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允熥的手段!

字數:7899   加入書籤

A+A-


    風輕輕吹過。
    因為有樹蔭遮掩的緣故,池塘的水麵並沒有驕陽曬熱。
    吹過來的風,便多了一縷涼意。
    令人舒適無比。
    朱允熥目光掃了眼前兩人一眼,腦海內無數念頭翻滾。
    這些人的背後,是否有人在暗中組織串連?
    但很快,朱允熥便搖了搖頭。
    若果真如此的話,姚廣孝的探聽司,不可能沒有打探到一點情報。
    甚至地方官員,也該有人上奏朝廷了。
    雖然絕大部分地方官員都對稅務司不滿,但凡事總有例外。
    仍然有極少數的地方官,是支持稅務司的。
    然而,盡管無人組織,但豪紳商賈能想到用這招,並不奇怪。
    原來舊版大明寶鈔貶值的例子,他們都是見過的。
    也很容易將其聯想起來。
    大明與後世社會不一樣。
    後世社會是一個生產過剩的社會。
    隻要有需求,根本不用擔心生產的問題。
    但眼下的大明,距離那樣的時代還很遠。
    生產供應不足,商業邏輯和金融邏輯便不一樣。
    如果那些人是有組織有串連的,反而很容易對付。
    隻要高舉屠刀,將組織和串連者全部抓了殺了,事情就解決了。
    手握國家機器,還怕收拾不了幾個奸商嗎?
    然而,如果是無組織的,情況便不一樣。
    因為這裏麵,會有大量的跟風者,甚至不少普通老百姓也會因為擔憂短缺而加入其中。
    此時如果動用暴力,隻能造成人心浮動,引發更大的恐慌,反而變得不可收拾。
    後世社會都能因某些事件而掀起“搶鹽”的熱潮,此時的大明,老百姓更容易被煽動。
    可後世社會有充足的物資供應,來應對“搶鹽”。
    眼下的大明卻沒有。
    因為銀行的設立,流通的錢太多,即使隻是一少部分人搶購囤積物資,都能讓整個大明陷入物資短缺的金融風暴之中。
    原來幫助大明發展而建立的金融體係,就會成為砍向大明自身的刀。
    思緒飛轉間,朱允熥心中已經有了一些方案,卻向楊士奇和夏原吉問道:“你們兩人有何應對之策。”
    楊士奇微笑著望向夏原吉。
    夏原吉拱手道:“卑職以為,此事可以從三個方麵入手。”
    “一是朝廷立即抓緊儲備物資,二是調查究竟是哪些商人在囤積居奇,三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礦石挖掘,以保證供應。”
    他頓了頓,接著開始陳述具體的方案。
    “軍隊改製和裁撤後,要將各衛所原來儲備的糧草,布匹接收過來,建立倉庫,進行儲藏,而不能任其自由售賣。”
    “否則,若那些物資都被大戶買去,事情便麻煩了。”
    朱允熥眉頭動了動。
    這一點,他有些疏忽了。
    之前設想的諸多方案,都是貨幣化的,以給錢為主。
    而對於原來的物資,則任其推向市場。
    主要是他腦海中多少殘留著後世的思想,能用貨幣解決,是最方便快捷的。
    但是卻忘了,大明還是物資緊缺的時代。
    說白了,就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東西。
    現在能穩定,純粹是國庫在發揮調節作用。
    那些大戶,豪紳,商賈,並不會自發的去穩定市場。
    相反,就算沒有稅務司的事,他們為了牟利,也會囤積居奇,人為製造短缺,拉高物價。
    因此,重要物資必須要掌握在國家手中,而不是讓豪紳,商賈,大戶隨意囤積。
    不過,此時再改變,會不會太晚了呢?
    “除此之外,朝廷還需要撥發錢銀,在各地廣修倉庫,大量儲備物資,以防不測。”
    “再過兩個月,就該到了收糧的季節。”
    “這些年,陛下鼓勵開墾,大明開墾了不少荒地。”
    “去年冬天,工部尚書嚴震請旨加固長江大堤,太孫殿下準了,下撥了兩百萬兩銀子。”
    “今年已初見成效,長江沿線皆沒有發生潰堤淹田之事。”
    “再加上如今大明耕地眾多,並不缺糧食。”
    朱允熥輕輕點頭。
    這是每個朝代初期都有的好處。
    畢竟,元末明初的戰亂死了那麽多人,空出了無數的地。
    人口少了,地卻沒少,糧食當然充足了。
    這一有利因素,也是他開展各項改革的基礎保障。
    如果趕上人多地少,糧食遠遠不夠的王朝中晚期,那改革的難度,便會瞬間增加十倍。
    不解決吃飯的問題,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朝廷必須趕在秋收之前,將儲糧的倉庫都修好了。”
    “才不會在秋收的時候,措手不及。”
    “隻要將倉庫都裝滿了,至少糧食這一塊,一定能穩定下來。”
    朱允熥反問道:“朝廷不能加征賦稅,若到秋收的時候,那些劣紳奸商以更高的價格收購糧食,朝廷又該如何應對?”
    夏原吉愣了一下,道:“大明銀行有充足的錢財……”
    他忽然停了下來。
    沒錯,大明銀行當然有錢。
    如果要比誰更能出高價收購,劣紳奸商肯定比不過大明銀行。
    但問題是,朝廷的目是穩定糧價,而不是和劣紳奸商比誰更能囤積糧價。
    加價將糧食搶過來,那糧價也抬升上去了,就便違背了穩定糧價的初衷,還起了反作用。
    看來自己的思慮,仍有些不周。
    “你先接著說其他措施吧。”朱允熥喝了一口茶道。
    夏原吉臉色微紅,稍稍有些窘迫。
    “令官府衙門去調查都是哪些人在囤積居奇,買了多少物資,多少糧食。”
    “必要的時候,以雷霆手段抓人,將其囤積的糧食和物資全部予以查抄。”
    “這雖然會有些隱患,但卻能解決眼下的困境。”
    “第三項措施則是長久之策。”
    “如今太孫殿下大舉修建國道,卑職以為,也應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固堤防,多修水塘。防止洪澇旱災。”
    “對其他物資,則需要加大挖掘。”
    “鼓勵民間養桑織布,多種棉花,多織布匹。”
    朱允熥輕輕點頭。
    事實上,自從老朱當皇帝之後,便一直在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
    這一措施影響極為深遠。
    如今的百姓,大多已經穿上棉布衣服。
    老朱對此事居功至偉。
    畢竟,大多數老百姓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
    因循守舊。
    不會輕易將土地改種別的作物。
    如果不是朝廷強力推廣,棉布衣服的普及,至少得慢上一兩百年。
    棉花的廣泛種植,又使得織布機普及,織布工人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由此誕生,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礦產資源的開發,倒不用擔心。
    大明製造局已經派出不少人,去各地找尋礦產了。
    封建社會總有礦產資源不足的毛病,明明生產量沒多少,可礦產資源更少。
    原因是朝廷從來沒有派專業隊伍去搜尋過,民間百姓發現了,傳到官府耳中了,才會接管開發。
    大多數情況是,民間百姓早就發現了,但百姓們沒有當回事,也沒人去挖,官府便完全不知曉。
    以後大航海時代開啟,可以從海外運進礦產資源。
    但眼下剛剛起步,肯定還是要挖自身礦產的。
    待到夏原吉說完,朱允熥笑道:“你說的這些都很有道理,軍隊的物資要收集起來,糧食也要多收購多儲藏,水利工程和倉庫建設更需全麵鋪開。”
    “但具體的措施,本宮的看法卻不一樣。”
    “首先,向百姓收糧不能等到秋收之後,而是需立刻進行。”
    夏原吉連忙道:“如今正是青春不接的時季,百姓手中糧食不多,若朝廷再高價大力收購,隻恐立刻就要釀成禍端。”
    朱允熥淡淡笑道。“本宮的意思是,現在先派人與種糧的百姓簽訂收購糧食協議,搶先一步,鎖定糧食,待到秋收之季,便直接進倉了,不用與那些劣紳商賈去抬價搶糧”
    夏原吉頓時瞪大了眼睛。
    按常理,每年秋收季節,糧價都會下跌。
    種糧的百姓,也清楚這一點,對秋收時的糧價,期待不會太高。
    如果有誰能保證秋收時糧價仍和現在一樣,那百姓們必然將爭先恐後的簽訂賣糧的合約。
    白紙黑字簽好了,等到了秋收的時候,那些商賈豪紳想搶購也搶不到了。
    這還能起到穩定糧價的作用。
    穀賤傷農,米貴傷民。
    唯有保持糧價的穩定,才能獲得皆大歡喜的局麵。
    在此之前,糧價穩定很難做到。
    往往是糧食收獲的季節,糧價最低。
    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糧價便又變高。
    朱允熥下令國庫糧倉以平價賣糧,強行鎖定糧價,才扭轉這一局麵。
    但要繼續維持糧食價格的穩定,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秋收之前,提前簽好協議,約定收割後以公道的價格收購糧食,倒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太孫殿下此策高明無比,卑職欽佩。”夏原吉讚歎道。
    朱允熥微微笑了笑。
    這類商業手段在後世非常普遍。
    但在眼下的大明,商業尚不發達,便還沒有什麽人用。
    那些劣紳奸商都等著在秋收季節壓價進糧,到青黃不接時再高價賣出,自然不可能做這種事。
    “其次,調查哪些人囤積居奇,必須秘密調查,不能令官府大張旗鼓的公開進行,如此隻會使人心惶惶,造成更大規模的搶購。”
    “此事讓探聽司去辦,將其調查清楚了,登記造冊。”
    “真到萬不得已時,便將那些囤積大戶直接查抄了。”
    “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到走投無路之時,不能輕易動用。”
    “本宮還有更好的辦法,不必動刀動槍,也能收到極好的效果。”
    楊士奇和夏原吉相互對望了眼,臉上皆露出驚喜之色。
    轉而望向朱允熥,聽他究竟有何說法。
    “建倉庫等秋收時收糧,收購各類物資,固然能防止更大的動亂,但難以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
    “衛所軍隊的糧食和物資,已經在售賣了,若此時停下來,會令人不明就裏,若再有人趁機散播謠言,就會造成人心惶惶,也不可為。”
    “如今之計,唯有調集咱們手中的全部物資,加大力度拋售,便可以穩定市場。”
    夏原吉聽到這裏,頓時急了,道:“太孫殿下,眼下應該強力管控,最好是進行限購,每人每天隻準買規定的份額,以打擊囤積居奇。若再拋售,一旦朝廷的庫存物資見底,事情便難以收拾了。”
    朱允熥笑道:“不要急,本宮當然知道這些人必然會趁機大舉囤積居奇。”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會滿足僅用自己手中的本錢,而是會向銀行借貸。”
    楊士奇眼前一亮,道:“隻要大明銀行不放貸給他們……”
    “不!”朱允熥打斷了他的話:“大明銀行要多借錢給他們,放貸越多越好。”
    楊士奇,夏原吉皆大惑不解。
    朱允熥笑著解釋道:“等他們拿著從銀行借來的錢,搶購到了大量糧食和物資以後,銀行便立即斷貸,抽貸。”
    “本宮要讓他們自己再乖乖吐出來,血本無歸,傾家蕩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