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羊到底是什麽?(3)

字數:4935   加入書籤

A+A-


    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呼出。
    重複幾次後,我終於平複了情緒。這時,沃德伯爵開口說道:
    “合同上添加的部分,隻用了普通墨水。臣認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暗示。”
    希萊爾·費切納常年出入宮廷,大概率知道皇宮中存有驗證文件的魔法道具。若她想徹底掩蓋篡改痕跡,完全可以使用“血誓墨水”,可她沒有這麽做——這說明她故意留下破綻,想讓我們看穿真相,進而與她當麵解決此事。
    “她特意添加這部分內容,還親自帶著合同前來,就是想表達‘願意與朕協商解決’的態度。”
    對已故的前任皇帝而言,願意無條件贈予私人財產的人,極有可能是他的情人。
    第六任皇帝(前任皇帝的父親)在登基前就以風流聞名,他的兒子有同樣的傾向,也並非不可能。
    想通這一點,就能理解希萊爾為何能避開守衛,突然出現在皇宮——她必定知曉皇宮的秘密通道。
    “你們是通過緊急逃生通道進來的吧?”
    這座宮殿裏肯定設有多條緊急通道,她們二人無疑是利用了其中一條潛入。
    “朕知道皇宮存在漏洞,本以為已盡數封堵,沒想到還是百密一疏……是朕太大意了。”
    “陛下,即便封堵了所有入口,以金羊公司的能力,也可能強行突破,目前暫無萬全之策。”
    為了抹殺前任皇帝與希萊爾的私情,有人暗中提議:幹脆承認“這份合同真實有效”。
    即便合同內容存在矛盾,隻要朕與金羊公司都認可它,它就能成為“既定事實”。這本質上是掩蓋真相,但對帝國而言,這無疑是最有利的選擇——希萊爾顯然也明白這一點。
    即便在這個世界,平民與貴族有染也並非光彩事,更何況是皇帝與平民女子私通,一旦曝光,必將引發巨大醜聞。
    然而,這份合同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希萊爾的金羊公司不僅願意掩蓋醜聞,還承諾歸還雙倍的金銀幣。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但商人從不做虧本買賣,事情絕不會這麽簡單。
    “這份合同或許還隱含著‘道歉’——為支持蒂納貝聯盟獨立、分裂本可成為皇室助力的中立派係而道歉。”蒂莫娜說道。
    聽到這話,我不禁自嘲地笑了笑:“啊,沒錯……這才是關鍵。”
    最初,我以為即便拿不回前皇的私人財產也無妨——
    若金羊公司沒有現金,大可以要求他們用物資賠償,比如將銷往其他大陸的武器捐給帝國;
    還可以要求他們提供船隻,甚至派遣艦隊支援帝國進攻阿基卡爾;
    最重要的是,我本可以借此索要金羊公司掌握的情報——那些關於其他大陸的海岸線地圖、國家分布、戰爭狀態、資源儲備、可進口物資數量,以及金羊公司的基地位置與規模等信息,價值無可估量。
    “前皇私人財產被盜”本是爭取賠償、獲取情報的絕佳切入點。
    但現在看來,主動權並不在我們手中。
    希萊爾提出歸還雙倍資金,看似彌補了帝國的損失,實則相當於一筆無息貸款,直接堵死了我們“索要額外補償”的可能。
    更何況,我與蒂納貝聯盟的中立貴族本就無合作關係,“指責金羊公司分裂中立派係”這張牌根本站不住腳,反倒像是無理指控。如今她拿出巨額資金,實則是想讓我“閉嘴”,不再追究過往之事。
    直白地說,這新增的100萬枚大金幣與100萬枚大銀幣,首先填補了帝國的資金缺口,卻也讓我們失去了談判的籌碼。
    顯然,希萊爾不願交出情報——作為商人,她比誰都清楚情報的價值。
    對負債累累、急需資金的帝國而言,金羊公司的財力如同救命稻草,極具誘惑力。
    “這一步,我們落了下風。”我無奈地說道。
    希萊爾那副看似憨厚的態度與語氣……難道是在模仿我?
    “想讓帝國就此妥協,絕無可能。”
    我本想通過施壓,逐步掌控金羊公司,獲取所需情報,可第一步就已失敗。她用金錢堵住了所有談判缺口——若再開口索要基地位置、大陸地圖等信息,要麽會被徹底拒絕,要麽就得付出遠超預期的代價。
    目前,帝國根本拿不出與之匹配的籌碼。
    當然,我們可以嚐試用武力逼迫,但無法真正削弱金羊公司——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海外基地在哪裏,即便將其在本土的勢力清除,他們也能逃到海外,保住核心力量。
    更何況,帝國當前政治局勢本就不穩定,若與金羊公司徹底交惡,他們極有可能用雄厚財力拉攏鄰國,對帝國形成包圍——那將是一場噩夢。
    然而,取消談判同樣不可取。對資金短缺的帝國來說,金羊公司的財力至關重要,值得冒險一試。
    “我們必須做出妥協,這是唯一的選擇。”
    強行逼迫行不通,那就隻能建立類似聯盟的平等合作關係。對一個大國而言,將貿易公司視為平等夥伴,或許會被視為“軟弱”,但眼下別無他法——金羊公司的財力,已讓它擁有了與帝國平等對話的資本。
    “200萬枚帝國金幣與200萬枚帝國銀幣……即便對金羊公司來說,這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吧?”蒂莫娜說道。
    我歎了口氣,回應道:“但願如此。”
    貨幣的價值本就不是固定的,會隨發行方實力與國家局勢大幅波動,這與當今世界的情況並無二致。
    而此次提及的“帝國硬幣”,是邦古達特帝國成立以來發行的、成分與規格相對統一的貨幣統稱。
    帝國鑄幣的曆史可追溯至洛泰爾帝國,其前四任皇帝時期發行的硬幣,至今仍是貨幣體係的基準。
    我個人認為,吉爾斯王朝能長期穩定統治,原因之一便是嚴格控製了錢幣中金銀的含量比例。這些刻有皇帝頭像的硬幣,價值穩定,被廣泛用於與鄰國的貿易,最終幫助洛泰爾帝國建立了對鄰國的影響力。
    然而,吉爾斯王朝末期,為緩解財政危機,皇帝下令“重新鑄幣”,降低錢幣的金銀含量,這也成為王朝滅亡的誘因之一。
    所謂“重新鑄幣”,舉個例子:若此前發行的金幣含金量接近100%,重新鑄幣後,將含金量降至50%,這樣一來,原本鑄造1枚金幣的黃金,就能鑄造2枚——多出來的1枚,直接歸入皇室金庫。表麵上看,發行的貨幣越多,皇室財富就越多。
    但這有一個前提:必須讓“含金量50%的新金幣”與“含金量100%的舊金幣”按同等價值流通,否則便無利潤可言。
    為實現這一點,推行重新鑄幣的皇帝會向全國施壓,要求民眾認可新金幣的麵值。可若皇帝權力衰弱,這種施壓便會失效——吉爾斯王朝末期便是如此。隨著財政日益緊張,錢幣含金量一降再降,最終失去民眾信任,不再被視為“合法貨幣”,皇室也徹底失去了資金來源。
    後來的王朝也重蹈覆轍:初期發行的硬幣規格嚴格,末期為挽救財政,再次推行“重新鑄幣”,最終同樣因失去信任而失敗。
    直到紅衣主教皇帝建立邦古達特帝國,才重新發行了與洛泰爾帝國硬幣成分相同的新貨幣,即“帝國硬幣”。它分為四種:大金幣、小金幣、大銀幣、小銀幣,兌換比例為1枚大金幣=4枚小金幣=4枚大銀幣=40枚小銀幣。
    這種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據聞,一名木匠按合同工作三天,包三餐、住宿,每晚還能獲得一杯啤酒,報酬僅為1枚小金幣。
    若換算成前世的貨幣,因物價體係與社會環境差異過大,根本無法精準換算——畢竟,不同時代的勞動風險與生命價值,本就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這樣的物價水平隻是近幾十年的情況。近來,前首相與前禮部尚書強迫民眾使用含金量極低的“勞爾金幣”與“阿基卡爾銀幣”,導致成色足的“帝國硬幣”價值飆升。如今,一名普通工匠想賺取1枚帝國小金幣,可能需要工作兩周。
    換句話說,200萬枚帝國金幣與200萬枚帝國銀幣,對當前的帝國而言,無疑是一筆巨額財富。
    但這筆錢,仍遠不足以償還帝國累積的債務。
    即便如此,有了這筆資金,我們至少能支撐著渡過這場內戰。
    商人的每一筆投入,都要求回報。
    沃德伯爵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我們別無選擇,隻能暫時忽略潛在風險。
    “就這樣定了,我們需要這筆錢。”
    當然,我們也不會無條件接受——平等合作,才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底線。
    “走吧,我們回到覲見廳,重新開始談判。”
    這一次,不再是單方麵的施壓,而是平等的博弈。或許,這才是與金羊公司打交道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