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授勳

字數:6443   加入書籤

A+A-


    聽到始皇這句話,李念腦中立馬蹦出一個念頭:這話好像是西漢陳湯說的吧?陛下您借用別人的話,交使用費了嗎?
    雖說這話是抄自西漢名將陳湯,但別說,始皇提著東胡王的人頭說出這句話,相當有氣勢:東胡王又如何,其敢犯大秦威儀,那便要承受大秦之怒,雖遠而必誅!
    而大秦將士和大秦百姓聽到始皇這句話,無不神色激動,紛紛跟著喊了起來:“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
    整齊的喊聲讓百越人、孔雀人無不心驚憂慮,大秦作風如此霸道蠻橫,那今後要是被大秦針對,日子隻怕難熬。
    但心驚憂慮的同時,他們心中也不乏羨慕,這句話要是他們的王說出,該有多好,他們也會像這些秦人一般自豪激動。
    可惜,他們的部族、國家不如大秦!
    某些孔雀國僧侶和耆那教教徒甚至生出了異樣的想法:難道他們的道路錯了,正確的道路當和大秦一般?
    這在孔雀國時,他們不會懷疑他們有錯,佛陀那般智慧,大雄如此聖賢,其等傳下的“真理”怎會有錯?
    可到了大秦,見識過大秦的人和物後,讓他們產生迷惘、疑惑、不解,此國君主霸道,民眾尚武,軍隊凶悍善戰,而不像他們那樣講究不殺生,當以慈悲濟世……
    此國並未按佛陀、大雄所言那般發展,可其發展卻比他們孔雀國更好更強盛,震懾四方,使諸位生畏,秦人不信佛陀、不信大雄,卻能發展得超過佛陀、大雄所述。
    這讓他們很難不去懷疑自己所行的道路正確與否,自己國家所前進的方向正確與否。
    這也是本次凱旋典儀的另一重目的:在震懾這些人的同時,讓他們懷疑自家的道路,對大秦的道路生出認同。
    這樣可扭轉這些人的思想觀念,使其等拋棄自己道路而去借鑒學習大秦的道路,漸而變為大秦想要的形狀。
    一群追捧認同大秦模式的佛教僧侶、耆那教教徒,待其等回返孔雀國,可想象其等將在孔雀國產生多大的影響,整個孔雀國的思想界隻怕都將發生激烈動蕩。
    這亦是給大秦日後進入孔雀國鋪路,讓這些人作為站在大秦一邊的公知回去國內宣揚,使孔雀國人先知道大秦如何強大,像大秦的思想有多先進文明,而他們本國的觀念又有多陳腐落後,營造出一個適合大秦進入治理的思想環境,以減少大秦進入時的反對和抵抗。
    當然,這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麵影響,如其等回去告知其他孔雀國人大秦有多強盛後,可能使得孔雀國為不被大秦入侵而加快發展。
    但李念認為這些影響很難發生,就孔雀國人那秉性,比合洲(非洲)和迎洲(南美洲)的土著好不了多少,即使知道了大秦對他們有威脅,也不會全力發展,況且大秦的進步更快。
    始皇將東胡王的人頭放回木盒,蒙毅端來一盆水淨過手,進入典儀的下一環節,親手給在此戰之中立功的眾人頒發賞賜。
    首位被始皇親自頒發賞賜的自然是王賁,以王賁所立下的功勞,在官職和爵位上已經很難再往上實封,隻能加虛銜,多獎賞一些財貨、田地、食邑。
    這次對王賁的獎賞基本也按這套,隻是有些改變,隻聽始皇在宣布了一連串對王賁的賞賜,又道:“征北上將軍王賁,領大秦將士平東胡、定月氏,有鎮國安邦之功,特授大秦鎮國勳章!”
    這自然也是來自李念的諫言,在此次凱旋典儀上,對有功的將士們進行授勳,以增加將士們的榮譽感。
    始皇這番話後,首相王綰手捧一托盤走上高台,盤內放著一做工精美、已打開的木盒,眾人看到那木盒中有一金光閃閃的圓牌。
    若能湊近些看,將看到那金牌上雕有玄鳥蒼龍圖紋,還有兩大秦篆書“鎮國”。
    待王綰走上高台,始皇自木盒中取出金牌,笑著將之戴到王賁脖子上:“上將軍為大秦棟梁,還請繼續為大秦鎮國安邦!”
    王賁正色回道:“臣王賁定為大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被始皇給授勳後,王賁隨王綰一同退下高台。
    看著王賁掛在胸前的那枚金色勳章,許多人眼神火熱,“大秦鎮國勳章”,聽著便知這是種至高的榮譽。
    其次被授勳的是蒙恬,為蒙恬送上勳章禮盒的是王翦,蒙恬所得勳章並非和王賁同樣的鎮國勳章,而是安國勳章。
    兩枚勳章名字不同,樣式也不一樣,眾人立馬便知這勳章也是分級別的,鎮國勳章的級別應在安國勳章之上。
    但在蒙恬後,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第三位得到授勳的人不是此番征討東胡、月氏的大秦諸將,而是一位叫“劉季”的人。
    始皇站於高台上,向台下眾人道:“秦使劉季,奉朕之令出使烏孫友邦,締大秦烏孫之好,破月氏之謀,振大秦之國威於異土,揚大秦之友誼於四方,功勞莫大,特授大秦玄鳥勳章……”
    許多人這才明白過來:哦,原來就是這位率領大秦使團抵達烏孫,讓大秦和烏孫結了盟,讓烏孫人願意和大秦一同對付月氏,若沒有烏孫人提供的支持,即使大秦最後仍能擊敗月氏,恐怕也不會容易。
    至少沒有烏孫人供給的糧草,大秦會更困難不少,正是烏孫人提供糧草,減輕了大秦的後勤供給壓力,讓大秦能將更多精力用在和月氏作戰之上。
    如此一想,這劉季確實可認為功勞很大,即便不太懂兵法,也知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理。
    眾人看到一年齡三十多,著大秦使節服的老帥哥出列,朝高台走去,這就是那位劉季?
    此刻的劉季意氣風發,盡管先前也受皇帝陛下看重,不然也不會讓他率領使團出使烏孫,但他劉季之名並不為許多人知曉。
    可現在,皇帝陛下當著這麽多人的麵宣講他的功績,給他頒發獎賞,還授予了他一枚玄鳥勳章,他劉季從今日起也將名揚天下。
    將劉季排在第三位授勳,一是確實其功勞足夠,二是始皇和李念出於劉季在原本曆史上漢高祖的身份,三是為日後之事考量。
    在李念和始皇的規劃當中,劉季將被作為大秦駐西域的第一任都護,那麽在現在提升劉季的名望,使天下人知其名,可方便其日後為大秦都護西域,維護大秦在西域的利益。
    其在烏孫出使時發生的事,曾陳於始皇和李念案上,讓兩人皆認為以劉季的才能,當能為大秦都護好西域。
    劉季走上高台,向始皇行禮:“臣劉季拜見陛下!”
    始皇親手將之扶起,從李斯送上的木盤中取過一枚勳章,給劉季戴上,又勉勵道:“卿此番出使烏孫,功勞莫大,望再接再勵,大秦也需要如卿這般賢才!”
    劉季道:“臣定不負陛下之言,必為大秦、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番話不是劉季虛言,而是他發自肺腑,他三十多歲還沒成什麽大事,雖在沛縣有所名聲,可於整個大秦屬實寂寂無名,是秦皇陛下將他發掘出來,讓他有機會名動天下。
    這般知遇提拔之恩,劉季自然深深銘記於心,從本該在曆史上推翻大秦的漢高祖變成了始皇帝的忠臣。
    這讓知情的幾位都覺得有趣,這也是劉季為何能被排在第三位授勳的原因之一,王翦、王賁、蒙恬等都通過了這提議。
    建立大漢的漢高祖成為了大秦的忠臣,日後將為大秦駐守西域,在那竭智用力,挺好……
    在劉季之後,又有多人被授勳,不僅是上陣殺敵的大秦將士,還有在這一戰中,為大秦奔走的多位有功之臣,甚至連匈奴人和烏孫人也被始皇授勳。
    頭曼和烏孫王未到場,但兩人都派來了特使,始皇將匈奴特使和烏孫特使齊齊召上高台,道:“若無友邦相助,此戰便是能勝,大秦也將耗損極大。因而,此戰之勝,非大秦一家之勝,乃大秦與兩位友邦一同之勝!此勝,大秦不可獨占,此功,大秦不可獨居!”
    匈奴特使用還不太純熟的雅言恭敬道:“陛下容稟,此戰之中,我等隻從旁相輔,能擊潰東胡、月氏,實乃大秦天兵出力,我等委實不敢居功!”
    一旁的烏孫特使也出聲附和,說他們在這一戰裏基本隻是負責了糧草運輸,指引方向,實際作戰還是靠大秦擊潰了敵軍,怎敢居功?
    見兩名特使的態度,始皇心中很滿意,可嘴上卻不能如此說,他道:“兩位使者謬矣,有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送糧草乃兵戰之要事,若無足夠糧草,大秦眾將士豈能安心作戰?”
    “指引方向亦為要緊之事,若非有兩位友邦領路,我大秦兵峰再盛,可無法找到敵軍所在,又如何得此大勝?此戰之勝,為我等三家之勝,缺一而不可!”
    說到此處,始皇帝話鋒一轉:“朕欲授兩位友邦大秦友好勳章,以彰大秦與兩位友邦之好。”
    話很客氣,好像在跟他們平等講說,詢問他們的意見:為彰顯你們和我大秦間的友誼,朕決定授予你們友誼勳章,你們意下如何?
    實則他們哪有其他的選擇啊,難道還能當著這位秦皇陛下的麵說:陛下,我們不願意接受那友誼勳章!
    這位可在不久前還提著東胡王的人頭,說出了那句“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那他們敢駁了秦皇之意,會不會也會被當作冒犯了大秦的威嚴,然後給他們來一個“雖遠必誅”?
    他們可親眼在戰場上見過秦人如何擊潰東胡、月氏,東胡、月氏擋不住秦人的火炮,他們也一樣不能。
    秦皇給他們授勳,他們隻能接受,不能反對,然而這勳章一旦被秦皇授予,也代表著他們徹底給打上了大秦的烙印,想跳離大秦這艘大船,會變得極難。
    匈奴特使幾乎沒有心理負擔,反正他們早就上了大秦的船,留下的大秦烙印數不勝數,就是想撇清和大秦的關係,也不會有人信。
    哈基奴,你這家夥都快被大秦醃入味了,還說你跟大秦是清白的?
    烏孫特使有心理負擔,但也不多,大秦幫他們趕走了月氏人,月氏的牧場以後都是他們的,還得到了月氏人大量的牲畜財貨。
    所以,聽秦人的話又咋了,有好處拿為啥不聽?
    這一戰勝利的榮光,大秦並未一國獨享,反而分潤給了他們,如此慷慨的義父,豈能不認?
    何況這位義父還如此強大,出來混是要靠背景的,而大秦便是當今這片大地上最強的背景。
    匈奴特使和烏孫特使向始皇行禮:“謝陛下隆恩,願大秦與我匈奴(烏孫)永結萬世之好!”
    始皇也道:“此勳章正是大秦與兩位友邦友誼之見證,願大秦與兩位友邦友誼長存,萬世不移!”
    始皇帝將兩枚做工精致、大體呈銀色,紋刻有大秦玄鳥圖騰和匈奴、烏孫所崇奉圖騰的漂亮勳章頒發給了兩名特使。
    給兩名特使授完勳,凱旋典儀也到了末尾,始皇看向台下眾人,慷慨激昂道:“此戰為大秦立朝第一勝,可謂立朝之勝,若非眾卿於朝堂盡心,將士在外用命,我大秦子民繳稅納賦,友邦勤勉相助,焉有此勝?”
    大秦立朝第一勝?
    可第一勝不是王賁將軍領兵平定六國舊貴掀起的叛亂?
    許多人很快反應過來,那場雖取得了勝利,但那是在大秦境內的平叛,可這一戰卻是大秦出兵向外。
    皇帝陛下不認為在內的那場平叛是立朝第一勝,而認為對外取得勝利才是大秦立朝後第一次大勝。
    “因而,此勝是眾卿之勝,眾位將士之勝,大秦子民之勝,亦是友邦之勝!然……”
    始皇話鋒一轉,“然此戰已結,大秦之路未盡,天地廣袤,滄海無窮,朕希望能與諸位讓大秦長勝不敗,諸位可有信心?”
    在始皇的問話中,此處又響起響徹天地的整齊呼聲,而高台上,始皇帝目視前方,望向那天與地相接的盡頭,從那仿佛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正滾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