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姑蘇韻
字數:3173 加入書籤
江源接過照片,仔細看著:“這個點子好!老照片能喚起人們的記憶,對比著拍更有衝擊力,也能讓觀眾感受到老手藝的生命力。”
回到小院時,姨婆已經做好了晚飯,看到江源和林曉雨,高興地說:“好久沒見你們了,快坐下吃飯,我做了你們愛吃的鬆鼠鱖魚和響油鱔糊。”
飯桌上,幾人繼續聊著接下來的計劃。
明天去趙姨家拍製香,後天去古琴坊拍調音,大後天去緙絲坊拍織作,還要抽時間去烏鎮看藍印花布作坊,為紀錄片和漢服設計收集更多素材。
姨婆聽著他們的計劃,笑著說:“你們年輕人有想法、有幹勁,能把老手藝傳下去,我們這些老人就放心了。以後有需要幫忙的,盡管跟我說。”
晚飯後,江源和林曉雨在小院裏參觀,看到石桌上的古籍和繡品,忍不住讚歎:“你們收集的這些資料太珍貴了,以後做傳統工藝研究都能用得上。”
周慧則拿出漢服設計圖,和林曉雨一起修改細節,兩人對著圖樣討論著麵料的顏色和紋樣的大小,時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蘇木和徐佳瑩坐在海棠樹下,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相視而笑。
從最初的臘梅種植,到後來的蘇繡、緙絲、古琴、製香,再到現在與江源、林曉雨的相遇,他們的傳承之路在不知不覺中,長出了新的枝丫,朝著更廣闊的方向生長。
月光漸漸爬上海棠樹梢,灑在石桌上的古籍和設計圖上,泛著柔和的光。
阿二蹲在眾人腳邊,偶爾抬起頭,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像是也在為這份熱鬧感到高興。
遠處傳來評彈藝人的最後一段唱詞,溫柔的曲調在夜色中回蕩……
月光漫過海棠樹梢的最後一縷銀輝還未消散,江源已經背著畫板站在姨婆小院的青石板上。
晨霧像一層薄紗,輕輕裹著白牆黛瓦,院西側的臘梅芽尖沾著細碎的露珠,在微光裏泛著淺綠的光,連青石板縫隙裏的青苔都透著濕潤的氣息。
他輕輕翻開畫板,昨晚用鉛筆勾勒的初稿上,平江路的石橋還隻有淡淡的輪廓,此刻卻想把這晨霧裏的江南,一筆一筆填進畫紙。
這是蘇州給的靈感,是那些藏在巷弄裏的緙絲梭聲、古琴餘韻,還有繡娘指尖的針腳,共同織成的溫柔。
“這麽早就在寫生?”徐佳瑩端著剛煮好的豆漿走出廚房,白瓷碗裏冒著熱氣,氤氳了眼前的晨霧。
看到江源專注的側臉,她下意識放輕了腳步,生怕驚擾了這份寧靜。
江源回頭笑了笑,筆尖在畫紙上頓了頓,顏料在晨光裏泛著細膩的光澤:“蘇州的晨霧留不住,太陽一出來就散了,得抓緊畫。你看這臘梅芽,沾著露水的樣子,像不像你上次沒繡完的蘭草尖?那針腳的弧度,和這芽尖的曲線幾乎一樣。”
徐佳瑩湊過去,鼻尖差點碰到畫紙。
果然,畫紙上的臘梅芽被江源用淡綠顏料勾勒得纖細靈動,晨霧則用淺藍顏料暈開,邊緣模糊得像蘇繡裏的“虛實亂針”,若隱若現。
“不如把趙姨家的竹篩也畫進去?”她忽然想起什麽,手指輕輕點了點畫紙的角落,“上次我們學製香時,竹篩裏的香丸在陽光下泛著淺黃的光,配著這晨霧,正好能體現‘香’與‘景’的融合,還能讓畫麵多些生活氣。”
江源眼睛一亮,立刻從顏料盒裏挑出一支淺黃畫筆,在畫紙角落添上一個小小的竹篩。
他先用細筆描出竹篩的紋路,再用點染的手法畫出香丸的輪廓,最後用白色顏料輕輕點上露水的反光。
“你這靈感來得太及時了!”他放下畫筆,滿意地看著畫麵,“之前總覺得畫麵少了點‘煙火氣’,加了這竹篩,就像把咱們這些天在趙姨家學製香的場景,都藏進畫裏了。”
正說著,林曉雨背著相機和三腳架趕來,帆布背包上掛著的相機鏈叮當作響。
看到畫紙上的場景,她立刻停下腳步,從背包裏掏出相機,裝上長焦鏡頭:“這晨霧太絕了!我要拍一組‘霧中姑蘇’的照片,和江源的畫配成係列,以後放進紀錄片的片頭,開頭用照片展示實景,再慢慢過渡到畫裏的意境,肯定特別有感染力。”
她蹲在青石板上,調整著相機參數,鏡頭對準臘梅芽,連露珠滾落的瞬間都想捕捉下來。
接下來的幾天,江源和林曉雨成了蘇州老城區的“常客”,足跡遍布平江路、山塘街、文廟巷,還有那些藏在深巷裏的手工作坊。
他們會在清晨五點就起床,趕在遊客還沒來之前去平江路的河邊寫生。
江源坐在石橋上,看著烏篷船劃過水麵,把船槳激起的漣漪用淡墨畫進畫紙,連水麵上漂浮的落葉都不放過。
林曉雨則站在河邊的柳樹下,用相機拍晨霧散開的過程,從濃到淡,每十分鍾拍一張,最後做成延時視頻,記錄下江南清晨的變化。
午後的緙絲坊裏,陽光透過天窗灑在織機上,沈師傅手中的梭子來回穿梭,金線在光線下泛著細碎的光。
江源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手裏拿著速寫本,仔細觀察著沈師傅的動作,手腕轉動的角度、手指捏梭子的力度、腳踩踏板的節奏,都被他用線條一一記錄下來。
“沈師傅,您織經線時,這根線要拉多緊啊?”他時不時提問,沈師傅便停下手中的活,耐心解釋:“經線要‘緊而不繃’,拉太緊要斷,太鬆織出來的緙絲不平整,就像你們畫畫,線條要有力氣,卻不能太硬。”
林曉雨則把相機架在織機旁,拍沈師傅織緙絲的特寫鏡頭。
她特意選了微距模式,鏡頭裏,梭子穿過經線的瞬間、絲線交織的紋理、沈師傅指尖的老繭,都清晰可見。
“這些細節太珍貴了,”她一邊拍一邊說,“很多人隻看到緙絲成品的美,卻不知道背後要付出這麽多功夫,我要把這些拍下來,讓觀眾知道每一件緙絲作品都來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