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汪直回鄉,權力的滋味
字數:6758 加入書籤
當年汪直的父親是死在海上的,可以說是屍骨無存,給汪直留下的隻有他那些平日裏穿的衣物,這些衣物汪直一直隨身帶著,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光宗耀祖之後,能帶著這些衣物衣錦還鄉,為父親立一個衣冠塚。
汪直的老家在南直隸徽州府歙縣,汪直原名王直,後來從軍之後,雲瑾給他改了個名字,叫汪直,不過王直的身份也保留了,這次汪直回鄉,自然用的是王直這個名字。
王家在歙縣原本是個很富庶的家族,但汪直五六歲的時候,王家家道中落了,汪直父子連飯都吃不上了,原本汪直還有個娃娃親,家道中落之前,那家人算是高攀的。
但王家家道中落之後,這家人生怕被汪直父子連累,第一時間找到汪直父子,讓他們簽了退婚書。
彼時汪直年齡還小,還不懂被逼著退婚有多麽屈辱,但汪直的爹懂,所以他沒臉在歙縣繼續待下去了,帶著汪直遠走他鄉,並且一直和汪直說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汪直的爹也是衝著這方麵努力地,即便是去當海盜,也隻是想賺到足夠多的錢,好帶著汪直衣錦還鄉,好好把當年丟的臉掙回來。
可惜他死在了海上,注定是回不去了。
但汪直卻記住了自己父親的囑托,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也是汪直為何對光宗耀祖如此執著的原因。
如今汪直做到了,成為了大明的封號將軍,在歙縣這麽個小地方,別說是封號將軍了,就算是縣太爺,都是天一樣的存在,汪直這個封號將軍榮歸故裏,整個歙縣都震動了。
對於汪直如今的身份地位,汪直的爹恐怕做夢都沒想過,想都不敢想,但汪直卻是切切實實的實現了。
汪直騎著汗血寶馬,前麵有錦衣衛開道,後麵也有錦衣衛護送著皇帝賞賜給他的財物,以及周楚給他的那些字畫,還有汪直從東瀛帶回來的一百多萬兩白銀。
原本這些白銀汪直還不敢明目張膽地帶回來,但林廌卻不以為然,說我們為大明為陛下輸送了多少白銀?才拿了這麽一點點,陛下知道了,反而會覺得你忠心,對你更加放心,你如果一點都不拿,陛下反而不放心。
林廌其實是沒有這麽高的政治覺悟的,林廌每次回京,都會第一時間去拜訪周楚,周楚言語之間對他多有囑咐,這話其實是周楚對他說的。
“你們在東瀛,撈點銀子沒什麽,隻要不是太多,東瀛天高皇帝遠的,你們要是表現的一點撈錢的想法都沒有,陛下反而要擔心了。”
周楚之所以這麽說,就是想用白銀堵住林廌和齊良那未成長起來的野心。
不然的話,他們幾個守著銀山,自己卻是拿不到一點,時間長了,心裏肯定是不平衡的,與其如此,周楚倒不如讓他們直接拿。
汪直幾人也是極有分寸的,或者說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拿的夠多了。
像汪直,即便是王家之前春秋鼎盛的時候,整個王家滿打滿算也不過兩三萬兩銀子罷了,現在汪直拿了這麽多,心中都覺得愧對大明,愧對陛下,陛下甚至還特地派了錦衣衛幫自己護送這些白銀,汪直越想越覺得自己不是個玩意。
一路上,汪直一直在暗暗發誓,將來定為陛下,為周大人盡死。
汪直的白銀當初在天津碼頭並沒有動,而是從天津碼頭直接走水路運送到了南直隸離歙縣最近的碼頭,等汪直到了之後,帶著錦衣衛去取的。
對於汪直的這些錢財,嘉靖特意囑咐過,甚至還特地安排了錦衣衛看管著,生怕有人動了歪心思。
這點錢,如今的嘉靖是看不上的,這些年,汪直從東瀛為大明運送的白銀,嘉靖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可以說是海量的,倘若將這些白銀盡數投入大明的市場之中,白銀將會大大貶值。
所以嘉靖沒有這麽做,而是將這些白銀的一大部分存入了皇家銀行的庫房之中,剩下的一小部分入了國庫,還有一小部分入了嘉靖自己的內帑。
這些年這些白銀通過皇家銀行如同細水長流一般,慢慢的流入市場,原本大明市麵上,銅錢的持有量遠超過同價值的白銀,但通過這些年皇家銀行的運行,如今大明市麵上,銅錢和白銀的持有量基本上持平了,如此才是一個相對健康的金融體係。
至於剩下的白銀,嘉靖按照周楚的說法,不必急著流入到市麵上去,而是通過皇家銀行,一點一點將這些白銀融入到整個大明的金融體係之中。
這些年,汪直將近數萬東瀛人全部抓了去挖礦,大明的數萬將士,近一半都用來監工了,一個大明將士可以監督十幾個東瀛人,在不計較東瀛人死活的情況下,挖礦的進度相當快。
當然,汪直也明白圍三缺一的道理,為了防止這些東瀛人造反,汪直也不會把他們逼的太急了,不至於讓他們餓死,至於挖礦死於礦難的,那都是意外。
剩下的將士,則在汪直的帶領下,不斷地從本州島往外擴張,不過兵力有限,擴張的範圍也很有限,主要是以本州島為根基。
之後汪直和東瀛的那些大名建立起了貿易往來,原本大明的那些走私集團就和東瀛的大名們一直有著交易往來,但自從這些人被周楚打掉之後,交易就斷了,大名們斷了這麽大的一個財路,自然是無比著急,得知汪直是代表大明來和他們交易的,這些大名一個個喜出望外。
不過如今的情況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汪直全權代表大明,做的是壟斷生意,而東瀛的大名想和汪直做生意的有很多,定價權完全在汪直這邊。
汪直按照周楚的安排,將貨物的價格抬高到了原本的三倍左右,即便如此,那些大名仍然如同見了血的鯊魚一般,蜂擁而至。
大明的貨物永遠都是緊俏品,即便價格再貴,也不愁沒人買,東瀛最不缺的就是白銀,如一個豆青瓷碗,之前他們用相當於一百文錢的白銀從大明商人手中買一個,然後賣給東瀛百姓的時候,會加價十倍,甚至更多。
這一點,周楚是清楚的,所以才讓汪直提價到原本的三倍,即便進價是原本的三倍,東瀛的這些大名們仍然可以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汪直和他們交易,要的不隻是白銀,還有糧食,畢竟無論是這數萬大軍,亦或是挖礦的那些東瀛人,都需要糧食。
汪直不是沒想過讓自己的人開船去安南那邊買糧食,會便宜很多,但有這個時間,這些船用來和東瀛做生意或者運送白銀,會賺的更多,用這些船去東南亞運糧食,對汪直他們而言,是得不償失的。
如今大明的海商,凡是來東瀛做生意的,都要通過汪直這裏,所有的貨物賣給汪直,價格比原本要高兩成左右,汪直反手一賣,賺的是海量的。
那些動了歪心思的海商,想要繞過汪直和東瀛人直接交易的,其他海商都容不下,因為如今的局麵對所有海商都有利,汪直定的價格比原來的價格要高,沒人希望有人亂來擾亂市場,讓價格再次降到原本的水平。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他們各自為戰之後,東瀛就會徹底淪為買方市場,他們就失去了定價權,這是所有在東瀛做生意的海商都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這些海商一旦發現有人走私,就會直接向汪直舉報,一經發現,這些人的下場都會很慘,在東瀛,汪直有先斬後奏的權限,一旦發現走私的,汪直就會將這些人直接殺了,震懾其他海商。
.....
汪直如此大的排場,別說歙縣了,就連徽州府的知府,以及一眾官員都得到了消息,紛紛前來迎接汪直榮歸故裏。
一時之間,整個徽州府的官員幾乎都出現在了小小的歙縣。
“下官恭迎都指揮使大人回鄉。”
徽州府知府帶著一眾官員,眼看著汪直來到眾人麵前,恭敬道。
汪直的官職是都指揮使,從二品,論官職比林鹿以及雲瑾低了一個等級,畢竟林鹿和雲瑾是嘉靖親封的大將軍,汪直隻是個封號將軍,其中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徽州府的知府隻是個正四品的官員,雖說武將和同等級的文官相比,地位低了很多,但汪直和一般的武將可不同,這是皇帝最近親封的封號將軍,聖寵正隆,徽州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實際上汪直回鄉的消息,正是嘉靖讓人通知下來的,讓徽州府的官員做好迎接工作,為的就是給汪直做足排場。
嘉靖太清楚汪直需要的是什麽了。
汪直坐在馬上,看著下麵對自己神情恭敬的一眾官員,一時之間有些恍惚,曾幾何時,這些對他而言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現在一個個都對自己低眉順目的。
在汪直的印象之中,別說這些官老爺了,就算是官府的那些胥吏,一個個都是凶神惡煞的,當年汪直沒有身份的時候,被那些官府的胥吏追的慌忙逃竄。
汪直從未想過有一天,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會對自己這般恭順。
直到此刻,汪直才真正體會到了權勢那讓人迷醉的感覺。
汪直翻身下馬,來到一眾官員麵前。
“諸位不必多禮,本將駐守東瀛多年,多年未歸鄉,沒想到驚動了諸位。”
汪直還禮道。
“大人哪裏的話?大人榮歸故裏,我等自然是要恭迎的,我等為大人準備了酒宴,為大人接風洗塵。”
徽州知府說道。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汪直從未感覺如此美妙,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徽州的這些官老爺,會給自己接風洗塵,在京城,麵對嘉靖,麵對周楚的時候,汪直還沒有直觀的感受到權勢給他帶來的好處,現在算是徹底感受到了。
這也是嘉靖想要的結果,嘉靖就是要汪直沉迷於權勢給他帶來的感覺,嘉靖就是要讓汪直明白,隻有在大明為官,才能讓他有這種感覺,其他的,哪怕在東瀛自立為王又如何呢?東瀛沒人認識汪直,也沒有汪直的同鄉,更沒有大明的官員,即便是自立為王,其中的感受也天差地別。
旁邊那些被官府的胥吏以及錦衣衛擋在外麵的百姓,看著汪直如此大的排場一個個都議論紛紛。
“這是誰啊,這麽大的排場,這些官老爺我都不認識,隻認識縣太爺,縣太爺都排不上號。”
其中一個百姓看著眼前的一幕,瞠目結舌道。
在歙縣這種小地方,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大的場麵。
“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我表兄在縣衙當差,他和我說過,這位是咱們大明的鎮倭將軍,鎮守東瀛的大人物,老家就是咱們歙縣的,別說是縣太爺了,你們看知府老爺又怎麽樣?還不是得點頭哈腰的?”
旁邊一個穿著華服的年輕人滿臉得意道。
“將軍?我們歙縣豈不是出了個大人物?”
旁邊的百姓驚呼道。
“那可不?這位將軍姓王,是咱們歙縣王家之人,就是十多年前敗落的那個王家。”
華服年輕人繼續說道。
關於汪直的身份,並不是什麽秘密,如果汪直的身份還保密的話,就談不上衣錦還鄉了。
“王家?這位將軍不會叫王直吧?”
其中一個百姓忍不住說道。
“大膽,王大人的名諱豈是你可以直呼的?”
一旁的一個胥吏聽到這話,厲聲喝道。
那人聽到這話,急忙抽了自己幾個嘴巴子。
“小的有眼不識泰山,小的知錯。”
胥吏見這人這麽識趣,也就沒再追究。
“還真是王大人,王大人的事我是知道的,當年王家敗落,王大人原本有個娃娃親的,被人退了親,王大人的父親帶著他遠走他鄉,自此杳無音訊,沒想到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如今成了這麽大的官老爺。”
此人看著旁邊其他人滿是求知的眼神,忍不住說道。
“也不知道是誰瞎了狗眼,居然敢向王家退婚。”
周圍的百姓聽到這話,有人幸災樂禍道。
所有人都清楚,這家人要倒黴了,即便是汪直不和他們計較,下麵這些官員為了討好汪直,也不會放過這家人。
以後這家人在歙縣的日子,恐怕是舉步維艱了。
“如今王大人功成名就,榮歸故裏,這家人要是知道的話,恐怕腸子都得悔青了。”
另一個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