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蘇繡
字數:3174 加入書籤
“姨婆,您教我蘇繡吧,我想把這些老技法學下來,不想讓它們就這麽藏在箱子裏。”
姨婆愣了一下,隨即眼眶微微發紅,她握住徐佳瑩的手,聲音帶著哽咽:“好啊,好啊,我還怕這些手藝沒人傳呢。從今天起,咱們每天下午在院子裏練,先從最基礎的針法學起,慢慢來,不著急。”
當天下午,姨婆就在石桌上支起一個一尺見方的小繡繃,繃上一塊柔軟的白色真絲布,又從青花瓷罐裏拿出幾縷淺灰色、墨綠色的絲線,放在白色的瓷碟裏。
“學蘇繡,第一步要學‘齊針’,這是所有針法的基礎,就像蓋房子要先打地基,地基不穩,後麵的繡活再好看也站不住。”
姨婆坐在藤椅上,拿起繡花針,用牙齒輕輕咬斷絲線,指尖靈巧地穿針引線。
她左手扶著繡繃,右手捏著針,絲線穿過布麵時幾乎沒有聲音,一針一線地繡出一條直線,針腳細密均勻,間距一致,方向整齊,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徐佳瑩學著姨婆的樣子,拿起繡花針。
可剛一穿針,絲線就打了個結,她笨拙地用手指解了半天,才把結解開,好不容易把針穿好,繡出的第一針又歪歪扭扭,針腳要麽擠在一起,要麽分得太開,直線繡成了曲線。
“別急,慢慢來,”姨婆耐心地幫她調整握針的姿勢,“右手捏針要輕,就像捏著一片羽毛,手腕要穩,不能晃;左手輕輕拉著絲線,力度要均勻,別太用力,不然真絲布會皺,也別太輕,不然針腳會鬆。”
蘇木搬來一張小凳坐在旁邊,主動承擔起整理絲線的活兒。
他把不同顏色的絲線分類放在瓷碟裏,按照姨婆的要求,把一縷縷絲線分成細絲,還幫徐佳瑩把打結的絲線剪斷,重新穿針。
陽光落在徐佳瑩的發梢,她微微蹙著眉,眼神緊緊盯著繡繃,連額角滲出的細汗都透著專注,偶爾繡錯了針,會輕輕咬著下唇,小心翼翼地把線拆了重新繡。
蘇木看著她的側臉,忽然覺得這樣的場景格外美好。
院子裏的海棠花輕輕搖曳,石桌上的繡繃泛著木質的光澤,徐佳瑩低頭刺繡的模樣,像極了舊時光裏的江南女子。
他悄悄拿起手機,按下快門,將這一幕定格。
石桌上的繡繃、散落的絲線、徐佳瑩認真的側臉,還有姨婆慈祥的笑容,都被包裹在暖黃的陽光裏,成了最珍貴的畫麵。
接下來的幾天,徐佳瑩每天下午都準時坐在院子裏學蘇繡。
從“齊針”到“套針”,她用了三天時間才掌握“套針”的漸變技巧,繡出的葉片終於有了深淺層次。
從“套針”到“打籽針”,她的手指被針紮破了好幾次,貼上創可貼繼續練,直到能繡出圓潤飽滿的籽珠。
一周後,她試著繡一朵小小的雛菊,用“散套針”繡花瓣,從淺黃到深黃的漸變自然流暢,用“打籽針”繡花蕊,顆顆籽珠整齊排列,雖然不如老繡片精致,卻也有了幾分蘇繡的韻味。
姨婆拿著她的作品,對著陽光看了又看,笑著說:“有天賦,比我當年學得快多了。我當年學繡雛菊,繡了半個月才像樣,你這才一周,就繡得有模有樣,再練陣子,就能在你的旗袍上繡圖案了。”
這天傍晚,姨婆在整理信箱時,收到了社區發來的彩色宣傳單。
周末要在活動中心舉辦茶藝活動,邀請居民參加,不僅有專業茶藝師講解茶文化,還能親手體驗泡茶。
“咱們一起去,”姨婆拿著宣傳單,興奮地對徐佳瑩和蘇木說,“正好讓你們學學怎麽泡江南的茶,以後家裏來了客人,也能露一手,不像現在,隻會用保溫杯泡茶葉。”
徐佳瑩笑著點頭,她早就想了解江南的茶文化,蘇木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機會,正好能收集一些茶文化的素材,為木槿傳媒的古鎮IP開發做準備。
周六上午九點,三人準時來到社區活動中心。
活動中心的大廳裏已經布置得古色古香,十幾張八仙桌整齊排列,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套完整的茶具。
宜興紫砂壺、景德鎮品茗杯、竹製茶荷、銀質茶針,還有碧螺春、龍井、白茶等幾種江南名茶。
一位穿著淡綠色茶服的茶藝師站在台前,手持麥克風,正在講解綠茶的衝泡方法:“衝泡碧螺春,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水溫控製在八十度左右,不能用沸水,不然會把茶葉燙熟,破壞它的香氣。”
“先往杯子裏加三分之一的水,再放入茶葉,輕輕搖晃杯子,讓茶葉充分浸潤,這叫‘洗茶’,然後再慢慢注滿水,茶葉會浮在水麵,慢慢舒展,像春天剛發芽的嫩芽,特別好看。”
徐佳瑩坐在桌前,按照茶藝師的步驟開始衝泡。
她先將玻璃杯洗淨,用熱水溫杯,再用茶勺舀出三克碧螺春,放入杯中,然後提起水壺,讓熱水沿著杯壁緩緩注入,水流細得像絲線。
茶葉在水中輕輕旋轉,漸漸舒展,嫩綠的葉片浮在水麵,茶湯清澈透亮,散發著淡淡的蘭花香。
“真好看,”徐佳瑩端起茶杯,放在鼻尖輕嗅,香氣清新淡雅,她輕輕抿了一口,鮮爽的滋味在口中散開,帶著一絲甘甜,“比平時用開水泡的茶好喝多了,一點都不澀。”
蘇木則被旁邊一桌的討論聲吸引。
一位穿著灰色中山裝、戴著金絲眼鏡的老人,正和幾位居民聊江南茶文化,他手裏拿著一本線裝書,書頁泛黃,上麵印著古代的茶畫。
“江南的茶,講究‘雅’,不隻是用來解渴的,更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比如明代的文徵明,就喜歡在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裏泡茶,邀三五好友,一邊品茶,一邊賞景,一邊寫詩,這就是‘茶禪一味’的境界。”
老人的聲音溫和,條理清晰,每一句話都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蘇木走過去,笑著打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