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我大明民哀多於民悅!

字數:3651   加入書籤

A+A-


    “夠了!”
    朱元璋拂袖,已是怒發衝冠。
    他已經很久沒被人這麽指著鼻子罵了。
    朱標被朱元璋的聲音嚇得身子一抖,隻是眼中閃過一抹果決,咬牙道:“不夠,兒臣今天要把心中所有的不快一口氣說完,不然兒臣擔心,兒臣今後恐再也沒有膽量說出來了。”
    “兒臣還要說!”
    “父皇為嚴明律法,在《大明律》之上,又頒布了《大誥》,而且還用《大誥》來訓誡百官,隻是兒臣現在很疑惑,我大明究竟是《大誥》重要,還是《大明律》重要,父皇一邊不斷給兒臣立規矩,一邊又在不斷破壞規矩。”
    “父皇讓兒臣想遵守那個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
    “但規矩越來越多,還層層加碼,又何嚐不是在破壞規矩?”
    “如今的大明律法已是形同虛設,百官在父皇的要求下,都必須熟記《大誥》,但我大明不是當以《大明律》為主嗎?大明的官員本就政事繁雜,還要掏空心思去背《大誥》,那讓他們有多少時間去記《大明律》,連《大明律》都記不住,還能指望他們能用《大明律》稟告辦事?”
    “最終豈不是《大誥》替代了《大明律》?”
    “但《大誥》是父皇用來告誡百官的,不是用來告誡百姓的,百姓本就愚昧無知,哪裏懂這麽多道理,他們一天隻為填飽自己肚子,這一番折騰下來,百姓對父皇的《大誥》,隻有怨念跟罵聲,沒有誇讚。”
    “另外,大明的俸祿同樣也太低了。”
    “兒臣知道。”
    “父皇不想多征稅。”
    “想讓百姓能盡可能的過上日子,但事實並沒有按父皇所想,田稅不多,各種苛捐雜稅,從來沒少,而大明的官員因為俸祿低,自然要取‘銀’於民,最終這‘節省’下來的錢糧,還是交上去了。”
    “關鍵朝廷還‘一無所知’。”
    “父皇對經濟措施,同樣是一塌糊塗。”
    “大肆的頒布大明寶鈔,父皇雖說這是發給官員的,最終官員又讓百姓買單,而朝廷並不收大明寶鈔,最終這些大明寶鈔就淪為了一堆廢紙,然百姓卻隻能望著這一堆廢紙欲哭無淚,因為他們的錢糧都被這些廢紙替換掉了,但他們還要交稅,還要納糧,還要去服役,百姓越來越困苦。”
    “兒臣已記不得誰給父皇提的建議了。”
    “隻是兒臣如今還記得當時那些士人的嘴臉。”
    “說這大明寶鈔就是一堆廢紙,朝廷用一堆廢紙,換來了白花花的銀子,還說是無本萬利的事,對朝廷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還能不斷充實國本,兒臣當時也深以為然。”
    “但現在兒臣琢磨出味來了。”
    “大明寶鈔是發下去了,但哪裏落到了官吏手中,不全都落到百姓手中嗎?百姓本就生活艱難,哪裏承受得住這種盤剝,最終豈不是又要落得賣兒賣女,或者賣田賣地的下場。”
    “這不是讓我大明重蹈元代覆轍嗎?”
    “提出建議的士人”
    “其心可誅!”
    “而且兒臣若是沒記錯,元代時,就曾幾次換鈔,最終導致天下沸反盈天,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若非如此,大元恐還不會這麽容易衰亡,我大明如今卻是更甚。”
    “元代的至元寶鈔尚且是能流通的,隻是越來越不值錢,但我大明的寶鈔卻是廢紙一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大明難道當真就不吸取一丁點教訓?”
    “還有如今的大明官員,庸官當道,父皇經過幾次清洗朝堂,將原本的朝廷官員,都殺了個大半,也殺得奉天殿是血流成河,而父皇擔心從地方提拔上來的官員不可靠,因而多是從翰林院、國子監等地方錄用,但這些書生,之前全都埋頭讀書,根本就不通政治,他們參與政事,看似是一板一眼。”
    “實則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兒臣處理政事這麽久,尚且是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唯恐處理出了差池,讓天下百姓受苦,然這些新晉升的官員,一個個可謂是老氣橫秋,指點江山,但實際全都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
    “說起來是頭頭是道,真的落到實處是問題遍地。”
    “他們幫助父皇處理再多政事,也終沒有親自去到地方了解實情,也根本體會不到民間疾苦,眼中隻有自己的壯誌豪情,父皇一再要求官員要務實,但大明的這些官員,連腳都沒有沾過泥土,又怎麽可能務得了實。”
    “就靠幾本聖賢書就能治好國?”
    “兒臣不覺得。”
    “這些人出出主意還行,讓他們切身實地做事,大多數都是不行的,學的東西終是飄著的,而且這些官員跟地方沒有太多交集,他們的話,對地方約束力很小,全靠朝廷威望。”
    “若是有朝一日,朝廷勢微,那豈不是意味著,大明恐會政令不出應天府?”
    “現在的大明,就像是有兩個朝廷,一個是應天府的小朝廷,另一個是應天府之外的大朝廷,父皇本意是小朝廷駕馭大朝廷,但大朝廷的實力未免太強了,而且朝廷根本就沒有做到行之有效的監管。”
    “兒臣驚恐啊。”
    “在父皇眼中,大明是欣欣向榮。”
    “但在兒臣眼中,大明是滿目瘡痍,觸目驚心。”
    “私法高於國法,朝廷不如現管,地方疏離中央,民哀多於民悅。”
    “我大明立國才二十年不到啊。”
    “兒臣怕啊。”
    “父皇為天下付出了這麽多,但以兒臣這微薄之能,哪裏能承擔得起父皇的重托?兒臣的身子本就單薄,讓兒臣沿著父皇的道路向前,兒臣實在是做不到,也有心無力。”
    “父皇設計的這套製度,終究隻適合父皇,並不適合兒臣。”
    “也並不適合大明的後世帝王。”
    “兒臣也給父皇交個心,若兒臣還是儲君,若兒臣還能活到上位,兒臣繼位後,一定會大改天下的,讓大明的製度漸漸趨於製度化、規範化,不至於太過勞心勞力,而且會用更合理的方式加強對天下的控製。”
    “讓權力真正的集於國府!”
    “而非是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