外,上也刊載一些鹹陽城內發生之事,也刊發一些百家賢士所著之文,上更有……李念公子寫的一部。”
    年輕官員笑著繼續道:“這報紙在鹹陽城內相當稀罕,一般錢幣無法買得,唯有用大秦寶鈔方可購買,還有價而無貨,想買的人往往要提前一天便在此排隊。這些人不知排了多久!”
    甘煜聽了年輕官員話後,奇道:“公子在上麵寫了一部?”
    年輕官員笑道:“這也是這報紙之所以如此火爆之因,那是一種長篇累續之文,也即是講故事,隻是這故事很長。”
    “李念公子所寫行文用字直白淺顯,哪怕是普通民眾,說給他們聽,也能輕易懂得,是公子專為民眾所作!”
    這倒是誤會了李念,不存在“專為民眾所作”一事,他是覺得報紙初創,可以用來給這世界的大秦百姓豐富一下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讓人們在娛樂中學到點東西,從後世搬運來了部。
    “因而鹹陽城中現今出現了一類專為民眾讀說報上之人,聽者眾多。這些人現多為酒肆食肆招去,專在那講說!”
    從這番話裏,甘煜已了解了報紙的作用,這報紙能發揮的作用極大,重要性也極高,若能掌握好,能對大秦帶來極大的好處。
    摩葉上師等人心中亦是震驚,這報紙不僅可用來傳播消息,也可用來讓民眾學習,盡管在短期內可能見不到多少成效,可在日積月累之下,秦國民眾的整體素質將會遠遠超過其他國邦。
    這報紙自然是李念提出的主意,早在造紙時,李念就已有相關的想法,這時代的文娛生活太缺乏,輿論需要控製引導。
    而辦報紙,既可用來控製引導輿論,也可用來豐富人們的文娛生活,還可讓人們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他並不想大秦變成一個愚昧無智,隻利於君王統治的國度,更希望大秦的民眾們能夠讀書識字,有文化有思想,這樣才能無懼其他國家民族崛起,不擔心會被超過,然後遭受欺辱。
    而且,報紙弄出來還能給大秦開辟一個新的財源,這種稀罕新奇的新事物,會吸引人購買。
    事實也證明他的想法沒錯,報紙在鹹陽城一發行後,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每日都能帶來一筆可觀的營收。
    看著還有人在排隊的售報館,摩葉上師生出一個想法,若用此物宣揚佛法,恐怕能迅速傳遍這座城,可惜掌管這報紙的人恐怕不會讓其用來傳揚佛法。
    盡管還未見過秦國的王和那位李念公子,但摩葉上師有種感覺,這兩位對他們佛教隻怕不會有多少好感,想在大秦傳教,可能極難!
    經過售報館,摩葉上師等人繼續往前,他們注意到鹹陽城中有些地方正在修建,表明這座城還在繼續變得更好更繁榮。
    摩葉上師等人也注意到有片城區正噴吐煙霧,尤其是那裏有幾座很高的建築,將一股股煙氣噴吐。
    那地方在幹什麽,為何會噴吐煙霧,莫非秦國的王便住在那,那吐出的煙氣含有某種神異?
    甘煜道:“那是六英宮所在,李念公子所轄之處!”
    這自然是李念建的工業園區所搞出來的,沒辦法,始皇帝不會讓他離開鹹陽,那工廠隻能暫時建在鹹陽,等工人培訓成熟,技術積累足夠,不需要他時常進行指導,再到別處辦廠。
    這也是大秦發展的一個阻礙,由於李念不會被始皇放任離開鹹陽,所以很多事要先在鹹陽過一遍,實驗一遍,再轉移到其他地方。
    雖不知那片地區究竟有什麽,那裏的建築作何用途,但光是遠觀便讓摩葉上師等人生出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震撼、不可思議……
    那裏絕對含著秦國重要的機密,可惜此等重地,他們大概不會被允許接觸。
    終於到了大秦給他們安排的休歇處,甘煜笑道:“明日會有人前來教授諸位覲見之禮,之後便會入宮覲見陛下,諸位且在此休歇,甘某暫且失陪。”
    甘煜說完,便帶著些人離去,他要入宮見始皇,將這一路之事詳細稟告。
    待甘煜走後,摩葉上師等人在安排下入住休歇,但他們未真的休息,摩葉上師等十多名高層僧侶聚到一房間內。
    看著房內不同於他們孔雀國的門床桌椅等物,有些僧侶似乎才如夢初醒,他們已不在孔雀國,而是到了一陌生國邦!
    房內氣氛有些沉悶,今日在鹹陽城中見到的一切,讓他們感到了茫然,產生了動搖:秦國比他們孔雀國更加繁榮強盛,這裏的人需要他們來傳播佛陀的智慧?
    恐怕不需要吧,這座城中展露的許多事物明顯比他們更先進更文明,他們作為落後者,來給更文明的人傳教?
    那能成嗎?
    原以為秦國是落後愚昧的一方,未想到落後愚昧的竟是他們,原來世上真有比他們孔雀國更強盛的國邦。
    可既然不能給秦國人傳教,傳教也大概成不了,那他們又為什麽要來這裏,來這的意義何在?
    一些僧侶陷入迷茫和動搖!
    摩葉上師看向房中眾位僧侶,也猜到一些僧侶的想法,但他心知此種迷茫和動搖甚難祛除,隻能給他們再樹立一個目標。
    這也是他將這些僧侶叫來的主要原因,要安眾人之心,否則人心散了,隊伍也就散了。
    摩葉上師沉聲道:“眾位師弟,秦國比吾國更為強盛,吾國確有不及之處,然我等已至秦國,為我佛、為吾國,不可放棄……”
    見眾僧侶的目光都被他吸引過來,摩葉上師又道:“我等要做好如下諸事:一、盡可能將我佛智慧傳播出去!”
    “便是秦國人不會接受、不會允許,我等也要盡力一試,萬一能成,甚好不過。”
    確實,傳教能不能成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萬一那秦國之王也是一位如阿育王一般的人物,一下就為佛陀智慧折服了呢?
    “二、我等要和秦國的智者,即那些諸子百家的學者交流,了解其等學說智慧,也是以此了解秦國,知曉這方土地文化。”
    連一個地方都不夠了解,怎麽能傳好教?
    必須要對這地方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知曉當地人的文化習慣,知曉當地人的學說思想,才好找出讓秦人接受他們佛教的方法。
    但還有一點,摩葉上師未有說清,秦國如此多智者,他們開創了這麽多學說思想,說不定能從中取長補短,讓佛陀的智慧更加完整。
    他擔憂這事要是說出,會引得一些僧侶反對,畢竟佛陀在很多僧侶心中,佛陀至高無上,智慧完滿無瑕,會需要補充完善?
    這是異端思想,是對佛陀的大不敬!
    那不僅沒法使眾僧侶更加團結,反會使隊伍分裂。
    摩葉上師正色道:“三、我等要設法從秦國人這學得其等先進工藝技術,秦國勝於吾國,吾國若不能追,將有禍患。其等有優於吾國之處,如能學之,當學而傳回吾國。”
    眾僧侶點了點頭,秦國比他們孔雀國強,要是沒法學得秦國人的先進技術,抹不平差距,那等秦國人變得更強,孔雀國將有危險。
    一僧侶歎道:“摩葉師兄所言甚是,可秦國人能否允我等學習?且我等想要學會,沒有數年之功,隻怕極難!”
    這確實是問題,可也沒有其他解法,摩葉上師回道:“事在人為,不為便無有機會,為方有!”
    “四、要盡力和秦國之王與那李念公子交好,不可貿然得罪,我等無論是想在秦國傳教,還是學習,皆須仰仗這二位。”
    話是這麽說,可這事真正做來也不容易,從一路所見所聞推測那秦國之王和李念公子,都非好相與之輩,極可能不待見他們佛教。
    到時,縱使不至於將他們直接攆出去,也絕不會輕輕鬆鬆讓他們傳教,必定會嚴格看管,設置各種限製。
    一想到這些,摩葉上師等人又不禁沉重煩悶起來,知曉問題在何處,卻想不出辦法可解。
    因為問題的根本在於他們所來自的國邦不夠強,以落後衰弱之國想向強盛先進之國傳教,當然感到處處是掣肘,遍地有險阻。
    便在這時,一僧侶突然想到一事,道:“秦國使者往華氏城見阿育王孫,算算時日,必已早至,阿育王孫知我等前來秦國,定會派使者過來。我等如何應對?”
    他們可不是奉阿育王孫命令出使到秦國,而是未有報備,私自過來,想搶先在阿育王孫發覺之前,造成一個既定事實,在秦國開辟一方新的佛國淨土,但如今發現這方淨土好像很難辟。
    摩葉上師道:“無須過於憂慮,阿育王孫即便知曉我等身在秦國,派人過來也不能如何,亦不過是重複我等舊事。”
    “重複我等舊事”讓眾僧侶一怔,隨即明白過來,這是說他們這一路對秦國的心路曆程:
    先是不太瞧得上,認為其是一蠻夷小國,後發現這秦國好像不簡單,有點東西,再之後發現這秦國何止有點東西,這是比他們孔雀國更強盛繁榮的國邦,令人敬畏生憂。
    在強大的秦國境內,阿育王孫就算派人追來了又如何?
    隻要秦人不想動他們,那他們便是安全的,阿育王孫的命令在秦國可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