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種子
字數:3075 加入書籤
方教授又補充道:“我認識幾位研究非遺文化的學者,下周他們正好來蘇州參加‘江南非遺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我幫你引薦,你們可以聊聊如何把學術研究轉化成大眾能看懂、能接受的內容。”
“比如讓學者用通俗的語言,講解藍印花布紋樣的曆史,再結合你們拍攝的工匠製作視頻,形成係列內容,傳播力肯定更強。”
聊到正午,陽光透過海棠樹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方教授起身告辭,臨走前拍著蘇木的肩膀說:“你這年輕人沉得住氣,做文化產業就得有這份耐心和敬畏心。現在很多人做文化IP,隻想著快速變現,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內涵,這樣是走不遠的。以後遇到難題,隨時給我打電話,我雖然退休了,但人脈還在。”
蘇木連忙道謝,將方教授送到巷口,看著她的身影消失在青石板路的盡頭。
回到院子,蘇木看著角落瘋長的爬山虎。
藤蔓已經纏上了窗台,幾片葉子甚至伸進了屋裏,原本種在西側的月季,因為長得過於密集,葉片發黃,開花也少了,還有院門口的桂花樹,枝條雜亂,影響了整體的美觀。
他轉身回屋,翻出之前從烏鎮帶來的園藝工具,修枝剪、小鏟子、耙子,還有一卷麻繩。
“今天正好把院子重新規劃一下,省得這些植物再亂長,”他挽起袖子,對徐佳瑩說,“你幫我遞遞工具,咱們先從修剪月季開始。”
徐佳瑩搬來小板凳,坐在一旁,看著蘇木拿起修枝剪,小心翼翼地修剪月季。
他先剪掉發黃的葉片和枯萎的花苞,再將過於密集的枝條疏剪開來,“月季喜陽,枝條太密,通風不好,容易生病蟲害。疏剪之後,陽光能照到每一根枝條,明年開花肯定更多。”
他一邊剪,一邊給徐佳瑩講解,“你看這根枝條,已經長得超出花叢了,得剪掉,這樣才能保持整體的造型。還有這根,底部已經木質化了,留著沒用,也得剪。”
修剪完月季,蘇木又開始處理爬滿窗台的爬山虎。他先用耙子將藤蔓從牆上輕輕剝離,避免損壞牆麵,再用修枝剪剪掉過於雜亂的枝條,隻留下幾根主藤。
“爬山虎雖然能遮陰,但長得太亂,會影響窗戶采光,還容易招蚊子。留下主藤,讓它順著牆角爬,既好看,又不影響生活。”
“這些薔薇得搭個花架,”處理完爬山虎,蘇木指著纏在牆角的薔薇藤,“現在它們都往高處爬,枝條雜亂,開花少還容易招蟲。搭個拱形花架,讓它們順著花架爬,既能形成景觀,開花也會更集中。”
他騎著電動車,去社區五金店買了六根三米長的竹竿、一卷粗鐵絲和一把紮帶。
回到院子,他先在薔薇藤兩側,分別挖了三個半米深的坑,將竹竿埋進去,用泥土夯實,再將兩側的竹竿頂端彎曲,固定成拱形,用鐵絲綁緊,最後在拱形竹竿之間,橫向綁上細竹竿,形成一個完整的花架。
徐佳瑩幫忙遞著鐵絲和紮帶,看著原本雜亂的薔薇藤,被蘇木小心地牽引到花架上,一點點固定好。
“這樣一來,明年春天,薔薇就能爬滿花架,開花的時候,站在院子裏,就能看到一片花海了。”蘇木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臉上帶著期待。
接著,蘇木又開始移栽長得過於密集的吊蘭。
他從屋裏找出幾個閑置的花盆,裝滿從院子裏挖來的泥土,再將吊蘭從原盆中取出,輕輕分開叢生的植株,每三株種在一個花盆裏。
“這些吊蘭分盆種,放在窗台和石桌上,既能淨化空氣,又能點綴院子。”
他還在花盆邊緣,撒了一些從市場買來的太陽花種子,“太陽花好養活,開花顏色鮮豔,和吊蘭搭配在一起,好看。”
忙到傍晚,夕陽將天空染成橘紅色,院子已經煥然一新。
原本雜亂的角落被清理幹淨,拱形花架上纏繞著薔薇藤,石桌上擺放著幾盆吊蘭,院門口的桂花樹也被修剪出整齊的圓形造型,連青石板路上的雜草,都被蘇木用小鏟子清理得幹幹淨淨。
蘇木坐在石凳上,喝著徐佳瑩遞來的涼茶,忽然想起行李箱裏的臘梅種子。
那是離開烏鎮前,蘇錦特意塞給他的。
蘇錦說,這是她培育了三年的新品種臘梅,耐寒耐旱,花期長,開花時香氣濃鬱。
當時蘇錦還笑著說:“你把這些種子帶到蘇州,種在姨婆的院子裏,等開花了,就當是烏鎮的臘梅,去蘇州看你們了。”
蘇木連忙從屋裏拿出種子,那是一個小小的牛皮紙袋,上麵寫著“蘇錦培育臘梅種子”。他蹲在院子西側的空地上,用小鏟子挖了幾個十厘米深的坑,坑與坑之間間隔半米。
“這是蘇錦培育的臘梅種子,”他將種子輕輕放進坑裏,每個坑放兩粒,再蓋上薄土,用手輕輕壓實,“等春天發芽,冬天就能開花了。”
徐佳瑩蹲在他身邊,看著他認真的模樣,忍不住笑出聲:“你還真把烏鎮的種子帶來蘇州了,就怕它們不適應這裏的水土,不發芽怎麽辦。”
蘇木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著剛種下種子的土地,眼中滿是期待。
他伸手攬過徐佳瑩的肩膀,輕聲說:“盼著它們適應蘇州的水土!等開花了,咱們就能在蘇州的院子裏,聞到烏鎮臘梅的香味,到時候,咱們再把蘇錦接來,一起賞梅喝茶。”
姨婆端著剛煮好的綠豆湯走過來,看著煥然一新的院子,又看了看種下種子的土地,笑著說。
“還是年輕人手腳麻利,這院子現在看著舒心多了。以前總覺得亂,想收拾又沒力氣,現在好了,花架搭起來了,植物也修剪整齊了。等臘梅開花,咱們就在院子裏擺上桌椅,煮著碧螺春,賞著臘梅,再請方教授和李奶奶來坐坐,多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