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再講玄宗(大唐曆史)
字數:6124 加入書籤
此番擊敗東胡、月氏,大軍凱旋歸來,諸多的大秦百姓其實並不知曉這究竟意味著什麽,但這不妨礙他們為大秦的勝利感到高興。
鹹陽也在今日解除了多項禁令,讓百姓們能更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高興,街上隨處可見揮舞著小號國旗的秦人,可見有秦人百姓演奏這時的民間樂器,可看到有秦人跳慶祝的舞蹈……
今天的鹹陽熱鬧非凡,如過節一般,大秦皇宮中也是一樣,充滿了歡快喜慶的氣氛。
等酒宴歌舞罷,已至深夜,諸多大臣才餘興未盡地離去,章台宮中隻剩下始皇、李念、王綰、王翦、馮劫等人。
見到又是這幾位留下,李斯、趙高等大臣有些不甘,到達他們這個位子,哪不明白人越少權越大,陛下與這幾人組成的小團體才是大秦最高的權力集團,而他們卻被陛下排除在了這個小圈子外。
明明一年多以前,陛下十分器重信任他們,那時的李斯認為自己絕對能頂掉王綰成為大秦下一任丞相,趙高也覺得自己能再高升,進一步獲得陛下信任。
盡管現在也不能說不信任,陛下依舊對他們予以重任,可總感覺信任器重不如以前,不說和王翦父子、蒙氏兄弟比,就連馮劫、馮去疾也比不上。
李斯、趙高自己反省自身,他們自己好像沒做錯什麽,可為何陛下不像以前那麽信任器重他們了呢?
這種變化似乎是從那位到了王宮後才發生,十有八九和那位脫不開關係,可他們著實又想不出哪得罪過那位?
況且,偶爾會與那位打交道,那位也沒流露出對他們的敵意,甚至對他們的態度還挺友善。
這讓李斯、趙高摸不著頭腦,實在想不出其中究竟蘊藏了什麽秘密,至於去探聽宮內消息或構陷栽贓那位,將那位拉下馬,他們自己再重獲陛下的信任……
李斯、趙高都是聰明人,陛下對那位的信任器重比他們當初更甚,他們要是敢在陛下麵前去構陷那位,保準是他們討不了好。
且如果真和那位有關,那王翦父子、蒙氏兄弟、王綰、馮劫等很可能都站在那位那邊,他們要對付那位,等於要和數位頂級重臣對抗。
但讓李斯、趙高在失落擔憂中感到安慰的是,王翦父子、王綰、馮劫幾人也不是立即被選入那個小團體,而是在第二批,如果那個小團體要再次擴大人數,他們很可能會被選入。
可就算如此,依舊讓他們感到失落,越早被選入越代表陛下對他們的看重信任,而放在第三批裏,晚於王翦、王綰等,說明他們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還比不上這些人。
看著李斯、趙高等大臣離去,馮去疾出聲道:“以李斯、趙高之性,對我等又被陛下留下,恐有所不甘!”
其他人秒懂馮去疾這句話的意味,這是提醒陛下這兩人在不甘之下,可能會采取什麽過激的手段,像針對他們所認為讓他們入不了圈子的人……
蒙恬冷哼一聲,道:“不甘又如何?以其等在後來曆史上所為之事,陛下未將其等立刻處以極刑,已是天大的恩典!”
始皇道:“李斯、趙高之事,朕心中已有決斷,諸卿放心,其等翻不起風浪。”
聽到始皇發話,其他人也不再談說此事,見其他人暫時不說話,李念看向王賁和蒙恬,笑道:“說來,李某今日還未單獨向兩位將軍恭賀,便在此恭喜兩位將軍大勝凱旋,揚我大秦之威!”
王賁回看向李念,笑道:“謝公子之賀!然公子向王某恭賀,可有賀禮?”
這話讓李念一愣,但王賁肯定不是要向他討要什麽綾羅綢緞、美人珠寶為賀禮,其必有其他想法,道:“將軍想要何等賀禮?”
王賁笑道:“王某在草原時,常會想到一件事,心中好奇得緊,此事便是那大唐後來如何?那大唐玄宗為何被認為‘其當皇帝挺好,就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
“每每思及這些,都難以止住,王某此番能得勝凱旋,也有此事之因,王某生怕不能歸來,再也無法聽到後來之事。公子今日能否一滿王某之好奇?”
這倒不是假話,王賁確實很好奇那大唐後續如何,隻是沒他說的那般誇張,因為想聽後續,所以才努力領兵取勝。
對王賁所要的這份“賀禮”,李念看向蒙恬,問道:“那蒙將軍又想要何種賀禮?”
蒙恬笑道:“正巧,蒙恬也想知曉那大唐與玄宗後來,何謂‘成也玄宗,敗也玄宗’?那玄宗究竟幹了何事,能讓後世人認為其應當早死二十年?”
李念道:“既然兩位將軍都想知道大唐後來之事,那今日便以此為賀禮恭賀兩位將軍凱旋!”
雖已至深夜,但殿內眾人精神依舊活躍,甚至因為聽到李念要講大唐後續的曆史,變得更精神了。
李念道:“玄宗之所以會被認為應當早死二十年,源於其在後來的昏庸之行,大唐的確是在其手中開啟了最鼎盛的時代,但同時也是在其手中一路衰頹。”
李念並未先講玄宗的那些騷操作,而是講玄宗的功績:“玄宗在清除其姑太平公主後,皇位已固,然當時的大唐形勢並沒那麽好:屢次兵變傷了大唐元氣,吏治混亂腐敗……”
“玄宗接手的大唐比武媚稱帝前的大唐要差,後人評價武媚‘上承貞觀,下啟開元’,這評價其實也即意味著武媚這段時期,大唐或者說武周相對平庸普通,甚至還有所衰退。”
“當然,玄宗接手時的大唐仍有元氣,即使他不對大唐進行改變,隻當一名守成之君,大唐一時半會兒也亡不了,隻是會繼續衰落。”
“然而玄宗不是一名甘心守成的帝王,他有雄心壯誌,且有配得上這份雄心壯誌的才能。”
玄宗雖然後麵比較離譜,可人前期那是實打實的英主明君,能位列華夏曆代帝王前十。
“在開元之時,玄宗表現出了一位明君該有的能力,其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之人為大唐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名相便是出自這一時期。”
“姚崇曾向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說’,其中包括政先仁恕、不幸邊功、宦官不與政、外戚不任台省、絕道佛二教營造等,玄宗皆一一應允,且基本按此建議執行。”
很多時候,提出這些建議不難,但難在於將建議能真正給執行下去,這玄宗能執行下去,難怪大唐會在其手中恢複活力,發展到最鼎盛之時。
“姚崇被罷相後,玄宗又先後任命宋璟、張說、張九齡等為相,這幾位大唐宰相每一位皆能任事,使大唐元氣恢複,甚至攀升到比之前更強,一掃吏治腐敗、官吏冗多之風,複歸清明。”
“在玄宗之前,時人皆重在長安為官而看輕在外地做官,因而許多有才有誌之士寧願窩在長安當一小官,也不願去長安之外。”
王綰評價道:“這可非好事,長此以往,長安官吏會冗餘,地方官吏卻會稀缺,且長安官吏雖有才能,可不去地方磨礪,其處事之能、理政之才必會薄弱,而地方官吏皆為才能疏淺之輩,其等恐也難治理好地方。”
長安把人才都給吸走,隻剩一群才能平庸乃至不足之輩留在地方,這些人難以治理得好地方,而在長安的人才多,可官職少,難以得到磨礪,才能無法被有效發掘磨礪出來。
結果便是,不論是地方,還是長安,都會出現問題,最終化為大唐的一個弊端。
李念提及此使也是要借此與始皇和眾臣言說,他點頭道:“所以大秦不能讓此事發生,《韓非子》中曾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才是正理,玄宗也是如此作為。”
“在開元二年,玄宗特頒製令,從長安京官中選有才之士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地方上的都督、刺史中選拔有為者到長安為官。”
“如此一來,既使地方與長安的人才流通,達至平衡,又保證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可被磨礪出來為大唐所用!當然,這得讓政令不被停廢,能一直良好運轉下去。”
“在農業上,玄宗鼓勵耕種,還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即任命官吏到各地清查被隱瞞的土地和人口,然後把清查出來的土地沒收,對清查出的人口登記。”
“玄宗以這種方式,讓大唐增添了許多人口和耕地,大唐的賦稅也由此提升,為大唐極盛之世的到來立下了基礎。本不太好的形勢被玄宗扭轉,大唐一片勃勃生機,向著鼎盛之時前進。”
“而在軍事方麵,大唐開朝時采用的府兵製到玄宗時因均田製被破壞已難以為繼,玄宗於是采用宰相張說之言,將府兵製改為募兵製。”
對“府兵製”和“募兵製”,始皇等並不陌生,“府兵製”在李念為他們講說西魏時就已提過,而“募兵製”,春秋時吳起所訓練的魏武卒便是采用這種兵製,沒啥好稀奇的。
李念繼續道:“玄宗通過募兵製,一掃府兵製難以為繼後所造成唐軍戰力下滑之勢,讓唐軍重新成為一隻能威服四方的強大軍隊。”
“在改善了大唐國內經濟狀況,讓唐軍重新恢複強大的戰力後,玄宗開始收複大唐丟失的土地,營州等地收複,安北都護府恢複,西域碎葉鎮收複,絲綢之路再續,大唐的威名再度播於西域。”
“大唐不僅控製西域,還從那朝外擴張,將大片地區置於大唐管轄之內,彼時的唐將高仙芝儼然已是大唐在那的總督,若有不臣大唐之國,皆被其帶兵征討,大唐威勢之盛,西域諸國莫敢視也。”
“高仙芝還曾率唐軍與當時的另一強國大食交戰,可惜在那一戰之中,唐軍落敗,日後也未能再討回!”
玄宗時期的唐軍竟敗給了那大食國,還沒討換回來,這讓眾人更來了興趣,以唐人的性格,這吃了虧不應該不討回來吧?
而且,大唐那時還是西域的霸主,其敗於他國之手,更應該會討還回來才對。
在始皇等好奇的目光下,李念道:“此戰非唐軍不夠強,實乃有多個原因:一是唐軍主動進攻大食,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裏,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二是大食人早在準備對大唐安西四鎮發起的攻擊,因而在得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後,立刻便組織起十餘萬大軍,而唐軍不過兩萬。”
這屬實是高仙芝正好給撞上了,大食人正在謀劃對安西四鎮發起攻擊,準備了糧草物資以及人,唐軍到來,準備好的直接用即可。
“三是此戰並非唐軍獨行,而是與一萬葛邏祿軍組成的聯軍,唐軍雖人數不及大食軍,卻並未落於下風,反而和大食軍相持五日,直到葛邏祿軍突然反叛,與大食軍夾擊唐軍,唐軍才落敗。”
這不就像這次大秦出兵對付東胡、月氏,也是和匈奴、烏孫組成的聯軍,隻是匈奴、烏孫未曾反叛。
原來唐軍是因為這些才落敗,那還真不能說是唐軍弱,不如大食軍,本來深入敵國,以少對多,還被盟軍背刺,能不敗才有鬼。
這個疑問已解,然還有疑問,蒙恬問道:“唐軍戰敗,然為何未曾討還?”
李念道:“因為大唐發生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內亂,駐守西域的唐軍被調回到國內平叛,僅留下部分!然而,即使國內發生動亂,沒人再顧得上他們,這些留下的唐軍依舊堅守西域數十年。”
又是一出“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可這次不是大漢,而是大唐,沒想到大唐沒報複回去,居然是因為國內發生了內亂。
這個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這場內亂應發生在玄宗時,對大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大唐由盛轉衰當是因此內亂。
這也讓始皇等人更加好奇了,那位唐玄宗究竟做了什麽,竟讓走向鼎盛的大唐發生內亂?
難道玄宗也向那位隋煬帝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