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淘書
字數:3209 加入書籤
推開堂屋門,正撞見蘇木往背包裏塞防潮紙和放大鏡。
“這麽早就要走?”周慧笑著問。
蘇木把一本線裝筆記本放進側袋,抬頭答道:“古籍市場得趕早,去晚了好東西都被挑走了。我聽說最近有人在賣民國時期的《蘇繡針法圖譜》,要是能找到,佳瑩學繡活肯定用得上。”
徐佳瑩端著剛煮好的豆漿從廚房出來,手裏還拿著兩個熱乎的肉包:“路上吃,別餓著。記得多拍點照片,要是遇到看不懂的古籍,也能回來問陳教授。”
蘇木接過早餐,把放大鏡塞進背包,又檢查了一遍錢包和手機,才匆匆往院外走,晨光在他身後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與青石板路上的露水痕跡交織在一起。
文廟古籍市場藏在蘇州老城區的巷子裏,穿過掛著紅燈籠的牌樓,就能看到成片的舊書攤。
攤位大多用木板搭成,上麵鋪著深藍色的粗布,整齊碼著泛黃的古籍、畫冊、手稿,空氣中彌漫著舊紙、油墨與樟腦的混合氣息。
蘇木剛走到第一個攤位前,就被一本封麵磨損的《江南工藝考》吸引。
深褐色的布麵封皮上,用燙金字體印著書名,書脊處貼著一張褪色的藏書票,上麵寫著“1952年版”。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裏麵夾著幾張手繪的緙絲織機草圖,線條細致,還標注著“經軸”“梭箱”的位置,墨跡雖有些暈染,卻依舊清晰可辨。
“老板,這本多少錢?”蘇木抬頭問。
攤主是個頭發花白的老人,正用軟布擦拭一本線裝書,聞言笑道:“小夥子懂行啊,這可是絕版書,裏麵記的都是老手藝的門道。你要是真心要,給兩百就行,算我便宜你。”
蘇木連忙掏出錢包,又怕直接用手碰書會留下指紋,特意從背包裏拿出手套戴上,才把書小心地放進鋪好防潮紙的袋子裏。
剛起身,就被旁邊攤位上一本藍布封皮的書吸引。
封麵上沒有書名,隻在右下角繡著一朵小小的蘭草,用的正是“虛實亂針繡”的技法,針腳細密得幾乎看不出痕跡。
“這本是《香譜輯要》,”攤主是個穿對襟衫的中年人,見他感興趣,便主動介紹,“裏麵記了二十多種江南古香方,還有製香工具的圖樣,是清朝道光年間的抄本。你看這書頁,用的是竹紙,保存得還算完好,就是最後幾頁有點蟲蛀。”
蘇木戴上放大鏡,仔細翻看,果然在書的末尾看到幾處細小的蟲蛀痕跡,但好在沒有傷到文字和圖樣。
“我要了,”他毫不猶豫地說,“您開個價。”
中年人想了想,報了個合理的價格,蘇木爽快地付錢,又用防潮紙把書裹好,放進背包裏,生怕不小心折壞了書頁。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裏,蘇木在市場裏轉了十幾家攤位,又淘到了三本寶貝。
一本民國時期的《古琴製作要義》,裏麵附著手繪的琴材挑選流程圖;一本1960年版的《藍印花布紋樣集》,收錄了上百種烏鎮、周莊的傳統紋樣;還有一本線裝的《繡娘傳》。
記錄了清末民初幾位蘇繡名家的生平與技藝傳承。背包漸漸鼓了起來,蘇木卻絲毫沒覺得累,反而越逛越興奮,直到市場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才想起該回去了。
走之前,他還在一家攤位上買了兩張老照片。
一張是1930年蘇州繡坊的場景,另一張是1950年緙絲工匠工作的畫麵,打算回去後送給沈師傅和姨婆做紀念。
回到小院時,徐佳瑩和周慧正坐在石桌旁整理繡品。
看到蘇木背著鼓鼓的背包回來,徐佳瑩連忙迎上去:“淘到好東西了?”
蘇木把背包放在石桌上,小心翼翼地拿出古籍,一本本擺在桌上:“你看,《蘇繡針法圖譜》雖然沒找到,但淘到了《江南工藝考》和《香譜輯要》,還有講古琴製作的書,以後咱們學手藝就有參考了。”
周慧拿起《藍印花布紋樣集》,翻到一頁印著“纏枝蓮紋”的圖樣,眼睛一亮:“這個紋樣正好能用到漢服設計上!比我之前畫的更有傳統韻味。”
姨婆湊過來,看著那本《繡娘傳》,手指輕輕拂過書頁:“這裏麵記的李繡娘,我小時候聽我母親提起過,她的‘百鳥朝鳳’繡屏,當年在蘇州可有名了,沒想到還能看到記錄她的書。”
正說著,方姨發來微信,說社區下周要舉辦“傳統文化義賣活動”,邀請他們捐些手工藝品,所得款項全部捐給當地的傳統文化保護項目,用於修複老手藝作坊和培養年輕傳承人。
“咱們捐繡品吧!”徐佳瑩立刻說,“我這段時間學蘇繡,做了不少小繡片、香囊,正好可以拿出來義賣,也讓更多人看到蘇繡的美。”
周慧也點頭:“我可以畫幾幅漢服設計圖,做成明信片捐出去,再附上手寫的工藝介紹,肯定有人喜歡。”
蘇木則提議:“咱們還可以把昨天做的香丸裝在小錦囊裏,配上一張香方卡片,這樣既有實用性,又能傳播製香文化。”
接下來的幾天,小院裏熱鬧非凡。徐佳瑩把這段時間做的繡品都找了出來。
有繡著蘭草的手帕、繡著雛菊的香囊、繡著江南水鄉的小繡片,還有一個用“打籽繡”做的蓮花掛件。
她坐在石桌旁,仔細檢查每一件繡品,把鬆動的線頭重新縫好,又用軟布輕輕擦拭,讓繡品看起來更鮮亮。
周慧則在房間裏畫明信片,每張明信片上都畫著不同款式的漢服,旁邊用娟秀的字跡寫著“此款漢服裙擺采用緙絲工藝,領口繡蘇繡蘭草紋,配‘雙花合香’香囊”,還在角落畫了一個小小的香丸圖案。
蘇木則負責包裝香丸,他把香丸裝進徐佳瑩繡的小錦囊裏,再放進一個印有古琴紋樣的紙盒裏,盒底附上一張手寫的香方。
“桂花二十克,茉莉十五克,沉香五克,蜂蜜少許,榆樹皮粉少許,傳統‘雙花合香’方,安神清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