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要插上大明王旗!

字數:12365   加入書籤

A+A-


    聞旨,徐輝祖、耿炳文等一眾武將勳貴,連忙整理儀容,走入禦書房內。
    外麵。
    眾臣如同炸鍋了一般,紛紛議論起來。
    剛才設立政務處的事,可謂是石破天驚。
    雖然大家早猜到新皇登基,必定是要革新吏治的。
    卻也沒有想到改的幅度會如此之大。
    政務處成立,從此朝堂不再隻有六部。
    整個權力架構完全改變。
    再加上地方上派駐巡撫和巡按,成立省治,統合三司,如此之大的變化,說是翻天覆地,亦不為過。
    許多大臣心裏早已盤算起來。
    新皇這一係列的變革,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朝堂上官員的職位數大大增加。
    自己或許能挪一挪位置,再上一個台階了。
    此際新皇再召武將勳貴進去,莫非又要征伐哪裏了嗎?
    可是,新皇昨日才向女真三部宣戰啊!
    眾人皆有些驚疑不定。
    唯獨剛才進去受封的楊榮,楊士奇等政務大臣,彼此對望了一眼,皆隱隱有了一些猜測。
    新皇讓他們處理政務,卻明言除軍國大事之外。
    此時再召武將勳貴,應該就是要商談軍國大事了。
    禦書房內。
    朱允熥的目光,緩緩從徐輝祖、耿炳文等一幹武將身上掃過。
    他對這些人並不陌生。
    此前在大明軍事學院,他們都曾拜朱允熥為師,聽過他上課,乃是他的學生。
    “當年皇爺爺設五軍都督府,作為大明的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
    “待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則各回衛所。”
    “如此一來,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將不專軍、軍不私將,以確保朝廷對軍隊的絕對掌控。”
    “皇爺爺天縱之才,千古一帝。這個製度,極為完美。”
    朱允熥頓了頓,接著道:“然各衛所之軍,長時間屯田,脫離戰事,已漸漸腐化變質。”
    “故朕還沒有登基時,便以儲君的身份,對衛所軍進行了裁撤和變革,並設置大明軍事學院,整編新軍。”
    “如今,新軍的規模已日益壯大。”
    “但原來的衛所規模龐大,雖經裁撤,數量仍然有不少。改革日後還要繼續推進。”
    “朕以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朝廷有文武之分。”
    “以文製武,此弱宋之根源。”
    “此前,朕在大明軍中推行雙主官製。”
    “但雙主官中的兩名主官,皆為武官。”
    “各軍如此,朝堂亦然。”
    “朕剛才已下旨,設政務處總攬政務。”
    “現決定撤五軍都督府,設軍務處,總管全國軍務。”
    “軍政分治,各司其職。”
    幾人聞言,又驚又喜,徐輝祖忙躬身問道:“陛下,卻不知這軍務處,與原來的五軍都督府,有何不同?”
    幾人皆同時望向朱允熥,這亦是他們心中的疑惑。
    朱允熥淡淡笑道:“朕不是說了嗎?軍務處總攬全國所有軍務,除接管原來五軍都督府的各項權力外,從前歸兵部所管的征伐,鎮戍,訓練,以後皆劃歸軍務處管。”
    “從前由吏部考核、升遷的將領,往後亦由軍務處商議,報朕審核批準,不再交付吏部。”
    “從此以後,大明朝廷文歸文,武歸武,互不挾製。”
    呼!
    呼!
    呼!
    幾名勳貴武將的呼吸聲,都明顯變得粗重起來。
    哪個武將願意文官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呢?
    但是,又有什麽辦法呢?
    朝廷的規製,就是以文製武。
    此前雖然五軍都督府掌管全國軍務,但隻有統兵之權,沒有調兵權。
    要調動軍隊,還需要兵部發印信。
    更重要,則是下麵各級軍官的升遷,任免,考核,論功……雖然都是由統兵的大將上報朝廷,可最後能不能通過,卻是由兵部和吏部的事務官討論決定。
    盡管大多數時候,兵部也罷,吏部也好,都會依照上報的名單行事,可有時候,也會被卡住,甚至是故意為難。
    對於他們這些有資格麵聖的高級軍官,兵部和吏部當然不會從中作梗。
    也不敢那樣行事。
    可對下麵的中低級軍官,便完全不一樣了。
    有些時候,有些將領明明軍功和資曆都熬夠了,可真正要升遷的時候,還要將領本人來京城活動活動,走走門路。
    對此,武將勳貴們雖然早已十分不滿,卻無計可施。
    畢竟,這是朝廷的規製。
    直白點的說,就是皇帝故意讓文官們來插手管武將,考核武將,以加強對軍隊的控製。
    如今聽到朱允熥說以後文歸文,武歸武,互不挾製,他們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徐輝祖卻是微微皺眉,道:“陛下就這麽放心,將軍權都交給武將嗎?不需要製衡嗎?那日後豈不是連兵部也要裁撤?”
    兵權非比其他。
    沒有一個皇帝會放心的將兵權都交給下屬的將領,而不做任何分權製衡。
    這等於是皇帝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統兵的將領了。
    曆史上敢這樣做的皇帝,恐怕也隻有劉禪一人。
    軍權全交給了諸葛亮。
    除此之外,便是皇帝早已被權臣架空,出於無奈。
    “軍務處統領全國軍務,而不是某一個武將統領全國軍務處。”
    朱允熥威嚴的聲音響起:“軍務處下麵,再設參謀處,吏官處,都察處,情報處,後勤處,武器處,訓練處,征兵和退役處,刑事處,法務處,審計處、機要處等各部門,分別負責軍隊的調動,官員的任免與考核等各項事務。”
    “凡軍人有不法事由,都察處負責都察,彈劾,刑事處逮捕審理,法務處審判,以軍法論處,與外麵的刑部,法部,都察院皆再無關係。”
    “兵部的職權,會進行調整。”
    “一是負責征募兵士。衛所製改革後,大明軍隊的兵士,將從民間征召,這需要地方官府來組織進行。”
    “兵部作為政務處的下屬部門,正好可以協調處理此類工作。”
    “二是負責統籌士兵和將領退役之後的安排。”
    “士兵退役,會視軍齡給予錢財補助,或在官府衙門安排差事。”
    “武將自軍中退出,則要麽致仕,要麽轉任文官,亦由兵部負責此項事務。”
    “三是負責協調軍隊與官府之間的關係,處理雙方的交叉事務。”
    “除了上述三項,若朕有特旨,可臨時再給兵部委派任務。”
    朱允熥心中早有了通盤的考慮。
    文歸文,武歸武。
    目的就如他前麵所說,術業有專攻,不能讓外行來指導內行。
    軍國大事,讓一群完全不懂軍事的文官指指點點,簡直就是開玩笑。
    另一方麵,軍政分開,隻有皇帝一人分治兩處,也可以互相製約,防止出現權臣。
    至於說將領專權,確定雙主官製後,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軍務處設立後,軍務處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軍事指揮機構。
    內部有完善的軍令軍政以及監督係統,彼此之間就能製約和平衡,而不會讓一人獨大。
    並不需要外界的官員再介入。
    況且,真要安排文官進入,也並非不可以。
    直接調入軍務處及其下屬部門工作,由文官轉為武官即可。
    隻是一旦調入,那人便從此脫離了文官係統,而成為了軍事係統中的一員。
    反過來,將領們退役,士兵退伍,也是一樣。
    從軍事係統,轉入文官體係。
    當然,兩者雖然分治,但軍務處與政務處,地方駐軍與地方官府,總還是要互相聯絡的。
    在很多事情上,也需要雙方相互配合。
    這就是兵部的用處了。
    不僅僅是朝廷要有兵部,各行省也要有相應的部門機構,專門負責征兵,安排退役將士,處理與駐軍的聯絡事宜等。
    “臣明白了。”徐輝祖恭聲道:“陛下聖明,臣以為如此設置甚好。”
    其他武將勳貴更是一個喜笑顏開。
    他們是從心底裏討厭有文官對自己指手畫腳。
    此前沒有辦法,隻能強忍著。
    如今陛下讓文武分治,豈有不高興的道理。
    朱允熥目光掃過,嘴角微微上翹。
    他很清楚這些人心裏的想法。
    武將與文官,性格脾氣秉性,皆相差很遠。
    大多數人都是彼此看對方不慣。
    武將覺得文官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無用書生。
    文官則認為武將都是粗鄙不堪的野蠻武夫。
    用文官挾製武將,表麵上看起來很美,可實際上,由於彼此之間的相互厭惡,反而經常性的壞事。
    武將們偏要和文官對著幹。
    文官也經常故意為難武將。
    真到了打仗的時候,往往會因此而遺誤戰機。
    類似的教訓,多得數不清。
    以後由武將組成軍務處,統率指揮全軍,至少這種彼此故意為難的情況,會大大減少。
    下麵的中低階將領,知道是帶自己的大將下的命令,而不是文官係統的命令,也會更加堅決的服從。
    文官們有各自不同的山頭。
    武將們又何嚐不是呢?
    直接用不同山頭的武將相互製衡就行了。
    何況,武將要起兵造反,或發動兵變,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自己必須在軍中帶兵,要親自掌控。
    可一旦成為軍務大臣,要在金陵城內辦公,便遠離了一線軍隊和士兵。
    如此一來,反而杜絕了他們利用手中兵權,發起兵變的可能。
    參謀處負責製定作戰計劃,發布調兵令。
    吏官處負責對軍中將領進行考核,升遷任免。
    都察處專門糾察不法將領。
    又有刑事,法務,審計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對軍隊的監管。
    機要處則主要是保證軍令的嚴密性以及上下暢通。
    如今普通地方官員的一般奏章,已經直接走郵傳部郵傳係統郵送至京城,讓官員上奏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在朱允熥看來,雖然朝廷對郵傳部的管製極嚴,可將近乎所有的通訊,全部交給郵傳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雖然他相信郵傳部不會也不敢背叛大明。
    畢竟,郵傳部隻是一個普通行政部門,而非暴力機關,本身也沒有謀反的能力。
    可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就算作為一個整體的郵傳部是絕對忠心的,可也不能保證每一個郵傳部的官員都是忠心的。
    萬一出了一個不顧一切的瘋子,又剛好是郵傳部某地的負責官員,他再利用手中的職權,切斷通信……哪怕隻是切斷極短一段時間,都有可能給大明帶來難以承受的損失。
    軍國大事,非比其他。
    後世的現代軍隊,也都是通過多條鏈路,多種方式來保證通信暢通,而不是指望單一的通信方式和通訊鏈路。
    機要處便是專門負責在大明的軍事係統中傳遞軍事情報和命令的機關。
    事實上,往後地方派出巡撫巡按等大員,地方上重要的奏章,仍然會走原來的奏報係統。
    隻不過,奏報係統的規模大減,僅維持最小的規模。。
    情報處則是軍方的情報機關。
    情報係統是很忌諱全部都交給一個機關執行的。
    雖然姚廣孝的大明情報局已經運轉得極好了,但朱允熥還是打算在軍事係統內,再另設一個情報處。
    如此一來,萬一姚廣孝的大明情報局安插在別國,在海外某一地區的情報係統被人發現,遭到破壞,大明的情報消息,仍不至因此而中斷。
    何況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渠道打探情報,相互對照,來從錯綜複雜的消息中,判斷消息的真假,本就是情報係統的基本操作。
    軍事情報係統同樣也有對內的功能。
    主要是監控白蓮教餘孽等“反賊”的動向。
    包括追查可能與他們勾結的軍事將領。
    若發現有地方官員也在其中,則上報軍務處,再由軍務處移交政務處進行處置
    諸如此類,各司其職。
    軍事係統內部自成體係,但沒有誰能一人獨掌大權。
    重要的事務,最終還是要由他這個皇帝來決定。
    朱允熥又道:“軍務大臣,暫且便由梁國公藍玉、宋國公馮勝、大將朱能、張輔、還有你們五個擔任。”
    “不在京之人,隻領軍務大臣之名,不負責軍務處的具體事務。”
    “凡軍務大臣,授一品銜。”
    “封爵不在此列。”
    “外遇其他官員,其禮遇以一品銜論,不以爵位論,以示文武平等。”
    “遇軍國大事,軍務大臣可上書與朕言事。”
    “朕有決斷者,軍務處隻可領旨遵照執行,不得再有異議。”
    “其他朕交付處置之軍國大事,軍務處方可自行決斷。”
    武將和文官不一樣。
    位高權重的文官,都是京官。
    地方上如今還是三司分治,新設立的巡撫巡按尚未派出,沒有哪一個能稱得上是朝廷大員。
    可武將需要出去統兵,在外麵的,反而有不少是官階極高的武將。
    若不將他們封為軍務大臣,恐怕這些人會很不滿。
    但他們不在京,隻領一個虛銜,不管實務,卻是天經地義之事。
    如此一來,一旦他們統兵結束,回京以後,也就很好安排。
    故而朱允熥很是大方地將馮勝都封了軍務大臣。
    雖然知道這個家夥經常與周王秘密商議,或已早有異心。
    但沒關係。
    將他封為軍務大臣,反而可以讓他名正言順的留在京城,讓他遠離軍隊,在實際奪了他兵權。
    畢竟,在朱允熥的設計中,軍務處實際上就是一個跪聽聖旨的機構。
    隻有朱允熥不管的軍務,軍務處才能自行決斷。
    而且,軍務處運作起來,具體的事宜,還要通過下轄的各個處去執行。
    真正有實權的,反而是下麵的處。
    就如同政務處下屬的各部一樣。
    這便很方便朱允熥將大明軍事學院的學員調入軍務處的各處負責主事,牢牢控製軍隊係統。
    這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
    武將為國征戰,立了戰功之後,大多封有爵位。
    理論上,隻要有公侯之類的爵位在身,即使是文官裏麵的一品大員,在路上遇到他們,也要下轎行禮。
    但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封建社會也不是處處都嚴格按照禮製規定來的。
    特別是襲爵的勳貴子弟,很多還沒有在朝廷內任職,沒有任何職權,隻有一個空頭爵位。
    哪怕是公爵這樣的高等爵位,遇到一個管事的低品文官,也會想辦法討好巴結對方。
    反過來,文官們根本不會向這些隻有虛銜,而無實權的公侯行禮。
    說白了,等級是虛的,職務才是實打實的。
    文官節製武將是係統性的。
    哪怕是開國之初,體係架構上的設計也是如此。
    哪怕藍玉這樣的武將,對於一般的文官,固然是不屑一顧。
    但對劉伯溫、宋濂這類重要的文官,還是會以平禮待之。
    既然這樣,還不如幹脆直接廢了那套有名無實的特殊禮遇。
    要不然,文武分治後,武將覺得自己從此再也不歸文官們管了,恐怕立即就要尾巴翹到天上,倚仗身份,處處要求文官向自己行禮,甚至卷起袖子,掄起拳頭打人。
    這群人的脾氣秉性,便是如此。
    朱允熥可是太清楚了。
    所以,先做了預防。
    軍務處不論,下麵各等爵位自然亦是如此。
    文歸文,武歸武,彼此平行,各論各的。
    文官們的心理,也會相對平衡一些。
    不能管武將了,但也不能讓武將騎到自己頭上來吧?
    當然,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涉及到重要的國策,朱允熥還是會召集政務處和軍務處的官員,一起商量,以便通盤考慮。
    “臣等領旨,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徐輝祖、耿炳文等人連忙跪下謝恩。
    朱允熥微微點頭,道:“平身吧。”
    “軍務處從今日起,即刻運作。”
    “辦公的衙門,朕已經定好了,就在皇宮裏麵。”
    “政務處在西,軍務處在東。”
    “朕對你們寄以厚望,還望諸卿莫要負朕。”
    幾人又連忙再磕頭:“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望,誓死效忠陛下。”
    他們幾個雖然皆是勳貴,地位尊貴。
    但如今沒有領兵,皆在家賦閑。
    現在皇帝讓他們領軍務處,成為軍務大臣,無疑是極大的重用。
    幾人皆是興奮萬分,摩拳擦掌,欲要大幹一場。
    “好!”朱允熥從龍椅上站了起來,道:“朕成立軍務處,是因為接下來,大明就要征戰天下,討伐四方。”
    “朕為天子,既有司掌大明之權,亦有教化蠻夷之責,此亦大明臣民之責。”
    “大明,將成為天底下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蠻夷百姓世代不通教化,生活水深火熱,痛苦不堪,我大明有責任去教化他們,解救他們。”
    “軍務處成立後,要立即整備軍務,製定對外作戰的詳細戰略。”
    “朕要讓大明的天軍踏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讓蠻夷百姓,無不沐浴我大明天恩。”
    “從今往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要插上我大明的王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