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帝王權柄,冊皇後,大明天軍的傳說!

字數:11058   加入書籤

A+A-


    一大早,晨曦吐白之時,皇宮前的廣場上,一隊隊的人馬,便開始有序地入場。
    原來的金陵城,並沒有如此之大的廣場。
    還是朱允熥當儲君監國期間,拆掉了一部分破落不堪的民房,才建成了一個大廣場。
    他早就想過,要在這裏檢閱軍隊,舉辦慶典的事。
    如今不過是按原計劃行事罷了。
    首先進入廣場的,是金陵城的百姓。
    采取了自願報名參加的方式參加。
    能親眼目睹皇帝登基,觀看皇帝的大婚典禮,參加檢閱軍隊,這是無數百姓夢寐以求的事。
    隻不過,在此以前,他們就真的隻能做夢。
    不是朝廷的官員,根本沒有資格參加。
    如今新帝革新,讓百姓也皆來參與此事。
    金陵城的百姓,對此十分熱情。
    這是能向外地進京的人,乃至子孫後代都吹噓一輩子的事情,怎麽能錯過不參加呢。
    於是乎,金陵城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去各自的裏坊報名了。
    朝廷官員,差役,進行了仔細的挑選和甄別,最終獲準前來參加的百姓人數,達三十餘萬。
    這其中也包括十幾萬大明製造局的工人。
    畢竟,工人的組織性更強,更容易維持秩序,自然讓工人優先。
    年齡較大的老人則幾乎都被排除在外,這是為了防止他們在現場昏厥。
    今日典禮的時間頗長,再加上進場和退場所耗費的時間,若是身體狀態不好,還真不一定能支撐得住。
    朱允熥也有心借此測試一下大明官僚機構的基層組織能力。
    測試的結果,竟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三十多萬人有條不紊進入,沒有半點混亂。
    與此同時,禮部的官員,已分別前往不同的地點,祗告天地,宗宙,社稷。
    在此之前,朱允熥自然早就親自去過。
    今日登基大典,反而不必再親自前往。
    因為那樣的話,時間上就趕不及了。
    此時的朱允熥,正穿著孝服,在大行皇帝老朱的幾筵前,祗告受命。
    隨後,於奉天殿前,設香案,備酒果,朱允熥則在宮女太監的伺候下,脫掉孝服,換上嶄新的皇帝袞冕服。
    與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樣,黃色龍袍隻是皇帝常服。
    大明正式的皇帝袞冕服,乃是以黑色為底,唯有上麵繡的龍才是黃色,下著紗裙及蔽膝則用絳色,配上通天冠,倒十分好看。
    穿上袞冕服後,接著便行告天地禮。
    盡管已遣官前往祭告天地,但此處的告天地禮,仍是必不可少,隻不過,地點變通了一下,不在專門的天壇,就在奉天殿前。
    緊接著,再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又再次來到老朱的靈前,行五拜三磕頭的禮,再返回奉天殿,坐到了龍椅上。
    待他落坐之後,太監立即傳令,奏響鍾鼓。
    皇室專用宮廷樂隊,也擺足了陣勢。
    但他們隻稍稍做做樣子,便立即停了下來。
    這是因為登基大典,仍在先帝的孝期內。
    一方麵,大典必不可少。
    另一方麵,又不能太過歡快,於禮不合。
    故樂隊隻作勢,而並不真的奏樂。
    鍾鼓卻依舊如故。
    外間的廣場上,聽到鍾鳴之音,早已準備就緒的禮炮也開炮了。
    此時的百官,早已在奉天殿外,整齊列隊。
    登基大典與平日上朝不一樣。
    平日上朝,隻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有資格參加。
    而登基大典,則是所有在京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都要前來的。
    此刻,奉天殿外的官員,足有數千之眾。
    禮炮鳴了九九八十一響才結束。
    炮聲一停,全場便寂靜無音。
    “跪!”隨著一名中氣十足禮官高喊出聲,首先是殿內的百官跪了下去。
    接著,便像是多米諾骨牌一般。
    外麵有人接著高喊:“跪!”
    “跪!”
    “跪!”
    “跪!”
    ……
    一道道聲音,接力傳遞,一直傳到外麵的廣場上。
    自百官到外麵的百姓,三十餘萬人,便都跪了下去。
    “一叩首!”
    “二叩首!”
    “三叩首!”
    ……
    連磕三個頭之後,大家站起來。
    接著,又是一聲“跪!”
    又是一道一道聲音,接力傳下去。
    所有人也隨之再跪下。
    “一叩首!”
    “二叩首!”
    “三叩首!”
    ……
    “跪!”
    如此循環,連續跪五次,起來五次。
    這便是五拜三叩頭之禮。
    實際上要叩十五次頭。
    這是皇帝登基時專用的禮儀,較之尋常上朝時的三拜九叩,更為隆重。
    朱允熥坐在高高的龍椅上,俯瞰著下方的眾人。
    龍椅所在的位置極高,從這裏看過去,不僅能看到殿外跪著的數千官員,甚至連皇宮外的三十萬百姓,也能隱約看到幾分黑影。
    禮儀結束之時,萬籟俱寂,所有人都在地上跪著,連絲毫動靜亦不曾發出。
    最後一拜結束後,眾人並不能起來,而是要跪聽聖旨。
    “這便是帝王權柄嗎?”朱允熥心中驟然升起一股莫名的念頭。
    從此之後,整個天下,都將匍匐在自己的腳下。
    言出而法隨。
    這一瞬間,他有一種自己已然成仙,從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奇妙感覺。
    他已不再是芸芸眾生,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一切都不一樣了。
    權力果然讓人陶醉,讓人癡迷,亦使人沉淪。
    無怪乎千百年來,帝王會成為無數權貴者的終極夢想。
    短暫的思緒放飛後,朱允熥回過神來,淡淡道:“宣詔吧。”
    凡皇帝登基,都要頒布登基即位的詔書。
    實際上,詔書有兩份。
    一份是祭天版的,也稱奉天詔書。
    即祭告上天,講述如今天下的情況,說明我為什麽要登基稱帝的理由。
    在這份詔書裏,皇帝也要以“臣”自居。
    畢竟,天子乃是上天之子,亦是上天的臣子。
    祭天,是為了得到上天的認可。
    這份詔書,朱允熥早已在祭天時用過,此時宣讀的,則是告民版的詔書。
    告民詔書,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即位詔書。
    聽到朱允熥的吩咐,旁邊的太監便開始高聲念誦詔書。
    “天佑下民,作之君。我高皇帝受天之命,統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
    “凡事有益於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修明,規模宏遠。”
    “朕以眇躬纂承大統,恭依遺詔,於洪武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即皇帝位。”
    “夙夜惶恐,思所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以無忝我皇祖之大命。”
    “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
    “其以今年正月初一日為大明曆二十九年,改元永盛,大赦天下!”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當遵先聖之遺言,期致雍熙之盛。百辟卿士,體朕至懷!”
    “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本來這份詔書隻宣讀一遍。
    因為來參加登基大典的官員雖然有數千之眾,但挑選出來念誦詔書的太監,嗓門極大,堪稱人形喇叭,故而大多數人也能聽一個大概。
    但由於朱允熥的登基大典,別開生麵,除了數千官員外,還有三十餘萬百姓參加。
    故而,詔書也被複印了很多份。
    奉天殿裏念的時候,也安排了人,在外麵的百姓麵前念誦。
    此後,還會張貼出去,詔告天下。
    待到詔書念誦完畢,群臣方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數千名官員齊聲高呼。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十萬百姓的聲音匯聚在一起,如排山倒海一般,刹時間,驚天動地的聲音響徹了整個金陵城。
    朱允熥心潮澎湃,待聲音止息,方道:“平身!”
    “平身!”
    “平身!”
    “平身!”
    又是一聲聲的傳唱。
    大臣和百姓們則高呼:“謝陛下!”
    “謝陛下!”
    然後,眾人從地上爬起來。
    登基大典,至此就算結束。
    正常而言,朱允熥此時應發表一些講話,但今日的流程安排十分緊湊。
    登基大典一結束,緊接著便開始冊封皇後。
    說起來,這雖然並不常見,但也並非首次。
    當初老朱也是在登基的當天,冊封的馬皇後。
    鍾鼓再響,禮炮又鳴。
    顧盼君身著皇後專屬的鳳冠和禮服,自三十萬百姓的前方,緩緩步行,一路直入宮門。
    前方有宮女太監開道,後方亦是長長的隨行禮儀隊伍。
    徐妙錦亦在她身後尾隨。
    本來她雖是貴妃,卻隻需在宮內受禮。
    但顧盼君卻說,徐妹妹身份尊貴,應給予更高的禮遇,與皇後一齊入宮,朱允熥對此亦不反對。
    於是便有了眼前這一幕。
    就這樣一直走到奉天殿前,開路的太監宮女皆在兩旁散開,僅有顧盼君和徐妙錦兩人進入殿內。
    顧盼君在前,徐妙錦在前身後右側五尺處。
    入殿之後,兩人在正殿內中間站定,方徐徐向朱允熥行禮。
    太監拿出詔書,念道:
    “朕惟道原天地,乾始必賴乎坤成,化洽家邦,外治恒資乎內職,乃若宗廟之祀,禮重相成;德化之行,始於夫婦,既應符而作配,宜正位以居尊。”
    “谘爾顧氏,溫惠秉心,柔嘉表度,六行悉備。本淑慎以流徽,伣天祥定。”
    “茲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後。”
    “爾其祗承榮命,表正壼儀。”
    “恭儉以率宮和順,以膺多福。”
    “夫囯之本在家,允屬彝倫之重;上以厚率下,庶臻至理之隆,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
    顧盼君跪下謝恩,再走上前去,接受朝臣和百姓的祝賀。
    緊接著,朱允熥又令太監宣讀了立徐妙錦為貴妃的旨意。
    這與禮製並不完全相符。
    他原本以為禮部的官員,以及朝廷的大臣一定會極力反對。
    不料,朱允熥提出來之後,大臣們竟然都同意了。
    對於這些不是特別重要的禮儀程序,他們也不願意太過糾纏,弄得新皇不開心。
    就這樣,徐妙錦亦和顧盼君一般,接受了滿朝官員及三十萬百姓的祝賀。
    這般隆重的儀式,別說是貴妃了,恐怕很多皇後都比不上。
    待冊封皇後和貴妃的儀式結束後,朱允熥牽起顧盼君的手,兩人齊步自奉天殿內走出,登上了宮牆上的城樓。
    徐妙錦亦在身側跟隨。
    再往後方是百官。
    這時候,有資格一起登城樓的官員,就沒有之前那麽多了。
    隻有朝廷重臣,才能上樓。
    這也早早就定了名額,倒也不至於混亂。
    其他不能登樓的官員,皆在樓下觀看。
    外麵的百姓見到皇帝登城樓,刹時間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歡呼聲。
    緊接著,又是一通朝拜。
    這一次,並沒有嚴密的組織,顯得有幾分混亂。
    但百姓的激動興奮之色,卻是溢於言表。
    盡管遙遙望去,隻能看到皇帝陛下一道模糊的身影,具體的長相五官,都看不到真切,卻足以讓百姓們都興奮萬分了。
    特別是當朱允熥向百姓揮手的時候,更是將全場的氣氛調動到了最高點。
    轟!
    轟!
    轟!
    禮炮再響。
    閱兵正式開始。
    新軍士兵邁著整齊的步伐,手持長槍,組成一個個方隊,自城樓下方的大道上走過。
    軍容雄壯威武,動作整齊劃一,每個士兵都神情肅穆,目光堅定,仿若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前進,展現出軍隊無與倫比的氣勢和力量。
    朱允熥微微點頭。
    不愧是自己耗盡心血打造的新軍。
    光憑這股精氣神,就勝過原來的舊軍無數倍。
    城樓上,許多大臣亦皆流露出震驚之色。
    久聞新軍精銳,天下無雙。
    可那畢竟隻是傳說而已。
    即令此前看過新軍的將士,可那時新軍隻是隨意而走過,遠不如此際閱兵來得震撼。
    許多武將勳貴的臉色更是駭然無比。
    他們都是上過沙場之人,很清楚要將士兵訓練到這等程度,需要耗費的精力。
    而這樣的軍隊,一旦上戰場,又將爆發出何等可怕的威力!
    這是每一個武將夢寐以求的精銳之軍!
    何況他們手中還拿著大明最先進的火槍。
    至於來參加典禮的外國使臣,倭國皇室質子,草原部落的首領,以及南方蠻族派來的使節,更是一個個皆嚇得臉色蒼白。
    大明軍力,恐怖如斯,絕不能與之為敵啊!
    在閱兵典禮結束之後,他們便紛紛給國內、部落去信,言及大明軍威天下無雙,萬萬不可與大明作對。
    由此而產生的深遠影響,又是後話了。
    此際,廣場上的百姓,則是不斷發出陣陣的歡呼聲。
    作為金陵城之人,許多百姓沒少見過軍隊。
    但光是走一個隊列,都能走出如此氣勢的,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
    震撼,深深的震撼!
    難怪大明新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果然,光是氣勢,就足以稱霸天下了。
    除了一個個步兵方陣,閱兵式還別出心裁的安排了幾個方陣的炮兵。
    時至今日,新軍早已將火炮按不同的口徑,型號,進行分別裝備,在戰場上,更能形成交叉火力。
    那滾動前進的大炮,黑洞洞的炮口,也同樣給人帶來極度的震撼。
    新軍與原來舊軍,還真是截然不同。
    目睹這一支鐵軍,每個人都感到時代的浪潮撲麵而至。
    這與他們印象中的軍隊,完全不同。
    沒有大刀長矛,沒有弓箭盔甲。
    有的隻是火槍,火炮……以及無與倫比的衝天氣勢。
    但已多次見證過熱兵器威力,聽說過大明新軍輝煌戰績的人們,沒有誰再懷疑他們的戰力。
    更別說,光是眼前軍隊的氣勢,就已然證明了這一點。
    當一支支方陣士兵走到皇帝陛下的正下方時,敬軍禮,同時發出撕天般的怒吼聲。
    更是將大明新軍的凜凜殺氣,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
    閱兵式進行了將近一個時辰。
    待到閱兵結束時,已是中午時分。
    朱允熥旋即下旨:“女真三部,不服王化,屢犯我大明邊疆,殺我大明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朕正式宣布,大明天軍,遠征女真三部,犁庭掃穴,蕩平女真蠻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