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 女紅
字數:3206 加入書籤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讚同。
沈師傅第一個舉手:“我負責寫緙絲的織作步驟,從選料到織機調試,再到梭子的用法,都寫得詳細點,讓想學的人能看懂。”
趙姨也說:“我把家裏的老香方都抄下來,每個香方都寫上配料、做法和適合的季節,再附上製香工具的照片。”
李奶奶則笑著說:“我教你們做更多蘇式點心,把做法都記下來,讓大家都能學會做。”
林師傅彈完最後一個音符,放下古琴說:“我可以寫古琴的保養知識,再推薦幾首適合初學者的曲子,讓更多人喜歡上古琴。”
周慧也說:“我負責設計書的封麵和排版,封麵用緙絲麵料,再繡上咱們所有人的手藝元素,讓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傳統工藝作品。”
徐佳瑩看著大家熱情的樣子,心裏滿是感動:“我負責整理蘇繡針法,把我學的‘齊針’‘打籽繡’‘虛實亂針’都寫下來,再配上繡品的照片。咱們一起努力,把這本書做好,讓更多人知道,江南的傳統工藝有多美。”
茶會一直持續到傍晚,夕陽把天空染成暖金色,海棠樹上的燈籠被點亮,柔和的燈光透過畫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客人們離開時,都帶著滿滿的收獲。
沈師傅帶走了江源畫的《緙絲坊記事》,趙姨拿走了周慧畫的漢服設計圖,李奶奶收下了徐佳瑩繡的蘭草手帕,林師傅則帶走了蘇木拍的古琴照片。
徐佳瑩站在院門口,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忽然覺得,這段時間的經曆就像一場美好的夢。
回到院子裏,她看著石桌上還沒收拾的茶具和點心,看著海棠樹上掛著的畫作,看著院西側已經長出兩片嫩葉的臘梅,忽然明白,“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堅持,而是一群人的守護。
那些藏在手藝裏的溫度,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那些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就像這臘梅芽一樣,在時光的滋養下,正慢慢長出新的枝丫,朝著更廣闊的未來生長。
江源和林曉雨收拾著畫作,忽然對徐佳瑩說:“等我們把紀錄片拍完,把‘江南傳統工藝集’編好,一定要再回蘇州。到時候臘梅應該開花了,我們要在院子裏再辦一場茶會,聽林師傅彈《梅花三弄》,吃你做的新點心,看周慧設計的漢服成品。”
徐佳瑩笑著點頭。
月光漫過海棠樹梢,將院中小桌上的青花瓷茶具鍍上一層溫潤銀輝,茶盞裏殘留的桂花烏龍還泛著淡金色光澤。
阿二舔完最後一點定勝糕碎屑,滿足地蜷在徐佳瑩腳邊,尾巴輕輕搭在她淡青色的旗袍下擺上,沉沉睡去。
遠處評彈藝人的唱腔漸漸消散在晚風裏,江源收起最後一幅《琴音繞巷》畫作時,忽然回頭笑著打趣。
“等臘梅開花,咱們的《江南傳統工藝集》也該裝訂成冊了,到時候封麵必須得讓佳瑩繡,用‘虛實亂針繡’繡上臘梅蘭草,才算真正的‘江南匠心之作’。”
徐佳瑩指尖摩挲著衣角繡著的蘭草紋,針腳細密的紋路裏還殘留著白天刺繡時的溫度,她笑著點頭。
“放心,我肯定好好跟著姨婆學女紅,到時候繡出最精致的封麵,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這話並非隨口應和,自從茶會上聽姨婆說起“女紅是江南女子安身立命的巧藝,一針一線都藏著生活的溫度”。
她就打定主意係統學習傳統女紅,不隻是之前接觸的蘇繡,還有縫補、漿洗、盤扣、裁剪這些承載著老輩人生活智慧的基礎技藝。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晨霧還未散盡,徐佳瑩就翻出姨婆珍藏在樟木箱裏的《女紅要略》。
這本書是民國時期的線裝本,書頁泛黃發脆,邊角被歲月磨得圓潤,裏麵用小楷毛筆寫滿了姨婆年輕時的學習注解。
“平針縫需勻,針腳半厘為宜”“盤扣繞線要緊,不然易散”等字跡雖有些褪色,卻依舊清晰可辨。
她坐在院子的石桌旁,就著晨光細細品讀,時不時用指尖順著書頁上的字跡劃過,仿佛在與年輕時的姨婆對話。
“學女紅,先得把‘針’和‘線’的性子摸透,就像學蘇繡要先懂絲線的粗細一樣。”
姨婆端著剛煮好的雞頭米甜羹走來,看到她專注的模樣,笑著將一個竹編針線笸籮放在石桌上。
這笸籮是姨婆出嫁時的陪嫁,竹編紋路細密規整,裏麵整齊碼著大小不一的鋼針、銀針。
粗針用來縫厚布,細針用來繡細活,各色絲線纏在竹製線軸上,從正紅、靛藍到牙白、鵝黃,足足有三十多種。
還有黃銅頂針、牛角拆線刀、竹製繃架,最底層壓著幾塊不同質地的邊角布料,有棉布、真絲、麻布,是姨婆特意留著給她練手用的。
“今天咱們先學最基礎的‘平針縫’,這是女紅的根基,縫補衣物、拚接布料、製作香囊都離不開它。”
姨婆坐在藤椅上,拿起一塊白色棉布鋪在膝頭,將黃銅頂針熟練地套在中指第二關節處,頂針上密密麻麻的小凹點泛著歲月的光澤。
她左手按住棉布,右手捏起一根鋼針,用牙齒輕輕咬住絲線尾端,將線頭抿尖後靈巧地穿過針眼,再將絲線兩端對齊,繞著指尖打了個牢固的“扣眼結”。
“你看,線尾打結要緊實,不然縫到一半線會鬆脫。”說著,她將針從棉布背麵輕輕穿出,再斜著向下紮入,拉出絲線時力度均勻,針腳間距剛好半厘米,一條平整的直線很快就出現在布麵上。
徐佳瑩學著姨婆的樣子,笨拙地將頂針套在手上,可頂針總滑到指根,試了三次才固定好位置。
穿針時更不順利,絲線在她指間不聽使喚,要麽線頭分叉穿不進針眼,要麽穿進去後沒打結就往下拉,絲線又滑了出來。
她急得額頭滲出細汗,姨婆卻耐心地坐在一旁指導:“別急,用嘴唇多抿幾次線頭,讓絲線變得順滑挺直,穿針時眼睛盯著針眼,手別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