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秦海軍,出動!

字數:6347   加入書籤

A+A-


    諸國運動會、博覽會落幕,諸國政要逐一離去,孔雀國使團也帶著《秦、孔友好條約》返回孔雀國,鹹陽逐漸恢複到日常狀態。
    但兩大盛會給大秦和鹹陽帶來的影響沒有平息,此次舉辦運動會和博覽會不僅給大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賣門票和周邊這些“小錢”就罷了,最主要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訂單。
    大秦與許多國家達成了貿易訂單,不僅是諸國政府下單,各國商賈也購買了不少。
    他們來到鹹陽後看到了秦人那華美的布料、那些好用的器物,哪能不心動?
    而且,秦人的東西不僅比他們的好,還隻有秦國產出,在其他地方都買不到,這更讓商賈們高興,他們國內和其他國家沒有,他們才更好將秦人的東西販賣過去,牟取暴利。
    連毗賈奴等人在歸國前也狠狠采購了一批,這可是大秦貨,過了大秦,回了他們孔雀國,就沒有這店。
    導致大秦舉辦運動會和博覽會不僅沒虧,還賺了許多!
    這也是因為如今這個世界,大秦是最先進的國家,沒有其他國家可與大秦競爭,若是在後世,便難複製大秦的情況。
    大秦所製造產出的器物,其他國家不能做,隻有在大秦這裏購買,而在後世,多的是國家能做,何必非得要在你這買?
    曆史上,大漢、大唐、大慫的貨物能遠銷他國,受其他國家喜愛,也有這點原因,其他國家沒法製造,隻能從大漢、大唐購買。
    在後世也許會虧本的運動會、博覽會,在大秦這個時代,因為蠍子粑粑獨一份,反而不會虧,獨家壟斷才是暴利!
    除給大秦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外,運動會和博覽會的舉辦也讓大秦向諸國展示了大秦的文化,擴大了在諸國間的影響力,增強大秦國民的自信心,鹹陽也因作為舉辦城市正向國際化大都市轉變,開始有了大唐長安的跡象。
    這也是李念想看到的,他希望這世界的華夏比曆史上的華夏更強,大秦能創造出不弱於大漢、大唐的功業,這世界的大秦鹹陽為何就不能成為曆史上的漢唐長安?
    就在諸國運動會、博覽會落幕,諸國政要各回各國時,大秦之南,某處海域,蒙恬正站在一艘船的甲板上,手中拿著個望遠鏡,正四處觀察,時而看看前方的海域,時而看看空中的飛鳥。
    這不是一艘船,而是由二十四艘船組成的艦隊,其中四艘更可稱這時代的巨艦,蒙恬現所立的這艘船便是其中一艘巨艦,也是旗艦。
    艦隊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展開,頗有劈風斬浪,以船首將前方一切劈開的氣勢,
    大秦海軍學堂雖被設立在鹹陽,但隻能用於教授理論知識,真正的海軍操練還得在海上進行。
    因此,在完成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後,蒙恬等人自然而然被安排到了海邊,在那進行實際操練,否則在鹹陽培訓海軍,培訓什麽,一群隻會在湖裏、河裏遊泳的鴨子?
    大海的情況和陸地上的湖河可不同,不在海上操練,難以訓練成為一支合格的海軍。
    蒙恬等人在半年前便已開始在海上實際操練,從原先的不適應、手忙腳亂、犯各種錯誤,如今逐漸有了些大秦海軍的樣子。
    今次,蒙恬率領艦隊出海,是執行他們成為大秦海軍後的第一個正式任務:前往台灣島!
    至於為何不是海南島,那是因為相比台灣島,海南島距離大秦更遠,且海南島屬於百越之地,與百越較近,在解決百越後更易拿下。
    艦隊的船隻不算多,載的人數卻不少,足有一千多人,滿額的一千名海軍士兵,及上百名工匠、醫者、庖廚等。
    船隻僅二十四艘,卻載了一千多人,似乎不符合大秦這個時代,這是秦代該有的生產製造水平嗎?
    實際上,秦時的造船工藝不差,否則也沒法支持徐福兩次東渡,第二次時還帶了三千童男童女及數百工匠、軍卒。
    據某些考證,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時,所帶艦船隻有數十艘,這也即意味著平均下來,每艘能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
    且始皇帝是令徐福出海尋仙,以始皇帝的性子,必會讓徐福帶上他給仙人準備的求仙禮物,數量很可能極其龐大。
    光是始皇準備的求仙禮物,便已經占了徐福船隊的一批載重,徐福還帶了三千童男童女,數百工匠、軍卒,這些人本身也要占據船隊的載重,何況其等要吃喝,還得帶上足夠的糧草。
    如果光載人,徐福的船隊隻怕能載數萬人,而蒙恬此次率領艦隊出海遠比徐福出海時輕鬆,光是不必帶求仙禮物這點,便能讓艦隊多出許多載重用來載人,一千多人根本不算多。
    忽然,行駛在艦隊最前的一艘艦船發來旗語:他們船上的瞭望員發現在前方海麵上有陸地出現的跡象,根據觀察到的特征,那應當是片規模不小的陸地,極可能便是他們此次的目標——在夏商時被認為是九州中“揚州”、今時被稱為“夷洲、流求”的大島。
    根據陛下給他們的任務,他們此番過去是要摸清楚流求所在,探察流求上的情況,最好在那占據一塊能作為港口的地方。
    得到前方艦船傳來的消息後,蒙恬拿起望遠鏡,朝著前方看去,他也逐漸看到有大陸的痕跡在遠方的海平線上顯現,根據他在海軍學堂學到的知識判斷,這是片不小的陸地!
    ‘這就是流求,後世人心心念念的台灣島?據李念公子說,直到他到大秦時,後世華夏還未將之收回,但後世沒做到的事,大秦現來做到!自古以來,這流求便是我華夏不可分割之地!’
    蒙恬臉上露出一抹笑容,他將望遠鏡放下,立刻下令:“傳本將命令,已發現目標,全體警惕,做好戰鬥準備!”
    據在來前收集到的一些情報顯示:流求島上不僅有蕃人居住,一些六國舊貴也很可能在島上。
    跟蕃人蠻夷,或許能和平相處,可和六國舊貴,除非六國舊貴願意束手就縛,向大秦投降,否則難有緩和餘地。
    在蒙恬命令下,整支艦隊迅速做出反應,負責火炮的士卒對一門門火炮進行檢查,保證等會兒發生戰事,火炮都能裝填使用,那些負責登陸作戰的海軍士卒在檢查自己的甲胄、武器,工匠們也在船上走動,檢查船隻的各大要處,以保證艦船能正常航行。
    隨著整支艦隊的人員緊鑼密鼓地備戰,那座在海平線上的陸地逐漸顯出真容,越發清晰,雖能看到其海岸線,卻看不到海岸線的盡頭在何處,會有這種情況,表明這是片規模不小的陸地!
    看著艦隊一點一點朝陸地接近,艦隊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在操練時,他們已演練過如何海戰對敵,可那隻是演練,這次卻可能要真槍實刀與人交戰。
    蒙恬拿著望遠鏡,一直在觀察前方越來越近的陸地,在到達一定距離後,他又下了一道命令:“傳本將命令,鎮國號、安邦號、濟世號、奮武號向目標繼續航行,其餘艦減速航行!”
    雖說應該不會遇到什麽像樣的阻礙,就算真有六國舊貴逃到了流求島,也對他們產生不了多少威脅,但蒙恬覺得小心不為過,能夠避免危險,還是盡量避免。
    某些戰事失敗,往往就是不注意細節,自以為不會有危險,最終導致戰敗。
    蒙恬可不想因為粗心大意而敗。
    而且,這是大秦海軍第一次正式出海,他要將任務給完成得漂漂亮亮,更要謹慎!
    不能一股腦將整支艦隊都直接駛向那片陸地,萬一有能威脅到艦隊的危險,如此魯莽闖入過去,豈不是將整支艦隊置於危險當中?
    先派遣幾艘艦船前往探察,艦隊大部隊跟在其後,若真有危險,也能讓大部隊及時撤退,減少損失。
    得到蒙恬命令後,四艘巨艦中的一艘和三艘小些的艦船從艦隊中脫離,先一步朝那方陸地航去。
    這些船隻沒用蒸汽機作為動力,用的仍是風帆。
    聽起來,風帆艦船似乎是個老東西,很老很過時,實則並非如此,大航海時期,西方艦船便是以風帆為主,鄭和下西洋時同樣用的是風帆。
    甚至在艦船能夠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時,西方各國的艦船也常是蒸汽機和風帆一起用,直到技術再進一步發展,風帆的使用才被減少。
    蒙恬拿著望遠鏡,看著四艘艦船與那方陸地越來越近,忽然,行駛在最前的奮武號打來旗語:他們在海上發現了兩艘船,根據觀察,這兩艘船不大,且製造簡陋,遠不如大秦艦船。
    打來的旗語向蒙恬請示,該如何對待這兩艘船?
    這兩艘船既有可能是流求島上蕃人所造,也可能是逃到流求島上的六國舊貴製造。
    若是前者,那麽不應隨意攻擊,這些蕃人雖居於流求島上,但其祖先和華夏有密切淵源,隻要其等不幫助六國舊貴,能與之交好,自當交好,但隻怕是後者……
    蒙恬心思迅速轉動,下令道:“如判定無危險,接近其等,將其等活捉,若其等頑抗,可殲滅!”
    隨著蒙恬的命令,鎮國號、安邦號、濟世號、奮武號四艘戰艦朝著那兩艘不知來曆的小船駛去。
    由於望遠鏡,四艘戰艦先發現兩艘小船,兩艘小船卻未發現大秦的戰艦,但隨著四艘戰艦駛近,兩艘小船終於發現了大秦的戰艦。
    拿著望遠鏡的奮武號瞭望員看到:兩艘小船上的人看到四艘戰艦,先表現出驚訝,指著大秦的戰艦說著什麽,隨後是擔憂焦急,看到四艘比他們大了數倍的船隻朝他們駛來,兩艘船上的人瘋狂劃動小船朝陸地回返。
    瞭望員還注意到船上的人衣著和大秦不同,確切說是和七國都不一樣,和百越的某些部族倒是有些相像,說明這些人或其等祖先和百越諸部有關聯。
    見到大秦的戰艦,其等不是茫然、疑惑,而是驚訝、擔憂、焦急。
    這意味著其等之前見過這樣的大船,可這些蕃人從何處見到?
    答案顯而易見,十有八九是從逃到流求島上的六國貴族那裏看到。
    這些蕃人很可能和逃到流求島上的六國貴族打過交道!
    這可不是個好消息,意味著這些蕃人很可能因為六國貴族而同大秦對抗,不管是其等受了六國貴族蠱惑,對大秦有先入為主的惡感,還是其等被六國貴族征服,被迫給六國貴族賣命。
    奮武號的瞭望員再次打出旗語,請求蒙恬指示。
    得到消息後的蒙恬眉毛一挑,笑道:“這麽快就有了那幫六國貴族的消息?還真是件好事,昔日統一天下時未曾將爾等斬絕,這次不會再放過!”
    蒙恬又用從李念那學來說話的方式道:“既然是餘孽,就該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不要再出來作妖!”
    “傳本將令,將其等拿下,若無法拿下,予以殲滅!”
    隨著旗幟揮舞,命令再次傳給行駛的鎮國號、安邦號、濟世號、奮武號。
    四艘戰艦速度拉滿,向這兩艘船駛去。
    奮武號上的瞭望員看到兩艘船上的人見四艘戰艦向他們駛來,臉上神情更加焦急,拚命劃船。
    可兩者的速度不在一個級別,雙方在不斷接近。
    見四艘戰艦越來越近,他們沒有機會在四艘戰艦接近前逃回陸地,兩艘船上的一些人拿出武器,有刀、有長矛、有弓箭,但以這些武器,很難傷到四艘戰艦。
    在接近兩艘船的過程中,瞭望員發現在遠方的海陸相接處有成片的營寨。
    這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營寨,觀其建造風格,很有六國之風。
    一看便知是逃到島上的六國貴族修建,至於防備的是誰,不言而知。
    逃到流求島上的六國貴族們隻要不傻,肯定會預防大秦也來到島上。
    他們都能到這島上,秦人肯定也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