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
字數:6402 加入書籤
等蒙恬等人恭敬起身,始皇又道:“此戰能勝,諸位將士功莫大焉,此戰打出了我大秦之威,打出了我大秦之勢,朕代大秦萬民,代列位臣公,歡迎眾將士凱旋!”
始皇帝這番話鏗鏘有力,傳得很遠,饒是距離高台稍遠的人都能聽到,而聽到始皇之言的秦人百姓都熱烈歡呼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自豪和與有榮焉。
似乎在向那些非大秦人說:看,這就是咱們大秦,怎麽樣,是不是很強很厲害?但這是咱們大秦,不是你們的國家!
與秦人相比,耽摩栗底僧侶、孔雀國王的使者、百越諸部的人便沒這麽高興,心裏滿是焦慮擔憂,偏偏現在是秦人的凱旋典儀,他們還沒法表現得太不高興,反倒要硬擠出一點喜悅。
不然,咱大秦打了勝仗,你們一副如喪考妣的表情是幾個意思,見不得咱大秦好?
始皇目光落回王賁身上:“上將軍為此戰之中我大秦統帥,功勞甚大,當代眾位將士隨朕一同登台!”
這也是事前便定好的一環,王賁自然不會拒絕,趕緊向始皇行禮:“王賁遵旨!”
王賁本想走在始皇之後,但未料到始皇帝竟拉著王賁的手,讓之隨他一同走向高台,但王賁知道不能和始皇帝同位而行,主動稍晚了一個身位,以示君臣有別。
看到一君一將朝那高台登去,高台外停駐的大秦凱旋將士,無不眼神火熱,神情動容,滿是敬崇。
沒聽到陛下說?
王賁將軍是代表他們在隨陛下一同登台,那王賁將軍此刻登上高台,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在隨陛下登上高台啊。
這一刻,眾大秦軍士感受到始皇對他們的禮遇看重,火熱崇敬的目光牢牢落在那兩道背影身上,看著他們一步步登上那高台。
“士為知己者死”是這個時代相當流行又樸素的價值觀,不值士大夫懂得,他們這些小卒平民亦懂。
而如今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如何能不為之效命?
觀看典儀的大秦百姓和眾大秦軍士差不多反應,因為他們本身有很多人就曾當過秦卒,以後他們的子孫或許也會成為一名秦卒,現今看始皇禮遇將士,那也是在禮遇他們和他們的子孫。
秦修便激動地對兒子道:“開,看到沒有,這就是陛下,我們秦人最偉大的皇帝陛下!”
兒子開根本看不懂發生了什麽,自然也不明白自己父親為何如此激動,隻好懵懂著隨父親的話點頭。
站在高台下方一側的李念,看著始皇和王賁攜手登台,心裏想著一些事:這場凱旋典儀會繼續增長始皇帝在天下間的威望,加劇秦人對始皇的個人崇拜傾向。
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壞事,他要做的是盡可能將之引導向好的一麵,至於消除秦人對始皇的個人崇拜……
如今可是封建王朝時代,要讓人們不崇拜皇帝,難於登天,且風險極高,還不一定能有獲益。
社會的演化進步很難一蹴而就,不能想著一步就從封建社會跳躍到現代社會,尤其在始皇這個時代,民智未啟,給人們宣講皇帝的壞處、不要對皇帝進行個人崇拜,人們未必會接受,甚至反而會認為李念是在妖言惑眾,禍國殃民。
並且,在始皇這種強勢聰慧的皇帝眼皮下,講不要搞集權、不要搞個人崇拜,那是老壽星吃砒霜,活膩歪了。
未來的大秦必定會進入沒有君王高高在上、一言而決他人生死的時代,但李念能清晰地認識那不是他所處的現在,他所能做的是為那個時代做一些到來前的鋪墊。
像開教育,啟民智,便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環:民智得啟,民眾能進行自我思考,而非任由帝王將相蒙騙,才能讓帝王將相消彌。
絕大多數人都集中在往高台走去的始皇、王賁身上,少有人去注意蒙恬等人正依照一定次序分列於高台兩側,像是侍衛在鎮守這條通向高台的路。
當王賁踏上高台的台階時,一聲“砰”的轟鳴響起,但王賁未去看,他知曉那是什麽,在登上第二級台階時,又是一聲“砰”響。
而在各個區域觀看典儀的人們都看到,那擺在高台下,十七根斜指向天的銅管突然向外噴出火光,似發出了什麽,那轟鳴也正是從其傳來。
突然傳來的“砰”響將許多大秦百姓嚇了一跳,但隻是被突然的聲音給驚到,馬上便鎮定下來,就聲音大了點,好像也沒啥。
咦,那些人是怎麽回事?
他們看到了比較奇怪的一幕,在“砰”的轟鳴聲響起後,那些據說是從什麽孔雀國來的人給嚇得蹲到了地上,還捂住自己的頭。
剛剛從車架上下來的那些百越人倒是比孔雀國人好點,但也明顯能看到有的人身體一顫,向後躲退。
這很像是遇到了害怕恐懼的事物後,所產生的一種反應,可那東西盡管發出的“砰”響比較大,但也沒有造成啥後果啊?
應當不是這十七門銅管的問題,而是他們在隨軍觀戰時見過那火炮發威,火炮在戰場上所產生的威力讓他們記憶深刻,害怕恐懼。
可是,火炮在戰場上究竟產生了何等的威力,才讓這些人現在聽到這些“砰”聲都害怕。
大秦百姓自然滿是自豪,可還沒得到確切情報的百越諸部使者卻滿心煩躁不安,等秦人的凱旋典儀結束,一定要趕緊問一問那些隨秦軍去觀戰的族人。
連聽到聲音都害怕,已可想象那真正的火炮發威,有多厲害!
很難不懷疑這十七門像是火炮,但似乎又不是火炮的東西是秦人故意設置在此,既是為了用此轟鳴慶祝大軍凱旋,也是想以之彰顯秦人的厲害,震懾他們。
但不得不說,秦人這招用得好,雖還不知火炮之威具體如何,可看那些人反應便已明了。
在秦國有一個故事:說是有鳥受過箭傷,所以在聽到弓弦拉動的聲音後被嚇得從空中掉了下來,那些人的反應也和故事裏的鳥一樣。
其等雖未像故事裏的鳥一樣受過“箭傷”,卻看到過東胡、月氏人被火炮所傷的場景,在其等心裏也留下了創傷。
在這一刻,某些人徹底想明白了大秦為何非要讓他們的人隨軍觀戰,是要讓他們的人現場看到與大秦交戰後景象,從而心生恐懼,然後將這種恐懼帶回給他們。
這十七門禮炮當然是李念的提議,既能給大秦增加一些禮儀,也能嚇一嚇那些驚炮之人。
如今看來,效果不錯,展示很成功,借由那些人狠狠彰顯了一把大秦之強,爾等皆綠葉,唯我大秦為紅花!
十七聲禮炮響後,始皇和王賁登上高台,始皇看向前方,進入下一流程:升旗奏樂!
不僅升大秦的國旗,還有大秦的軍旗,國旗軍旗是王賁領軍出征前所升的那兩麵,今日雖不在那處校場,到的人也不完全相同,但同樣隨著風和太陽升起。
每月初一,都會在鹹陽舉行升旗儀式,而位於鹹陽各處的宣講台也會定期安排人前去教授大秦國歌。
這使得升旗對鹹陽百姓而言,不算新鮮,當國旗升起,趕到此處觀看凱旋典儀的百姓們揮舞起手中的小號國旗,主動唱響國歌,讓一片接一片區域都是玄鳥蒼龍旗飛舞。
這場麵看得不隻百越人沉默,還有許多匈奴人、烏孫人、孔雀國人,和大秦相比,他們的國家和部族差的實在太多了!
差距大到令他們心生絕望,如此強大的秦,就算學習追仿都十分困難吧,更別說要將大秦超過。
但也有人感到心喜振奮,大秦越強,越能證明大秦道路的正確性,隻要按照大秦的道路去走,那他們的國家部族也一定能夠強盛起來。
如果能得到大秦支持,那能強盛得更快……
待升旗奏樂完,始皇道:“東胡狂悖,月氏猖獗,辱大秦威儀,不敬不臣大秦,然得眾位將士用命,不遠千裏,征東胡、討月氏,消大秦之患,振大秦之威!”
“朕代大秦萬民,代列位臣公,於此迎眾位將士凱旋,眾位將士辛苦!”
無論是在高台上的王賁,還是在高台下的蒙恬等將,亦或是停駐在遠處的大秦將士齊齊單膝跪地,朝著高台齊聲道:“不辛苦,為陛下而戰,為大秦而戰!”
看著單膝跪地的數萬大軍將士,聽著那整齊的“不辛苦,為陛下而戰,為大秦而戰!”,始皇心中豪氣無窮,覺得就算老天變成人從天上下來,他也能與之一鬥。
他已年過四十,可仿佛有回到了那個最意氣風發,開啟大秦統一天下之戰的年月,他問道:“王賁,此戰戰果如何?”
“稟陛下,此戰我大秦大勝,斬殺……”
聽到王賁吐出的一個個數字,許多人震驚,斬殺多少,俘虜多少,及自身陣亡多少,繳獲多少,都比傳回的捷報中更加詳實。
可王賁所言要是為真,那大秦這一戰勝得太驚人,以極其離譜的敵我傷亡比滅了東胡、月氏。
是不是王賁在說謊?又或者秦軍損傷如此少,是由於匈奴人和烏孫人死傷較多?
可眾人見始皇聽完王賁稟告後,並未顯得多高興,反而沉默了片刻,才開口問道:“身為我大秦將士,卻亡於異國之土,他們是大秦的英雄,不該無法歸家,可將其等屍骨帶回?”
王賁道:“回陛下,所亡將士屍骨皆被帶回,未少一人!”
始皇道:“好,他們為大秦的將士,也是大秦的子民,便是隻有一人,也不可棄。將其等屍骨送還家人,嘉獎其家為英雄之家,家中若有父母,令所在郡縣予以贍養,若有適齡子女,可入鹹陽就學……”
始皇此舉主要是為收買軍心,但效果極好,看秦卒和大秦百姓們那火熱崇敬的眼神便可知。
在始皇這番話後,一些大秦士卒主動喊到“陛下英明!”,這喊聲很快成燎原之勢,連觀看典儀的大秦百姓也單膝跪地,呼喊起來。
今日皇帝陛下能這麽對死去的同袍,明日也就會同樣對他們,他們不僅是為死去的同袍而喊,也是為今後的他們。
位於眾臣中的趙高見此場景,很麻溜地單膝跪地,喊起了“陛下英明!”,搞得眾臣隻能隨之一道。
這下,沒有跪喊的百越人、孔雀國人、匈奴人就成了整個現場極為顯眼的存在,畢竟秦人跪了一片又一片,他們沒有,可不顯眼?
他們滑跪地同樣幹脆,在這種氣氛下,要是不跪,很可能會被大秦的皇帝給記恨上,而大秦又是如此之強,非他們能敵。
在下令平身後,始皇又道:“東胡、月氏俘虜何在?”
立時有大秦士卒押送著一批東胡、月氏俘虜過來。
看著下方的俘虜,始皇又問道:“東胡王首級何在?”
月氏在戰敗後逃得比東胡更利索,因而月氏王沒被逮住,其率領了一部分月氏族人逃向了西邊。
但這已無關緊要,月氏的大部隊已被消滅,諸多人口牲畜都被大秦和烏孫奪走,月氏王便是逃到西邊,想恢複元氣,東山再起,至少也要好幾十年。
而有這時間,大秦早已變得更強,不去找月氏人麻煩就不錯了,月氏人要是敢回來報仇,將被大秦輕鬆按殺。
聽到始皇問話後,一名秦將捧著一個木盒登上高台,單膝跪地,恭敬地將木盒呈到始皇麵前。
始皇將之打開一看,一顆被特殊處理過的人頭陳於其中,也不忌諱這是顆死了好些天的人頭,始皇帝用右手將頭顱從盒中取出,提在手裏,向眾人展示。
“此便是東胡諸族之主,昔日遣使辱大秦威儀,今時卻被朕提在手中。其若知曉會有今日,會否後悔昔日之舉?然其犯大秦威儀,縱使有悔,也罪無可恕!”
始皇帝直晃晃地提著東胡王的頭顱,神態睥睨天下,聲不急不緩,音不輕不重,可一字一句卻直入眾人之心:“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