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竹影巷

字數:3168   加入書籤

A+A-


    阿二蜷在徐佳瑩腳邊,閉上眼睛,像是也在享受這寧靜的時刻,蘇木靠在藤椅上,翻看著白天在古琴坊拍的照片。
    有林師傅打磨木料的樣子,有半成品古琴的細節,還有徐佳瑩認真聽琴的側臉。
    徐佳瑩則拿著繡花針,開始繡蘭花的花瓣,指尖隨著琴聲的節奏輕輕移動,針腳細密而均勻。
    月光再次漫過小院,灑在石桌上的繡片、絲線和CD上,泛著溫柔的光。
    “等‘江南三絕’係列拍完,咱們就把視頻刻成光盤,送給林師傅、沈師傅他們,”徐佳瑩停下手中的針,輕聲說,“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手藝,會被更多人記住。”
    蘇木握住她的手,目光堅定:“會的,不僅會被記住,還會被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琴聲還在江南的夜色裏流淌,《高山流水》的餘韻繞著海棠樹梢打轉,將串燈的暖光暈成一片朦朧。
    阿二從徐佳瑩腳邊起身,毛茸茸的尾巴輕輕蹭了蹭她垂在膝頭的蘭草繡片,像是也聽出了絲線裏藏著的琴意。
    蘇木合上相冊,指尖還留著照片裏老杉木的粗糙質感,相冊邊緣的磨損痕跡,是這些天奔走記錄的印記。
    “等‘江南三絕’係列剪完,咱們把成片刻成光盤,不僅送林師傅和沈師傅,還要給陳教授和方姨各送一份,讓他們也看看這些老手藝的鮮活模樣。”
    徐佳瑩放下繡花針,將繡片小心疊進錦盒。
    這是姨婆年輕時用的首飾盒,紅絨布襯裏已經泛舊,卻正好襯得繡片愈發雅致:“對了,姨婆說要給方姨打電話,咱們明天一早就打吧,說不定還能從她那裏問出更多傳統工藝的門道。之前聽她說起過上海的老手藝,說不定還有咱們沒接觸過的寶貝。”
    姨婆坐在藤椅上,正用軟布擦拭那把銀製繡花針,聞言笑著點頭:“我跟方妹約好明早九點通話,她那個人消息靈通,肯定能給咱們指條新路。”
    次日清晨,陽光剛漫過院牆頭的青瓦,姨婆就撥通了方教授的電話。
    聽筒裏剛傳來“喂”的聲響,就被熟悉的笑聲打斷:“阿妹,我正想找你呢!我上海的老姐妹趙淑敏,以前在上海香料廠做調香師,專做傳統製香,退休後搬去蘇州城西住了。”
    “她手裏藏著不少民國時期的老香方,還有自己琢磨的江南特色香品,你們要是感興趣,我幫你們引薦,跟著學學製香,正好配你們的琴、繡、緙絲,湊齊‘琴棋書畫詩酒茶花香’的雅趣。”
    姨婆眼睛一亮,連忙拉過徐佳瑩和蘇木,讓他們也聽著:“太好啦!佳瑩和蘇木正想多了解些傳統手藝,這製香咱們隻在戲文裏聽過‘冷香丸’,還從沒見過真的怎麽做,正好讓孩子們開開眼界,也給他們的‘匠心日記’多添點內容。”
    方教授在電話那頭補充:“趙姨性子溫和,教人手把手的細致,你們帶著誠意去,她肯定願意教。我已經跟她說好了,你們今天下午過去就行,我把地址和電話發你微信上。”
    掛了電話,徐佳瑩立刻去收拾東西。
    她找出一塊幹淨的素色手帕,疊好放進包裏,又從衣櫃裏翻出一件淺杏色的棉麻衫:“穿得輕便些,學手藝方便。”
    蘇木則翻出筆記本,在“匠心日記”的待辦清單裏添上“傳統製香”四個字,還特意標注“帶相機,記錄香材處理、研粉、配香過程”。
    “製香需要帶什麽工具嗎?”徐佳瑩一邊往包裏塞水壺一邊問。姨婆從閣樓的樟木箱裏翻出一個舊布包,打開時一股淡淡的木質香撲麵而來,裏麵裹著三塊手指長的沉香木。
    “這是你外公年輕時從海南帶回來的,放了幾十年,香味更醇了。帶著去給趙姨看看,說不定能用得上。製香講究‘心誠’,工具倒不用多準備,趙姨做了一輩子香,家裏肯定什麽都有。”
    下午兩點,三人按照方教授給的地址,往城西的“竹影巷”走去。
    巷子兩側種滿了翠竹,陽光透過竹葉灑在青石板路上,碎成一片晃動的光斑。
    趙姨的家藏在巷子深處,院門上掛著一塊木質牌匾,上麵刻著“聞香居”三個字,字體清雅,還帶著淡淡的香樟味。
    輕輕推開木門,滿院的香氣撲麵而來。
    不是濃烈的香水味,而是混合著桂花、檀香、沉香的溫潤氣息,像是走進了一間藏著時光的香料鋪。
    一位穿著素色棉麻衫的老人正坐在石桌旁篩香粉,銀灰色的頭發挽成一個簡單的發髻,用一根木簪固定,手腕上戴著一隻溫潤的和田玉鐲,篩粉的動作輕柔得像在擺弄易碎的珍寶。
    聽到動靜,老人抬起頭,露出一雙明亮的眼睛,眼角的皺紋裏都透著溫和:“是張阿妹吧?快進來坐,方妹早就跟我打過招呼了。”
    “趙姨,好久不見,您還是這麽精神!”姨婆拉著徐佳瑩上前,“這是我的外孫女徐佳瑩,還有她先生蘇木,兩個孩子都喜歡傳統手藝,今天特意來跟您學做香。”
    趙姨放下手中的竹篩,笑著起身:“早就聽方妹提起你們,說你們在做傳統工藝傳承,難得年輕人有這份心。來,先嚐嚐我煮的香茶,解解路上的暑氣。”
    她引著眾人走進堂屋,屋裏的博古架上擺滿了各種瓷瓶、陶罐,每個容器上都貼著紅色的小標簽,寫著香材的名字和年份。
    桌上擺著一套青瓷茶具,茶杯裏飄著幾片幹桂花和陳皮,趙姨提起茶壺,緩緩注入熱水,茶湯很快變成淺金色,還沒喝就聞到了清甜的桂香。
    “這是用蘇州西山的金桂幹和三年的陳皮煮的,沒有放糖,喝著清潤,還能安神,”趙姨將茶杯遞給徐佳瑩,“你們學做香,首先要懂‘香的性子’,就像喝茶要懂茶的味道一樣,得先讓鼻子熟悉各種香氣。”
    徐佳瑩接過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桂香在口中散開,帶著陳皮的微苦,咽下後又有淡淡的回甘,果然清潤不膩。
    “真好喝,”她忍不住稱讚,“比外麵買的桂花茶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