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捷報傳來,帝秦初振翅

字數:6397   加入書籤

A+A-


    如果不是戰敗,那當是大秦在北方取得了大勝,這幾名秦騎要傳的是捷報!
    幾名秦騎不知眾人猜想,沿著道路疾馳進入鹹陽。
    今日正值朝會日,章台宮中,大秦文武齊聚,對大秦最近的狀況總結商討,以及集思廣益,商議處理一些較棘手的問題。
    殿內的眾臣正商議到熱烈處,你提議,我建言,我指出你那有缺漏弊端,你道明我這有問題隱患,唇槍舌劍、激烈相辯,雖說不像是菜市場,但也相當熱鬧。
    正在這種較“熱鬧”的氣氛中,一侍衛從外進入殿內,瞬間吸引了所有人注意,讓正相辯的兩名大臣都停了下來。
    朝會時,眾臣聚在章台宮議事,自然不能一會兒進來個人稟報,一會兒又進來個人報告,那事還議不議,會還開不開?
    但天下間時時都有事發生,有些事又需要緊急處理。
    因此對朝會做了專門規定,一般的事不可打擾朝會進行,像朝會進行得好好的,突然衝進來一個民女,向皇帝和一眾朝臣喊冤這種情況,絕不可能發生,隻有緊急軍情或某地發生嚴重災難這等事,才被允許進殿擾斷朝會。
    李念的事也被始皇帝列為了這一級,若事和李念有關,不管朝會進行到何等地步,隨時向他稟報。
    始皇帝看向那名侍衛,問道:“有何事?”
    侍衛單膝跪地:“稟陛下,王賁將軍從北方有消息傳來!”
    聽到侍衛所言,殿內很多人的眼神和神色微微變化,從北方傳回的消息,是捷報,還是其他?
    始皇道:“信使在何處?宣其入殿!”
    幾名騎兵被宣召入殿,其中一人從懷中拿出一密封好的銅管,蒙毅將之接過,檢查一番後,對始皇道:“陛下,此物未曾啟封,從其形製判斷,的確為王賁將軍所發。”
    始皇點了點頭,道了一句“有勞蒙卿!”,蒙恬便拿著銅管,和幾名內侍進到側殿。
    在蒙毅離去後,眾臣未再議事,始皇也提醒讓眾臣議事,作為秦政治權力中心的章台宮大殿,一時竟安靜下來,哪還有心思議事,都在等蒙毅轉譯銅管中的密信。
    過了會兒,蒙毅自側殿再次回來大殿,其端一托盤,其中放著那銅管,以及一張皮卷,兩張寫滿字的紙。
    始皇和眾臣的目光都落到蒙毅身上。
    蒙毅回到大殿後,手托木盤,向始皇行禮:“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王賁將軍在北方大破東胡、月氏,斬獲頗多,東胡王、月氏王皆已授首,不日將攜俘歸來!”
    聽到這消息,始皇和眾臣都麵露笑容,眾臣齊齊起身,向始皇行禮恭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始皇帝道:“此非朕一人之功,若非有眾卿在朝堂盡心,有我大秦將士在外用命,有我大秦子民繳稅納賦,焉有此勝?因而,此勝非朕一人之勝,也是眾卿之勝,大秦之勝,當為大秦賀,為眾卿賀!”
    始皇帝的聲音雄渾有力,不僅在殿內回響,還傳到殿外,仿佛要傳響整個大秦的天空,讓所有秦人都知曉。
    蒙毅將托盤呈到始皇麵前,始皇帝拿起蒙毅轉譯後的密信,邊看邊稱讚,“王賁、蒙恬他們這一戰打得好,此戰過後,我大秦將揚威四方,誰敢不服,誰敢不臣?”
    始皇將密信看完後,將密信放回托盤,眉宇間的喜悅依舊未減,他準備將這份喜悅也分享給眾臣,笑道:“各位愛卿都看看!另,派人告知李念,他想要的立朝一戰,大秦贏了!”
    讓內侍將托盤拿去給眾臣閱覽後,始皇帝看向那幾名還在殿內的秦騎,問道:“爾等可參與了此戰?”
    要是參與了,可以讓這幾名秦騎以他們所見所知,詳細講一講這一戰的情況,密信終究太短了,難以將此戰狀況盡皆講清。
    為首的秦騎道:“回陛下,我等是轉送王賁將軍密信,未隨王本將軍參與此戰!”
    這幾名秦騎根本沒去北方參戰,他們是大秦布置在地方傳信的騎兵,王賁派出的信使將密信送到他們手裏,他們再轉送到鹹陽。
    至於為何不是王賁的信使直接送回鹹陽,因為距離遠,就算途中能換馬,但騎馬的士兵也受不了數日不歇地疾馳趕路,要是中途在路上暴斃,反而不利於將消息及時傳回。
    聽到這名秦騎之言,始皇心中略微有些失望,但也知王賁的信使很難直接一路將密信送回鹹陽,他笑道:“爾等傳回捷報,重重有賞!”
    盡管始皇未說要給什麽賞,但皇帝陛下許諾的賞,能差得了?
    而且,看中的是究竟賞什麽?
    看中是他們能得到皇帝陛下親口許諾的賞賜啊,就算陛下賞給他們的是幾塊沒啥用的石頭,那也是天大的榮耀,給千金都不換。
    幾名秦騎當即臉現喜色,齊聲謝恩:“謝陛下賞賜!”
    幾名秦騎退出大殿,眾臣對王賁此次大勝發表看法。
    王賁領兵同匈奴攻打東胡,分兵出擊月氏的那一路秦軍,則由蒙恬統帥指揮,這份捷報不僅稟報了王賁對東胡的大勝,也有蒙恬對月氏的大勝。
    對大秦征討東胡、月氏,眾人毫不懷疑大秦能取得勝利,大秦連其他六國都滅了,何況區區東胡、月氏?
    不過是意料之中的勝利罷了,但始皇會如此高興,是因為在李念給他描繪的大秦帝國藍圖中,這一戰是帝秦征途的第一步,隻有這一步走好走穩了,後麵的路才能好走!
    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大秦帝國首次振翅,這次振翅不僅要成功,還得要漂亮,讓世人感受到大秦的強盛繁榮。
    他的日不落大秦帝國,他功超曆史所有君王的偉大功業,都要通過這一步起航,而如今這一步走得極其完滿,自然讓始皇高興。
    從今後,大秦想要做其他事都會更加順利,天高海闊,將任大秦騰飛,威加諸國,震懾四方不再隻是李念那小子的描繪,而將一步步轉為現實。
    趙高笑道:“此戰過後,諸國必知大秦之威,對大秦臣服,如此一來,可方便大秦與其等往來!鹹陽的異邦人要更多了!”
    王綰道:“但其等在臣服畏懼大秦的同時,也必定會加緊想要追上大秦,其等定會以各種手段謀取大秦之密,我等絕不能放鬆!”
    一年前,他們還在考慮要怎麽治理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建立起的大一統大秦,他們雖有治國理政的經驗,卻沒有治理這種大一統國家的經驗,哪會想到現今的情況變得更出乎他們所想。
    他們要治理的不僅是一個以往未有的大一統國家,還要將之治理成一個麵向諸國的國際性超級強國。
    情況形勢變得更複雜,他們原有的許多經驗不再靠得住,需要不斷去學習揣摩,幸虧有那位指路,否則靠他們自己摸索,保不準會將大秦給帶到溝裏。
    畢竟大一統國家就已經是首次,更何況還要麵向整個世界,麵向世界上存在的其他國邦部族。
    王綰之言引起了其他人認可,從此戰獲勝的喜悅中迅速冷靜下來,大戰是大秦贏了,這肯定是好事,但並不意味著大秦從此便可高枕無憂,反而還有更多事將會到來!
    所有人都知道那將是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可在這個新時代裏,他們還能找得準自己的位子,找得到正確的方法繼續讓大秦前行?
    答案是一定能,他們是大秦最頂尖的人傑,他們相信自己,相信秦皇陛下,也相信那位神奇的李念公子。
    李斯道:“首相所言極是,臣認為必須在諸國諸族來朝前,以律法對大秦各方麵進行規範。李念公子曾說過一句話,‘世間萬物皆在變化中,昨日之事未必適於今,今日之事未必適於明’,臣深以為然。”
    “《易經》中亦有相同之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律法亦然,臣以為必須對大秦現今律法進行深度審查,剔除其中不合時宜者,增添更合適的律法。”
    始皇帝和眾臣都看向李斯,認真聽著李斯發言,李斯透露出的意思也很簡單:對大秦律法進行一次深度變革,拋卻過往,使之更適合於當今的大秦。
    在李念的影響下,大秦雖對律法已進行過一波變革,像廢除了那些殘酷的肉刑,將秦律中的刑罰減輕,使之不再那麽嚴苛。
    但李念對秦律的影響改動沒那麽大,那時的時機也不太合適,對律法改動修正太快,反而會產生亂子,然而李斯此時提出的卻是對秦律進行真正的深度變革。
    李斯從不是什麽老頑固,他是一個極為貪權的頂級聰明人,他早已看出秦律沒法再匹配大秦現今的進步速度。
    而今日此時,是他將之提出的好時機!
    李斯明顯在之前已做好了功課,繼續道:“像大秦以往和諸國往來的律法,多是在七國時代定下。”
    “那時的天下,大秦與六國間的關係是大秦要伐滅六國,六國要抵抗大秦,可在當下,六國俱已化雲煙,大秦與諸國的關係不再與當時的六國一樣。”
    “如果仍用對六國的律法去對現今與大秦往來的諸國,將會產生許多不適之處,如大秦要與諸國多貿易往來,可諸國商賈來大秦卻被限製如六國時,其等生意難做,大秦得利自然也受影響。”
    “再如趙副令之言,在日後,大秦境內的異邦人異族人將會變得更多,我等當如何待之?是將之與大秦子民一般對待,還是將其等徹底與大秦子民區分,亦或是給予其等部分等同於大秦子民的待遇?”
    這個問題在和匈奴建交時便有人提過,但隻和匈奴建交,匈奴能有多少人到大秦,不需要考慮太遠。
    可如今,大秦在擊敗東胡、月氏後,大秦會將勢力觸角伸到草原,伸到西域,伸到那陽洲(印度)、冀洲(中亞)……
    到時到大秦來的異邦之人不知有多少,這些便不能不作考慮!
    初次振翅過後,便要考慮如何飛得更高、飛得更久、飛得更遠,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低空盤旋,不敢去對抗風暴,隻在柔風裏飛翔。
    可柔風裏如何飛出雄鷹,溫室中如何開出堅韌之花?
    李斯還在繼續:“再如首相所言,其他國邦會因大秦強盛而懾服,但其等臣服畏懼大秦的同時,會加緊想追上大秦,會以各種手段謀取大秦之密!其等會想謀取大秦何等之密?”
    雖在發問,但李斯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要其他人回答,李斯自問又自答:“我大秦能得以有今日之強,在曆代諸位先王英明神武,在陛下雄才偉略……”
    李斯也是知道拍馬屁的,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狠拍始皇馬屁,“在諸公盡忠竭智,在將士敢於用命,在大秦子民辛勞勤樸,也在大秦的各種技藝勝於其餘諸國,能鑄造出鋒利的劍、堅韌的甲!”
    “諸國難以學得其他,唯有技藝是其等最易學去,也是其等能最快壯大己身之物,其等定會不擇手段謀取我大秦技藝。李念公子曾提到不可將我大秦的先進技藝授於他國,此言在理,然如何去做?”
    “臣私以為不可全麵禁止,否則會於我大秦與諸國關係不利,然亦不可將最先進的技藝傳於其等,因而須得把握好其中分寸。”
    “臣以為當設律法對技藝進行劃分評判,分出品級,一定品級內的技藝可向外授予,另外品級的技藝則不可對外授予。且還當以律法對新技藝的發現者進行獎賞,使我大秦有更多發現先進技藝之人。”
    這是李斯從李念注重算數、格物之學想到的政策,算數和格物在於能創造新的技藝。
    這也是李念給大秦所帶來影響的一部分,如今的大秦眾臣中,因為李念的緣故,有很多人在主動學習算數和格物,李斯便是其中之一。
    他年齡已經不小,可還是在主動學習,倒不是李斯好學,而是他不學,別人學,那他就會被別人拋在身後,他如今所掌握的權勢地位也就有可能被他人奪去。
    李斯今日提出這些,實質目的是他想要掌握新時代開幕中大秦律法修正變革的權力,這屬於他專業對口的方麵,較為容易獲得,而他的事前工作也做得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