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江南漢服
字數:3144 加入書籤
周慧連忙點頭,拿出手機把香丸拍下來,又對著研缽、香材拍了好幾張照片:“我要把這些都畫進設計圖裏,比如設計一套‘聞香係列’漢服,每一套對應一種香方,裙擺上繡香材的圖案,再配一個同款香丸的香囊,這樣一套漢服就是一個完整的‘江南意境’。”
徐佳瑩笑著補充:“還可以在漢服的領口繡上香方的文字,用小篆字體,既雅致又有文化感,別人問起時,還能講背後的香材故事。”
臨近中午,四人一起動手,把晾幹的香丸裝進小巧的錦囊裏。
這些錦囊是徐佳瑩之前用邊角料繡的,上麵繡著小小的蘭草、桂花圖案,正好用來裝香丸。
趙姨拿起一個錦囊,放在鼻尖輕嗅:“這樣的錦囊,不管是掛在漢服上,還是放在書房裏,都是極好的。你們把蘇繡、製香結合起來,這就是老手藝的新用法,比單純的香丸、繡品更有新意。”
午飯時,趙姨特意做了幾道江南特色菜。
清蒸白魚、響油鱔糊、桂花糖藕,還拿出自己泡的青梅酒。
幾人圍坐在桌前,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周慧說起烏鎮的藍印花布作坊,趙姨則分享了年輕時在香料廠的經曆,徐佳瑩和蘇木偶爾補充“匠心日記”的拍攝想法,氣氛熱鬧又溫馨。
“等你們的漢服設計好了,”趙姨說,“我給你們配專屬的香方,讓每一套漢服都有自己的‘味道’,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江南雅韻’。”
下午,周慧跟著徐佳瑩去了緙絲坊。
沈師傅正在織一塊蘭草紋的緙絲麵料,看到周慧帶來的漢服設計圖,立刻來了興趣:“用緙絲做漢服麵料好啊!緙絲耐用,又有質感,而且能織出精細的紋樣,比普通的錦緞更有特色。你看我這塊蘭草紋,要是做漢服的披帛,肯定好看。”
周慧指著設計圖上的齊胸襦裙:“沈師傅,我想在裙擺織上纏枝蓮紋,不用太複雜,簡單的線條就行,您覺得多久能織好?”
沈師傅算了算:“這樣的紋樣,每天織四個小時,大概要半個月才能織出一條裙擺的麵料。你們要是著急,我可以多安排兩個師傅一起織。”
離開緙絲坊時,周慧手裏拿著一小塊緙絲邊角料,興奮地對徐佳瑩說:“我現在靈感特別多!回去我就修改設計圖,把緙絲的紋樣、蘇繡的細節、香丸的味道都融進去,爭取下周出最終版,到時候咱們就可以找廠家打樣了。”
徐佳瑩點點頭:“等打樣出來,咱們去古琴坊,讓林師傅用古琴伴奏,拍一組漢服寫真,作為‘匠心日記’的封麵,肯定特別驚豔。”
回到姨婆小院,周慧立刻趴在石桌上修改設計圖,彩鉛在紙上快速劃過,原本簡單的漢服圖樣,漸漸多了緙絲的紋理、蘇繡的針腳、香囊的細節。
阿二蹲在她腳邊,偶爾用腦袋蹭蹭她的手臂,像是在為她加油。
姨婆端來一盤剛切好的西瓜,放在桌上:“別急著趕工,先吃點西瓜歇歇,做設計要慢慢來,才能出好作品。”
周慧拿起一塊西瓜,咬了一大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散開:“姨婆您放心,我肯定會把設計做好,不辜負這些好手藝。”
夕陽西下,餘暉將小院染成暖金色。周慧終於修改完設計圖,她舉起圖紙,對著夕陽看,圖紙上的漢服仿佛活了過來。
緙絲的披帛在風中飄動,蘇繡的蘭花在裙擺綻放,香囊在腰間輕輕搖晃,空氣中仿佛都飄著淡淡的香氣。
“太好了,”徐佳瑩看著圖紙,眼中滿是讚歎,“這就是咱們想要的江南漢服,既有傳統工藝的美,又有現代審美的簡約。”
蘇木拿起相機,對著設計圖拍了幾張照片:“我現在就把設計圖發給方姨和陳教授,讓他們提提意見,順便問問他們有沒有興趣參加咱們的漢服寫真拍攝。”
周慧笑著說:“要是方姨和陳教授願意參加,咱們可以讓方姨穿蘭草香的漢服,陳教授穿沉香屑的漢服,再配上林師傅的古琴,肯定特別有文化氛圍。”
夜色漸深,周慧躺在床上,翻看著白天拍的緙絲坊、香材、古琴坊的照片,嘴角一直帶著笑意。
她想起今天在趙姨家學製香時的專注,在緙絲坊看到沈師傅織緙絲時的震撼,在姨婆小院和徐佳瑩、蘇木討論設計時的熱鬧,忽然覺得,這次蘇州之行是她最正確的決定。
她不僅找到了漢服設計的靈感,更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認識了一群熱愛傳統、堅守匠心的人。
窗外,月光灑在臘梅的葉片上,葉片上的露珠泛著淡淡的光。
周慧輕輕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麵:在烏鎮的石橋上,穿著緙絲蘇繡漢服的女子,手持香囊,伴著古琴聲緩緩走過,橋下的烏篷船緩緩劃過,水麵泛起層層漣漪,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香丸氣息。
這是她心中的江南,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江南,也是她想要通過漢服設計傳遞給更多人的江南。
實現這個畫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找廠家打樣、協調手藝人合作、拍攝“匠心日記”、籌備烏鎮的體驗店……
但她一點都不著急,因為她知道,隻要帶著匠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終有一天,她心中的畫麵會變成現實,傳統工藝會以新的方式,在更多人的生活中綻放光彩。
翌日。
周慧在烏鎮石橋上勾勒的江南圖景還縈繞在心頭,晨光已悄悄漫過姨婆小院的青瓦,將石桌上那本攤開的漢服設計圖染成暖金色。
阿二踩著露水從院外跑回來,嘴裏叼著一片沾著晨霧的海棠葉,輕輕放在周慧的設計圖旁,像是在為這份靈感添上一筆自然的注腳。
周慧伸了個懶腰,指尖劃過圖紙上緙絲紋樣的線條,忽然想起蘇木昨晚說的話。
“明天要去文廟古籍市場碰碰運氣,說不定能找到講傳統工藝的老書”,便起身往堂屋走,想看看他準備得怎麽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