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老朱:咱要去見見朱孫!

字數:8629   加入書籤

A+A-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對於他們這些勳貴之家來說,最怕的便是自己失去了利用價值。
    他為什麽一直擔心自家的地位?
    不就是因為四海歸一,天下太平無事,他們這些曾經征戰四方的將軍,再無用武之地嗎?
    要不然,若是朝廷還在用他,哪裏又須要擔心什麽呢?
    朱允熥一直在大力建設和培養新軍。
    可由於新軍篩選極嚴,僅有少量勳貴子弟符合要求,得以進入。
    像他兒子這種紈絝,根本進不去。
    更別說被提撥重用了。
    與之一起推進的,還有軍改。
    不僅僅是在軍隊裏麵推進雙主官製,還有從大明軍事學院培養新的將領,正逐步充實各軍,以及不斷進行的裁軍。
    也意味著他們這些勳貴,還有曾經的舊部,在軍中的影響力都日漸衰退。
    將漸漸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退出曆史的舞台。
    就連清剿江湖幫派,以及境內的白蓮教餘孽,都不假原來的軍方之手,而是刑部緝盜司負責。
    可如今太孫殿下改弦更張,要重新啟用勳貴子弟領兵出征海外?
    “不對,這和你變賣自家的田地,又有什麽關係呢?”侯爺發現其中的疑點,皺眉怒問道。
    “爹,太孫殿下要讓我們自己組建軍隊,我得籌錢啊!”少年紈絝便將太孫殿下那天一起喝酒說的話,一五一十,詳詳細細,都講述了一遍。
    “爹,我們要自己組建一支五百人的軍隊,還要向朝廷購買槍支彈藥火炮戰艦,又要交保證金,所需要的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我手中雖說有些零錢,可是遠遠不夠啊。”
    “我仔細想了想,太孫殿下正鼓勵地主賣地給朝廷,我便賣了一點田地。”
    “一來響應太孫殿下的號召,二來也正好籌措資金。”
    啪!
    他的話剛說完,後腦勺便被侯爺狠狠拍了一下。
    “賣田地,這麽大的事,你怎麽不先和你老子我說呢?”
    少年紈絝不滿道:“這不是太孫殿下讓保密嗎?再說,太孫殿下給我們這些勳貴子弟這麽大的好處,我們總得表示一下吧?太孫殿下鼓勵勳貴賣田地給朝廷,那我們不得多少賣一點嗎?”
    啪!
    他的後腦勺再度被打。
    沒等少年紈絝表示不滿,候爺的聲音已如雷響起:“賣一點?你怎麽就賣一點呢?太孫殿下給你這麽大的好處,你就這樣回報太孫殿下的?”
    少年紈絝愣了一下,一時也顧不上後腦勺痛了,怔怔地望著父親問道:“爹,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啪!
    少年紈絝的後腦勺,又一次被侯爺狠狠扇了一下。
    “你是不是傻呀!”
    “你怎麽就不開動你的腦子好好想一想呢?”
    “太孫殿下都說了,要在海外給咱家封地,給咱們賺錢發財,論功封爵的機會,你還守著家裏這一畝三分地嗎?”
    “沒看出太孫殿下的用意嗎?”
    “這就是讓我們將大明境內的田地交出去,換取海外的領地。”
    “你還留著那些田地,你這不是讓太孫殿下為難嗎?”
    “要賣地就不能隻賣一點,要全賣,明白嗎?”
    少年紈絝驚得目瞪口呆。
    剛才老爹還責怪自己賣了祖業,怎麽一轉眼,竟然變成責怪自己賣地賣得少了呢?
    旁邊的老太太和夫人也是一臉懵逼。
    夫人擦幹眼淚,擔憂道:“出海會不會太危險了一些?咱家能不去嗎?”
    “你懂什麽!”侯爺怒罵道:“婦道人家,頭發長見識短,滾一邊呆著去。”
    “咱家是靠什麽得的侯爵?靠的是征戰沙場!”
    “眼下太孫殿下讓咱家繼續去海外,還給封地,給私兵,給武器,這麽好的條件,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咱家能不去嗎?”
    “去,必須得去!”
    候爺的聲音斬釘截鐵。
    少年紈絝弱弱問道:“爹,你不怪我賣家裏的田地了?”
    “怪!”侯爺又狠狠拍了一下他的腦袋,喝道:“我剛才不說了嗎?你怎麽能隻賣一點點地呢?”
    “男子漢大丈夫,做事要有氣魄。”
    “畏手畏腳,能成得了什麽大事啊?”
    “家裏的田地是怎麽來的?還不是你老子我,跟著陛下打江山打來的嗎?”
    “隻要有太孫殿下的眷顧在,還怕將來咱家沒有田地?”
    “別看太孫殿下給的雇傭兵名額隻有五百人,你要知道,新軍,那都是用大把大把的銀子喂出來的。”
    “五百人,裝備最新的戰艦,攜帶足夠的槍支火炮彈藥,所需要的錢財,絕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將家裏的田地全部賣光,都不一定能籌措起來。”
    少年紈絝低聲道:“也不見得要那麽多錢吧?我們可以先準備一部分,反正眼下朝廷還沒有正式開放,倘若到時候真不夠,再賣田地也不遲。”
    啪!
    他的後腦勺,又挨了一巴掌。
    “太孫殿下喝醉了酒,當著你們一群人的麵說的事情,還能有假嗎?”侯爺罵道:“你有沒有腦子啊?”
    “你不是說,太孫殿下也說了,組建雇傭軍的資質是要朝廷審核的。”
    “那肯定有很多人搶!”
    “不先將銀子準備得足足的,等到事到臨頭,銀子不夠,那這個籌辦雇傭兵的資質,還要不要?”
    “再說了,太孫殿下給我們這麽大的好處,讓我們組建軍隊,我們不得表表忠心嗎?”
    “將家裏的田地全賣了,就是向太孫殿下表忠心,表決心!”
    “我們家在大明沒了田地,那太孫殿下就不好拒絕我們去海外找一塊領地了!”
    “到時候,申請組建雇傭兵團,就一定能通過。”
    少年紈絝恍然大悟,也猛地一拍自己後腦勺,道:“還是爹爹想得周到,我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侯爺冷哼了一聲,道:“你這小家子氣的,成不了事,做大事就要有魄力,明白嗎?”
    “還愣在這裏幹嘛,快去賣田地啊!”
    少年紈絝連連應聲,急步跑了出去。
    ……
    同樣的一幕幕,發生在金陵城內各個不同的勳貴宅邸裏。
    而這些勳貴,幾乎不約而同的做出了相同的選擇。
    賣掉自家的田地,為組建雇傭兵團,籌措資金。
    即使家裏明明有足夠的錢,田地也照賣不誤。
    他們的邏輯,都很簡單,那就是表明自己在大明沒產業了。
    海外的產業,可不就得給自家嗎?
    至於海外是不是豐饒之地,是不是真有巨額收益,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了。
    畢竟,這是太孫殿下在酒後,與一群勳貴子弟說的“掏心掏肺”的話。
    太孫殿下還能故意坑他們不成?
    如果是在朝堂上公布,勳貴們多半還不以為然,甚至根本不願意響應。
    但太孫殿下“酒後”吐真言,泄露的機密,那一定能給自己家帶來天大的好處!
    更別說,能在開國公常升府上喝酒的人,本身就是與太孫殿下關係緊密的人。
    太孫殿下也萬萬沒有坑自己人的道理。
    而且,就連開國公常升,也就是太孫殿下的親舅舅,同樣賣掉了常家所有的田地。
    太孫殿下總不至於坑自己的親舅舅吧?
    有了這些“分析”,勳貴們徹底放心了。
    朝廷越不公布相關的具體事項,他們也越覺得這是太孫殿下對自家的照顧,才提早透露了消息,讓自家能早早做準備。
    那自家當然也不能辜負了太孫殿下!
    看著勳貴們紛紛賣田,金陵城的其他富商也坐不住了。
    朝廷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為什麽勳貴高官會將田地都賣給朝廷呢?
    僅僅因為一個減租條例?
    背後莫非還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富商們立即四處出動,用出渾身解數,打探情報。
    很快,朝廷要開放雇傭兵,鼓勵藩王和勳貴出海的消息,便在金陵城的富商中不脛而走。
    這些富商,也十分敏銳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滿朝藩王和勳貴出海,去搶領地,搶財富,需要的後勤支援呢?由此帶來的海外貿易呢?
    自家不能組建雇傭兵團,但是,勳貴的兵團受到五百人的人數限製,這個人數,顯然隻滿足戰鬥的要求。
    還需要更多運輸船,幫助運輸後勤物資,以及戰爭的勝利品,還有與大明之間的貿易
    這絕對是巨大的商機。
    要做成這樣的生意,就意味著要買船出海。
    勳貴們買戰艦,他們就得買商船,買運輸艦。
    海船的造價可不低。
    更重要的是,有資質有能力造大型海艦的,都是朝廷的船廠,要提早下訂單,才能搶得到船。
    於是,富商也紛紛開始籌集資金,訂購船舶。
    與此同時,大明日報上關於海外的描述,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詳細。
    在報紙的描述中,海外是一片富饒的“黃金地”。
    大明的商人,隻要前往海外,就能獲取數不清的財富。
    福建人去海外“創業”,發家致富的故事,更是接二連三的登上報紙。
    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甚至還可以實地找真人驗證。
    真就是在海外創業,賺了大錢,衣錦回鄉了。
    隻不過,其中經曆的艱辛苦難,被巧妙的隱藏了起來。
    對於葬身魚腹,或者死於海外的土著之手的人和事,自然不會去宣傳。
    輿論宣傳的導向性,在此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在大明百姓,尤其是勳貴富商眼中,海外有“金礦”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同時,報紙上還告訴他們,海外是未受聖人教外的蠻荒地,大明的讀書人,有義務去教化他們。
    就如同聖人教化世人一樣。
    誰能教化海外蠻族,誰就是立有大功德。
    儒家講“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去海外傳播聖人的教化,教蠻荒之地的百姓們接受儒家道德,讓他們都懂聖人的道,那便是集三不朽於一身。
    這是道德上的論證和宣傳。
    讓大家不背負自己是去海外搶掠的“罪惡感”。
    對於這兩點,朱允熥實際上都是照葫蘆畫瓢,學當年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宣傳。
    當初,西方那群人,也是打著“傳教”的口號,從道德上樹立前往世界各地的信念。
    東方有黃金,海外有黃金,這則是西方大航海時代人人爭相傳播的實際利益。
    心理上有了“道德優勢”,又有“實際利益”引誘,雙管齊下,何愁大家不向往海外呢?
    有大明日報的加成,朱允熥宣傳起來的力度,非常之恐怖。
    雇傭兵團出海的消息,則是通過私下的渠道傳播。
    在得知勳貴們爭先搶後賣地籌錢之後,朱允熥更是令探聽司在暗中加大了宣傳。
    推波助瀾。
    於是,先是京城的富商們跟上。
    很快,勳貴們所在的老家的豪紳,也紛紛跟進。
    再到後來,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動下,形成了一股賣田地籌錢購船,準備前往海外的熱潮。
    抓住這個時間窗口,世界地圖在他的授意下,由《科學》期刊正式出版。
    大明的勳貴,豪商,百姓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外還有這麽廣闊的土地。
    與地圖一起出版的,還有各地風土人情,物資等介紹。
    當然,這些都是朱允熥模糊不清的回憶。
    隻能說一下大致情況,具體的細節,還要等大家出海後自行探索。
    但這已經足夠了。
    有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大家都產生美好的期待。
    一些勳貴在私底下,已經開始劃分地盤了……
    出海一事,在朝廷還沒有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經火爆無比。
    大量的田地被出售給朝廷,用以籌措出海的資金。
    想要訂購船舶的豪紳,直接將大明幾大船廠買爆了。
    大明製造局不得不緊急建設新的造船廠。
    出海,已經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大家都在做著準備,等待朝廷正式公布的那一天。
    ……
    此時的老朱,正在返回金陵城的路上。
    馬車滾滾前行。
    車內,老朱的撩開窗簾,瞭望著外麵:“時間過得真快啊,咱離開金陵,一轉眼就幾個月了。”
    “咱們回去後,先不要急著回皇宮,去《科學》期刊的所在地,咱要見見那個朱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