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午朝

字數:3611   加入書籤

A+A-




    魏國宮城。
    宮闕間的回廊外,花草樹木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發青蔥茂盛,被宦官引著去議政殿參加午朝的楊溥轉頭看了一眼外麵熾烈的陽光,想起那封昨天送到京城的戰報,感覺籠罩在整個帝國上空讓人窒息的烏雲,終於是如同春季的陰雨一般,徹底過去了。
    這讓他的心情好了許多,連因為接連不斷的忙碌,越來越差的身子都重新充滿了一些活力。
    成為帝國首輔的這半年其實並不好過,以前不在這個位置的時候,他總是覺得張懷仁那個縫補匠做事太過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大氣,可真等到自己坐上這個位置,才明白原來有時候縫縫補補比推倒重建更需要勇氣與耐心。
    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講一個天分,楊溥許多年前就知道自己讀書不算出彩,要不然也不會一開始考科舉就落第,後來在官場沉浮半生,他覺得自己施政和為官都還算是可圈可點,但拿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主導著整個帝國方向的權力時,又漸漸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也許還是因為他想做的事太多,也許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不適合這種已經快走到盡頭的王朝。
    道理他都很懂,他知道現在的大魏需要什麽,需要的是春風細雨來讓所有人喘一口氣,需要妥協需要讓步,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些不會被他人理解的事情。
    但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想要在執政的過程中完成那些遠大的目標,他從來不自詡為什麽正大光明的人物,他做官時手腳也不幹淨,他可以為了達成目標用盡所有手段,比起讓萬千百姓日子比之前過得更好一點,他更希望自己執政時能收複河套與燕雲十六州,完成大魏開國以來沒有人完成的事業。
    而不是像張懷仁那樣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死在這個位置上,甚至死後還要被拉出來鞭屍,沒人知道他為這個帝國付出了什麽,百姓們也不知道曾經有個人在內閣為了他們的生計勞累到吐血都顧不上。
    這麽一看,自己和張懷仁的確是差得太遠了,他那樣的人,才是行走在光明裏的。
    走過一個轉角,楊溥停住腳步,他遙望著遠處依稀可見的太極殿,那是帝國的中樞,是百官上朝的地方,自己在這剩下的短短幾年,或者十幾年時間裏,能做到些什麽呢?
    他沉默了很久,突然很悲觀地意識到大概之後的那些年,無論他想或是不想,都隻會在內閣批著折子,努力維係著朝堂的平穩,試圖讓國庫充盈,吏治清明,卻根本沒有時間去實現自己第一次穿上官袍時,所想的那些事情--就像當初的張懷仁一樣。
    這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過於終於有了完成理想的力量,卻沒了做成事業的時間與精力吧。
    他這麽想著,蒼老的臉上溝壑更深了些,然而過了片刻,那些代表著歲月的紋路卻又鬆緩開來。
    這麽看來,原來一切都早已在冥冥中注定,當年被貶江南,遇見顧懷,有了一層父子關係,如今自己在京城處理政務,維係朝堂,他在北方收複失地,與遼國戰,一切的一切,都是命運對於自己的饋贈。
    親兒子去了遠方做個平凡的地方官員,幹兒子繼承了自己的理想激流勇進,自己還有什麽好不甘心的呢?
    “閣老...閣老?”
    宦官疑惑的呼喚聲響起,楊溥回過神,那份失落與欣慰再次埋在了心底,他平靜地點了點頭:“走吧。”
    轉進了議政殿,除了有事務在身的幾位尚書,其他重臣都已經到了,這些時日天天開午朝,眾人也都習慣了這種議事的鬆散氛圍,所以見到楊溥進來,到了的幾人也隻是微微點頭致意,等到楊溥在一處坐下,剛剛斷掉的低聲議論便又再次響起。
    又過了片刻,珠簾輕響,年輕的魏皇走了進來,他的臉上同樣寫滿了疲憊,微微擺手示意眾人不用多禮,喝了口茶緩解了批改大量奏折的疲勞後,見到臉上都掛著喜色的諸位重臣,他也輕輕笑了起來。
    今日的午朝應該不會再有其他政務需要議論了,河間被收複,河北再次成為完整疆土的消息,已經足夠所有人高興上很長一段時間。
    兵部尚書主動起身,再次念起了戰報,比起之前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的簡略版本,現在念出來的要詳細得多,幾個真正意義上執掌著這個帝國的人安靜地聽著,想象著那條黃河支流的兩岸,爆發的那場慘烈至極的廝殺,饒是他們沒有親眼看到,而且已經知道了結果,也不由微微放慢了呼吸。
    “...四月二十七,魏軍收複河間,萬餘遼人突圍成功,返回了邊境,靖北伯傳令繼續北上作戰,後麵雖然還會有零星的戰鬥,但防線推到容城、歸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是靖北伯奏章的原話。”
    兵部尚書收起戰報,輕歎道:“將士們不容易。”
    “是啊,多少年了?這等大戰換作以往,隻會有魏人慘敗這種結局,我實在沒有想到,有一天這樣的局勢會徹底反過來...幾萬遼人盡殉黃河,那個場麵一定很壯觀。”內閣次輔李仁開口。
    兵部尚書微微搖頭:“還是不要太樂觀,這一戰是不可複製的,要想有穩當贏過遼人的資本,還需要時間。”
    “無論如何,經此一戰,邊境的心腹大患總算是解決了,”李仁微微點頭,“後方可以緩一緩。”
    “但必要的輸送還是得有的,河間地域幾乎成了白地,又耽誤了春耕,如果不想生亂,接下來壓力還是很大,”坐在上首的魏皇搖頭道,“加快恢複漕運的速度,河北太過缺糧,走陸路損耗太大。”
    戶部尚書點頭應下,隨即又問道:“靖北伯上書請求遷民入河東,眼下也隻有京東東路那邊能想想辦法,可遷多了難免影響地方,遷少了又不能緩解河東局勢,是不是應該讓百官共議此事?”
    話音落下,眾人都麵露難色,這個時代人是一切的根本,大量遷徙百姓很有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不好反應,必須得慎之又慎,一般的封疆大吏根本不敢開這個口,可河東已經被打成了那個鬼樣子,那裏又直麵遼人,不遷民過去怎麽發展得起來?
    其實顧懷估計也想不到,這件事他也就是隨口一提,畢竟大量遷民是會動搖根基的,不過也就是為了被拒絕後在其他方麵好開口而已,卻這麽引起天子和重臣的重視,隻能說他還是低估了穩定的河北對於朝廷的吸引力。
    眾人各執己見,議論了許久也拿不定主意,最後還是趙軒歎了口氣,說道:“這件事...朕給顧懷寫封密旨,就不拿在朝堂上說了,錢糧擠一擠還是能往河北運一些,人隻能靠他自己想辦法了。”
    幾位重臣同時鬆了口氣,緊接著又議論起其他關於河北的後續事宜,幾乎已經是在竭盡全力解決河北的困難,雖然後方現在也是個四處漏風的破房子,但也是想盡辦法來給河北提供一些便利,跟自己不過了也要讓顧懷過好一點差不太多。
    等到種種舉措暫時敲定,已經過了整整一個時辰,宦官們換上茶,幾位重臣隱晦地對過視線,都知道接下來又是一場重頭戲。
    他們一起看向上首,揉了揉眉心的趙軒抿了口茶,開始了這個話題:
    “那麽,議一議封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