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匈奴的現狀

字數:6247   加入書籤

A+A-


    喊完後,帳內的秦人同匈奴人對視一眼,忽然笑了起來,雖然很多人搞不懂為何要笑,但其他人都笑,也隻能跟著笑。
    這一笑後,帳內的氣氛再度變得輕鬆友好,眾人落座繼續聽王賁講說他的戰略構想,頭曼等人間或提出些問題,一場無酒的宴席在賓主皆歡的氛圍中結束。
    頭曼等人離去後,王賁看向留下來的椒離,問道:“離上次見到大使,差不多快有一年了吧?”
    王賁身為秦軍此次出征的最高統帥,椒離身為大秦駐匈奴的大使,兩人自然要見上一麵。
    椒頭搖頭道:“還差些時日才到一年,當時椒某出使歸來,在章台宮向陛下稟告,將軍那時也在。”
    當時是椒離和陳平出使了匈奴、東胡、月氏多個部族,在章台宮內向始皇和大秦群臣作出使匯報,也是在那時,根據椒離、陳平等人的出使報告,判斷可能需要對東胡、月氏出兵。
    這場征討東胡、月氏的戰爭並非臨時起意,是在一年前就已經在開始籌謀,而在新年朝賀時,東胡派出的使者觸怒始皇帝,更讓眾人認為要向東胡、月氏出兵。
    東胡人今天就敢對始皇帝不敬,分不清大小王,明天豈不是得騎在大秦頭上拉屎撒尿?
    王賁又問候道:“大使館的諸位可都安好,可有要王某相幫之處?出發前,陛下曾特意召見,讓我代為向使館的諸位問好。”
    “你們遠離大秦,在匈奴為大秦做事,殊為不易,若有困難需要幫助,讓我盡力為諸位解決,如不能解決,回去後稟告於他。”
    這是始皇帝在聽了“十三將士歸玉門”故事後,自己給自己定下的決定,大秦不會放棄在外的大秦將士,大漢都能留下這等流傳千古的曆史典故,他的大秦也一樣能,不僅能做到,還將做的比漢更好。
    聽了王賁話後,椒離等人無不動容,有些人甚至擦拭起眼角。
    這種現象可能在現代人看來很假,但對這時代的人來說,“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並不隻是兩句朗朗上口的詩,而是他們真正在踐行的人生信條。
    君王的知遇之恩,君王的提攜之恩,是真會讓人以性命相報,這也符合這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輕生死,重然諾!
    因而,此刻聽到王賁提起陛下遠在鹹陽也依舊記著他們,讓王賁代為問候他們,關心他們是否遇到困難,又怎能不讓他們感動?
    椒離等齊齊起身,朝鹹陽所在方向行禮:“陛下隆恩,臣等不勝感激,必為陛下、為大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這時原本沒有,是他們在李念接受培訓時,聽李念提及,從李念那學過來的。
    王賁搖頭笑道:“諸位皆是我大秦棟梁,若陛下在此,定不會讓諸位‘死而後已’。諸位,還請入座!”
    重新落座後,椒離向王賁道:“多謝上將軍向我等轉告陛下之意,然我等如今並無多少困難,隻是離家日久,使館中的大夥會有些思念故土、想念家中親人。”
    王賁歎道:“此乃人之常情,但這個困難,請恕王某無法為諸位解決,等回去後,王某會向陛下稟告。”
    大秦如今駐外的使館人員未被允許攜帶家眷,時間一長,會想念親人,也屬正常。
    椒離趕緊道:“上將軍誤會了,此並非困難,隻是向上將軍言說一二。除了不能和親人團聚,我等在此吃喝所用都甚好,並無多少難處。”
    見椒離等人好像真沒有多少困難需要他相幫,王賁又道:“你等是代表大秦在匈奴駐使,職責重大,若有難處,定要說出,莫要藏著!”
    椒離點了點頭,王賁又問道:“匈奴如今的狀況如何?”
    這才是椒離等人留下來的目的,向王賁介紹他們所知匈奴、東胡、月氏等部族狀況,雖然他們已經將許多事通過密信送回了鹹陽,但信中講說和真人講述還是有些差別。
    且密信送往鹹陽需要時間,在信息上有滯後性,現今見到了椒離等人,自然是獲取第一手的消息。
    椒離神色一正,道:“回上將軍,匈奴的狀況和我等在密信中所言相仿,頭曼等人光鮮,匈奴民眾貧苦。匈奴民眾對頭曼等人多有怨怒,匈奴遲早會爆發內亂!不過……”
    椒離話鋒一轉:“這次擊敗了東胡、月氏,應當會讓內亂來得晚一些。根據我等在匈奴發展的眼線,在匈奴民間,大秦的風評比頭曼等人更好,匈奴民眾中有很多人感歎沒生在大秦。”
    聽到椒離之言,帳內的不少秦將臉上都露出笑意,讓別國的人恨不能生為己國人,這不正是在體現自己的國家更好?
    匈奴人感歎沒出生在大秦,正是在說大秦比匈奴更好,當然讓他們這些秦將生出與有榮焉的自豪感。
    同時,他們神情中又有些許鄙夷,那匈奴單於和頭人竟然自己治下的民眾羨慕成為他國的子民。
    要是李念在此知道這些秦將的想法,定會腹誹:二哥別笑大哥,在曆史上,你們老秦人也不比現在匈奴人好到哪去,不然為啥會有‘唯恐沛公不為秦王’之說?
    說到這裏,椒離語氣古怪道:“匈奴民眾中甚至有人覺得既然大秦和匈奴為華夏兄弟,是一家人,應該讓匈奴並入大秦,他們也好成為大秦子民,抱有這樣想法的匈奴人還不少,他們甚至自發成立了一個組織,偷偷找上過我們。”
    王賁道:“你等可曾答應他們?”
    椒離搖頭道:“既未拒絕,也未答應,但給予了其等一些幫助,讓他們維持讓匈奴並入大秦的希望。”
    王賁點頭道:“做的不錯,目前還不是時候,須小心處置,我等現今更需要頭曼等人治理匈奴,而非直接治理!”
    椒離道:“與他們說過,大秦剛平定天下不久,國內有許多事務需要處理,暫時無法響應其等。除匈奴民眾外,匈奴的一些貴族也在暗裏希望大秦能將匈奴化為大秦的一部,其中以匈奴小貴族居多。”
    王賁笑道:“這不意外,匈奴的單於和諸位大頭領為上,其等吃肉,匈奴的小貴族們隻能撿他們剩下的湯水喝,有時還喝不到。至於匈奴民眾,更是湯水都沒得喝!”
    “尤其是如今匈奴和大秦往來後,給匈奴帶來了巨大的利,而這份利還是單於和眾頭領占大頭,其等當然不情願。”
    “這是李念公子的話,公子當時用一塊可以分割大點心與我等講說,點心可口,可幾乎被頭曼等人吃幹抹淨,隻漏出一點殘渣給匈奴小貴族,他們怎能甘願?他們也想吃更多的點心!”
    椒離笑道:“正是如此,其等在暗裏的表示,若大秦將匈奴化為一部分後,可任用他們治理匈奴,保證會對大秦絕對忠心。”
    王賁未說話,帳內一秦將嗤笑道:“如何保證,僅憑嘴上之言?且其等治理匈奴,與現今頭曼等人治理匈奴,又有何異?”
    是啊,扶持這些匈奴小貴族上台,不過是換了一批相貌不同的頭曼等人,那何苦費這個勁,不如繼續留著頭曼等人。
    椒離看了眼說話的那名秦將,“所以,我等並未直接答應其等,隻在口頭上做了某些應允。頭曼等人目前對大秦的態度不錯,要是換一批人,未必會有頭曼等人的態度。”
    頭曼等人不僅對大秦態度不錯,還沒多少雄心壯誌,對內壓榨也頗狠,非常符合大秦的利益,換一批人,萬一讓其中混入一個要讓匈奴再次偉大的家夥,反而會平添麻煩。
    講完匈奴從高層到底層對大秦的狀況後,椒離又講起匈奴的其他方麵:“在大秦的幫助下,匈奴現在的實力其實不弱,過去一年,頭曼等人自大秦購買了不少兵甲,用以裝備他們麾下的士卒。”
    軍火這等大生意,大秦在去年和匈奴也進行了一定的交易,售賣的是大秦收繳的六國武器,還是並不精良的那些,但對於現在的匈奴來說,已是難得的寶貝。
    此時的匈奴可還不是曆史上控製西域諸國,將西域當成血槽,能跟大漢扳手腕的頂級匈奴,而是一個落魄的窮鬼。
    “根據我等判斷,以頭曼等麾下士卒的實力,東胡和月氏中沒有一個是其對手,但頭曼等人對他們的實力缺乏自信,始終認為他們還不夠強。且頭曼等人購買回來兵甲後,隻給他們部族的戰士,不給那些小部族,多用以防內,而非對外!”
    王賁聽後,覺得還是不意外,他現在也知曉頭曼和冒頓在曆史上的事跡,頭曼有此作為,符合李念公子所說的曆史。
    一名秦將笑道:“匈奴人曾經是一頭狼,可是已經被李牧將軍給收拾成了一條狗。”
    另一秦將也道:“李牧將軍雖為趙將,曾與我等為敵,可不得不說李牧將軍領兵治軍能力的確極強,匈奴、東胡、月氏,哪個沒在他手中吃虧?僅憑這,我就服他!”
    實際上,經過這些年發展,匈奴從與李牧的慘敗中已經將元氣恢複過來,否則也不敢偷偷摸摸趁大秦滅六國時侵占河套地區。
    但元氣雖複,其等卻無當年意氣風發、銳意進取的鬥誌,否則不會被東胡、月氏敲詐勒索,也不會在後來被蒙恬卻七百餘裏。
    頭曼死後,在冒頓帶領下的匈奴,沒用多久便將東胡、月氏擊敗,將東胡人化為匈奴的奴隸,讓月氏人不得不向西遷移。
    由此可見,在頭曼時,匈奴便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隻是頭曼沒法將之發揮出來,反而還向東胡、月氏服軟認慫。
    椒離又道:“據我等所知,頭曼等人麾下的士卒對大秦也有不錯的好感,若有朝一日,大秦與匈奴交戰,應能使其倒戈。”
    頭曼等人麾下的士卒也是平民,雖說比之於匈奴其他平民,乃至奴隸過得要好,卻也要好不了太多,尤其等其等知曉大秦各方麵都優於他們匈奴,與其給單於、頭領們賣命,不如給偉大的秦皇陛下賣命。
    給秦皇陛下賣命,大秦的那啥軍功爵製甚至有機會讓人他們封侯拜相,成為像單於、頭領那樣的人物。
    “在貿易方麵,匈奴的產出較為單一,與大秦的貿易往來,幾乎都是以牲畜向大秦交易,而大秦輸送給匈奴的物資種類卻極多。”
    “大秦和匈奴的貿易對匈奴平民影響不大,因為他們很難用得起來自大秦的物品,但匈奴上層現今極為崇尚大秦之物,以用大秦之物為榮,這是匈奴上層現在的風氣!”
    “某些匈奴頭領非大秦之布製成的衣物不穿,非大秦之酒不飲,非產自大秦的器具不用……”
    雖說大秦的東西確實好,可如此依賴沉迷於大秦之物,長此以往,必定會出現問題,且匈奴能和大秦交易的貨物還單一,問題會更大。
    椒離又道:“文化方麵,匈奴人也以說大秦話、習大秦字、知大秦習俗為榮,頭曼等都專程學了些雅言。”
    想到今日見麵時,頭曼等人便用的雅言向他問好,王賁點了點頭,盡管不太標準,匈奴口音嚴重,可的確是雅言無誤。
    “大使館在頭曼城中開設了學堂,但頭曼等人不允許平民出身的匈奴孩童入讀,因而隻設了六個班,招收的全是貴族出身的孩童。送往鹹陽的匈奴孩童許多都是他們的兄弟,隻是屬於不受喜愛的那批。”
    一秦將笑道:“將不受待見的子孫扔去鹹陽,將喜愛的子孫留在身邊,倒也沒錯!”
    這種做法看起來沒錯,可實際上不管如何選,最終都會走向對匈奴不利的結果。
    在大秦學習了先進文化知識的匈奴孩童,日後回到匈奴時,定會同他們的長輩、兄弟掀起激烈的風浪,其等會認為在大秦留學過後的他們,相比留在匈奴的兄弟們更優秀,當有配得上他們優秀的地位。
    可他們的長輩、兄弟不會甘願放權,讓這些子孫、兄弟多分一點,他們就少一點,雙方間定會產生激烈衝突。
    而由於他們在鹹陽留學,在濃鬱的大秦氛圍中成長,深受大秦影響,許多人會自然而然會傾向於大秦,會仿照大秦對匈奴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