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歲月靜好

字數:3124   加入書籤

A+A-


    姨婆停下彈奏,笑著說:“就是瞎彈彈,讓你見笑了。快進來坐,喝碗糖水。”
    李奶奶走進院子,坐在石凳上,喝著糖水,聽著琴聲和歌聲,臉上滿是笑容:“好久沒這麽熱鬧了,以前巷子裏的老鄰居,經常聚在一起唱歌、聊天,現在大家都忙著自己的事,難得這麽開心。”
    阿二從徐佳瑩腳邊走到李奶奶身邊,用腦袋蹭著她的手,李奶奶笑著摸了摸它的頭:“阿二現在越來越乖了,多虧了你們,不然它還不知道要遭多少罪。”
    徐佳瑩彎腰抱起阿二,繼續跟著琴聲哼唱,阿二在她懷裏,閉上眼睛,一副享受的模樣。
    蘇木拿出手機,將這溫馨的瞬間拍了下來。
    照片裏,姨婆坐在藤椅上彈琵琶,陽光灑在她的銀發上,泛著柔和的光澤,徐佳瑩抱著阿二,嘴角帶著笑容,輕聲哼唱。
    李奶奶坐在石凳上,手中捧著糖水碗,眼神溫柔。
    他還錄了一段視頻,視頻裏,琵琶聲、歌聲、貓叫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悅耳。
    姨婆彈累了,放下琵琶,喝了一口李奶奶帶來的綠豆糖水。
    “好久沒這麽開心了,”姨婆笑著說,“以前和你外婆一起彈琵琶,她彈得比我好太多了,她彈《十麵埋伏》時,琴聲激昂,讓人聽得心都跟著跳。今天彈給你們聽,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和你外婆一起坐在院子裏彈琵琶的日子。”
    徐佳瑩握著姨婆的手,她的手有些粗糙,卻很溫暖,輕聲說:“姨婆,以後我們經常一起彈琵琶、唱歌,好不好?我還要學彈琵琶,以後我彈,你唱。”
    姨婆點點頭,眼眶有些濕潤,緊緊握住徐佳瑩的手。
    天色漸漸暗下來,李奶奶站起身,說:“時間不早了,我該回去了。今天真是謝謝你們,讓我聽了這麽好聽的音樂會,這糖水喝著都比平時甜。”
    她走後,蘇木收拾好手機,徐佳瑩抱著阿二,姨婆坐在藤椅上,三人靜靜地看著夕陽落下,月亮升起。
    院子裏很安靜,隻有風吹過海棠樹葉的“沙沙”聲,還有阿二輕微的呼嚕聲。
    “以後每年來蘇州,我們都要這樣,”徐佳瑩輕聲說,“穿著旗袍,彈著琵琶,唱著歌,還有阿二陪著。”
    蘇木點點頭,輕輕握住她的手,傳來她的溫度。姨婆看著兩人,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月光淌過海棠樹梢,在青石板路上織出細碎的銀紋,徐佳瑩淡青色旗袍的下擺掃過石凳,蘭草繡片的銀線與月光交織,泛著柔和的光澤。
    阿二從她懷裏跳下來,輕巧地落在琵琶旁,尾巴有一下沒一下地掃過琴身,發出“沙沙”的細微聲響。
    “這小家夥倒是會找舒服地方,”姨婆笑著起身,小心翼翼地將琵琶抱回琴盒,“明天你李奶奶說要送些新蒸的豬油米糕來,正好配著早茶吃。”
    蘇木伸手搬起石凳,指尖觸到白日陽光殘留的餘溫,輕聲應道:“正好我明天想把院子角落的雜草清理一下,那些薔薇藤都快爬進窗戶,連采光都受影響了。”
    次日清晨,徐佳瑩剛將米糕切成小塊,擺上青花盤,院門外就傳來清脆的門鈴聲。
    姨婆擦著手快步迎出去,很快,熟悉的爽朗笑聲就飄進了院子:“阿妹,好幾年沒見,你這院子的海棠還是這麽豔!當年我就說,這棵樹選的位置好,采光足,肯定能長得旺。”
    徐佳瑩探頭看去,隻見一位穿著駝色雙麵呢風衣、戴著珍珠項鏈的老人,正挽著姨婆的胳膊走進來。老人鬢角雖染著霜色,卻梳得一絲不苟,鼻梁上架著一副細框眼鏡,眼神清亮,渾身透著書卷氣。
    “這是你方姨,”姨婆拉著老人的手,向徐佳瑩介紹,“以前在上海複旦大學教中國傳統文化,可是咱們家最有學問的人。當年你媽媽考大學,還是方姨幫忙輔導的英語呢。”
    方教授笑著握住徐佳瑩的手,目光落在她的旗袍上,眼底泛起讚歎:“這老繡片選得好,蘭草紋清雅,雲紋靈動,配著淡青色真絲,把江南女子的溫婉都襯出來了。現在年輕人能沉下心穿旗袍,還懂老繡片的,可不多見了。”
    說話間,蘇木端著剛泡好的碧螺春走過來。
    他手中的白瓷茶杯,杯身上印著淺淡的蘭草紋,正是之前在古玩市場淘來的老物件。
    方教授看到茶杯,眼睛一亮,湊近仔細打量:“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宜興國營瓷廠的老茶器吧?我家也有一套同款,杯底是不是印著‘宜興瓷廠’的紅字款?”
    蘇木點點頭,將茶杯遞給她:“方姨好眼光,這確實是宜興瓷廠的老物件,之前在雙塔古玩市場淘到的。”
    兩人就著茶器,從江南茶文化聊起。
    方教授抿了一口碧螺春,輕聲說:“江南的茶,講究‘鮮爽’,就像碧螺春,衝泡時水溫不能太高,八十度正好,才能泡出它的蘭花香。你們做木槿傳媒,要是做茶文化相關的內容,就得把這些細節拍出來,讓觀眾不僅看到茶,還能懂茶。”
    提到木槿傳媒正在推進的古鎮文化IP開發項目,方教授忽然坐直身體,從隨身的帆布包裏拿出一本泛黃的筆記本。
    筆記本封麵印著“複旦大學”的字樣,裏麵密密麻麻記滿了筆記。“你們做的IP開發,不能隻停留在表麵的風景拍攝,比如拍烏鎮,不能隻拍小橋流水,要挖深文化根脈。”
    她翻開筆記本,指著其中一頁,“比如烏鎮的藍印花布,你們不僅要拍工匠的製作過程,還要梳理它的紋樣寓意,哪些是婚慶用的‘喜字纏枝紋’,哪些是孩童衣物上的‘長命鎖紋’,哪些是老人壽衣上的‘鬆鶴延年紋’。”
    “把這些紋樣背後的故事融進短視頻,再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設計成文創產品,才能讓年輕人真正喜歡,真正傳承。”
    蘇木連忙拿出手機,打開備忘錄,認真記錄著方教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