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老朱:要你扶他登基稱帝!

字數:9354   加入書籤

A+A-


    “你快告訴咱,朱孫在哪裏?”
    老朱霍地一下,站起身來,衝到楊榮麵前,盯著他道。
    聲音之大,宛若雷霆,將場中的眾人都嚇了一跳。
    “他在東宮!”
    楊榮倒沒有再賣圈子,直接回答。
    “走,咱現在就去找他。”
    老朱頭也不回,就往外麵走去。
    吉垣、蔣瓛,以及一眾錦衣衛連忙跟上。
    誰都看得出出來,陛下是真的急了。
    自到申城之後,老朱開始潛心研究申城的運轉模式,研究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如果是以前,老朱對此是根本不以為然。
    反正整個大明都是朱家的,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朝廷借點錢又怎麽了?
    大不了賴賬不還。
    江山都在手中,還怕債主討債不成。
    可時至今日,老朱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對經濟啥也不懂,胡亂下令印寶鈔的“老農民”。
    如今的老朱,對國民經濟已經有了十分深刻的認識。
    也很清楚借這麽多錢,一旦還不了,意味著什麽。
    國家信用破產,那是真要出大事的。
    以前印寶鈔,因為麵額都比較大,民間的實際使用率並不高,大多數時候,老百姓要麽用銅錢,要麽幹脆以物易物,或者糧食,布匹充當一般等價物。
    故而,雖然寶鈔貶值,鬧出了不少事,卻也還在國家承受的範圍內。
    如今新版的大明寶鈔,已真正深入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使用之廣泛,較之從前,有天壤之別。
    大明銀行的錢,是千千萬萬大明百姓的存款。
    朝廷欠的,是天下百姓的錢,還不了的話,就真的會出大事了。
    也難怪老朱這般急。
    楊榮連忙跟上。
    他的嘴角邊,不經意地流露出一絲笑意。
    成了!
    終於成功地將皇帝陛下的注意力,從朱孫這個人身上,轉移到了國家欠債身上。
    後麵即使皇帝陛下知道朱孫就是朱允熥,首先想的也是向他詢問為什麽會欠這麽債,怎麽解決欠債的問題,而不是追究他假冒朱孫,欺騙自己的事。
    正所謂,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隻要皇帝陛下不是一開始就拿假冒之事問罪,有了欠債的事作緩衝的機會,等欠債的事解決,後麵這件事,也就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了。
    比如說現在,皇帝陛下便隻顧著去東宮找人,都沒有問為什麽朱孫會在東宮。
    不過,楊榮的高興隻維持了一會兒。
    很快,老朱走出大明科學院,坐上馬車,便回頭道:“你隨咱一起坐馬車,順便和咱說說,為什麽朱孫不在大明科學院,卻在東宮呢?”
    ……
    楊榮隻好硬著頭皮上車。
    吉垣本來要上車伺候,卻被老朱趕走,並吩咐道:“去外麵看著,不許人靠近馬車。”
    馬車嗒嗒前行。
    車內,楊榮很幹脆利索地跪下。
    老朱淡淡道:“朱孫?所謂的朱孫,就是咱那個逆孫吧?”
    楊榮抬頭,滿臉驚愕:“陛下慧眼識破……”
    “咱要是還看不破,那豈不是成大傻子了?”老朱怒哼。
    “陛下英明,微臣欽佩!”楊榮保持著五體投地的姿勢,不敢看老朱一眼。
    “寫給咱的那些信,都是你代筆的?”老朱冷冷問道。
    “是!”楊榮的聲音微微顫栗:“微臣犯了欺君之罪,罪該萬死。”
    “抬起頭來!”老朱威嚴的聲音響起:“看著咱。”
    楊榮緩緩抬頭。
    老朱雙眸盯著他道:“你既是代筆之人,又是那逆孫的親信,想必是有些本事的。”
    “咱現在給你時間,你和咱說清楚,大明朝廷欠債的事,以及日後準備如何歸還這筆債務。”
    楊榮怔了怔,忙磕頭道:“此事太孫殿下會向陛下解釋清楚的。”
    老朱寒聲道:“咱要你說!若是在馬車抵達東宮之前,還不能說清楚。咱就斬了你的腦袋,再將你全家全部下獄。”
    語落之時,殺氣驟起。
    暖和的車廂後,氣溫都仿佛在瞬間下降了幾度。
    楊榮心中一凜,他知道皇帝陛下這番話,絕非兒戲。
    天子之怒,豈是小可?
    他深吸了一口氣,明白自己是非說不可了。
    當下迅速在腦海內清理了一下思緒,方開口道:“其實很簡單,這就好比借錢做生意,隻要生意能賺錢,那前麵借的債,便不是問題。”
    老朱看著他,沒有接言。
    楊榮便接著往下說:“五萬萬兩白銀,自然是一筆巨款。”
    “可因為是向大明銀行借貸,利息極低,每年需要償還的利息,年利僅為四分,總計約摸為一年兩千萬餘萬兩。”
    “如今稅務司一年所收之商稅,關稅,便達三千餘萬兩,再加上原來的糧食等稅務,還有兩千餘萬兩,兩者相加,計有五千餘萬兩。”
    “朝廷的收入,完全能承擔得起這筆利息開支。”
    老朱冷冷道:“隻還利息,本金呢?”
    楊榮道:“這正是國家借貸的妙處,本金是不用還的。”
    “不用還?”老朱愣了一下,眉頭微微皺起。
    楊榮輕輕點頭,道:“五萬萬銀子的債務,並不是一筆,而是多筆。”
    “名義上,自然是要一筆筆的還。”
    “實際上,無非是還舊債,借新債。”
    “如果債務的總規模永遠保持不變,就等於永遠都不用還本金,隻需還利息就夠了。”
    他頓了頓,又道:“實際上,債務規模還會不斷擴大,從五萬萬兩增加到六萬萬兩,七萬萬兩,乃至十萬萬兩,二十萬萬兩……本金不僅不用還,還能通過新的借貸,不斷補充增加。”
    老朱不由得陷入了思索。
    他對經濟學已經有了許多了解,但“債務驅動經濟發展”這個概念,理解得還不深。
    從頭到尾,朱允熥和老朱的通信,都是由楊榮代筆。
    為了回信,老朱寫過來的信件,他也都看了。
    故而,楊榮對老朱在經濟方麵的知識架構,可謂是了如指掌。
    “投資會產生收益,從而使得國家的收入不斷上漲。”
    楊榮接著解釋:“就好比製造局投資一千萬兩銀子冶煉鋼鐵,因為製造局的技術水平高,冶煉出來的鋼鐵,即使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仍然有很高的利潤。”
    “這筆一千萬兩銀子的投資,即使扣除利息,也很快就會收回成本。”
    “根本無須擔心還不起債。”
    此言一出,老朱的眸內,頓時精芒一閃。
    如果說在以前,老朱對此還有些懷疑,但現在,連續在製造局的生產工廠參觀了幾天,他對製造局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已然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楊榮說得不錯,製造局將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效率高得不可思議。
    毫無疑問,會非常非常賺錢。
    借錢給製造局,確實不用擔心還不了。
    “就算大明製造局的錢能還,但大明製造局可用不了這麽多錢。”
    老朱火氣仍然很大:“咱以為大明朝廷不缺錢了,有花不完的銀子,沒想到,竟然全部都是借的。你說,製造局的錢能賺回來,那其他的錢呢?”
    “其他的錢其實也會產生收益,隻是他們是長期投資,收益較低,但於國家而言,卻至關重要。”
    楊榮道:“大修道路,能使我大明的軍隊調動速度大大加快,因為運輸方便,也能聚集更多的軍隊。”
    “如此一來,若對外有戰事,便可調集全國之軍,集整個大明之力。”
    “若是發生爆亂,或造反之事,亦可迅速派兵鎮壓平亂。”
    “若是沒有這些道路,卻是萬萬也做不到的。”
    楊榮很清楚老朱心中最關心的是什麽,沒有從經濟利益角度入手,而是將軍事利益擺在了第一位。
    對於這一點,老朱倒是沒有反駁。
    楊榮這才補充道:“不僅如此,有了這些道路,商旅往來更方便,貨物運輸更多,貿易更繁榮,朝廷能收的商稅,自然也更多,這也算是收回投資了。”
    老朱再度冷哼了一聲,不置可否。
    楊榮又道:“至於修建水庫和糧倉,堤壩,更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好事。”
    老朱冷笑道:“好事是好事,但為什麽不能量力而為,一定要借貸呢,借新債,還舊債,你們倒是打的好算盤,以後國家的稅收,便都用來還利息了?”
    “不會!”楊榮連連搖頭:“太孫殿下有完整的規劃。”
    “按預算,大明製造局明年銷售的鋼鐵,玻璃,紙張,以及各項其他器物,總計收入就可達五千萬兩。”
    “而且,後麵每年還會不斷增長。”
    “稅務司能收的商稅,預計每年也會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增長。”
    “根據測算,明年大明朝廷的總收入,便將高達一萬萬兩白銀。”
    “後年則能在此基礎上,再增長五千萬兩,大後年還能繼續增長七千萬兩。”
    “以此類推,一年更比一年高。”
    “不出十年,大明朝廷一年的賦稅收入,都能超過五萬萬兩。”
    “今天看著五萬萬兩很高,到那時候,就不會覺得多了。”
    老朱似是有些不太相信:“大明能有如此之多的賦稅收入?”
    楊榮斬釘截鐵:“這還是很保守的估算,並沒有加入海外的收入。”
    “實際上,按太孫殿下的計劃,大明若大舉出海,開拓海外市場,朝廷的收入恐怕還能翻幾倍。”
    “太孫殿下說,興辦銀行,就是為了將整個大明社會的金錢,都調集起來,為國家建設發揮作用。”
    “如今朝廷每年的賦稅收入有限,若是不通過銀行募集資金,一開始的投資發展,便會麵臨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麵。”
    “銀行資本隻會不斷膨脹,不會減少。”
    “大明社會一旦進入快速發展期,大明百姓便將人人皆豐衣足食。”
    “朝廷的債務,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賦稅的增加,自然而然的在實質上減少。”
    “若朝廷一年賦稅收入不過兩千萬兩,卻欠了五萬萬兩的債,那確實不少。”
    “但若朝廷一年收入便有五萬萬兩,欠這麽一點債,又算得了什麽呢?”
    “陛下無須為此憂慮,太孫殿下已製定了一個五年計劃。”
    “要在五年之內,讓大明朝廷的賦稅和其他各項總收入達到五萬萬兩。”
    ……
    楊榮侃侃而談,詳細闡述五年計劃的具體內容。
    這個計劃隻是一個方案,並沒有對外公布。
    但楊榮作為朱允熥身邊的“秘書”,全程負責起草,對此知之甚詳。
    此際說起來,亦是滔滔不絕,流利無比。
    更重要是,他此前已經與老朱往來通信甚多,清楚老朱的掌握知識點和不了解的困惑。
    隻是此前書信往來,筆墨所限,有些事情說得不夠清楚。
    再加上該怎麽回信,都是朱允熥口述。
    朱允熥隻挑重要的話說。
    此時當麵談及,自然又不一樣。
    楊榮將如何利用銀行資本,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經濟發展後,金融業會如何發展,銀行資本是怎麽進一步擴充的等等,國家如何利用債務驅動發展經濟,老百姓生活將怎麽提高,國家的財政收入如何會暴漲,詳詳細細向老朱講述了一遍。
    這些東西,老朱早就有所了解,所欠缺的,隻是係統的疏理。
    楊榮亦是從朱允熥那裏學到。
    開始的時候,他自己都不太相信。
    後來他認真分析,同時與觀察到現象去比對,才發現朱允熥所言,竟是至理。
    老朱的臉色,也從嚴肅,慢慢舒緩,漸漸頻頻點頭,滿臉笑意。
    他本來就研究了許久,已然有了很深入的理解,此際隻是稍微點通一下,便明白了過來。
    老朱最擔心的,是朝廷收這麽多稅,難道不是竭澤而漁嗎?
    知曉老百姓隻會越來越富。
    這亦與他在申城的研究,所見所聞,都能對得上,心中疑慮才漸漸放下。
    半晌,楊榮講述完畢。
    “好!”老朱讚歎道:“果然有麒麟之才,咱那孫子有你這樣的輔佐之臣,治國當無礙了。”
    楊榮忙道:“這些皆是太孫殿下所講,微臣不過是常在太孫殿下身旁伺候,聆聽教誨,才知一二,陛下讚譽,愧不敢當。”
    “這些知識,看似簡單,實則艱深無比。”老朱道:“你能聽懂聽明白,還有自己的理解,就已經很不錯了。”
    他深深望了楊榮一眼,又道:“咱那孫子,還真是有識人之明啊。”
    “姚廣孝,楊士奇,還有你,都不錯。”
    “你們這些人,都有治國之才。”
    “咱的大明江山,可以放心交給他了。”
    楊榮不由得心中一動。
    私下裏,他也就此事與姚廣孝,楊士奇兩人探討過。
    皇帝陛下一直不理事,看起來似乎有意將皇位傳給朱允熥,而自己做太上皇。
    這當然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
    畢竟,儲君之位雖穩,但終究不是天子,便有可能生出變故。
    可這種事,卻不是他們這些臣子所能幹預的。
    此時皇帝陛下的感慨,似乎意有所指。
    正想著,便聽到老朱的聲音響起。
    “楊榮,你是咱孫兒提拔的親信,咱要你做一件事。”
    他的臉上,露出一抹不同尋常的神色,語氣亦凝重無比。
    楊榮吃了一驚。
    隻覺得眼前的老皇帝,似是變得不一樣了。
    但到底是什麽,卻又說不出來。
    他連忙應聲:“陛下但請吩咐,微臣萬死不辭!”
    老朱望著他,緩緩道:“大明江山,不可一日無主!今日之後,咱要你扶咱那孫子,登基稱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