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大軍凱旋
字數:6422 加入書籤
麵對李念的這一步棋,始皇眉頭一蹙,陷入了長考,他發現李念這一手不僅解去了黑棋的危機,還對紅棋形成了反製,他向前計算了好幾手,發現都是李念占優。
正在始皇思考結束,拿起一枚棋子將要落下時,忽然從外麵傳來了山呼海嘯的熱烈呼喊:“陛下萬歲!陛下萬歲!陛下萬歲!”
始皇將棋子重新放回棋盤,對同在馬車內的蒙毅道:“蒙卿,將車窗打開!”
為了保證安全,車窗方才一直處於關閉狀態,但這並未讓車廂裏昏暗無光,因為車駕其他方位鑲裝了玻璃,可從外界透過光亮,且車廂內也有燈盞點亮。
聽到始皇的命令,蒙毅應了一聲,將車窗打開,但打開得很有技巧,使處在始皇的位置,能夠看到外界,而外界卻不好看到,蒙毅還站在車窗邊,以備可能從車外過來的不測。
透過打開的車窗,始皇看到外麵的場景果然和他所想一樣,在車窗之外是一片接一片正向車隊行禮拜見的人,正是他們在高呼“陛下萬歲!”
而見到插著大秦皇家旗幟的眾多車駕裏有一駕車窗打開,高呼聲變得更加激動熱烈,都知道他們的皇帝陛下就在這輛車駕內,甚至正透過車窗看著他們。
對這樣的情況,始皇已經曆過數次,但每次經曆,都讓他湧現出諸多的複雜情緒……
聽到這熱切的呼喊,李念也沒了和始皇繼續下棋的心思,今日這凱旋典儀,滿朝文武都得前往,他也因此被始皇給捎上,能有機會從皇宮出去放放風。
他在車廂內的位置正好能看到車窗外,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鹹陽城外的狀況。
隻見在車隊所過的道路兩旁劃分出了許多區域,很多大秦百姓正身在這些區域內,這些人穿著幹淨的衣服,拿著小號的大秦國旗,朝車隊行禮高呼。
李念能看到一些離得較近的人臉上的表情,那是一種自發於心的喜悅和熱烈,代表了始皇帝在他們心中的威望!
此時的外間,秦修正帶著妻兒熱切地高呼,一邊高呼,一邊教育兒子:“開,那就是陛下的車駕,陛下是天下最偉大最賢明最智慧的王!是陛下帶我們打贏了其他六國,也是陛下讓我們過上了現在的日子,一定要記得感謝陛下!”
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從來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是大秦的百姓自己養活了他們自己,他們能過好日子都是他們自己的付出,皇帝反而壓榨剝削了他們。
但在這個時代,秦修這種思想才是最普遍最主流,幾乎所有人都如此認為。
隨著車隊前進,高呼“陛下萬歲!”的聲音也未絕,李念聽始皇帝道:“有民如此,乃朕之幸,乃大秦之幸!”
車隊終於抵達了預定的地方,車駕止住,車廂門打開,一隊隊精銳的秦卒圍攏過來,始皇帝腰懸天子劍走出車廂。
在他出現的那一刻,高呼聲達到了頂峰,始皇帝站在車廂外的平台,身後站著李念、嬴舜英,蒙毅在一邊護衛。
始皇看向一片接一片跪拜在地的人群,威嚴發聲:“大秦,不僅是朕之大秦,亦是諸位之大秦!有諸位,是朕之幸,亦是大秦之幸!”
“眾卿,平身!”
隨著始皇一句“眾卿,平身!”,本已到頂的氣氛再度被推到另一高峰,在此的秦人變得更加興奮熱烈。
偉大的皇帝陛下說大秦不隻是他的大秦,還是我們的誒,陛下甚至還稱呼我們為“卿”,陛下是真將我們當成了自己人,對我們實在太好了,這樣的恩情怎能還得完?
“謝陛下!”
秦修一家隨眾人起身,盡管隔著一段距離,但他終於看到了皇帝陛下的龍顏,果然和他所想一樣,站在那裏便有一種睥睨天下,頂天立地的偉岸之感。
秦修激動地將兒子抱起,讓兒子也能一睹陛下聖顏:“開,那就是陛下,看到沒,那就是陛下!”
這是他今天過來觀看凱旋典儀的主因,也是諸多秦人百姓過來的原因,想親眼一見始皇。
眾人起身後,也不再高呼,隻以飽含激動、興奮、欣喜、熱切的目光看向始皇所在,縱使有些人距離稍遠,都看不見始皇帝,也不妨礙他們的熱切興奮。
雖然有這麽多人聚集於此,但現場沒有絲毫混亂嘈雜,甚至一時安靜下來。
見眾人起身,且看向他,始皇帝左手把住佩劍,正準備講說些什麽,就在此時,在其身後的李念給他遞上了一麵小號的大秦國旗。
始皇接過國旗,轉念便明白了李念的意思,將國旗高舉起,隨後揮動:“大秦萬歲!”
這一聲瞬間打破安靜,在此的諸多秦人也隨始皇帝揮動起手中的大秦國旗,此地頓時變為玄鳥蒼龍旗的海洋,且“大秦萬歲!”的高呼聲自此地傳響,好似要傳遍整個世界。
在完成和民眾的交流後,始皇帝登上一處早先搭建好的高台,他將在這座高台上完成大軍凱旋的典儀。
李念和群臣都位於高台下,而大秦百姓觀看典儀的各個區域也是以這處高台為中心劃分,不過他們所在的位置離高台比李念等更遠。
高台三麵皆有人在,唯北方一麵留出了較為寬廣的區域,這倒是很容易知曉,大軍要從北而歸,自然要把這邊清出。
但某些秦卒在搞的操作就看不懂了,隻見其等在高台下擺放了十七門奇怪的東西,那東西是些斜立著的銅管,怪模怪樣的,明白應該是用來歡迎大軍凱旋,但究竟怎麽用,卻不知曉。
難道要從中發射什麽出去,還是此物是種新式樂器,擊打後可發出以往未聞的音樂?
許多人在心中好奇地猜想,也有人靈機一動,難道說此物就是捷報中所提到的火炮?
按捷報裏的說法,大秦此番能輕鬆戰勝東胡、月氏,便是因為用了火炮,若真是火炮,以其歡迎凱旋的大軍,也算合情合理。
可這玩意兒不似刀劍那般有鋒銳的人,也不像矛箭那般尖利的頭,要如何用其在戰場作戰殺敵?
正在人們打量火炮時,三名秦騎從北邊而來,朝著高台靠近。
臨近高台,三名秦騎駐馬,解下武器,在高台下方向站於高台上的始皇單膝跪地稟告:“奉上將軍令稟告陛下,大軍已至三十裏外!”
始皇點頭道:“朕已知曉,賜賞!”
“謝陛下!”
在被始皇賜賞後,三名秦騎退下,過了會兒,又有六名秦騎過來,向始皇稟告,大軍已抵達二十裏外。
眾人這時已明白這也屬於凱旋典儀的一環,不斷增加秦騎的數量來稟告,既體現大軍距離越來越近,也彰顯對大軍凱旋的規範重視。
當最後一批九名秦騎前來稟報後,感知較敏銳的人已能感到有數量不少的人馬正在靠近,大地傳來陣陣顫動,那是有騎兵在行動,馬蹄踏動了地麵,隻是其等並非急行軍,而是保持著一定速度前進。
很快,一支軍隊在北方出現,那是支規模不小的隊伍,還看不清其具體形貌,但能看到其中樹著數麵旗幟。
隨著隊伍接近,飄揚的旗幟先被看清,那分明是大秦的國旗——玄鳥蒼龍旗,以及大秦國旗,還有屬於王賁征北上將軍的帥旗……
秦軍凱旋了,而且人數還不少,看這規模,有數萬之多,倘若秦人未從別的地方偷偷調兵過來進行補充,那依捷報中的說法:就是這數萬多秦軍將東胡、月氏給擊潰。
等隊伍更加接近,某些人懸著心的終於死了,真是秦軍,還是一支精銳的秦軍,雖遠觀也能感受到那種精悍鋒銳!
有眼尖的人,很快便發現了別的:首先是這支秦軍的人數符合捷報上的記述,這也意味著秦軍在擊敗東胡、月氏時,沒多少減員。
東胡、月氏好歹也是草原上頂尖的部族,卻被秦人以很少的損失輕鬆潰滅,委實可怕!
其次是這支隊伍中的某些秦軍著裝有不同,相比大多數的秦軍,這些秦軍服飾上繪著一特殊圖案,他們正跟隨在某些車駕附近,而那車駕之上……
朝著車駕看去,許多人心中一震,尤其是前來觀看典儀的百越人,那車駕上拉載的正是他們方才看到秦卒在高台下所布置的那些奇怪銅管,隻是和布置在高台下的銅管相比,其更粗大,還帶兩輪。
此物應當便是那火炮!
先前戰爭未進行,因而秦人對他們嚴格保密,現對東胡、月氏之戰已勝,秦人有意向他們展示這種武器。
大秦百姓自是高興,可被邀請來觀看典儀的百越人卻高興不起來,就是這東西擊敗了東胡、月氏,秦人是在故意向他們顯擺。
再者是隨秦軍歸來的還有一支匈奴軍隊,其等用簡陋的車駕押送著一批異族,觀這些異族的服飾,當是被俘的東胡人和月氏人,隻是人數不算太多,至少相比起東胡、月氏的人口,不多。
這讓某些人稍微鬆了口氣,也許這是因為秦人隻是擊敗了東胡、月氏,但不是大敗,所以未能抓到足夠多的俘虜。
當然,更加的可能是秦軍沒把所有俘虜帶回,畢竟俘虜要活著帶回來,也需消耗糧草,且帶太多俘虜會影響回軍速度,於是帶了一批俘虜先歸。
除此外,還有多輛馬車,也不知道其上所載的是人,還是物!
很快,大軍已到不遠處,其他秦軍不再前進,唯有王賁帶領下的秦軍諸將向高台接近,某些原本關閉的馬車也被打開,從其上下來了一些人。
眾人看去,隻見是群百越人,以及兩撥膚色、麵貌、衣著和秦人、匈奴人、百越人皆不太同的人。
秦修身邊一名從外地過來的秦人百姓好奇問道:“這些人又是何人?怎穿的如此古怪?其等能乘坐馬車,和那些百越人同樣從馬車下來,應不是大秦俘虜。”
是挺古怪的,眼眶深邃,鼻梁高窄,身上所著衣服也是同樣,和大秦、匈奴皆不相同,其中一些人還無發。
秦修回憶了下,隨後回道:“其等好像是從一叫‘孔雀國’的國邦而來,原以為其等已離開大秦,未想竟然還在,還被帶去觀看大秦征討東胡、月氏之戰。”
那從外地來的秦人百姓又問道:“孔雀國是何國家?在哪?”
這下便觸及到了秦修的知識盲區,當時耽摩栗底僧侶入鹹陽時,他正好見過,但要問耽摩栗底、孔雀國在哪,他不知道。
大秦為防範某些事物,也在有意封鎖孔雀國的消息,使得大秦民間對孔雀國知之更少。
秦修搖頭道:“我隻在其等入鹹陽時見過,可其等後來發生了何事,我也不知,否則也不會以為其等已不在大秦。”
那外地來的秦人百姓笑道:“其等神色不佳,恐是在此番隨行觀戰中,被我大秦之威震懾!”
百越諸部駐鹹陽的使館人員看向從馬車下來的同族,見其等神情沉重嚴肅,心中不由咯噔,看這神情反應,隻怕是在隨軍觀戰時看到不太利於他們百越的場麵。
感受到這些目光,一些隨行觀戰的百越人隔空朝同族們搖了搖頭,雖未直接回答,可一切的答案皆已在不言之中:秦軍真如捷報裏所言那般取得了一場驚人的大勝!
也就此時場景不對,否則很多百越人會衝過去詢問詳細情況:你們究竟在隨行觀戰時看到了什麽?秦人是如何大勝了東胡、月氏?那火炮究竟有何威力?
另一邊,王賁已達到離高台不遠處,主動下馬解兵,再領著蒙恬等將抵達高台之下,單膝跪地,向始皇行禮:“王賁不辱使命,今征北成功,請陛下指示!”
始皇沿著台階從高台上走下,彎腰托住王賁手臂,朗聲笑道:“好,不愧是朕的征北上將軍!此戰已勝,朕還能有何指示?上將軍有功於朕,有功於大秦,還不快快請起!”
始皇有意托扶,王賁自然不會抗拒,順著這股力量起身,一副君臣相諧的場景。
將王賁這位主帥扶起,始皇又看其他將領,笑道:“眾卿也是有功之臣,都快快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