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軍將歸
字數:6747 加入書籤
“教育是國家發展之基石,一個國家要發展進步,就必須有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通過教育所增加的讀書識字者,不僅可用在文化發展方麵,亦可為大秦之官吏,大秦之工匠。”
“大秦今後的疆域必會變得更廣,而更廣的疆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官吏,大秦要進行工業建設,也需要大量有才學之人,試問這些人從何而來?”
核心就一個意思:為了大秦未來的發展,陛下和諸公要支持大秦在教育方麵的投入。
始皇等也知道李念所言是事實,大秦發展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不靠教育培養,難道要讓其從路邊自然生長出來?
或者要讓他人(諸子百家)培養出,自己再去招賢,可他人培養出的人才能有自己教育培養出的可信?
但教育也有弊缺,特別是對大秦這樣的封建王朝,教育使得民眾啟智,不再好被蒙騙,意味著他們的統治會動搖。
想大秦國祚千年萬年,大秦宗室永遠傳繼統治下去,將變得不再可能。
這似乎是個選擇題:選擇發展教育,會影響大秦的穩定,但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會推動大秦快速發展進步;而選擇不發展教育,維持大秦的穩定,可大秦發展又會受嚴重影響。
但對始皇帝而言,這不是一個選擇題:他心中固然想讓大秦千秋萬載,永世延續下去,可李念從後世來,已經告訴了他結果,沒有王朝可以萬世不易,他再怎麽努力,大秦也有去王去皇的一日。
而且,就算不發展教育,讓民智不啟,一直保持愚昧無知,大秦就能千秋萬載下去嗎?
李念已經給他講說過曆史:大秦二世而亡,其餘王朝也沒有不被一個覆滅,即便是那漢唐!
萬世不滅的王朝,終歸隻是帝王的野望,他原先也有,可被來自曆史下遊的李念給無情戳破。
當然,王朝雖無法萬世不滅,早晚會歸入曆史的黃沙,但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讓王朝延續得更久一些,如限製民力,限製民智……
如此為之,興許能讓王朝延續個幾百年再被掃入曆史!
然而,始皇帝不作此種選擇,他的選擇是:既然大秦可能無法延續千秋萬載,那便讓他的功業直貫古今。
他要真正做到“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成為這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帝王,沒有之一,便是後來還有優秀的帝王,也隻能自歎不如。
他要將大秦打造為這個世界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他要成為貫通古今的帝中之帝,讓後世帝王都以他為榜樣。
這才是李念能在他眼皮底下活下來的真正原因,否則如果是考慮要讓大秦穩定,讓大秦國祚延續得更久,即使不殺李念,也會將其拘禁起來,其他人不得知。
因為李念所攜帶的後世思想是危險的,後世那個世界的諸多觀念會嚴重影響帝王的統治。
他會將李念拘禁起來,隻準自己向李念詢問後世之事,嚴禁他人與李念接觸,然後以李念所言調整對大秦的政策,抹除那些影響大秦穩定之事,從而讓大秦國祚更久。
哪像現在,雖不許李念走出皇宮,卻讓其天下聞名,還讓大秦眾臣見過李念,使蒙恬、王翦等人知曉了李念來自後世。
這些都代表始皇的決定!
對始皇會做出這決定,李念也並不奇怪,始皇虛榮心旺盛、追求大功業,隻要給他講明方向目標,說明朝這個方向幹會取得多了不起的功業,他自己就會主動去做。
始皇帝心裏也門清李念的目的,但他接受了,因為李念給他描繪的前景確實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功可成,名可就,能成為有史以來,甚至貫通古今的最偉大帝皇,實在太有吸引力,為何不做?
李念滔滔不絕地將教育的好處講完,這才道:“以上便是臣認為這一戰後,大秦將可能麵臨的主要問題。”
“然臣僅為個人,一人之智短,眾人之計長,其中必有錯漏,陛下、諸公若要采用,還請適於大秦國情。”
始皇帝點了點頭,看著李念,道:“今日朝會,捷報送達時,李斯也曾提過此戰對大秦影響,然其言不如你詳細,亦不如你深刻。”
李念道:“臣不過是占了來自後世的便宜,若論才智,當不及李副相。”
對李念的自謙之言,始皇搖頭道:“你這小子哪都好,就是太過謙遜,朕以為你便不來自後世,也當不會遜於李斯!”
對此,李念也不好再說啥,自家人知自家事,他在後世就一普通人,隻是他開了掛。
從章台宮離開時,已是傍晚時分,燦爛的晚霞堆疊在天空,似乎也在慶賀大秦此次大捷,慶祝大秦將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站在章台宮外,晚風吹動李念的衣袍,看著那相接到天邊的火紅晚霞,李念心中想起一年多前,初到大秦之時,那時怎會想到大秦會在他的設計下前行。
如今,大秦和他都發生了不少改變,然前方路遠,仍不可懈怠!
大秦對此次大勝沒有隱瞞,迅速傳告於天下。
大秦的百姓雖也開心大秦取得了勝利,但並沒太多驚喜。
不過是打贏了兩個外邦蠻夷罷了,那不是應該的嗎?
有啥好特別驚喜的?
難道大秦還能打不過這兩外邦蠻夷?
但對那些異邦,尤其是知曉東胡、月氏實力的異邦人,此消息令其等大感震驚。
雖說知曉大秦很強,但東胡、月氏也不是軟柿子,是草原上頂尖的強大勢力,即便是大秦出兵征討他們,也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至少不會很輕鬆。
然而結果卻是這兩被大秦輕而易舉的滅了,毫無還手之力,整個經過可大致概括為:大秦出兵了,大秦兵到了,東胡、月氏被大秦滅了,得勝的王賁將軍向鹹陽發回了捷報。
哦,還有在一旁給秦軍呐喊助威的匈奴人和烏孫人!
知道東胡、月氏不是對手,可東胡、月氏敗亡得未免也太快了些,是東胡、月氏本就不行,實力被高估,還是大秦太強?
捷報裏傳回的戰績要是為真,那應是後者!
很多人都不希望是後者,因為那意味著他們麵臨大秦時,也不會比東胡、月氏好多少。
捷報裏提到大秦能有此勝,是用了一種叫“火炮”的武器,以之打出了驚人敵我戰損比,東胡、月氏近乎被滅,秦軍傷亡卻可忽略。
許多人都在琢磨這火炮是何物,何以有如此能耐?
當然,這些人也在懷疑這份捷報的真實性,因為敵我戰損比委實誇張。
他們猜測,秦人也許打贏了此仗,但付出相當的代價,於是秦人對捷報作了修改,將之從“得勝”變成了“一場漂亮的大勝”。
這可能便是事情的真相,秦人明顯誇大了戰果,想借此勝來震懾恐嚇他們。
隻是據說秦軍將攜俘而歸,要是沒有這等戰果,又豈敢說攜俘歸來,那不是一眼即破的謊言?
不管如何,等秦軍攜俘歸來之日,便能得見真假,希望是假的吧,若是真的,他們將難以入睡。
時間流逝,已到了王賁率軍歸來之日。
這一日,整個鹹陽充滿了喜慶的氣氛,許多鹹陽人家拿出了大秦的國旗掛在自家屋上,或是懸掛了在這個時代象征吉祥喜慶之物。
雖不是過節的日子,但鹹陽卻像在過節一般,也讓大秦朝廷靠售賣國旗狠狠賺了一筆。
不僅是在鹹陽的秦人,甚至還有從其他地方過來的人,想要能一睹大軍凱旋。
天公也作美,這一日天氣晴朗,既不熱,也不冷,很多在鹹陽的秦人早早用過朝食,穿上平時舍不得穿的漂亮衣服,拿上小號的大秦國旗,帶著家人一起往鹹陽北城門而去。
據官方給的消息,今日大軍凱旋,將在北城門那邊進行!
當秦修一家出發後,看到城中已有許多和他們一樣的鹹陽百姓在往北城門那邊趕。
大家的裝扮配置相仿,幾乎都是拖家帶口,手裏還拿著小號的大秦國旗,看到其他人和自己一樣的配置,許多人都不由笑了笑。
由於知道今天的人很多,而人一多便容易出事,因此在街上有維持秩序的官吏和秦卒。
看到這些官吏和秦卒,秦人們並不害怕,甚至還和認識的官吏、秦卒打起了招呼,秦修一家便遇到了熟人。
見到一名在維持秩序的熟人秦吏,秦修出聲問道:“老丘,你今天咋在當值?前些時日,你不是說今日要休沐?”
那秦吏聽到熟人的聲音,轉頭見是秦修,歎了口氣:“唉,今日人多,人手不夠,所有人都得來當值!要是今天能休沐,我也要像你一樣去看王賁將軍和蒙恬將軍他們凱旋。”
“聽說今日,陛下和朝堂諸公都會前去……”
提到“陛下”,老丘的神色變得激動起來,“那我就有機會一睹陛下聖顏,說不定還能看到李念公子,可惜要當值,無法去成!”
秦修聽後,並未安慰老丘,反而哈哈大笑道:“你不能去,不還有我嘛?你放心,等我回來,定會向你詳細講說凱旋的盛況,保準讓你沒到場親眼所見,也能耳聞。”
老丘瞥了他一眼,哼了一聲,微抬起頭:“不勞你費心,我不得去,可我子女卻已前往,他們回來自會為我講說。且明日的報紙定會記載此番凱旋,記得還會比你詳細。”
秦修給噎了一下,要是他還說要回來給老丘講說凱旋的盛況,那他豈不跟老丘子女成了一輩?
但秦修又從老丘話裏抓住一點,斜著眼睛看老丘,笑道:“我記得老丘認得的字不多吧?就算你將報紙買回,可能認全上麵的字?”
老丘不屑地回道:“我是認不全上麵的字,但我不會找認得的人?何況,明日的書館定會有人講說此番凱旋,大不了花錢去聽上一番!”
“書館”其實就是“茶館”,功能和後世的茶館相仿,是鹹陽在發行報紙後出現,但因為“茶”在大秦還不太流行,鹹陽人未想到以“茶館”為之取名。
鹹陽有多家書館,大秦朝廷在幾個城區都有開設,還有一些事民間私人所設,書館的一大主要業務便是給不識字的鹹陽秦人講說每日報紙上的事,讓鹹陽秦人了解報紙上的消息。
當然,書館也和後世的茶館一樣,會有人講說一些奇聞軼事,怪誕雜談等,隻是客人在書館內享受時不喝茶。
秦修和老丘曾是一支隊伍裏的秦卒,因而相熟,老丘也不叫“老丘”,是因他現在姓“丘”,才被秦修稱為“老丘”。
老丘和秦修隻是普通秦人,原本隻有名字而無姓氏,是在去年,朝廷突然發令,允許天下萬民給自己添加姓氏,才有了姓。
老丘選了“丘”這個姓,而秦修當時在選“秦”作為自己的姓時,還曾忐忑不安地問給他辦理姓氏的秦吏:“秦”乃是大秦國名,他這樣卑微的小人物取“秦”為姓,不會有事吧?
秦吏告訴他,這是陛下親口允準過的,凡大秦子民,皆可取“秦”為姓,才讓秦修的忐忑不安消散,取了這個姓。
根據李念了解到的情況,如今的大秦姓氏當中,以取“秦”為姓者最多,後世是“王”姓最多,恐怕這個世界得變成“秦”姓。
想一想也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身為大秦子民,當能取“秦”為姓時,多少人會去選其他姓?
這也算是影響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發展,使之走向了一條不同於原世界的道路。
見秦修還要說話,老丘厭棄地揮了揮衣袖,道:“趕緊走,今日人多,你再不早去找個好位子,隻怕啥也看不到!”
秦修哈哈一笑,點頭道:“那好,等過兩日,帶上妻兒到我家中作客,可莫推辭。”
見老丘應了一聲,秦修這才帶著家人繼續往北城門方向趕去。
看了眼離去的秦修一家,再看向街上更多向城北趕去的人,老丘低聲感歎:“一年前,哪能想到有這般景象?”
一年多前,雖想過六國均滅,天下一統,他們的日子會好起來,卻沒想過會變成今天這樣。
看著街上諸多拿著小號大秦國旗的人,老丘心中生出一種以他的言語很難講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