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工作室成立

字數:3471   加入書籤

A+A-


    掛牌那天,陽光格外明媚。眾人合力將“江南匠心坊”的牌匾掛在門楣上,紅色的綢布被輕輕揭開,木質牌匾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沈師傅特意帶來了剛織好的緙絲蘭草紋麵料,掛在牌匾兩側當裝飾。
    趙姨點燃了“蘭草香”,青煙嫋嫋中,滿是清雅的香氣。
    李奶奶端來剛做好的定勝糕和玫瑰酥,分給在場的每個人。
    林師傅則彈起了《梅花三弄》,琴聲清越,與巷子裏的評彈聲交織在一起。
    徐佳瑩站在牌匾下,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心中滿是感慨。
    從最初來蘇州陪伴姨婆,到學習蘇繡、緙絲、製香、女紅,再到認識沈師傅、趙姨、李奶奶這些手藝人,結識江源、林曉雨、陳萌萌這些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最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傳統工藝工作室。
    這段時光就像一場充滿驚喜的旅程。
    “咱們定在下周六正式開業吧!”蘇木笑著提議,“正好趕上周末,邀請之前參加沙龍的年輕人、社區的鄰居、高校的老師都來參加,再舉辦一場‘江南工藝體驗日’活動,請沈師傅教大家織緙絲,趙姨教製香,李奶奶教做點心,江源和林曉雨負責展示畫作和照片。”
    眾人紛紛點頭,開始分頭準備開業活動。
    徐佳瑩製定體驗課流程,蘇木聯係邀請嘉賓,周慧設計開業邀請函,江源和林曉雨布置展示區,沈師傅、趙姨、李奶奶則準備體驗課的材料。
    開業前一天,徐佳瑩和蘇木留在工作室整理。
    她走到“匠心故事牆”前,看著外婆的繡花繃,忽然想起剛來時的場景,轉頭對蘇木說:“要是外婆和外公還在,看到咱們的工作室,肯定會很開心。”
    蘇木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院子裏的桂花樹上:“他們肯定能看到,這棵桂花樹明年開花時,咱們的工作室肯定更熱鬧,會有更多人來學傳統工藝,把老手藝傳下去。”
    周六上午九點,“江南匠心坊”正式開業。陳教授帶著蘇州大學的幾位老師來了,還帶來了學校贈送的書法作品。
    陳萌萌和同學們早早趕來,幫忙引導客人。
    社區的鄰居們也紛紛前來祝賀,李奶奶的老姐妹們還帶來了自己做的蘇式點心。
    甚至連遠在學校的蘇錦和沈奕舟,也通過視頻連線送來祝福,說等臘梅開花時,一定要來蘇州看看工作室。
    體驗區裏,沈師傅正教幾個年輕人織緙絲的基礎技法,用蘇州話講解“經線要直,緯線要勻”。
    製香區,趙姨帶著大家揉香團,手把手教他們“三揉三醒”的技巧。
    小廚房裏,李奶奶的土灶前圍滿了人,大家跟著她學做定勝糕,笑聲不斷。
    交流區,江源正在給客人講解《江南工藝十二時辰》的創作理念,林曉雨則播放著“老宅變身記”的短視頻,引來陣陣讚歎。
    徐佳瑩穿著那件融合了蘇繡、緙絲的新中式衣衫,用流利的蘇州話給客人介紹工作室:“歡迎大家來江南匠心坊!這裏有蘇繡、緙絲、製香、蘇式點心,大家可以隨便體驗,有不懂的地方,隨時問我們的手藝人。”
    一位來旅遊的阿姨好奇地問:“小姑娘,你不是蘇州人吧?蘇州話說得這麽好!”
    徐佳瑩笑著回答:“我是來蘇州學習的,跟著姨婆、李阿婆他們學蘇州話,學傳統工藝,現在已經把這裏當成家了。”
    傍晚時分,開業活動接近尾聲。送走最後一批客人,眾人坐在院子裏,喝著碧螺春,吃著定勝糕,用蘇州話聊著今天的趣事。
    “今天來了五十多個人,好多人都報名了下個月的體驗課。”蘇木笑著說,手裏拿著報名名單。
    江源則說:“有幾位高校老師想和咱們合作,開設傳統工藝選修課,讓學生來工作室實習。”
    趙姨也開心地補充:“有個做文創的老板,想和咱們合作開發香丸、繡品,把傳統工藝做成文創產品。”
    徐佳瑩看著眼前的眾人,又看了看“江南匠心坊”的牌匾,忽然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室,更是一個承載著夢想與傳承的港灣。
    在這裏,老手藝得以延續,新文化得以碰撞,年輕人得以成長。
    未來還有很多挑戰,要設計更多優質的體驗課程,要邀請更多手藝人加入,要把江南傳統工藝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但她並不畏懼。
    因為她身邊有一群誌同道合的夥伴,有無數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支持著她。
    月光漸漸爬上門楣,照亮了“江南匠心坊”的牌匾。
    阿二蹲在徐佳瑩腳邊,尾巴輕輕搖晃著,遠處的評彈聲依舊婉轉,蘇州話的唱詞裏滿是江南的柔情,院子裏的桂花樹上,花苞已經悄悄鼓起,等待著綻放的時刻。
    徐佳瑩拿起繡花針,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繼續繡那個未完成的臘梅香囊。
    她要把這個香囊送給蘇錦,告訴她,在蘇州,有一座“江南匠心坊”,正帶著烏鎮的臘梅種子,帶著江南的傳統工藝,慢慢成長,綻放光芒。
    而這,隻是傳承之路的開始,未來,會有更多人走進這座小院,拿起繡花針、梭子、研缽,成為江南傳統工藝的傳承者,讓老手藝的溫度,永遠溫暖著時光。
    當月光漫過“江南匠心坊”的木牌,將纏枝蓮紋雕飾鍍上一層銀輝,徐佳瑩手中的臘梅香囊終於繡完最後一顆籽珠。
    她舉起香囊對著月光輕晃,細碎的香丸在囊中碰撞出“沙沙”輕響,混著院外傳來的評彈唱詞。
    “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姻緣配”,恰好構成一曲溫潤的江南夜韻。
    “等蘇錦來蘇州,讓她把這香囊帶回烏鎮,塞進藍印花布的枕頭裏,也算咱們蘇州蘇繡與烏鎮藍染的手藝聯動了。”蘇木從背後輕輕環住她,指尖拂過香囊上飽滿的“打籽繡”花蕊,眼底滿是溫柔。
    次日清晨,天剛亮透,徐佳瑩就拎著竹籃,跟著李奶奶去巷口的小菜場“實戰”蘇州話。
    走到賣太湖白蝦的攤位前,她正用剛學會的方言討價:“阿叔,倷個白蝦三十五塊一斤太貴哉,三十塊好伐?我天天來買!”(叔叔,你的白蝦三十五塊一斤太貴了,三十塊行嗎?我天天來買!
    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汽車鳴笛聲劃破巷弄的寧靜。