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朱允熥透露的絕秘!

字數:9317   加入書籤

A+A-


    大明要遠征海外,戰艦,槍支、大炮,乃至出征需要的其他各項物資,都已經準備好了。
    就連輿論上,也已經完成了動員。
    如今大明朝野,對於遠征海外,基本上都是支持的態度。
    畢竟,此前對倭國一戰,賺得太多了。
    再加上朱允熥當的極力宣傳,朝野對於出征海外,都抱著極高的期待。
    既能賺錢,又不用死什麽人,官員們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
    但在朱允熥的謀劃裏,遠征海外,其更大的意義,是為開啟大明國內大規模的改革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必須借著這股東風,培養一批既得利益者。
    完成大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從封建時代,跨入資本主義時代。
    實際上,這批既得利益者是誰,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必須要有這批人存在。
    利益,才是最穩定的聯盟。
    有利益捆綁存在,這個群體才會成為他改革的堅實後盾。
    皇帝不能真的成為孤家寡人,皇帝必須要有自己的支持者。
    既然已經決定站在封建地主,土豪劣紳的對立麵,那他就必須培養新的利益群體——資產階級。
    畢竟,農民太散了,至少暫時還很難扭成一股繩,團結在他這個皇帝的周圍。
    勳貴子弟,與他本身的關係就好。
    在大明國內也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讓這些人帶頭,在宣傳上更簡單更容易。
    何況,他們還確實忠於自己。
    大航海時代的曆史,已經證明了,征戰海外,開拓蠻荒之地,並不需要大規模的正規軍。
    要不然,西方小國也無法開啟大航海時代,並成為“日不落帝國”。
    西方的曆史證明,以商人,海盜以及傳教士等社會團體為核心的群體,才是開拓海外的最佳選擇。
    當然,放在東方,就是藩王,勳貴等群體了。
    至於正規軍,隻需要做好後盾,在必要的時候,出戰就行了。
    畢竟,後續還有管理,貿易,開發等一係列問題。
    如果交給軍隊去做,那軍隊就會腐敗變質,喪失戰鬥力。
    相反,委托這些勳貴之家去開發,去管理,去做貿易,讓他們當自己家的產業去經營,朝廷隻管坐著收錢,難道不香嗎?
    海外開發起來了,新的資產階級培養出來了,朝廷賺得盆滿缽滿,改革的阻力也消除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朱允熥可不會忘記。
    他的目的,隻是為了鼓動勳貴子弟出海,可不是真讓他們帶正規軍隊去打仗。
    將大明海軍交給他們指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可以出海,但帶兵打仗,征戰海外這件事,不能用他們來做。
    見到氣氛帶動得差不多了,朱允熥才舉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笑道:“本宮當然知道,在座的諸位,都不是慫蛋。相反,你們個個都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漢,個個都是好樣的。”
    “但是,你們的父輩,已經為朝廷付出了那麽多,本宮又怎麽忍心,將你們再送往海外呢?”
    “若是你們有什麽三長兩短,那本宮也無法向你們的父輩們交待啊!”
    朱允熥十分清楚,別看這些人現在表態這般積極,真等酒醒了,心裏就得犯嘀咕,害怕出海了。
    畢竟,華夏人幾千年來的曆史,一直都沒有深厚的海洋文化。
    大海是未知的象征。
    去海外是一件十分恐怖可怕的事情。
    這才是大明人的認知。
    朱允熥率海軍出征後,也僅僅緩解了前往倭國的焦慮。
    對於更遙遠的海外之地,思想轉變絕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再說,就算他們願意,他們的父輩們也不會同意。
    雖然平日裏對自己不學無術遊手好閑到處惹事生非的兒子非常看不順眼,動不動就棍棒相加。
    可真要讓他們的寶貝兒子去海外,那就絕對舍不得了。
    肯定要找他或者直接找老朱,請求朝廷不要派自己的兒子前往海外。
    這些人不少都是皇帝國戚,與老朱家沾親帶故,鬧騰起來還真不好辦。
    再說,影響也不好。
    他讓勳貴子弟帶頭出海是為了帶動大明出海的風氣,若是他們家裏人不願意而鬧起來,傳到外麵,就起反作用了。
    外麵的人會說,勳貴之家都不願意去海外,那海外肯定真的不能去。
    聽到朱允熥的話,眾勳貴子弟都不幹了。
    瞧不起誰呢?
    我們能怕死嗎?
    “太孫殿下,不必多說了,我輩男兒,又豈是貪生怕死之輩?”
    “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方顯男兒本色。出海,我一定要出海!”
    “為大明開疆拓土,我又怎能落於人後呢?”
    “藩王和皇室宗親尚且不怕,我又豈有怕的道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若是葬身大海,那是我時運不濟,怨不得別人。若是有幸能為大明建功立業,那也不愧國家對我家的厚恩。”
    “對啊,我們這些勳貴之家爭不出征,難道還要讓那些平民百姓搶在前麵嗎?”
    “我等勳貴子弟,深受皇恩。為國出征,本就是職責所在,豈有退縮不前的?”
    ……
    朱允熥等他們的聲音慢慢平息下去,方笑道:“朝廷要征服海外,肯定要依靠你們。”
    “但是,正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本宮今天向你們透露一個絕密,一個還沒有在朝堂上公布的秘密。”
    朱允熥壓低了聲音,裝出神秘兮兮的樣子:“朝廷準備開放雇傭兵團注冊製。”
    “隻要向朝廷遞交申請,通過朝廷的審核,就能自行組建一支不超過五百人的雇傭兵軍團。”
    “所需要的戰艦,火炮,槍支,都能向朝廷購買,而且都是最先進的。”
    “你們應該知道,我們大明的新軍,隻要三千人,就能擊敗整個北元的大軍。”
    “有五百人馬,帶上最新的火槍和大炮,對付那些海外小國,蠻荒部落,絕對能無往而不利。”
    “不過,這些都隻能用於前往海外作戰,槍支大炮火藥,皆不能離船,攜帶上大明的領土。”
    “你們各家隻要自己籌備資金,向朝廷繳納足夠的保證金,就能自行招募人馬,組建雇傭兵團。”
    “出海作戰,朝廷會給你們提供地圖。”
    “你們去征戰,去做海外貿易,去解救那些蠻荒部落的子民。”
    “朝廷會在地圖上給你們劃分區域,打下來了,那裏就能成為你們家族的領地,五十年不變!”
    “你們做貿易賺了錢,交了朝廷的稅,剩下的,都歸你們家族所有。”
    “財富,領地,還有大把大把的銀子,都由你們予取予求。”
    “你們也可以不必自己親自出海,交給雇傭兵團去做便行了。”
    “如果在海外遇到強大的敵人,被別的國家欺侮了,大明海軍就是你們最堅強的後盾。”
    “你們打不贏,朝廷會派大明海軍,幫你們去打!”
    “你們隻管占地經營,奪取領地,為國家鎮守一方,你們說好不好?”
    這番話一出口,下方的勳貴子弟們,徹底瘋狂了。
    自行組建雇傭兵團,前往海外去搶人,搶地,搶到了就是自家的領地?
    還有大明海軍做後盾,打不贏就呼叫支援,由大明海軍去打?
    這妥妥就是朝廷給自家的封賞啊!
    相當於是裂土封王了!
    還有什麽不願意呢?
    出海怕不怕?
    當然還是有點怕的。
    但是,雇人出海,那就一點都不怕了!
    “好!好!好!”
    “謝太孫殿下!”
    “出海,出海!”
    “太孫殿下對我等真好,我這輩子誓死效忠太孫殿下!”
    “誓死效忠太孫殿下!”
    “出海,誓死效忠太孫殿下。”
    ……
    眾勳貴子弟尖叫著,聲音震耳欲聾。
    這一刻,所有人都瘋狂了。
    大明新軍的槍和炮,那是勳貴子弟們平日津津樂道,卻又求而不得的寶貝。
    朱允熥對槍炮的管製十分嚴格。
    除了在大明軍事學院時,他們曾在訓練中摸過槍炮之外,以這些勳貴子弟的身份,也根本弄不到槍和炮。
    但是,那些東西的威力,他們卻是十分清楚的。
    大明最近幾戰皆勝,伐倭國,平北元,全賴槍炮之功。
    眼下,朱允熥竟然讓他們自行組建雇傭兵團前往海外,還有槍炮提供,那便連最後一點顧慮都沒有了。
    至於說不能攜帶下船,那當然一點問題沒有。
    他們又不想造反,要帶槍炮登上大明領土幹啥?
    朱允熥看這些人的反應,便知道自己的鼓動成功了。
    用雇傭兵去海外,是他反複考慮很久後才確定的方案。
    經營並統治一塊海外之地,朝廷除了能提供火藥之外,其他的都要靠軍隊自行解決。
    指揮,政令都非常不方便。
    正規軍適合做的事情,是打仗。
    打敗當地的部落,當地國家的軍隊。
    然後呢?
    後續的經營,統治,貿易,稅收,開發……讓朝廷的軍隊去做,那軍隊也會迅速異化,變得不像是軍隊了。
    甚至會變成土皇帝,變成割據一方的軍閥。
    在地圖劃個圈,告訴勳貴之家,這塊地以後就封給你家了,有效期五十年,你家自己去統治此地,經營此地,賺了錢都是自己的,那勳貴們就能做得非常好。
    至少,他們能幫大明朝廷賺貿易和稅收的錢。
    這與藩王出海,是一樣的邏輯。
    所不同的是,藩王畫的“餅”更大而已。
    勳貴們統治的麵積小,可以管得更深入,更細致。
    而且,雖然槍支火炮戰艦都是朝廷提供,但是,卻要勳貴們出錢買啊!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大明製造局也是要賺錢盈利的。
    組建雇傭兵,還要向朝廷交一筆巨額保證金,以保證槍支火炮的管理不出問題。
    勳貴們拿不出這麽多的錢,那便將土地賣給朝廷吧。
    或者移交土地租賃機構,質押給朝廷。
    這就是朱允熥的“暗棋”了。
    若是直接和勳貴子弟們說,朝廷要改革土地製度,你們都將自家田地交出來吧。
    那他們肯定不幹,還得帶頭反對。
    但為了籌集出海的資金,奪取更廣闊的領地,獲得更大的利益,那就沒問題了。
    不僅是他們,藩王們也是一樣。
    撤藩影響到諸多藩王的利益,朝廷肯定是要補償那些藩王的。
    直接拿錢不現實。
    數額太大,還會引發經濟上的連鎖反應。
    畢竟,藩王的土地,實在太多了。
    原來的藩王軍隊,也是一個問題。
    借著雇傭兵的名義,讓藩王出錢購買,一切便都順得成章了。
    雖然是藩王和勳貴自行組建,並自掏包購買裝備組建的雇傭兵團,但朝廷肯定是要嚴格監管的。
    每支雇傭兵團,都要派出專人管理槍支彈藥,並規範人員不能超限。
    在此之前,藩王有府兵,勳貴有家丁。
    當初朱允熥帶人去捉拿藍玉的時候,僅是擁護藍玉的一部分勳貴,就一下子聚集了幾千人。
    那些家丁,大多數都是勳貴們原來的老部下。
    如今組建雇傭兵團,那些人肯定是其中的骨幹。
    正好將他們都納入朝廷的監管。
    遇到麻煩,大明軍隊幫他們打仗,那當然是肯定的。
    但這也不會,也不能是白幹。
    得讓他們自掏腰包出軍費。
    隻不過,這都是細節,沒必要現在說。
    ……
    隨後,朱允熥又和他們透露了土地改革的事。
    對於限製地租之類的,勳貴子弟們自然沒有意見。
    事實上,正如楊士奇所言,朝廷高官家的田地,收取的田租,都不會太高。
    佃農們交得高,主要還是被負責管田莊的人從中盤剝了。
    層層加碼,到了佃農手中,田租才高得離譜。
    朝廷限製田租,影響不到勳貴高官,還白賺一個好名聲,他們當然不會反對。
    至於收購田地,交給租賃機構管理等改革,朱允熥則是告訴他們,這正好可以幫你們籌措組建軍隊,購買戰艦和槍支彈藥所需要的錢財。
    ……
    很快,朝廷公布了《大明耕地減租條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從此拉開序幕。
    條例一經公布,立即引發了激烈的回響。
    百姓們奔走相告。
    而以前專門從事轉租,從中加碼盤剝,獲取利益的人,則如喪考妣。
    畢竟,條例規定,收取超額的地租,將判處三年徒刑。
    對於承租後不耕種,轉租給第三方,亦有嚴格的限製。
    讓朱允熥都沒有想到的是,條例公布後,大明百姓的生產,耕種熱情空前高漲。
    由此又促使糧食產量又有了一大截的提升,再加上水利設施的興建,科學技術的提高,大明從此永遠擺脫了糧食生產不足的危機,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於金陵城中的權貴們來說,相比耕地減租,此刻的他們,更關注的是朝廷讓藩王和勳貴們出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