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劉季使烏孫,西域布子
字數:6413 加入書籤
頭曼想的當然是想讓大秦軍隊到時則到,不想讓到時則不到,規規矩矩、安安分分相幫他們,可話不能這麽說。
見陳平將問題給踢了回來,頭曼又陷入思考。
不能讓大秦出兵過來的時間太早,因為大秦出兵過來太早,既會多耗費他們糧草物資,還會讓他們擔驚受怕,畢竟六萬秦軍駐紮在他們匈奴,還是王賁率領的秦軍,能不擔心?
但也不可能讓大秦出兵過來的時間太晚,一是大秦出兵得太晚,萬一東胡、月氏突然向他們發難,可能沒法及時支援。
二是會讓大秦老大哥覺得他們心不誠,既想得老大哥相助,又這麽提防老大哥?
過了會兒,頭曼看著陳平,回道:“可在夏中出兵,王賁將軍率軍過來,糧草物資皆由我等供應,特使以為如何?”
陳平點頭道:“便依單於之意,然此事非平能完全定奪,平會奏於皇帝陛下、告知王賁將軍。”
頭曼道:“那便有勞特使!”
在參加完頭曼特意舉行的酒宴後,天色還未晚,陳平隨椒離回返大秦駐匈奴使館,在路上看到某個地方有一群匈奴人聚集,而在人群中間似乎是幾名秦人。
陳平好奇問道:“此處有何事,為何如此多匈奴人聚集?”
椒離看了一眼,笑道:“那是從大秦過來的商賈要雇傭幫工,這些匈奴人是過來應選的。”
未等陳平再問,椒離又道:“其等幹活賣力,工錢又不高,從大秦過來的商賈挺喜歡雇傭他們。有些小的匈奴部落首領甚至會專門將他們的族人、奴隸送來接受雇傭!”
陳平聽後,隻稍微一想,立即明白過來:“他們是想以此方式賺取大秦的錢幣?”
“正是,有的部族太小、人口不多,沒法像頭曼和那些大部族頭領一樣賺錢,而他們又眼饞大秦的各種財貨,想賺大秦的錢買大秦的貨,便隻有通過讓人接受雇傭的方式。”
大秦和匈奴正式建交,設貿易之城,允許雙方商賈往來貿易,看似公平,利於匈奴,實則是大大的不公平。
因為雙方的生產能力不同,擁有的貨物種類和質量也不一樣,貿易不對等,匈奴的財富被大秦收割。
這種不平等的貿易本就對匈奴有很大的影響損害,而與大秦貿易的利潤大頭又給頭曼和大部族頭領占去了,導致那些小部族隻能分點灑出來的湯水,平民和奴隸更是啥都沒有。
於是就成了頭曼和大部族頭領吃得腦滿腸肥,小部族和平民們卻還是過得苦哈哈,甚至過得比以往更慘。
見大人物們都用大秦的東西,大秦的東西又確實好,匈奴的小部族和平民們哪能不心動眼饞?
然而,賺大秦錢的那些主要渠道都給頭曼和大部族把持了,他們要如何賺大秦的錢,然後去買他們想要的大秦貨物呢?
他們隻得選擇接受大秦商賈雇傭,給大秦商賈幹活,獲得報酬的這種方式。
看著聚集的那群匈奴人,陳平不語,椒離又道:“在今年初,有個部族頭領還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想租借兩千匈奴人到大秦幫工。”
陳平一想便明白了這是啥想法,神色古怪起來,將這兩千匈奴人派到大秦,肯定是去大秦幫工幹活,賺取大秦的小錢錢,然後賺到的錢又到部族頭領的口袋,成為部族頭領買大秦貨物享樂的錢。
陳平道:“這個提議沒有通過?”
椒離笑道:“表麵上沒通過,但暗裏,有人總會偷偷摸摸送人到大秦。畢竟這種隻用出人就能賺錢的方式,肯定會讓某些人心動!”
陳平道:“難怪我發現鹹陽的匈奴人在近段時間變多了,不僅是鹹陽,還有鹹陽附近的城鎮!但他們如此作為,匈奴定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問題會有很多:像大秦和匈奴的貿易不平等,匈奴其實是利益受損的一方,而頭曼等人卻利益沒有受損,反而看起來還賺了,那麽受損的利益轉嫁到誰人身上了呢?
像頭曼等人把持和大秦貿易的利潤大頭,那些小部族和匈奴平民會逐漸積累不滿,憑啥他們隨意就能賺到大量秦人的錢,買到秦人的貨物享用,他們卻要苦哈哈幹活許久,才能買得起一件?
再像將匈奴人送到大秦幹活賺酬勞,送來容易,但來到大秦的匈奴人還會想回去嗎?
送來的可是匈奴平民和奴隸,作為底層,他們在匈奴的生活可不咋樣,要是覺得在大秦過得不錯,感受到大秦的燈塔之光……
提議讓大秦和匈奴建交的正是李念,建議讓大秦和匈奴貿易、設貿易之城的也是李念,陳平心道:‘公子好手段,不通過軍事直接征服,而從其他方麵瓦解匈奴,使之成為大秦口中之肉!’
雖然才過了一年,但匈奴已經在朝著大秦的形狀變化,這是在養果子,等其自動成熟後,再被大秦摘取,今日看似對匈奴的資助,來日都會還與大秦。
這種方式還不會讓匈奴人暴起反抗,反而會讓其再被大秦摘取時很有認同感,覺得被大秦吞並了挺好,反正大家是兄弟一家人。
在陳平再次出使匈奴時,西域也有大秦的使者在出使,出使的是在新年時派使者過來為始皇帝慶賀的烏孫國,出使人員是劉季、周勃等人。
經過一年的觀察,始皇帝將劉季給放了出去,因為他覺得與其讓這廝主政地方,還不如讓其作為使者出使四方,如此才能發揮劉季最大的長處。
這趟向烏孫國出使,便是派劉季過來試試水,看其外交出使能力究竟如何,倘若劉季真幹得不錯,說不定大秦第一人西域大都護便要落到劉季頭上。
始皇在向李念說出這個想法時,李念轉念一想,便明白了始皇帝的想法:朕讓你的大漢再無法出現,你劉季在這一世也成不了帝王,那便給你一個大秦第一任西域大都護,青史留名下來!
實質是始皇覺得自己奪走了劉季的未來,便想從其他地方補償一點回來。
在烏孫使者帶路下,劉季等人已抵達烏孫國王庭所在,因烏孫以遊牧為業,逐水草而居,此地並非城池,而是由一個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毛氈帳篷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聚落。
劉季早年曾外出遊曆過,見識並不淺,卻也未見過此地這種樣式風格的氈房,給劉季帶來了新奇新鮮的感受,以及刺激興奮。
他劉季作為秦使到了一個異域國邦,這放在一年多前,是很難想象的事,而且這次出使還是以他為主,他是使團的老大。
還未接近這個聚落,劉季便看到有一批人騎馬在等候。
隨著接近,劉季看到這群人的麵貌具有和烏孫使者一樣的特征,穿著的服飾也和烏孫使者風格相同,隻是更華麗,尤其是為首的那名中年人,多有金銀珠寶點綴。
劉季在心中判斷:這應是烏孫國的王,隻是這烏孫王不太行啊,以珠玉金銀彰顯己身尊貴,不僅不能彰顯君王氣度,反而顯得俗氣。
不過這也難怪,烏孫國一西域小國,如何能懂這些?
待劉季等人行進到一定距離,那應是烏孫王的中年男子帶著其他人立刻迎了上來,並笑著說著什麽。
劉季等人駐馬停下,看向一旁的烏孫國使者,使者道:“大王說,歡迎大秦的各位來到烏孫!”
那烏孫王已行到近前,劉季也騎馬迎了上去,高聲道:“秦人劉季奉大秦皇帝之命出使貴邦!”
這句話被翻譯給烏孫王,其臉上笑意更濃,指著不遠處的聚落,又道了一句,那烏孫使者翻譯:“大王在邀請各位!”
劉季點了點頭,周勃等幾名使團的核心成員跟在他身後,隨烏孫王等人往聚落而去。
一邊走,烏孫王一邊同劉季等人說話,經烏孫使者翻譯:烏孫王是在向他們介紹!
很快,接近到聚落,劉季等人看到聚落中的景象,這不是城,自然沒有街道店鋪,滿滿的是草原遊牧部族氛圍,許多烏孫人正好奇地從四處打量他們。
烏孫王的“王宮”在聚落中心,其會客處是一座大的氈房。
分賓主落座後,烏孫王道:“歡迎大秦的各位來到烏孫,烏孫簡陋,烏孫比不得貴邦富庶,還望各位見諒!”
劉季搖頭笑道:“誒,大王此言差矣,季從李念公子聽過一句話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居所、住處也是一樣,簡陋與否在於人,而不在於物。大王如此歡迎我等,誠意十足,又何談簡陋?”
經翻譯過去,聽懂劉季說的是什麽後,烏孫王看劉季的眼神更加和氣親切。
這位大秦的使者毫不擺架子,不僅沒瞧不起他們,居然還用這些話稱讚他們,很給他麵子,舒坦,真個兒舒坦!
烏孫各部頭領看劉季的眼神也變得親近和善,不愧是大秦的使者,就是會說話,哪像那月氏人,每次派來的使者都是趾高氣揚,向他們索這要那,不給就直接威脅。
烏孫人會派使者到大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受不了月氏,想看一看傳聞中的東方大國,有沒有機會幫幫他們。
確實也該他們受不了,因為在曆史上,再過些年,他們的王都要被月氏攻殺,還是冒頓收養了烏孫王之子,將之撫養成人,並使之複興了烏孫。
雖然對大秦、大漢和冒頓治理後的匈奴,月氏人不算啥,被匈奴揍得被迫背井離鄉,往西遷徙,但這不代表月氏弱,而是其遇到的對手強。
烏孫曾被月氏擊敗,王被其殺死,月氏被匈奴揍得西遷後,滅掉了巴克特裏亞王國,建立貴霜帝國,在中亞和南亞稱王稱霸,古印度都被其捶過。
但就是這樣的月氏人,在大漢和匈奴依舊不算啥,匈奴捶得月氏人遷徙,東漢時的大漢也曾在西域揍過貴霜帝國。
至於烏孫和月氏的矛盾,是必然會產生的,兩個遊牧部族相鄰,為爭奪水草,肯定會發生摩擦,烏孫一直是勢弱的一方。
見劉季如此客氣,烏孫王和烏孫各部頭領越看越覺得劉季親切順眼,越想越覺得月氏可恨。
你月氏什麽檔次,大秦又是什麽檔次,大秦的使者都對我們客氣,你們月氏人卻趾高氣揚?
要是大秦能幫助他們,把月氏人給對付了就好了!
烏孫王意有所指:“使者不愧是從上邦大國而來,不同凡俗,像某些人明明實力不如何,卻跋扈囂張得很。”
劉季心中一動,笑問:“大王說的‘某些’是指哪些?”
烏孫王並未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道:“不談這些,不談這些,省得掃了各位貴客興致。”
還不能確定大秦對他們的態度,萬一大秦是偏向月氏人,那他向大秦使者訴苦,說月氏的壞話,不是自討沒趣?
就算大秦不偏向月氏人,但大秦離他們遠,月氏離他們近,萬一引得月氏人攻打他們,大秦可未必能及時相幫。
而且,大秦在傳言中很強,可他們沒親眼見識過,誰知道是真是假?要是大秦實際是個草包!
還是先摸一摸秦人的想法,了解過秦人的實力後,再做計較,如果秦人真有實力,且願意幫他們對付月氏,他們也不介意投靠大秦,成為大秦在西域的小弟。
見烏孫王不說,劉季也沒繼續問,點頭笑道:“大王說的是,今朝乃是喜事,自當喜慶,不談那些掃興之事。”
烏孫王道:“貴使,貴國皇帝陛下可安好?”
聽到烏孫王這個問題,劉季神情一正,認真回道:“皇帝陛下一直安好,在出發前,陛下還特意交代,讓我等代他向大王問好!”
烏孫王頓時佯裝激動驚訝道:“貴國皇帝陛下竟記得小王?謝大秦皇帝陛下!”
若秦使之言為真,大秦皇帝特意在出發前讓秦使向他問好,說明大秦皇帝對他和烏孫的觀感應當不差。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